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05|回复: 0

大埔风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5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IP未知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大埔风俗大埔居民属客家人,祖先是自北南迁的中原汉族,经过多次辗转迁徙定居于此。大埔客家风俗,既承传了古代中原文化遗风,又融入了迁徙途中的地方习俗特色。大埔客家先民南迁,所到之处多是穷乡僻壤,为了生存,他们建造房屋合族聚居,开创基业,繁衍子孙,形成了勤劳勇敢、崇文尚武、勤奋俭朴、坚忍不拔、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美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进步,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化,民风民俗发生了一些嬗变。《大埔县志(1979~2000)》对大埔的风俗记述如下:# t" |3 m7 F% E6 c9 e! l9 W9 f
+ a. G  |4 n# [3 w, e) T- L
大埔山多田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较为艰难,故男子多外出谋生,女人居守持家。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风俗。0 O% X) @5 F0 z$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了根本变化,它规定和影响着风俗的嬗变。一些为封建剥削阶级服务的习俗已被革除;原先那些适应封建社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生产、生活习俗有所变更;迷信日渐革除。
( z# a9 b% [' u+ f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崇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观念在不断更新,新的社会风俗也正在逐步形成、完善。 ; o4 G- M* T. f+ R7 ?2 k6 P# j7 e2 O
一、生产习俗(一)农业生产习俗大埔人民向以稻谷为主粮,故历来特别重视水稻生产,形成了一定的习俗。
7 G$ S( c( U. }' y播种时,先插香纸于田头,告知神灵(田伯公),祈求保佑发芽率高、秧苗茁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曾被破除,农业合作化之后已经绝迹,1978年后偶有所见。0 E8 l" [* _/ c
插秧时,用人畜粪尿混草木灰蘸秧根,谓之“包秧头肥”。第一个下田插秧者,须是由主家指定或众人推举的莳田能手。他从田的一端对准另一端的标记插莳,他人在其左边依次跟莳,谓之“挷禾行”。一人在前插莳,未征得其同意,不得在其身后另开禾行,不然,谓之“搬凳子”,有不礼貌之嫌。插莳分别有“谷雨前三日后三日”、“秋前三日秋后三日”莳完早晚两造田之时规。80年代后,早造的插莳时间提前到清明前后,故有“清明前莳完田”之新谚。7 w4 I* }! [; L4 H# c* D
