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77|回复: 22

大埔縣藍氏族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6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10032114145065002.jpg 2010032114152781058.jpg 2010033022313769410.jpg 嘉靖祭祀禮制改革在客家地區的宗族實踐:《大埔縣藍氏族譜》的解讀4 [2 c; t; C/ [7 [
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 譚兆風
. F9 r4 p. c. j摘要$ t$ j) P0 O7 {) a9 z) q3 W
以往關於族譜在客家文化研究中的運用,論者的興趣點多在族譜中家規家訓、遷徙源流等諸內容,而對族譜中人物譜傳中的材料較少運用。% ]8 X% [1 o* x# G
本文運用族譜資料結合地方文獻等材料,對大埔藍氏宗族的建立和發展的過程和內容做一粗淺探討,認為修建小宗祠、設立始祖、構建大宗祠、創立蒸嘗祭祀制度是明嘉靖以來地方族群建立宗族制度的模式與內容。
$ m% t2 s: k. S+ s' ^關於明清客家宗族社會的形成,以往的研究將其置於明清以來漢人宗族社會形成的歷史脈絡中進行考察,並注意到通過科舉入仕、經營擴充宗族財產、構建宗族社會元素如修譜、建祠等手段為地方宗族提升族望地位的途徑與方法。同時以往關於族譜在客家文化研究中的運用,論者的興趣點多在族譜中家規家訓、遷徙源流等諸內容,而對族譜中人物譜傳中的材料較少運用。
' J' U% o: I6 k( E0 e本文運用《大埔縣藍氏族譜》結合地方文獻等材料,對大埔藍氏宗族的建立和發展的過程和內容做一粗淺探討,認為修建小宗祠、設立始祖、構建大宗祠、創立蒸嘗祭祀制度是明嘉靖以來地方族群建立宗族制度的模式與內容。+ J; k# [7 Z5 R* a* L8 Q4 f

% L* F/ a3 A5 K% ?一、藍姓宗族歷史源流與族屬身份
+ J* f3 D) r5 |+ g大埔縣藍氏主要聚居在今大埔縣湖寮鎮的龍崗村等地,現有人口5434人,為當地一大姓。龍崗村舊屬大埔縣同仁甲之湖寮村,按地方文獻載:“同仁甲在縣城南部,居全邑之中心,東界嚴上、白寨、百侯三甲,西界三河、大麻二甲,北界維新甲,南界源高甲;……,梅潭河自東向經百侯入境橫貫甲中西北向入三河甲注入大河,甲中諸水東北為莒溪,自嚴上甲發源,經莒村長教至湖寮之楊梅田入梅潭河,南為雙坑水,一自山豐發源,一自崧坑發源,至大塘肚合流至湖寮之舊田入梅潭河。此外另有西南一水發源于石門及聖靠石,經高道庵、坪坑子合黃沙坑之水,至黃坑渡頭入韓江。全甲最大之鄉村為湖寮,眾小鄉環列周圍。”可見龍崗村位於大埔縣的中心位置,為“全邑之中心”,並且境內有諸多的河流將全村與周邊區域相聯繫,是一交通便利,水路發達的鄉村。  B* y9 F, ?8 f. M! H, M# a, o! L

! }" J5 x, k! e" ~. R1 l3 Y; y, ~大埔藍姓將大興公列為其開基祖。據《古萬川汝南藍氏族譜》記:“(大興公)南宋末避亂攜婦子來自閩汀州寧化之石壁鄉,抵昔潮州之海陽地方,即今大埔縣莒村社,結廬而居,僻土而耕,是為大埔縣肇基之祖。”大興公傳下藍疇、藍統制、藍勉齋三子,其中藍疇、藍統制分別移居漳州、漳浦發展,只有勉齋留在本地繁衍,勉齋傳下恭公、寬公二人,其中寬公遷往饒平,此後直至六世都是單傳。到第七世分成大小兩宗,大宗貴山公、小宗秀山公,其中貴山生四子,秀山生三子,從此藍姓在大埔得到發展壯大。
! ]9 W- P# r) s4 H6 M& G1 \+ `9 L* y5 C4 @; \
在藍姓的源流譜系中,從一世祖到六世祖的歷史源流則含糊不清,表現為記載都十分簡單,族譜都沒有他們的生卒時代的記載,最明顯的就是開基祖大興公的生卒年份和身份不詳。
$ V4 I' F: m& B) b" I1 S
* ^, r6 X* w  ^5 g) K不過如果再往上追溯,則發現大埔藍姓和福建上杭、武平、長汀藍姓的源流是一致的,四地都將吉甫公尊為藍姓入閩始祖。吉甫公傳到第七代時生七子,長子念一郎居長汀水口,次子念二郎、五子念五郎遷武平大禾,三子念三郎遷武平上堡,四子念四郎遷上杭平安里,六子念六郎遷武平林坊,七子念七郎遷上杭廬豐里。其中念六郎曾經攜帶第三妻馬氏和三個兒子到過大埔,但是後來三子又返回上杭,不過夫婦倆死後都葬在大埔。因此可以說在整個粵東、閩西的藍姓在族屬、身份上都是一致的。而據福建學者楊彥傑對上杭藍姓的研究,上杭藍姓在明代以前都屬於畲族,只是到了明代以後,由於國家的賦役徵收、鋪遞、驛站、墟市的設立,上杭藍姓所居地逐漸納入國家的控制之下,而逐漸走上了漢化的道路。
/ B9 e; s+ E. `
5 e! s; X! _3 L. N, g' y% l9 z現在大埔藍姓在論及自己的族屬時十分強調自己的漢族血統,十修《大埔縣藍氏族譜》主修在總序中特別對這一點做了宣言式的陳述,強調藍姓的漢民族成分:“天下藍氏,凡奉汝南為郡望的,皆昌奇公子孫,都是堂堂正正的大漢民族”。然而,透過十修《大埔縣藍氏族譜》可以發現,大埔藍氏的源流與福建寧化、上杭、武平的源流是一致的,而上杭、武平的一些藍姓在20世紀80年代恢復畲族民族成分時,也曾致信大埔藍姓,當時由於一些原因,沒有取得大埔藍姓的認同,故此現在上杭、武平的藍姓為佘族成分,大埔藍姓卻認同漢族。不過,據訪談大埔藍姓族眾對於民族成分,年老一代認同漢族,年輕一代卻傾向於認同畲族。
3 ~3 A* p/ T) B1 ]( t
+ z4 h: e$ _( q3 d$ ~3 P二、藍氏宗族小宗祠的紛創3 I+ p5 @4 T' G: F( s; {& q# Z
藍姓在大埔的繁衍發展,始於南宋末。“興公者避亂來自閩汀寧化之石壁鄉,抵今大埔之莒村社止焉。歷元而明,凡四世,移居湖寮古城里。”藍姓從大興公開始,一直是單傳,繁衍到第七代時,分成大小兩宗:大宗貴山公、小宗秀山公,其中貴山公生四子,秀山公生三子,此後藍姓分成大宗一、二、三、四派、小宗五、六、七派繁衍發展。實際上藍姓在大埔的發展脈絡從當地的口傳和族譜記載來看,並不是很清楚,因為從大興公到第六世五十郎的個人記載都很模糊,只是從第七世開始宗族的歷史才慢慢“明朗”起來,而第七世正是藍姓開始分為大小兩宗的時候。因此我們可以基本判斷,在藍氏宗族的構建發展歷史上,十三、十四世是一個很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正是明代嘉靖時期,嘉靖時期正是明代宗廟祭禮改制時期。明代官庶祭祖之禮,定於洪武朝。洪武初遵從《朱子家禮》,以祠堂為名的家廟之祀,品官准祭四代,庶民則准祭二代。洪武十七年後,明太祖採納胡秉中的建議,將庶民祭祀祖先二代改為三代。
