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16|回复: 0

石鼓会响吗? ——从我的《再咏大埔双髻山》说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25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石鼓会响吗?' N1 R# f! \- j( w0 t$ O
——从我的《再咏大埔双髻山》说起1 m7 P' a: |( L3 K2 f# ]5 {
芙蓉书阁|邓旺林
      我于2014年10月写了一首新韵七律《咏大埔双髻山》(见附录一),因其中间两联描写的全是视觉形象,且对“蝶影翩翩十万群”(第6句)亦不满意,早想加以修改。后得知山上怪石遍布,有一“响鼓石”,脚踩“鼓面”,巨石摇动,名曰“高山打鼓”;山右侧有始建于唐代,重建于公元1666年的盘湖庵;山腰双髻山村有西华寺。于是将颈联改为对听觉形象的描写,并对末联作了相应的修改。题为“再咏大埔双髻山”(见附录二)。
6 t) T+ p' t4 z      七律《再咏大埔双髻山》发至网上后,曾有诗长提出:“石鼓如何能敲响?还咚咚。”他还说:“石鼓是不会敲响的,这毫无疑问,也是常识,即便古人有诗云,亦不过想象而已。石鼓是中华九大镇国之宝,共十面鼓,上刻有'石鼓文’记述了秦国统一前后的一些情况。” " f! T0 @" ^$ N7 A
      这里有必要先明确一下概念,以免犯混淆概念的错误。该诗长说的是“中华九大镇国之宝”的石鼓;而我所写的,以及下面提到的,则都是游人所说的“石鼓”。二者是不同的。
: I. P' U2 X9 R* [' d; v0 o( Y/ ?5 j" S
      先从自然科学的实证而言,大自然无奇不有,石头能敲响并发出咚咚的响声,并非只是虚构。苏轼的《石钟山记》中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一块石头,若其也是“空中而多窍”,在风的作用或人力击打的情况下发出“咚咚”之声,那是完全有可能的。宋人练潜夫【注1】在其五言排律《赋得同江华令贯之黄兄游阳华岩一篇》中写道:“刿桐鱼烛烛,挝石鼓鼘鼘”(鼘鼘:鼓声)。他还自注:“祠中有石鼓,贯之制桐鱼挝之,响震岩谷”(桐鱼:一种用桐木制成的鱼形击鼓用具)。宋末元初的蒲寿宬【注2】的五古诗《仲冬下浣会同僚游东岩》内有“坎坎击石鼓,归去夸彼谈”一联。蒲寿宬的这首诗也有作者自注:“《图经》云:此乃仙人蜕骨之地。中有石鼓,扣之震响。”这些都是石能发出鼓声的证明。: x  L/ M& T5 w; e
      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形似鼓一样的东西,即耳闻鼓声响起(如同望见青梅,甚至听到“青梅”二字,即口舌生津),这是心理学上说的条件反射。这也是写石鼓发出咚咚响声的心理学依据。
  e. H, L4 G& {2 x
       写诗不同于搞自然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的创作,主要是用形象思维。虽是铁石,我们不妨写其能发出“咚咚”之声。前人写击石有声(包括鼓声)、石鼓能鸣的诗句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试举几例如下:+ y( r, G% O; N- v9 O% h
       1、石鼓昼鸣云雨垂,金鸡夜斗龙蛇起。(宋·郭祥正\七古《重九日同修颙惠云二禅师游浮山访洪琏长老》)【郭祥正(1035~1113),仁宗皇祐五年(1053)癸巳科进士】! Z% Y6 m2 D' ]/ D; M
       2、石田耕未熟,石鼓响不没。
(宋·胡寅\五古《题全州砻岩》))【胡寅(1098~1156),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
: Y- s! M/ B, I5 }: h7 P; k       3、俄惊石鼓无停响,坐听檐花不断音。
(南宋·吴潜\七律《三用喜雨韵三首》其三)【吴潜(1196~1262),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进士第一。曾两度入相】0 r4 B2 B- B( L; M' m8 h+ Z7 H" @
       4、石鼓清可听,石鱼亦堪击。
(南宋·马元演\五古《游洞霄纪实》)【马元演: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进士】
0 t: H* o; Z2 k" ^       5、天门晓开虎豹卧,石鼓昼击云雷张。
(元·萨都剌\七古《过居庸关(至顺癸酉岁)》)【萨都剌(1272?~1355?),元代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元泰定四年(1327)丁卯科进士】
  [- P8 I: U5 I! ?: N5 Q9 X9 o  X4 a      6、百丈岩前石鼓鸣,山人今夜动山灵。
(明·陈献章\七绝《道经七星岩》其一 )【陈献章(1428~1500),正统十二年(1447)丁卯科举人,因荐于成化十九年(1483)授翰林检讨。】
/ }8 m" Y7 K" I; a1 d5 C      7、入门岚作雾,击石鼓如雷。
(明·屠隆\五律《重熙洞》【屠隆(1542~1605),万历五年(1577)丁丑科三甲进士。明代戏曲名家、诗人】5 C' o+ Q8 P8 z8 d- g2 m) g  _
      8、石鼓可传声,玉屏为独乐。
(明·林熙春\五古《东巡纪事十一首 其五 次玉田古风》【林熙春 (1552~?):明万历十年(1582)壬午科举人,十一年1583联捷癸未科进士】% J7 v( _, x9 I' N
       这些诗句中所写的石鼓之声,至于是记实还是虚构,其实都不重要。因为它们都属于文学而不属于科学论文。
9 \( R+ O  d8 f3 t  F( |1 T       写诗要用形象思维。评诗自然也要注意诗的这一特点,不能用自然实证的方法去评诗。明代杨慎【注3】在《升庵诗话》中评论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时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这便是忽视了诗用形象思维这一特点。  l8 }1 G8 O- }  E
       杨慎是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的状元,不会不知道诗用形象思维的道理,只是批评起别人来就犯浑了。他的这一时之失,早在明代就已有人提出过批评:“杨用修欲改'千里’为'十里’。诗在意象耳,'千里’毕竟胜'十里’也。”(见胡震亨《唐音戊签》【注4】)清人何文焕【注5】在《历代诗话考索》中也曾予以批驳:“升庵谓:'千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邪?’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何文焕还说:“升庵恃其渊博,逞诙诡之论,万一不无错误。”0 ^2 g' V0 ]$ k0 {
       清代高鹗七绝《古剑》:“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若有人要去怀疑或考证挂在壁间的古剑,在雷雨之夜是否真会发出“龙吟”之声,那也难免见笑于大方之家了。