收割季节不轻易开镰。要待谷子熟透,恪守“一日禾黄三日饱饭”之说。丰收后,人们则以自然村落为单位,备五谷,办牲醴,作“禾黄福”和敬“五谷大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福”、“敬神”60~70年代曾被禁止,80年代后又逐渐恢复。
* ~9 \. l& A- J3 T(二)瓷业生产习俗窑厂一般设在山间,背北面南,日照时间长,便于晒干瓷坯。
! ~5 ~$ J; s0 E0 w& D$ t新窑建成投产前,窑家必杀一黑狗(或白狗),绕窑走一圈,血遍洒四周,以求吉利。  L- k9 R0 i; a4 v& j0 D; r3 u: q5 ]" J- I
每次装窑点火前,窑家均要备牲仪拜祭“窑伯公”,以祈顺利。烧窑时,窑内火光熊熊,一色透亮,忌说“红”,应说“靓”。妇女挑柴草进窑场,若遇烧窑,窑家必请其执叉烧几叉柴草,示增光之意。
8 h& i% T6 S+ l" J, X(三)狩猎习俗狩猎一般在雨后的次日。此时,易辨野兽脚印之新老和走动方向。猎犬亦容易嗅知飞禽走兽的气味。打猎多用火药枪,装以火药,钅生(音生)米和2厘米长的铁节。出发前必放空枪,谓之“汤铳”。获取猎物后论功分配。放第一枪命中目标者得“一臂三肋”,放第二枪命中目标者得20%,剩下的部分再由参加者均分,每条猎狗也分得一份。打猎归来,猎人往往用所猎禽兽拜祭猎师伯公,祈望再猎成功。
& d+ n& P$ R' }# _) Y2 X! D二、生活习俗(一)服饰民国时期,富者穿绸着缎,绫罗加身;贫者自织“家机布”,穿土布衣。城镇居民大多穿“洋布”。男子一般穿“唐装”,上衣开胸对襟,布纽扣;女子一般穿“大襟衫”。男女裤子均带缚、褶腰、大裆、不开口。冬季,男子外罩大襟过膝长衫,有的还外加对襟马褂。机关学校职员男的多穿“中山装”,女的喜穿旗袍。男子多剃光头,小孩则留下囟门部分的头发不剃,称为“毛髟占(音贴)子”。女子婚前扎辫子,婚后起发髻,并喜欢在发髻上插银簪;有钱人还戴金戒指、金耳环或金耳塞等装饰品。人们夏天外出戴竹笠或草帽,大多穿木屐、草鞋。冬季,男子戴毡帽、八角带舌布帽;妇女则头顶黑帕,俗称“东(顶)头帕”;人们一般穿布鞋。; Z$ j  y; q- ~1 r/ P) q/ F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唐装”渐被淘汰,“中山装”风行。此外,男上衣还有“列宁装”、“青年装”、“军装”、“恤衫”等式样,中青年女子上衣多开胸对襟,老年妇女仍着大襟衫。男女均穿西装裤。衣料多择白、灰、草绿、蓝或黑色。1950年至1970年时兴平布、府绸、哗达呢、咔叽、灯芯绒。1970年以后时兴的确良、三合一、腈纶、涤卡;也有皮革、呢子、毛料。男子理发多剪文装、军装;姑娘扎毛辫,系蝴蝶结;中年妇女剪短发,夹发夹;老妇人仍结发髻。夏季,人们一般穿塑料拖鞋、凉鞋。雨天穿晴雨靴。冬季穿皮鞋、球鞋、解放鞋、运动鞋,穿线袜、羊毛袜、尼龙袜。
" A" z3 A$ a7 {7 F. V1979年后,有些人爱穿西装,青年人有的还喜欢穿外套、猎装、马裤、牛仔裤。青少年女子的夏装款式不断更新:有蝙蝠衫、无袖衫、旗袍、连衣裙、百褶裙、西装裙、筒裙、超短裙等,品种繁多。男青年喜欢剪长发;妇女发式有运动装、披肩发、学生装、曲发等。小康之家男女有的戴金(或银)戒指,有的妇女还配戴金耳环、金项链。外出时,擎自动尼龙伞的人日渐见多。夏天,人们多穿塑料(或皮)凉鞋,有的妇女还套以薄如纸、色如肤的丝袜。