# ~# F. S  ?0 k& i/ ?
& ]1 P* x. Q& h正如清初禮家毛奇齡所言:“明初禮官用行唐知縣胡秉中議,許庶人祭及三代,今俗祭祝詞尚有稱三代尊親者。”嘉靖十五年(1536)十一月,夏言諫言,准允臣民祭祀始祖、先祖,稱“人皆有所本之祖,情無不同,此禮當通於上下。……,伏望皇上詔令天下臣民,得如程子之議,冬至祭厥初生民之始祖,立春祭始祖以下、高祖以上之先祖。皆設兩位於其席,但不許立廟以逾分。庶皇上廣錫類之孝,臣下無嫡袷之嫌,愚夫愚婦得盡追遠報本之誠矣。”夏言這一禮制改革建議最終得到了明世宗的批准。允許祭祀先祖,即等於允許各支同姓聯宗祭祖,此舉在民間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藍姓開始了宗族的構建。首先是在嘉靖十五年左右,宗族士紳開始建立自己的家廟。十三世祖先雲疇公房開始在大宗設立家廟,族譜記載“鏞,字德聲,號雲疇。……生明孝宗弘治六年癸丑年(1493)四月初三日亥時,年十六而父英莊公歿。……繼父經商,恢弘先緒,上奉老娘,下撫弟妹。創建大廈於古城,雄冠一鄉,五棟房屋系由三弟庠在家苦心經營,興建竣工,兄弟分享,屋名兩雲公祠。兄弟同祠,和睦相處,人才輩出,乃滋乃萬……,明嘉靖十年辛卯(1531)為弟度辯冤,解報察院,備曆艱難,於七月初四日巳時故於廣城,年三十九歲,弟序扶柩還歸……。妣廖氏,……黃坑月溪仲清次女。……續夫置黃坑莊業,協弟偕侄建祠堂居室,故兄弟五人,各建有祠堂,蓋女中丈夫也。”家廟興建後,藍姓有感於“上世蒙無譜牒,故世次、履歷與諱諡、年壽及生故、嫁娶、墳塋多有所遺忘。雖或記之簿書,傳之故老,亦莫得其詳”。大宗一派在嘉靖十五年以後創建祖祠,族譜記載:“十五世繼升,諱琳,號碭山。最樂長子。生弘治乙卯正月初九日辰時,性英偉端正,創建祠宇。卒嘉靖辛酉十一月十六日午時。”10後其孫坤號將祠堂進一步修整,“十七世坤號生嘉靖甲辰八月初八子時,素行孝友。繼建祖祠下堂,造橫屋,修墳塋,卒萬曆甲辰四月初八。”大宗四派十六世守鉞建立祖祠,守鈺建曾祖祠堂,“守鉞,字君烈,……,生萬曆丁酉,……,年八十余尤經畫蒸嘗,建立祖祠”,“守鈺,字君珍,……,袞建曾祖祠堂,與有力焉”。可見自從嘉靖開放民間祭祀後,藍氏宗族中各支派紛紛建立自己的祖祠,祭祀自己房派的祖先。$ x& I8 I4 |, e! |# l/ P, g  P# `  H
8 w7 P* f* w3 A+ E) Q7 i. g0 [
三、《藍氏族譜》的編修與始祖、大小宗的確立
+ \! s, I" v8 H8 G2 U4 J各房派小祠堂的建立,為藍姓大宗祠的建立打下了基礎,但是要建立自己的大宗祠,就需要構建一個“完整”的宗族發展歷史的譜系,塑造一個共同的世系,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個共同的開基祖。然而如何構建一個讓社會“認可”的宗族源流,是藍姓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於是他們聘請了大埔的地方文化“權威”廖廉齋編修族譜。關於廖廉齋的身份,地方誌有載:“廖欽熏字書紳,湖寮人,郡庠生。聞父客死胥江,棄藍衫千里奉遺骸歸。哀毀骨,立作續招魂之賦,終身不出,子見一亦去邑庠,箬笠草履,日事藏山之業。凡所紀載,雖纖瑣必資,采史者資焉”,族譜載;“欽訓字書紳,號廉齋,諡文源,生弘治己酉,卒嘉靖己酉(1489-1549),壽61歲,明正德16年辛巳(1521),經宗師張公選如府學第一名,庠生,開湖鄉斯文之始。翰林院編修王思公旌表博士匾額‘文憲開先’”。家族編修族譜本來是家族內部的事,為何要請一個外姓人參與?關於其中原委,廖廉齋的侄子廖複一在萬曆年間為藍姓續修族譜時作了一個簡短的說明,“以先伯父鄉之文人,諳于譜牒者也”,而實際上其中更深層的原因卻是藍姓為自己宗族源流的建構尋求一個地方社會的認同,因為此次修譜中的發起人並非目不識丁者,大宗四派的雲疇、雲林公一支是富甲一方的商人,小宗的思齋公是一個地方仕宦,“田學,子于程,號思齋,烈長子,生正德庚午六月十三未時,天資英邁,學問淵通,嘉靖己亥入邑庠,庚子補廩,乙丑應歲貢廷試,初授福建安溪學訓,升廣西思恩府教授。當道一卓異題薦,擢騰縣知縣,未蒞臨而卒。少負經濟才,與吾鄉黃及泉、吳少柏諸公先後齊名,為諸生時既以民物為己任,觀其投書綠林,賊眾受撫,經濟可見一斑。乃謹以明經仕宦,未任民社,不能大展其學而終,時論惜之。事載郡邑二志。公于萬曆己卯九月十二卯時故於思恩署中,壽七十”。於是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也就是夏言上書開放民間祭祀禮儀的第六年,大宗四派中的十三世孫雲疇、雲林聯合小宗七派的十四世孫思齋聘請廖廉齋創修了藍氏族譜。根據萬曆譜序的記載,嘉靖藍氏族譜的編修只是確定了族譜的體例,“其體裁一 准歐陽世五宗九世之法,考傳記而圖世系,稽生平而著行實在”,其內容只是“諱諡之稱,謂年壽之修短,生故之先後,嫁娶之往來,墳塋之坐向”,而對藍姓開基祖和大小宗的確立不清楚,於是1616年藍姓聘請廖廉齋的侄子廖複一續修了藍氏族譜,在《續修藍氏族譜序》中,廖複一對續修原因做了解釋:“越今七十餘載,其生齒之繁,視前不啻十倍,不有所修,而遺忘之患又不終無也。十五世孫聚所,十六世孫畸人、還嬰深為此懼,延余續修之”。進而又說明了此次續修族譜的主要任務“餘實不堪第屬親故,不可以不才辭,溯其源之所自出,衍其派之所流傳”。顯然這次續修族譜主要是要確立藍姓開基祖和大小宗。於是修譜著者對藍姓的來源及大興公的來歷作了一番考證,“粵觀士庶家之有譜,所以著源流,存考複,昭勸戒,當有而不可無者也。及稽姓氏,所自藍姓者,其初不可知,傳雲春秋楚大夫藍尹檀後也。湖寮之藍,宋末有之”。顯然藍姓源流只是一個傳說,接著修譜者又講“興公者,避亂來自閩汀寧化之石壁鄉,抵今大埔之莒村社止焉。曆元而明,凡四世,移居湖寮古城里,興公,湖寮藍氏肇基之鼻祖也,迄今十有八世矣。顧上世端蒙無譜牒,故世次、履歷與諱、諡、年壽及生故、嫁娶、墳塋,多有所遺忘,雖或記之薄書,傳之故老,亦莫得其詳”,在這段話中,修譜者含糊其詞地為藍姓找到了開基祖大興公,不過由於藍姓上世沒有族譜記載導致遺忘,所以大興公的生平履歷資料。同時修譜者也為藍姓分立了大小宗,所謂“溯其源之所自出,衍其派之所流傳,斷自貴山、秀山公分為大宗、小宗,上統六世之同,下別七派之異。”。. V3 U' w7 r$ B# U  p" v
