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59|回复: 4

覆裕攀兄論義利之辨與斯文存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0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北京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覆裕攀兄論義利之辨與斯文存亡

7 a9 i# F( c3 V( H6 x- d) T' D7 W& b
  孟子曰:上下交征利,則國危矣。大學曰: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今日秉政者正當固國本以培元氣,所謂國本者,正在道德之純樸,風俗之敦厚也。國本既培,元氣自復,此孔子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者也。仁義其國之本與?是故興教勸學,化民成俗,則國本自固,元氣自足。此當今無上之義務,而天下萬世不易之大利也。故孟子曰:王何必言利?亦惟有仁義而已矣!
) I7 t5 @+ w& S6 { & Q' e; L/ o! H0 _8 t# `
  又,文以載道,道存斯文存。先儒曰:天不變道亦不變,故天存文亦存。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知文秉乎天而成於人,天不喪則文亦不喪。觀乎天文時變,則知天下人文化成之可必期矣。西夷其如予何哉!今日欲究人文,必先究天文,既知天文,則人文概在其中矣。此太史公所以位究天人之際於通古今之變與成一家之言之前之故也。
) ]+ O$ I' ?7 |, D" ^( x0 ~1 h
6 B' N$ m, Y% f, n5 x% }  今之人文學者,囿於科學教條,率就社會人事而言,鮮有溯源於天者。故其立論雖高,究不足以窮其本原。雖或自成一家之言,而未能通古今之變,至於天人之際,尤所未究。與言人文存亡,不亦奢乎?余應邀撰寫歷史災害記錄書稿幾近半載,因於古天文曆法稍有涉及,乃為論列如此。

3 B) h9 }9 L% D. I& o* V0 W; Z' Q* d$ `6 g; N' F
2009.12.22.23:38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6 收起 理由
田日月 + 6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0-1-10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1-10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手机版
不错,哪抄的?
发表于 2010-1-10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又一次读到华兄的美文,我又一次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义利之辩,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直以来都存在的反思范畴。先儒对此,发明很透彻。华兄文中也做了很精当的总结,同时华兄也针对时弊,进行了很深刻的批判,认为興教勸學才是国家之大义大利,同时把义利之辩和天人之际结合以来理解,这是历代大儒所没有说到的。华兄的文字很精简,属于有感而发,而不是空发议论,道理是说得很明白的了。) n3 r5 l- K9 ~2 i) D
在很久以前,有一句骂人的话,说人“见利忘义”,闻者如果能认同,会觉得这是很令人惭愧的事情,如果不认同,则会很严肃地批判者把具体的义利说清楚。但如果现在,你说某某人“见利忘义”,对方可能觉得很茫然,隔靴搔痒,不知道你在说他什么。这主要的原因是,现在很多人不是忘义,而是失去了义。忘义,至少说明他的心中,义是有位置的,而且位置很重要。失去了义,则义在心中是没有位置的。这种现象,可以举很多例子。当然,这是对社会上一般群众的义利的要求。事实上,在古代,义的要求,主要是对在上者提出来的。华兄说的,也主要是对在上说的义。翻译成现代的话来说,大概可以用“方针路线”或者“基本原则”或者“治国方略”类似的话来表达。8 x& I# P' c7 W, p& b
反思我们六十年的历程,我个人总结,前三十年,其实在上者是否定“利”,也因为否定了利,所以也就没有真正的义。后三十年,渐渐地肯定了利,但是居然把利当做了唯一的追求,无论是上还是下,从而失去了义。就以教育为例子,教育其实是完全属于义的事业,但是在上者可以把它彻底进行产业化,把学校当做牟利的工具。于是,很多人在认识教育的时候,主要是把它当做一种投资的渠道,而基本上失去了教育的初衷。现在的教育产品可以说非常非常丰富,但其本质和货架上的东西是一样的。民族失去的教育的义,所以就不可能有真正内生的文明,整个民族其实是非常自卑的、狂妄的,这就是华兄说的国家“元气”不足的表现。自我有记忆以来,我就可以举很多例子。
; @) W# h: q- o华兄结合到大史公的“天人之际”,追寻天人之际,就能还原“义”。但这个境界,到现在,已经是要有很深的学养,才能窥视了。这在古代,特别是古代的客家地区,是属于“风俗”里面耳濡目染可以得到的东西。我一段时间以来,对此感到很迷惑和可惜,所以和华兄进行短信交流。华兄写了这篇文章,做了系统深刻的回应。谢谢华兄!
发表于 2010-1-10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4-29 22:36 , Processed in 0.06513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