* F% k7 h& o8 [6 y(二)饮食境内居民以大米为主食,兼吃大麦、小麦、番薯、木薯、粟、小米等杂粮。饮茶成风。$ o* E- e! [% K4 G, D2 `6 i
一日三餐。大东、岩上、双溪、枫朗等乡镇农村习惯吃粥,其他乡镇农村乐吃干饭。城镇居民早餐多吃面条、粥、老鼠粄(音板)、馒头之类食物,中午和晚上多数吃饭。4 L5 j( R8 N& J# ~
宴请宾客,发请帖或主人登门邀请。入席前和散席后,端水递毛巾给客人洗手、洗脸。正厅左边靠檐唇为首席。旧时,婚宴是家娘外家坐首席;生孩子满月女家来客坐首席;新居落成、其他喜庆则让建筑师或本族长辈坐首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风易俗,宾客入席时则互让首席,尊年长者或社会地位较高者为首席。烹调菜肴讲究咸、烧(热)、肥。无论大小筵席,头菜总是鸡。如白斩鸡、姜酒鸡、油姜鸡等等。鸡头向着首席上坐者。“鸡”、“吉”谐音,有“开席大吉”之意。主人通常在上头道菜时敬酒。最后一道菜总是鱼,取“有余”之意。俗谓“鸡聚(入席)鱼走(散席)” 。# D7 X. H/ d8 S2 P0 y  q
吃饭时忌将筷子插在饭上,不能倒扣碗。开席一般不能夹鸡头、脚、翼吃。不管宴饮时间如何长,首席的人未走,其余宾客均不得散席。不然,被认为没有礼貌。- b# S" p* s8 q1 i4 \+ [- t! }
境内名菜及风味小吃有:白斩鸡、肉丸、酿豆腐、梅菜扣肉、鸡血粄、糍粑、忆子粄、笋粄、八宝糯米饭、仙人粄、百侯薄饼、茶阳叶子粄、湖寮鸭松羹、算盘子粄、珍珠粄(老鼠粄)等。
: m+ z4 B" O, q/ m9 r2 a(三)住宅境内房屋多坐北朝南。建房前,先请“地理先生”勘测地形,叫“看风水”。民房大都因地制宜而建。民居格式主要有锁头屋、双堂屋和围楼。
5 N3 [* J6 {: |6 Z锁头屋多为山谷地带的居民所建。房屋紧依山坡,以坡壁为后屏。一种建在狭窄的地方,房间并排为一字,少则四五间,多则10多间。其中必有小厅、灶间、浴室。猪牛畜舍一般在房屋的左右外侧,厕所则安排在相距稍远的地方。另一种建在稍宽的地方,再加脚门、矮照墙。这种小屋,可居数口之家。有的设小型上正厅、小天井、浅脚下门厅,两旁为房间,叫做“日字屋”;还有的建成“前堂后楼屋”,前堂为大门,后楼2层、3层不等,并以后楼为主,这种格式可住四五户人家。长治各村有很多这样的住宅。$ ^% l- q! l+ w/ W: E0 g  C9 i
双堂屋多在较平坦的地方建造,境内较大的村庄随处可见。屋有上厅堂和下厅堂,上下两厅之间设天井,这是主体。左右两侧有约两米宽的空间,外建横屋。横屋中间有小厅,连同主体上下厅共有4厅。有的建成4厅相见,即站在主体天井可以看见上下左右4厅。主体和横屋合称“双堂两横屋”。有的在屋后用鹅卵石铺半月形顺坡花台,在花台后面环筑围屋,围屋的左右端与正体齐平附空间门墙,成为封闭式的结构。还有的由双堂两横屋演变为三堂(加敞开式中堂)四横屋,再加围屋(有的筑楼),称为“围龙屋”。围龙屋的大门外有长方形的禾坪,禾坪之外有半月形池塘,池塘之外筑围墙。这样,整个屋便成了圆形建筑体。整座大屋多达100多个房间,可供整个家族几代人居住。% ~. W" {) V6 {9 n( I4 }9 o5 V