$ [. H5 Y' U+ R9 y( Y" Z& Z
四、始祖蒸嘗的設立與大宗祠的鼎建
7 n+ O* ?+ T  c: M4 r( b; Y隨著藍姓各房祠的設立與宗族源流譜系的構建,藍姓開始了建立大宗祠的宗族實踐。首先藍姓認為“數百年來,瓜瓞滋蕃,億千萬計,光祖而耀宗者,代不乏人”,藍姓能有今天的發展,要歸功於開基祖的開創之辛勞,“千枝萬葉莫不同出根源,則我始祖與二世祖之報祀,宜歷百世而不祧也”,應該對一世、二世祖進行定期的祭祀,然而由於祠堂沒有興建,不能正常祭祀祖先,所謂“第薰槁未設,祠宇為鼎,寒食之候,虔酎宿草而已”,於是在1660年小宗五派的十六世祖侶島公“集族之老幼,量力捐金,得銀數十有奇,經眾生息”,創立了始祖蒸嘗, 作為祭祀先祖的經費,但是由於大宗祠還沒有興建,藍氏於是從庚子年(1660)開始,每年冬至日在大宗四派的英莊公祠祭拜始祖大興公、二世祖勉齋公,同時配祀七世祖貴山、秀山。這一宗族活動實際上是嘉靖十五年(1536)十一月夏言“如程子之議,冬至祭厥初生民之始祖”的准允臣民祭祀始祖、先祖的言論在民間的宗族實踐。到清初大宗四派十九世遠亭公子超總理蒸嘗時,經過四五十年的經營,嘗業得到增殖,“所置田租,貳百有奇”,於是藍姓開始大興土木,“彌增式廓,方興未艾,遂僉謂鼎建大宗,妥侑先靈。由於當時小宗五派的十八世淡齋“為人耿直嚴正,族兄坦齋公器重之”,被族人推選主持修建大宗祠事務,藍姓於是選定城東田背為大宗祠的基址,開始修建祠堂。從康熙辛卯(1711)開始經過九年的營建,到1719年祠堂初具規模,但是還未完全竣工。在此期間發生三件事,一是在康熙己亥年(1719),“營築化台,為吳姓阻撓,構訟公堂”,一是雍正乙巳(1725)漳浦總戎藍瑗緣家難逃遁,經過湖寮,入祠拜祖,福建官吏“遂以知情贈送誣捏”,藍姓因而捲入官司;三是雍正己酉年(1729)二世祖墳被廖姓盜葬事件,這三件事使藍姓糾纏於官司,導致“從前所置嘗租,幾無餘矣”。乾隆時期在與外姓的衝突與競爭中,藍姓宗族經濟受到很大打擊,不過由於得益于小宗五派十八世繩雲與十九世紹高、大宗四派二十世采寅的宗族精英的努力,族譜記載:“繩雲,字子騰,號衡野,生康熙癸亥。生平孝友成性,……,開店本鄉中心,公正和平,遠近胥倚任之。念一宗蒸嘗耗盡,糾集族中知義叔侄,慘澹經營,以圖恢復,積有餘費,始重修大宗祠,……,至於經理近祖歷代蒸嘗,俾無失祀,率皆稱是。晚年尤力行善事,如倡建路會及厲祭會、募設河頭加渡工食,種種美舉,不可闡述。推為族正十餘年,爭競岔難,胥平於公一言,真可謂完人矣”,“采寅,字協自,號懷遠,子超次子。生康熙丁卯,少年力學,屢試未酬。。雍正甲寅,援軍需例充國學,為人通曉大義,時始祖嘗業耗費幾盡,協同族叔繩雲,悉心經理,漸見恢復”。經過二十餘年的慘澹經營,藍姓總共贖回田租並新置租工壹百四十余石,“將所積余費,修整大宗祠,鼎建門樓,黝堊丹般,備極壯麗。至始祖及二、三世祖墳,亦經修築鞏固,並北坑北崗三處田居,重新改造。諸凡營建,次第修舉,歲時祭祀,複漢官威儀矣!於是合族中紳耆,齊集大宗祠,議立祭規,依前冬至一日,溯其本也。增設秋祭一日,報其成也”,至此在乾隆乙卯年(1759),藍氏宗族修整了大宗祠和一、二、三世祖墳,並制定了秋嘗冬蒸的祭祖制度,完成了宗族的制度化建構。2 _" ?- Y6 H. }, ?
+ q! X! _+ ?% J
五、結語
& w" d5 G5 Z6 l& u通過對《大埔縣藍氏族譜》的解讀,我們基本上可以看到明清以來華南客家宗族建構的歷史脈絡與內涵,即一個地方族群如何在國家的制度空間通過一系列的文化創造和文化經營,來實現族群的整合與發展,這個整合與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明代嘉靖以來地方族群宗族化實踐的內容、策略與模式。以下地址关于蓝姓http://www.514200.com/viewnews-39332
 楼主| 发表于 2010-5-6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2008120152631345.jpg
发表于 2010-5-6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手机版
走过路过。
发表于 2010-5-7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原来“云畴大蓝公,黄阬二廖氏”就是古城“两云公祠”的呀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回复 4# chshk
+ H0 x" B- l; R
$ C" J* k7 o. a/ S0 X8 H0 L4 Y* W6 f% T+ M; v! z9 Q/ Q; }
    你不知道啊?