. _4 N2 O( m# [! l, N      【注】2 P9 Y% p* D: ]# _
       1.练潜夫:生平不详。神宗熙宁间(1068~1077)曾为湖南祁阳县令。" z# }3 _  G2 x# j6 g3 Y6 a6 {
       2.蒲寿宬:据说是阿拉伯人。南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前后曾知梅州,晚年出家为道士。" U, _/ n! D: y- A
       3.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等。曾任授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
. D  t1 ~% ^3 r: X# N/ _' I- J6 Z1 L       4.胡震亨(1569~1645):明代著名藏书家。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人,曾任教谕、知县、知州等。《唐音戊签》共201卷,所录皆晚唐之诗。' b) J1 A$ o( A; D' y
       5.何文焕:生卒年不详。字少眉,号也夫,乾隆年间嘉善人,清代文学家。诸生。有《无补集》。编有《历代诗话》,共收自钟嵘《诗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至明代的二十七种诗话。

% N- H" q2 C* i% i
2022.06.25
; g7 N# u7 b  i( C, D) Y, L/ n
【附录一】
! k# ~7 l$ u+ H* r3 J/ x: `+ ^' S《咏大埔双髻山》[新韵](2014.10.26)
; O- z  z% w& H- T7 L( f9 j0 Q7 N山盘双髻喜撩云,八景湖乡此至尊。9 [, V/ [% t& W- \8 z! ?
竹海风来泉似沸,蕉林雨霁月如轮。
( G& u& p9 m5 N* ]柚香袅袅三千亩,蝶影翩翩十万群。

# q' E( z6 n) ?- P4 @$ v- b处处欢声与笑语,神仙到此也销魂。
6 P2 |- k8 p4 o8 O/ B

* ^' _8 E: y1 ?1 e7 h- w【附录二】
/ l( `: O& l) K6 N! N3 P《再咏大埔双髻山》[用进退韵](2016.09.01)) [0 V: Y+ N* c) M# \! t
山盘双髻喜撩云,八景湖乡此至尊。
& B1 V& n" H+ R  X% R竹海风来泉似沸,蕉林雨霁月如轮。
3 M. G7 Y; c3 B$ q8 Y7 |* `禅钟袅袅清尘虑,石鼓咚咚播远村。

) A0 n  o9 `% f- h1 d) C  i更有流连忘返处,柚香千亩四时春。  d8 v  v% E: `. m
. |: D; |8 ^: f0 y  b/ 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4-19 16:59 , Processed in 0.05800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