围楼圆形或方形,占地常达1万多平方米,多为三至四层。楼的外墙有的厚达1.3米,内墙则与普通房屋一样。楼内设有汲水井。整座楼只有1个大门,门板厚实,再用铁板加固,内置直柱、横木交叉扛栓。楼的底层外墙不开窗,上层根据方位开枪炮眼、观察小孔,顶层附有哨楼。这种楼是为了防御悍盗而筑的,房间多达百个,可供数十户人家聚居。随着社会的演变,这种大围楼已被淘汰。仅大东的联丰村,双溪的和村、木窖村,茶阳镇的古村、太宁村,枫朗镇的溪背坪村、光德镇上漳村以及桃源镇,尚存较典型的围楼屋10多座,均是旧时建筑。! o" z. A/ i* Q( r
以上各种格式的房屋大都为土木结构,用泥筑墙或用沙土混石灰砌石为墙,屋顶均盖青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80年后,境内民居采用钢筋水泥构筑房屋的日渐增多,并向多层结构发展,出现了不少“小洋楼”。
3 t0 q: v% B" `( b* Y: K# w2 d(四)出行1、旅行习俗旧时大埔交通不便,出行需翻山涉水,困难诸多,最怕碰上不测的灾祸,民间素来有慎出行的习惯。外出旅行,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是选择一个出行的吉日,尤当注意的是,逢“七”的日子不可启程,宁可延期。逢“八”的日子不可到家,宁可在旅途多逗留一两天,俗谓“七不出门,八不归家”。今境内还有部分人仍循其俗,以祈旅途平安、吉利。: @) p' r. p! I0 C0 E1 L2 d5 A, e
2、行路礼仪旧时行路,与亲朋同行,长辈及年长者居前,晚辈、年轻人行于其右侧稍后,不可越位。路上遇亲朋长者、学生路遇老师,均须侧立路旁,近身时脱帽,或拱手、鞠躬问好,待走过,目送一段后再行。如交谈,则躬身静听,应答。路遇一般熟人则不停步,以摆手或取帽离头为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路礼节从简,邑人相遇以点头或拱手、握手寒暄为礼,叫“打招呼”。, ~* x" ]5 |6 `
(五)礼节境内群众礼貌待人。早晨相见,一般称呼“你早”,对长辈则带称谓。平时来客,主人一般都起立、请坐、敬烟、敬茶或留餐留宿。客人离开时,主人一般都送至门外,与之道别。
+ o3 E' z2 n8 c+ Y: v, m0 {$ s8 Q! B送礼品、回礼品,湖寮、百侯等地喜欢单数,但不送“七”,大麻、银江、三河一带讲究双数。看望病人一般在上午。. Q+ n6 l; w. b% _
三、礼仪习俗(一)婚姻清朝和民国时期,男女婚姻都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聘金”与“嫁妆”的重与轻、礼仪的繁与简,贫富不同。富者聘金高,妆奁亦丰,迎亲有大红花轿,八音吹打;贫者婚不论财,穿了新衣服自己走上门。但不管怎样,一般都有以下几个环节。媒人带男方到女家与女方见面,并给以小额见面钱(面花钱)。女方如同意,就收下两包喜糕,女方若不同意,或当面拒收,或托媒人退回,面花钱一般不退,谓之“相亲”,俗称“看妹子”。女方同意后,由家长亲自到男家询访其家庭状况,称为“查家门”。之后,女方将姓名及出生年、月、日、时送给男家,谓之“送庚帖”,若三日之内没有不祥之事发生,男方则请星命家占卜吉凶,谓之“合婚”。合婚已成,择日纳彩,俗称“过聘”、“塞媒人路”。聘金金额讲究“凑九”或“出一”。