发表于 2010-5-9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这是我在两云公祠前面塘边上拍到的楣杆夹,查了一下老县志,“乾隆甲寅恩科举人竖”应该是书法名家“蓝植”:
: c) r3 v  `2 S$ n3 q 乾隆甲寅 恩科举人竖.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回复 7# chshk 1 J# |$ g4 T( u$ A6 v# a
2 C( k6 h- k" x. ]0 p0 y
+ @; b- }" |, `' w! P" b& d* {
    两云公祠(五栋祠)那个墓碑是恩科举人蓝植的,N年前不知为何会放在那了。知道这方面的人解释下··
发表于 2010-5-9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我经过蓝氏家庙好像从来没有见开过门。
发表于 2010-5-9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族譜我倒看了
& W  c0 \' v" {- t  @) B4 d9 Z. o            家廟卻沒看到過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回复 9# 大埔90后
- E4 P- s) v4 B. w% i7 K
0 H) N9 l' Q) `$ `0 [$ T
, r: `* K, _0 m$ [$ o/ q1 f    有活动的时候才会开门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回复 10# 漸漸蒼老
: L4 {0 m: `* W/ u9 k9 p/ x
8 f" Y5 D: Z3 \  @) h
7 u1 `; r# e2 H! `    自管理员去世后今年才开门。。。
发表于 2010-5-9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俺也姓蓝哦,顶下!!!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蓝采和的传说:仙人下凡指导建祠
& a' d0 J9 i( p  C( K) Z                         (蓝纪新编辑整理): z3 _4 F8 [1 ^( M
传说:清嘉庆年间,一日,八仙在蓬莱山聚会,张果老说,现已查悉,广东省韶州府英州鱼湾地面有蓝姓人在象岗司建祠,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我们仙界应予指导,建好该祠,造福人间。铁拐李说,派谁去好呢?何仙姑说:蓝采和去最合适(因蓝氏第108世祖蓝德明于唐武后天元年(公元609年)授为扬州节度史,据说蓝德明夫人陈氏,夜梦神仙馈送一丸给她,吞食之后怀孕生一子,名叫蓝采和,生于唐中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他于开元癸酉年(公元733年)为科进士,授予右补阙,迁谏大夫,后因谏荣宠外戚辞太切直违忤,当时执政者杨国忠把他解组归家。采和不得志,分别妻儿,潜入中南山(西安长安县50里处)为逸士,过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修炼成仙,属八大仙人,是畲族,后世畲民多居住在南方。那里的蓝姓人既是他的后畲,又是可以得一好徒弟,众仙忙说是谁?仙姑说是蓝达熙,他和采和有仙缘,此人一生忠厚老实,行善积德,息事宁人,助人为乐,教子有方,其子皆有功名,远近皆知,且老虎都镳。(有一次,他运谷去英德出售,那里好路,去回都要走水路,回到鱼湾狮子口上岸后天已快暗了,达熙走着走着忽草丛中走出一老虎安祥地望着熙,象是打招呼,随后就护着熙回家,当走到新社子(地名)时,达熙向老虎招了招手说,虎大哥我已到家了,各揾各食,老虎望了达熙掉头就走了)。采和听了欣然领命,架起祥云直奔象岗司而来,接下云头,化作一乞丐模样,衣衫褴褛,逢头垢面,在工地来回走动,反复说:好布了有一块,看你会不会裁剪,声音由低到高,并要回大熙日同台吃饭,夜同床睡觉,达熙毫不介意。一日采和弄了一根弯弯曲曲的木回来说是用来做祖厅的栋梁,自安看了很不高兴,把它扔了,谁知那根弯曲的木料立即化作一条金龙(有慧眼的人才能看得见)向西飞去,晚上金龙向达熙托梦说,我还会回来。由于有仙人指导,工程很顺利落成了,进伙时仙人蓝采和写了一副对联贴在祠堂大门,又买了一对小宝烛在祠堂神案上点着,豪光满屋,连续七日七夜长明不熄,自安说是妖怪,把小宝烛拨掉,丢到池塘里去,换上他的大火龙烛,说也奇怪,任他怎么弄也点不着。
% g& \3 S1 \0 Q0 P* y一日,仙人对达熙说,祠堂已建好了,我该走了,达熙问,你到哪里去,仙人说:“我居无定所,四海为家,云游成习,我还要找个伴同游呢,说完就呼噜睡着了,一夜无语,翌日天明,达熙见仙人走了,且穿走了自己的鞋,于是他赤脚提着(怎么不穿着去追呢,多可惜。作者语)仙人的鞋在河底子(地名)追上了,仙人看了说了声可惜,他换过鞋对达熙说:这祠堂如按我的意见建造就要出一千个讨食(即乞丐)佬,既建好了就算了。有对联为证。
6 L2 O# n) @! v# V3 M% ?  T7 |3 r5 D象岗司蓝氏宗祠
* I2 x. L! a& [" @. D, ]大门对联
5 S4 B8 T' @) Z统绪绍中山万世衣冠济美" C, x5 F/ x$ A9 o
箕裘绵后裔千秋俎豆常新
/ m; i' m1 W  z0 @! q9 B  y3 _9 X蓝祖茂公子孙从十三世起才建立脉辈二十世:必昌联发达,自应衍兴宗,维文定时茂,振德与天同。
! H; z+ ]: Z2 F) _在一九三六年蓝氏建立中山义举祠,地址在文南田心村附近,再闰二十世即:忠厚传家美,和平处世良。积功先善事,福泽正绵长。蓝 氏 族 谱  
- D# E/ s# t) e2 Z" g- l(一)+ R3 w. X' {, p9 G" I2 S
我公来于英德东乡漁湾文南田心七房,后迁居英西长径背老鼠塆石下墩居住,佃耕包玉宣良为业,在后备价买得家下都郑可泰良为业,并开户立籍,起屋英西石灰大奋田中心屋居住后,生男五人,大房无嗣,二房和三房分居石灰大奋田中心屋村,三房无嗣,二房后居住赤沙郎迳口,立赤沙郎迳口蓝屋基址;后再迁居今井塘蓝屋村。据老辈传说:井塘蓝氏始祖系蓝碧芪公宗亲。约在公元1672年(康熙11年)迁至。距今已有三百三拾多年的历史。另有传说是明朝万历17年(1589年)迁来,但无文字记载依据。
) Y  z6 k( F: ?3 {; b* m) t* o原有蓝氏宗祠族谱,已六十年代,整风整社大四清及文化大革命等运动被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被毁掉。后在七十年代,由蓝联监宗亲从老长辈收集整理为依据记载。
% X0 g+ M- s. e; y4 S9 u(二)' ^2 |8 t! C  {# w- v
现根据原史历记载,从第六世祖写起:7 B: `0 H7 y2 L2 y' l% E
陕西蓝田始140世,汝南134世,江南27世,入闽13世,入粤北6世,迁入石灰乡6世祖公蓝景辉公,此公葬在三门马鞍山寨背含水口中,坐南向北,万代佳城。妣包氏三娘葬在长潭南立穴。妣黄氏二娘葬在石灰埠水背岭,坐西向东,庚山甲向。- n$ _( ~& t# u3 E) L