嗣后,男家择定迎娶吉日,写在红柬上并备礼品送到女家,叫“送日子”。迎娶前一天,男家备牲仪等物送到女家祭祖,谓之“辞神”。出嫁之日,新娘备三个分别装着花生(先子)、红枣(早子)、龙眼干(龙子)的小红布袋,梳妆打扮后拜别父母,哭着上花轿(或行路)离开娘家到男家去。两个提新灯(丁)的人和一个拖青的人走在前面开路,有老妇人送嫁,小弟弟作新阿舅,还有与新娘年纪相当的女子陪伴。路遇桥梁或神坛,由媒人放一支香筒。到了男家门前,由多儿孙的老妇人用火把烧桃枝、茅红,由新郎开轿门(走路的则开大门),挽扶新娘下轿。新娘将花生、红枣、龙眼干朝身后抛出,让看热闹的小孩抢拾。然后,由老妇人拉着新娘跨门槛入屋。此时新娘若踩了门槛,会得罪同屋而居者。中午设喜筵,新郎敬酒。晚饭后,接灯者发烛于厅堂,送入洞房,高呼“百年偕老,五世同堂”,新郎新娘向烛四拜,叫做“拜花烛”。继而,亲戚朋友纷纷来房间,问长问短,新娘含羞面壁,众人欢笑谐谑,话语双关,能惹人哄堂大笑者为佳。此谓之“闹洞房”。迨至更阑,新郎新娘吃汤圆、鸡臂,谓之“食团圆”。婚后7日或12日,男家备礼,送新妇回娘家,叫“转门”。翌年新正,夫妇偕往岳家拜年,叫“做新姑爷”。* Q% k% w0 W! N5 s4 t- D5 q& h
在海外谋生的华侨,有的因无力在外成家,有的因国内有父母、房产需人关照,便托人在家乡选娶一个妻子(看家婆),谓之“隔山娶”。这些看家婆有的终生都没能跟丈夫会面。此为旧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婚姻自主。有关部门引导勤俭办婚事,提倡树立新风。男女婚姻已破除了父母包办和娶幼媳的习俗。但某种程度上还保持着传统的礼节。婚嫁一般从简,改婚宴为茶话会者有之,对歌、请看电影者有之,“旅行结婚”者有之,集体举行婚礼者亦有之。均量力而行,不一而足。进入80年代,男女青年婚姻登记后,新娘、新郎照婚纱相留念,择吉日举行婚礼。90年代后,不少人派车迎娶新娘,婚礼多在酒家举行。期间,有照相、录像,亲朋好友则在电视台点歌祝贺。. q% K$ P; D# s2 y2 Y- J
(二)喜庆1、出生妇女生了孩子,第三日用姜汤(湖寮、百侯等地则煮布惊树叶水)洗澡。据说可防风痛,谓之“洗三朝”。时过二旬,男方向女方娘家报喜,给尊长送甜酒、鸡臂,谓之“送姜酒”。亲友赠予鸡、蛋、猪肉、米粉或花布等礼品。满月时,做汤圆宴客。外祖母将婴儿抱出屋外抛一抛,谓之“跑鹞婆”,以壮婴孩胆量。生男孩,则要请赏丁酒和上祖祠贴“名单”。生第一个男孩,女方娘家必备摇篮、小被、背带、夹袄、银八卦、银手镯、银项圈等,邀集数名妇人前往道贺,谓之“送羹”。待婴儿长到4个月,男婴喂给猪肚、鲤鱼,女婴喂给猪大肠,谓之“开荤”。周岁时,置笔、墨、算盘、刀、尺等物于地,任孩子自取,把其所取之物作为孩子长大后从事什么行业的征兆。小孩的乳名常叫得很贱,男孩叫作“某某牯”,女婴称作“某某姐”、“某某嫲”,希望孩子天生天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亦有简省。“贴名单”就已改为向户籍处报户口,男女一样登记办理。婴儿出生满1个月时,孩子一般要剃胎发。旧时,大埔境内把满月剃头看作初生婴儿的第一喜事,第一胎生的男孩剃头仪式更为隆重。富裕人家会邀请“堂名”戏班等来家里吹拉弹唱一番,以示庆贺。一般人家也要做吃剃头酒。女孩满月须剃满月头。凡婴儿剃头发时,在上厅堂上点燃红烛、寿字香,供上寿星。请理发师傅到家中为婴儿剃发,口唸:“兴命富贵”、“长命百岁”、“剃去胎发秽气”、“长大前景美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剃婴儿胎发仪式有所简省,家里有人会理发的由自己给婴儿剃发,无人会理发的把婴儿抱到理发店请理发师剃发,剃下来的胎发必须谨慎处理,除留一些表示对父母尊敬、孝意外,把留下的胎发用红布包好后放在大门顶上,意谓步步登高;有的则搓成圆团,用彩线缠好,挂在床头避邪。7 O) q( G( O: m( k& }/ s* i
2、寿辰以虚龄计算,年过五十可以祝寿,俗称“做生日”。通常是“女做齐头男出一”,即女50岁,男51岁。以后,60岁、70岁、80岁等均称大寿。寿诞之日,亲友前来祝贺,馈赠寿面、寿糕、鸡、酒、布料等。主人亦以盛筵款待。80年代中后期,风行以生日蛋糕庆贺,并在酒楼宴请宾客。90年代后,为长者祝寿多改为包“红包”,礼仪从简。! X6 e& B+ p8 p8 D% R" x
3、作新灶择吉日良辰在屋内选方位而建。开工时,生肖不合者不得近前。新灶一般在第三日建成生火煮食,俗称“进火”。届时,亲朋戚友备豆腐、喜糕、柴、筷子、爆竹等五至九件礼物前来祝贺。所送礼品有“大吉大利,快快发财兴旺”的寓意。主人亦具筵待客,叫“暖灶”,或叫“暖灶脚”。" n  s" c7 v" L5 _
4、迁新居乔迁新房须择吉日,由族内有名望、高龄、“有福”(老年夫妻双全有子孙3代以上)的男女各1人,男左女右站于大门内,待屋外祭门神后,他们才把大门打开,并说吉利话。主家随即举着亮灯入大门,将家具物品一齐搬入,进入厨房生火煮饭。届时,亲朋前来贺喜,所备礼物一般有镜屏、画幅(称中堂)、大时钟、鸡、酒、爆竹、发粄、筷子、糕子、豆腐等。尤其是镜屏,送得越大越显得情意深厚。主家则在大门上贴对联,设坛敬神祭祖,将礼品中的镜屏、画幅、大挂钟等一一挂在厅堂。挂镜屏有一定的规矩,须将同宗最高辈分者送的挂在正中。中午,在新居中设筵宴宾。多则十几席、几十席甚至上百席,少则二三席。宴席之始与终,燃放爆竹、放大铳,谓之“开席”、“散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礼俗有所变革,宴客量力而行,亲戚朋友备礼道贺也往往只集资送些家具。80年代,为迁居者所送的礼品多为家庭的实用品。90年代后,多改为包“红包”,由主家统一安排。
/ s5 j# E$ p9 ~2 A' a4 x* s(三)丧葬旧时,人死皆以木棺择地而葬。死者断气前即移卧厅堂(也有断气后才移尸厅堂的)。死后,为长子者袒臂到溪边(或井边)焚香烧纸取净水,称为“买水”。用所汲水略拭遗体后给死者换穿寿衣。继而,掷一坛子于地,砰然碎裂,亲属始为哭泣,谓之“开孝门”。然后,商处丧事,发讣,着人告知戚友,将讣文置于大门口,称为“走报”、“报生”。灵堂挂一面铜锣,凡是亲戚朋友前来吊唁,均先鸣锣一响,孝子孝女就聚在灵前痛哭。待吊唁者进屋焚香后,主事者才差人将孝子孝女扶出灵堂,哭泣才停止。女亲友前来吊唁都要哭灵。移尸入棺叫做“小殓”;盖棺称“大殓”。盖棺前,在堂下设一席,男请族长女请外家上坐,以示请其鉴定亲人非枉死者。晚间,请梓叔或请外家依死者生前事迹提笔赐给两个美好的字眼为称号,谓之“出谥”。出谥毕,孝子执灯火跪游于棺木左右前后,谓之“游棺”。出殡称“还山”。还山前夜,延请和尚或尼姑(讲究者和尚尼姑兼请)诵经超度亡灵,称为“做斋”。一般人死后一两日即择地择日出殡安葬。出殡时,孝子孝女以及直系亲属皆穿白衫、披麻戴孝。