陕西蓝田始141世,汝南135世,江南28世,入闽14世,入粤7世,迁入石灰乡中心屋村7世祖公。4 ]5 k' b& H( f
大一公无嗣
9 A* @3 m+ S. z大三公无嗣
+ v$ z3 m% i( X9 W) ~  W大四公居石灰乡中心屋村,另载  K3 A' G4 S# X* L9 S, O
大五公居石灰乡中心屋村,另载
$ x$ k- ?' h, C, Q6 K9 o大二公郎公讳,妣丘氏妙珍,后居住赤沙郎迳口,立赤沙郎迳口蓝屋基址;生四男文富、文贵、文响、文亮。公妣氏都不知葬在何方。3 \, t2 K) g! r+ t* q- w9 \2 B
陕西蓝田始142世,汝南136世,江南29世,入闽15世,入粤8世,迁入石灰乡大奋田中心屋村8世,文富、文贵、文响、文亮公。蓝仲四郎是文亮公,四无记载,即八世祖公蓝仲四郎,妣罗氏四娘,生一男讳一郎,此公葬在涧溪竹坜。
9 I# a7 D* }: v$ p' Q陕西蓝田始143世,汝南137世,江南30世,入闽16世,入粤9世,迁入石灰乡中心屋村9世祖,一郎妣丘氏一娘生三男,此公葬在井塘对面岭(塘砌角)丘氏一娘葬在田寮墩。
- I$ n/ v2 p0 e0 ^陕西蓝田始144世,汝南138世,江南31世,入闽17世,入粤10世,迁入石灰乡中心屋村10世,志聪公妣刘氏。此公葬在新坡月形,妣刘氏葬在牛拦洞。 4 H! x, X- z* ]
(三)
5 H8 `! l7 O3 W) ~  ~, l( d7 E陕西蓝田始145世,汝南139世,江南32世,入闽18世,入粤北11世,迁入石灰乡中心屋村11世,移居井塘村一世祖,碧茂公。(即机公)碧茂公选居井塘是一块风水宝地,村庄坐东北向西南,左清龙右白虎,四面山青林茂,北面是深坑塘山,东南千年古树,西南旗龙山(当地叫白眉山)和坑背山,叶屋寨,南面有一座独立的石山寨。听古人传说,仙人将这两寨担到此处,担干断了,无法担走,就在形成两寨相对。形成一个鸡笼形的村庄,西面的旗龙山最高顶,还有一个文笔塔,近十多年前已重修。碧茂公迁居井塘初时,此地是一片白芒荒坝,是李姓几户人居住。碧茂公慧眼认宝与李家买下这块地方(当时据说有几家李姓人家,即现叫四间屋处)至今仍有旧宅墓地的遗址。立业定居后,三房亚秀公无嗣,田业概为我二房管理。碧茂公妣黄氏生二男,法湖、法广公。碧茂公(即机公)与法湖公俩祖公葬在大拱桥角河唇,叫鲤鱼上水、三叉水口到堂,坐南向北,丁山癸兼午子,咸化十三年丁酉三月十八日子时生,寿七十一终。嘉靖五年丙午六月辰时辞世。明故考公蓝碧茂一郎一位之墓。广汉嘉靖十六年二月初二立墓,丁未山癸丑兼坤庚。原系推棺地,后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已亥八月十三日酉时重修转圆金。6 I  X6 I' Q6 O/ C  i$ U. G' }
陕西蓝田始146世,汝南140世,江南33世,入闽19世、入粤北12世,迁入石灰乡中心村12世,移居井塘二世祖,法湖(法广移居浛洸老农坑),生于明成咸化十三年丁酉年(1477年3月18日),明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年6月16日辰时辞世)。享年68岁,择取嘉靖二十六(1547年12月初)立葬,作未山癸丑向,法湖公妣何氏不知葬在何处,生一男凌汉公祖。
( u/ r) ^" S2 A陕西蓝田始147世,汝南141世,江南34世,入闽20世,入粤北13世,迁入石灰乡中心村13世,移居井塘三世祖。凌汉公祖当时因贫穷,前祖婆无生育,六十岁仍无后代,每年上大奋田拜水背岭祖婆,都被骂;去得迟说:“你高毛公来得那么迟”。去得去得早又说:“怕漏掉你高毛公”。凌汉公祖六十岁无成亲传后代。一次上大奋田醮祖婆回来,眠在床上,不声不响地深思,祖婆问他做什么,凌汉公将每年到大奋田醮祖婆的事讲清,事后一天早上去捡猪屎到叶屋,遇见一位老太婆,就问她:阿婆六十年的谷种,有无芽生?阿婆说:有,只要养脚嫩……。凌汉公祖听后,六十岁再娶后婆。后婆何氏生有五男,福禛、福祥、福祺、福佑、福裕。凌汉公祖葬在走马坪。$ i3 t) z- A4 H: n! d& u
陕西蓝田始148世,汝南142世,江南35世,入闽21世,入粤北14世,移居井塘4世。! l, c( \) _" S0 u( d+ ^# |
福真公一房属蓝井另载
8 t* l  l: j& j% X$ y3 j福祥公二房老屋
: B# a$ {  V6 u: s- r福祺公无嗣3 I/ O  i' N! Q
福祐公四房新屋
: a* K0 _& ^9 h福裕公无嗣
/ b3 d4 l7 W7 z9 u# _  z) q福祥公葬长岭头坐西向东,佳城坐山乙勾兼酉卯吉度,同治五年十二月七日吉重修。福祐公葬在井塘尾,佳城丑山未兼辰吉度分金。$ l$ t& L, t0 Y$ Q! t$ I7 J
陕西蓝田始149世,汝南143世,江南36世,入闽22世,入粤15世,移井塘5世。# G9 E+ O+ q8 H4 {0 h
振君,振益(老屋)  Q& Y9 J9 S: u8 \9 P
振宏(新屋)
2 ^7 a4 s1 s* a( H& F; q4 Y+ l( o陕西蓝田始150世,汝南144世,江南37世,入闽23世、入粤16世,迁入石灰乡中心村16世,移居井塘6世。子秀、子科、子俊、子界、子广、子元。4 z9 Q1 |9 v6 v3 u5 x7 D
陕西蓝田始151世,汝南145世,江南37世,入闽24世、入粤17世,迁入石灰乡16世,移居井塘7世。0 m: |# K& U& }! ]! P  n6 b  {/ f" B
茂祥、茂球、茂璋、茂山、茂华公祖。! I5 M2 R0 x  ~% \
陕西蓝田始152世,汝南146世,江南38世,入闽25世,入粤17世,迁入石灰乡上屋17世,移居井塘8世。蓝清、蓝资、蓝辉、蓝烈、蓝璘、蓝玑公祖。.
: f& {# t' w/ f- O陕西蓝田始153世,汝南147世,江南39世,入闽26世,入粤18世,移居井塘9世祖,彩云、彩龙、彩笏、彩玑、彩超、彩胜、彩腾公祖。 ' C* d8 R& P5 i1 Q6 Z* e
(四)
! f: P- q: Z6 O3 L  S陕西蓝田始154世,汝南148世,江南40世,入闽27世,入粤19世,迁入石灰乡19世,移井塘10世祖。世龙、世德、世芳,世远、世章、世文、世材、世煌、世球公祖。
7 {* L7 M: x& }8 W# F3 j3 w7 L) i陕西蓝田始155世,汝南149世,江南41世,入闽28世,入粤20世,迁入石灰乡中心村20世,移居井塘11世祖。. W7 K" O" c( }* [; v: [9 \! P, }
朝亮、朝安、朝泰、朝福、朝祥、朝宽、朝钦、朝锦、朝锡、朝英、朝芳、朝洋、朝江、朝源、朝赞、朝琼、朝琚、朝桥、朝楷、朝相、朝玑、朝琦、朝璋、朝瑚、朝琏、朝有公祖。* z/ _5 C+ V( ?4 \
陕西蓝田始156世,汝南150世,江南42世,入闽29世,入粤21世,迁入石灰乡中心村21世,移居井塘12世祖。宗钿、宗桂、宗福、宗荣、宗纪、宗祥、宗祈、宗槐、宗伦、宗桂、宗贵、宗保、宗俊、宗石、宗赵、宗趋、宗杰、宗超、宗云、宗霖、宗伟、宗康、宗雾、宗仁、宗范、宗育、宗胜、宗生、宗珉、宗僯公祖。4 p3 d$ b7 z# }, V5 I
宗桂妣何氏生三男:观生、观俊、观星# T4 b7 B1 x2 R  ^+ \. U
宗荣妣郭氏、钟氏生五男:联汉、联昌、联怀、联济、联清。3 @* u9 Z! E- s" R0 s
宗石妣何氏生一男:联风2 d$ R% x3 S. s0 f1 n2 n# N8 ?