请人击鼓鸣锣,燃放爆竹开道,散纸钱、举铭旌、幡子、高灯、联轴者前行,“八仙”抬棺柩稍后,接着是孝子持孝杖、捧神主牌,其余孝子孝女及直系亲属皆哭泣跪拜相随,最后是亲戚朋友。到了墓地,棺柩入穴安葬。葬后筑坟纪念。还山后,将神主牌捧入“灵屋”(纸扎的屋子)内放置在厅堂,称“入灵”。设香案,一日三餐奉饭食烧香纸。早晚鸣锣三通,孝子齐集灵前痛哭,称为“做孝”。到第三日,孝子备香纸哭坟,谓之“探三朝”。死后每隔7日,办牲以祭,称“奠七”。这样的祭奠有7次。待至做“七七”,将灵屋焚去,谓之“化灵”。末七后,早晚做孝始停。至百日、周年,办牲奠祭,叫“祭百日”、“祭周年”。- F% r6 e8 b& h/ Q1 E0 @+ s
此外,还有第二次葬。人死后用棺木埋葬,葬后3年(或更长时间)取出骸骨,装在陶罐(叫金罂或金埕)内,再择地建坟立碑。民国后期,殡葬礼仪逐渐有所改良。不少村落的群众组织起“老人会”,购置锣鼓、幡帐、孝服等,凡孝友均按立会章程赙赠。
. e' d8 m5 k3 x$ a7 f)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破除封建迷信、节俭办丧事,丧葬习俗有所改革。在农村,不少人以民歌、民乐、电影代替僧尼做佛事;机关单位的人死了,戴黑纱、献花圈、送挽联轴、开追悼会寄托哀思。丧礼既隆重又节约。1978年后,各地农村纷纷建立“老人会”等组织,村上的人死了,大家自觉捐钱捐物,协助治丧。但有的也恢复了治丧“做斋”的现象。90年代末,开始推行火葬。
; E; Z9 [$ D/ t) |/ U7 y(四)祭祀祭祀主要是祭祖和敬神。祭祖主要有春、秋二祭,春祭在清明,新坟则多在春社前祭扫;秋祭从农历八月起至年底,一般为上坟祭扫。侨胞旅外归来,多不拘时节,何时方便就在何时祭奠。农历节日、操办喜事也往往在家(或到祖祠)设坛致祭。拜神多在农历节日、朔望日和办喜事时。祭祀供品讲究“三牲”齐备,即一定要有猪肉、鸡(鸭、鹅)、鱼,配以酒、粄等物。敬神有的用斋果。祭祀时先上供,再焚香祷告、磕头跪拜,最后燃化纸钱、放爆竹。
" ~3 N3 c( w% _- j6 Y* d9 V  Z) R- C' Q四、岁时习俗(一)春节正月初一日,俗称新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入年假”,至正月初五日,称“出年假”。入年假后,家家户户洒扫庭除,蒸糯糕(甜粄)、发酵糕(笑粄)。新年前一日为除夕,俗称“过老年”,一家大小均沐浴穿新衣服。此时,做父母的分钱给孩子,谓之“分压岁钱”。是晚,全家聚集一堂吃团圆饭。贴春联,贴红纸条于门楣、畜舍、禽窝和果树,挂灯笼、燃爆竹,以示送旧迎新。初一日早餐“食斋”,整日忌说不吉利的话,宜说“财丁兴旺”一类的好话,以求新的一年有个好兆头。是日开始,亲戚朋友相互祝贺,叫“拜年”。初二日开始串亲戚,女人最高兴的是回娘家,谓之“转外家”。但初三日俗谓“穷鬼日”,一般不登门拜访。春节期间,文化娱乐活动有舞龙、舞狮、舞鲤、打大锣鼓和棋类、球类比赛等。) [. k$ G1 s1 L0 a" L+ j! O
(二)元宵节即上元,正月十五日。旧志载:上元,自初十夜至十六夜,张莲花灯为鱼龙之戏,迎神出游街市,士女聚观,谓之闹元宵,人家合族祀先,谓之“祭春”。县内有个别地方正月初六已经开始闹元宵。高陂迎景(夜间迎神)在正月二十一日。元宵日,龙、狮、鲤、大锣鼓、八音、迎景与盆景汇集,人山人海,鼓乐喧天,热闹非凡。90年代后,县城每年均举行灯展及各种文体活动。* |: U6 L3 H) Y# ^