宗金妣欧氏生一男:联柱(球桂)/ o/ r" Q6 @% D& ~# I* Y3 U, e0 y
宗范妣曾氏生三男:联容、联福、联太
; [( m/ Z- [* e# d* s宗席妣  氏生一男:联根
. V' k% c6 T. ^$ `0 [宗聚妣  氏生三男:联亮、联辉、联贵
. Z. w$ L4 q6 v* A宗锡妣叶氏生三男:观振、井养、灶生
' A( G2 _. L  z( l宗育妣  氏生三男:井金、伙生、观称: o1 d/ ~) A0 J+ {7 Z- b
宗双妣  氏生一男:联清
9 R3 E+ h! k1 C1 _( }# o宗燕妣  氏生一男:联台
- w" ?  Q4 X9 h2 H宗康妣  氏生四男:联土、联月、联水、联生
. }6 _% \& F1 G8 H2 D* \0 ~7 ]宗胜妣曾氏生四男:观离、观献、观富、联宏
1 k( p; L  u9 [  z0 q宗生妣郭氏生三男:联、联平、联星(永红)
) o: N& P+ }9 e* u  t& F. X% _- F陕西蓝田始157世,汝南151世,江南43世,入闽30世,入粤22世,迁入石灰乡中心村(大奋田)22世,移居井塘13世祖公。: U. M+ W& F0 G1 {  E( k6 Y3 |
联风、社永、灶保、柱瑞、联汉、联昌、联怀、联济、联清、联桂(球桂)、观生、观俊、观星、联军、联清、联亮、联辉、联贵、联土、联月、联水、联生、联太、联福、联根、联金、伙生、观称、联、联平、联星(永红)、井养、联宏。
, t6 s0 z: E0 j3 i4 u! P, ]联风妣  氏生三男:文石、文能、文啟* X$ M5 D* Q! ^. a) P
联汉妣曾氏生二男:文魁、文源。: _6 O% _( `: `. w' m( c3 K
联怀妣黄氏无嗣   联昌妣林氏无嗣; l& a5 W4 g2 a- c, o; x
联清妣陈氏、张氏生一男:文来/ M4 n3 N: b. C
联济妣刘氏生五男:文日、文月、文金、文贵、文财。
; s) C6 y( a1 ~! S/ P联桂妣余氏、刘氏生一男:文坤# J, h! D3 S5 r2 P' ~+ C
联军妣陈氏生一男金农(继新)
1 F6 O- G' i0 F( B# |观生妣  氏生四男:文坚、文仁、文保、文北
0 C1 b) g7 s" Y' o- x观俊妣  氏生一男:文
4 g9 K8 l7 ^) C7 M/ H观星妣李氏生二男:文水、文连& L7 _  X( z% k4 v+ S. X, C
联清妣石氏生2男:文全、文寿" n; }4 o* N% h# q8 f. x  y, E
联亮妣付氏生1男:文祐% D% }' Q# Z; V2 ^' e' ~
联辉妣邓氏生2男:文畴、文妹7 c. ]* C& G3 f7 |0 P* i$ G
联贵妣张氏生2男:文苟、文祥( D0 j, K# }' x* {1 j0 ?3 S% I2 A
联土妣黄氏生3男:水娣、亚带、亚钿+ }  ~( D/ v/ V" J: M  s% ]
联月妣范氏生3男:文裕、文富、文通( L/ C4 w) z% \% ^" ?' ^
联水妣梁氏生1男:神金
! {. N4 N% D* r( l5 K# r联生妣张氏生3男:定文、社、文彬
# v, ~! k2 D) }" H5 B* B& E0 ^/ x& |联太妣黄氏生1男:文铭* c: c( H) I& H: \; p
联福妣廖氏生1男:文天5 z% G. f5 K3 O" ~
联根妣欧氏生3男:亚永、亚军、井新" C; W& R* Q4 E
联金妣  氏生3男:文安、文新、文达
# Z& ^$ Y+ l3 F: o2 g伙生妣  氏生1男:文发  ^! q5 s2 o# z6 W4 J5 Y+ U
联妣陈氏生1男:燕辉
" y- v3 ^! {& `7 \9 D联平妣曾氏生2男:志雄、志辉$ V- H. J3 S) k
陕西蓝田始157世:汝南151世,江南43世,入闽30世,入粤21世,迁入石灰乡大奋田中心村21世,移居井塘14世祖公。. {, B& T! x7 R0 P& @- m% V8 e2 D
蓝文坚妣莫氏生2男:定楷、定烦6 m( ~8 G2 E' y, b% N
蓝文北妣梁氏生3男:定帮、定余、定汉$ Q8 ~. {: g! }
蓝文妣石氏生2男:细苟、定成
; n; q6 }6 P3 W8 R7 B) k9 K5 H蓝文水妣沈氏生1男(联军之子过继)继新
+ f# T9 g# a: B% v4 o1 N$ K蓝文连妣丘氏生1男:永苟
$ Q8 S% s6 j( q( ], B+ |蓝文槐妣陈氏生1男:定东' V# r# X7 \" i$ ^0 k" g
蓝文能妣石氏生2男:定耀、定杵
: J! E' b/ m  }! p; k! f8 n蓝文啟妣石氏生1男:定慈& V$ ?4 V3 a3 O9 g$ t+ q
蓝文月妣石氏生1男:定洪
. @$ I/ H' w9 R) l" ?  O! d* z6 k! m蓝文金妣曾氏生1男:定苟
7 A- k0 T8 z4 b$ E; g+ I3 Y6 [2 y! @蓝文贵妣石氏生1男:定发
  R/ W! r: ]3 G* ]/ i* E蓝文财妣植氏生1男:定效
- f1 @  _1 P7 ~; {( {蓝文源妣石氏生3男:定富、定贵、定财
6 [/ P: X+ U1 \; h; f蓝文坤妣石氏生3男:定炎、定轩、定周" l$ v/ j  p  O$ Y4 F' f# o
蓝文来妣黄氏生2男:社贵、亚华4 l) e% M' Z. {. p8 |6 E+ \! n! b
蓝继新妣吴氏生1男:惠忠
0 a. n! M8 \2 ?& o: W0 Z6 \蓝文安妣植氏生2男:定帮、定源9 \1 ]& I# r3 ~; j
蓝文新妣张氏生2男:灶胜、春僯4 v4 x2 y3 i. I! t0 J* A/ n
蓝文达妣石氏生5男:定和、定平、定快、定好、志升
1 l  s8 r' c9 }7 R6 K" S; Q蓝文光妣陈氏生2男:定烦、木林& G4 g- I5 p0 A: `
蓝文天妣郭氏生1男:定标7 E: }  K; @+ {! h% R5 X- h
蓝文胜妣石氏生2男:定玉、定强
- f# H$ {+ \( w/ k0 e蓝文泉妣陈氏生2男:定桂、社伟
8 I# O8 q$ S) }4 v蓝文发妣张氏生3男:定芳、定志、献忠" X$ B/ F. @3 z9 x1 q' H- h. n7 e0 p
蓝文门妣郭氏生3男:定煌、定光、定扬4 Z, u9 m9 L- l% W. s
蓝观僯妣吴氏生2男:国庆、国祥3 i" |1 C! K) z3 a0 F$ e" ]
蓝文观妣张氏生2男:文锋、定培3 Y, i' r4 W4 h' N
蓝文苟妣刘氏生3男:永新、德金、国意6 M# g/ x/ S* l: G( y
蓝文妹妣郭氏生1男:社煌
0 Y! L! p, u7 F( r2 F+ {1 i蓝文僯妣陶氏生2男:定牛、定彬$ M& _$ O( C! D1 X1 W
蓝文苟妣黎氏生1男:定有- o# p/ y0 d' d* `5 r8 L( _% t
蓝文名妣刘氏生2男:定开、定果2 h% T4 i# c' Z3 @: E" v2 J0 S7 E: O
蓝文全妣陈氏生2男:定平、定枢
) t- h! f5 h; w  h% A蓝文寿妣梁氏生2男:树才、定健
3 p) d# a1 c% W* P' R& s' ]5 D蓝文祐妣曾氏生1男:来苟
* v" x) k- u3 U+ K+ O- u4 o蓝水娣妣郭氏生3男:志勇、亚会、亚桥3 q  d" F- W6 Q' a1 }+ f
蓝文带妣刘氏生3男:定海、定军、定就0 ?$ r& r7 r+ s
蓝文钿妣  氏生3男:定武、定红、定朝
+ J+ _4 d8 @7 U+ v" {$ D蓝文栋妣郭氏生1男:定询
- }' Q2 t+ d# O' l% \. ?蓝文科妣郭氏生1男:定冠
* }, B6 u9 t0 w3 v& D: {蓝神金妣刘氏生1男:定虎4 B( x9 P5 a! Z& K1 u' D
蓝亚文妣揭氏生1男:游国
7 O! p; _( N. M) @1 J蓝社妣  氏
4 U7 G* N% g1 U" y( V: z0 k蓝文彬妣  氏
- X% n9 I) f8 x$ T蓝亚永妣郭氏生2男:定聪、定育
3 B9 A$ O3 r% K蓝井新妣朱氏生1男:定艺
+ p  T% q/ Q# |- d( _8 d+ r蓝亚军妣吴氏生1男:定景
# J1 q9 c/ h" T: ?7 M( Z蓝文祥妣石氏生2男:朝忠、朝军$ }% \2 U1 Q% i' y. a
蓝文畴妣王氏生1男:定相" ?& ]8 U# u8 j% k. c
蓝文裕妣刘氏生1男:东莞9 g& `6 p; o+ T* ?7 _0 _5 u
蓝文富妣陶氏生1男:路贵" b0 }; B$ m4 Y8 q4 d: T8 A
蓝文通妣张氏
  Y5 K1 o& V& s# B陕西蓝田始158世,汝南152世,江南44世,入闽31世,入粤北32世,迁入石灰乡小园中心村22世,移居井塘15世祖。* v4 x2 A2 [5 `9 Q; b: `' ^
蓝定耀妣林氏生2男:志辉、志红
6 S8 A6 [7 c) r# U3 \蓝定慈妣石氏生4男:亚森、亚棠、亚灶、亚陆
4 ^' p+ j% `; L1 L, ]8 X: M蓝定东妣林氏生1男:时万4 \) M  h1 z3 r, o8 g
蓝定富妣曾氏生3男:时修,时伟、新朝$ M5 m  u3 J% V' _
蓝定贵妣巫氏生3男:时秋、时省、时周
7 d. T* I/ x$ [& E5 L$ d蓝定发妣蓝氏生3男:亚煌、远通、时考
  m. e* [, C5 h! k2 H蓝定苟妣叶氏生3男:社会、永权、会僯
( }' Q1 Z9 G9 O% o8 B蓝定洪妣曾氏生2男:时带、时钦/ P( s0 U. _+ z9 z: V. Q
蓝社贵妣石氏生4男:时就、时双、时国、时晚
+ i) V& K% ]' {' A# e# W蓝亚华妣江氏生1男:时航
* L- d; j) Y# Z. X. [3 h, O5 W蓝定楷妣沈氏生1男:时先
7 Z; `' y+ I4 ]8 L, y蓝定烦妣陈氏生1男:时杰; I. N2 P* {  N7 ]5 _
蓝定帮妣石氏生3男:时观、时广、时祺. R& |1 B/ c( `8 {6 ?
蓝细苟妣张氏生2男:时党、时矛6 A+ L5 p' `5 [6 ^+ K4 `9 Q2 {% l
蓝永苟妣丘氏生1男:龙能
/ c! ^+ w2 d$ N; h) f" t& E蓝亚成妣  氏生1男:时远
0 W: k: {/ D! @* h  n蓝定炎妣刘氏生1男:小龙
- ^0 h+ h0 J+ j1 g1 O4 F蓝定周妣黄氏生1男:贤
! G3 f' E. \: L蓝惠忠妣张氏生1男:蓝图6 X3 i) F$ I7 O5 X0 P* b0 t
蓝定和妣包氏生2男:时亮、时旺; S: ]6 ?1 \% L) w; M/ x2 S2 u
蓝定平妣弛氏生1男:时龙
  x" \& [% |* z% l蓝定快妣江氏生1男:时飘
8 Z2 U! f7 t2 h4 p6 y1 r3 v% L$ b4 c蓝志升妣黄氏生1男:时明8 S: y4 q$ `6 s+ J6 E& X" }5 B
蓝定好妣  氏( @5 n, z6 f9 X' U, F, R) S
蓝定源妣李氏生1男:时僯
" X* b: G# _! ?4 ^# E3 G" A8 K8 z蓝灶胜妣梁氏生2男:时军、时学
  e2 i0 D; I5 C# V% |蓝春僯妣扬氏生1男:杨海
6 X) e# `0 N: }- a0 e' t, [蓝定有妣刘氏生1男:国远% U+ R' n* R; x' Z3 @' ^0 _: t5 Z
蓝定牛妣李氏生2男:时碧、
* Y  f  C: {: l- q* J* E7 j蓝定彬妣巫氏生
, c- B$ f. g) j$ p" V+ B# Z蓝定芳妣李氏生1男:时柱$ R% t. ~& q9 J, H9 N' y! T
蓝定志妣郑氏生1男:时就
7 k/ t! v& q6 Q5 a" L7 r; h+ [6 N蓝献忠妣黄氏生1男:时伟
, T6 J0 s- Q$ {& T8 I* z蓝定相妣梁氏生3男:新明、新锋、新华
3 L+ \; W% }% j4 r蓝社煌妣  氏生1男:时友/ M5 I0 v: ^9 `4 ?
蓝来苟妣石氏生2男:文山、东国  O, q0 y0 m# `; g6 }# _5 L1 b; I
蓝定桂妣刘氏生2男:伟东、永全
  I8 O  U8 U5 j& ?, f: T+ A蓝社伟妣何氏生2男:时德、时育
0 z3 T" k3 S2 _" t6 U2 {蓝定玉妣巫氏生2男:伟明、伟先5 s# }1 h% P5 y  w* \7 ~
蓝定强妣叶氏生1男:伟康; @) M0 L* a/ D9 l) c- m$ x
蓝定扬妣黄氏生3男:时灵、威龙、志辉4 b) B4 w* o2 ~4 U! u& f3 E
蓝志勇妣李氏生1男:时航7 u- V6 N' t; }- x
蓝亚会妣钟氏生1男:时龙) w9 I6 Q+ S$ M7 L* R, ?! @% o* v
蓝定海妣张氏生1男:时威& u8 W$ u% @' u$ D
蓝定军妣李氏生3 C& H6 \* v' F- L  G. w
蓝定就妣黄氏生1男:祖明
) n7 f0 I  C, D" V% r蓝定标妣张氏生1男:时乐- l0 m5 R' U# V; l
蓝永新妣曾氏生1男:时顺
( M$ ~* {" H' c3 G2 {( j6 ^: i蓝德全妣陈氏生1男:伟华- Y6 o# b1 _6 Z. p6 G" r5 L, z% Y/ t
蓝国意:妣  氏生1男:时杰3 q) g, f7 [2 ^% [) Q
蓝文锋妣刘氏生一男:佳豪
- K" }+ ^5 e) |蓝定培妣李氏
) E0 z1 W. h4 M蓝国庆妣梁氏生一男:茂兢
4 N' H7 u9 r( E/ Y5 E蓝国祥妣梁氏
: M; T: C. X+ b) ]3 `) g# c; b蓝定文妣  氏生一男:游国
* v( {6 G- z, O陕西蓝田始159世,汝南153世,江南45世,入闽32世,入粤北32世,迁入石灰乡小园中心村22世,移居井塘16世祖。
$ z9 t0 b: ^0 m, k8 Z# t蓝志辉妣付氏生一男:祥艺
6 M0 Y2 I  q/ O# W: p2 c蓝志红妣丁氏生一男:蓝
8 A1 c7 m* i! E8 i蓝时万妣石氏生一男:茂兴% T! |5 _, C2 X, M4 }8 t- x2 r3 ~1 F
蓝时煌妣张氏生二男:茂志、茂亮
; O: b( S  t4 l9 R- x! r蓝远通妣张氏生一男:茂锐3 r1 I- R4 E& i( V2 f  i( ~7 d- T
蓝时修妣陈氏生二男:茂陆、茂胜
& ^. N+ z) `0 N; x9 L* ^3 k# O蓝时伟妣卢氏生一男:国庆9 W, D( e5 J9 e$ S- R
蓝新朝妣黄氏生一男:茂泽* @5 X" H) ?6 T3 j
蓝时党妣石氏生一男:志昌
3 B& ]( e2 ]; i3 j% Y3 V# c蓝时秋妣曾氏
' Y1 A% s% c) i: o, n蓝时省妣华氏生一男:茂锋
; O  B$ P. ~4 k7 d  L. v蓝时周妣  氏
# I, M% M3 F' P4 ~2 P7 I+ q蓝时带妣沈氏生三男:茂维、茂荣、茂欢
# g6 o9 D& B; A% ]6 n7 P7 J, K蓝观钦妣叶氏生一男:茂勤
: ~, d: W: Y4 c2 Q蓝时就妣  氏6 G/ h. i7 n$ }% e# V! R
蓝时双妣赖氏生一男:仕明
( q7 ], A9 {# V+ I) j4 {蓝时国妣  氏生一男:志锋
( b/ l: K# l! O+ i蓝时晚妣  氏
8 M6 }. _- d; t- e. B, |蓝时观妣  氏生一男:茂钦4 ^$ f7 r. Q- z# E' @, w
蓝新明妣王氏生一男:催凯
! t  x1 U0 N2 X: K+ g蓝新锋妣李氏生一男:茂景" ^! h: c+ S4 N$ O4 b, C% y
蓝新华妣付氏生一男:天旭2 W) ]& Q& }, T8 D2 C
蓝时友妣  氏生
# n* N7 }$ w  H; r+ Y/ q$ W1 d蓝伟明妣丘氏生一男:佳辉: |6 Y# n3 ]7 ^* V% G3 N9 T
陕西蓝田始160世,汝南154世,江南46世,入闽33世,入粤33世,迁入石灰乡小园中心村23世,移居井塘17世。
9 i; ?; H0 C) n2 k% r$ q0 ?+ `蓝茂维妣廖氏生一男:景锋1 F, x4 A2 h: ^& T4 D0 r
蓝茂观妣吴氏生一男:景锐
2 P$ t2 g* l( p: m1 l- X! @* k$ ]/ Z蓝茂荣
. S- y" o2 v$ Z% u! r) b* ]0 k蓝翠克& ^5 H2 J9 K/ s1 M
蓝茂奕. R7 e% |5 q' U) g5 G
蓝茂业* m1 b; T' D4 s* @& e$ {
蓝祥艺6 J4 f5 I# N) O- L% z" \- q
蓝茂) P' b+ G5 ?( X. M% U0 B9 h' e
蓝茂兴妣  氏
6 z  H. y# R3 G. a& Q2 d蓝茂泽6 B6 ~8 r# P2 h5 n" v
蓝茂勤
$ N# v& B1 V) u蓝佳良  X0 `* U, D9 n% g. c3 V' K
蓝佳信4 Y, J" [5 N' m  F6 l/ ^! r: s) D
蓝佳豪8 j. W1 }7 j) Y  r) Q, h0 g
蓝茂志
4 l7 \5 U4 v0 U; F蓝茂亮2 q0 L: J  v) A9 Q) x! e4 }
蓝茂豪
' w* ^" b+ @% p! v' ]) N) j蓝茂兢1 O+ l/ o: d: E1 |% _% `+ h5 P
蓝游国
发表于 2012-5-26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云南
今年蓝会长不知道会不会牵头筹款修路到海螺地(一世祖大兴公墓)听了N多年了,就是没有见动静,今年去拜祖的人可苦了!
发表于 2013-8-27 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新西兰
感谢“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 譚兆風"解读的太好了,让蓝氏后辈更清楚根的来源。
* v+ Y3 H) S& f! o! s$ F# y认真看完并保存了,以后再打印给家人看看。
- U6 z; v- T6 U, M最近看了很多蓝姓的资料介绍,知道祖先是宁化石壁迁入,那些年代实在太久远了。不知道最近百年的大埔蓝姓事迹和分化,哪位仁兄能提供资料史实,相对来说近一点的事迹会亲切熟悉一点,谢谢。
发表于 2013-9-12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马来西亚
heiying2012 发表于 2013-8-27 04:53 ' w" ]7 H5 l7 o' Z2 U1 j& Y6 D
感谢“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 譚兆風"解读的太好了,让蓝氏后辈更清楚根的来源。
9 Q6 \" k, }* b. _, n$ a! m认真看完并保存了,以后再打 ...

/ w; a3 O3 y$ y% u大年初四祭春、上龙、二龙、8月发奖励金
发表于 2013-9-12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马来西亚
13648712398 发表于 2012-5-26 23:09 3 T, T) M. B: Y4 I
今年蓝会长不知道会不会牵头筹款修路到海螺地(一世祖大兴公墓)听了N多年了,就是没有见动静,今年去拜祖的 ...
: H" Z1 E$ V/ V+ m
听说已经铺了水泥路!
发表于 2013-9-12 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马来西亚
1.我认为汉人的蓝氏和畲族的蓝氏有不同的渊源。
7 [2 [5 w2 l$ Z2.目前,有一些畲族蓝氏的支派把原来汉族的蓝氏先人给“畲族化了”。明德公和彩和公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们绝对是汉族!
4 B2 g) c2 X: x; f# X" H8 d( g3.吉甫公(北宋末年)只是某一支蓝氏的入闽一世祖!本人从蓝氏网中得知,有蓝氏族人于唐朝入籍福建省!3 b' R- L8 l6 y) C
4.关于湖寮蓝氏的民族成分,我没有答案!嘉应客家研究院的萧文评教授于2013年出版的【白堠乡的故事】中提出,湖寮蓝氏和赖氏的易地而居的事迹是汉族和畲族交流的事迹。
0 g0 y% v/ a5 P  m, A8 X5.湖寮蓝氏的17世先人,曾随漳浦 畲族蓝理、蓝鼎元、蓝廷珍出征台湾!- N" E2 G& }# j+ c0 u
6.湖寮 蓝氏,可能不是吉甫公的后人,而是吉利公的后人。。。。
发表于 2013-9-12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新西兰
蓝立泉 发表于 2013-9-12 00:19
8 k  Y# T; `4 N% H- ^$ G; ]: _听说已经铺了水泥路!
0 @0 j+ c: N. r  w' f4 t0 u- \
去墓地打祭冒是啥日子哦?估计是中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4-28 19:25 , Processed in 0.08083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