(三)天穿日正月二十日叫天穿。是日,农村中家家户户不挑肥担,煮羹、做糍粑、蒸粄,谓之“补天穿”。要兴工动土的人任意为之,说是该日大利,可免时辰不吉之忌。2 N* g/ m; p1 i$ \/ U" W
(四)清明节是日,人们上祖坟祭扫,俗称“割青”、“挂纸”、“祭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每逢清明节均组织干部职工和师生到烈士纪念碑前举行纪念活动,缅怀先烈。) c$ ~# G' [* f( q+ W( W, L
(五)端午节五月初五日,相传是纪念屈原投江的节日。家家户户用竹叶包糯米粽 (埔东加煮“豆子羹”),门前插艾蒲、桃枝,且饮雄黄酒以驱邪。三河、大麻、高陂沿河圩镇还有赛龙舟活动。枫朗溪背坪和百侯新乐曾有“三山国王”(即铁匠、农夫、教书先生)游龙船的活动。龙船歌曰:“打起锣鼓锵咚锵,国王驾起出游乡。三位国王成龙主,游乡达境压灾殃”。表达了百姓祈求平安的心声。是日,人们到河里洗澡,俗谓“洗龙舟水”,说是可以祛病强身。夜晚,三河、大麻一带有驱蚊之俗。即用桃枝、艾蒲在自己屋内将蚊赶出大门,直至河边,将桃枝、艾蒲丢落河中,客家话“蚊”、“瘟”谐音,其意在使瘟疫随波漂没。
3 |+ v9 @% a0 a' V7 V- j1 S(六)七月半又叫中元节。是时,夏种已过,境内大部分地方的人家做糍粑、备酒肉、具丰筵聚餐。旧时,醵资建醮,延请和尚诵经作法,超度亡魂(无人祭祀之鬼魂),俗称“打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七月半做糍粑还是常事,“打醮”之俗已革除。$ b  r' r) H4 G6 \2 \. O2 x
(七)八月初三灶神爷生日。是日,湖寮、百侯、枫朗、大东、西河等地百姓备三牲或斋果拜灶神,祈求六畜兴旺、家人康健。时又值秋祭之始,也有于是日祭墓的。
) R( H% K" l0 v. W(八)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当晚,人们备柚子、花生、香蕉等水果,在月下剥而食之,谓之“剥鬼皮”。有的人给瓮络(抬酒瓮用的竹器)穿上妇人衣衫,戴上“东头帕”,中间系锁匙一串(摇之叮当响),焚香请“紫姑神”。此外,还有请桌神,使桌自己旋转等迷信活动。这些均为旧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于是晚备糖果和月饼赏月,合家团坐,共享天伦之乐,思念远方亲人,往往月过中天才罢。枫朗坎下、东城、墩背等地,则在八月十二日过中秋,如同过“七月半”一样隆重。
. {) k8 h/ D' V, G0 a: P(九)重阳节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邑人有登高的习俗。有些地方喜做艾粄。有的人家备牲仪上坟祭扫,如同清明。光德、平原、桃源、大埔角、双溪、茶阳、西河、长治、古野等地过重阳节很隆重。少年儿童喜欢放风筝。1989年起,九月初九日被确定为“老人节”,县城及各乡镇在“老人节”多有组织老年人举行活动。
- W0 h% a# D  L(十)冬至冬至之日,不少农家蒸糯米酒,以备一年之用。也有农家将糯米杂以益母草(俗称“臭艾”)磨粉做汤圆吃。
) g) K4 x0 O9 Y五、其他习俗
6 n! x* l. O- ]- _; T(一)求神问仙旧时,县境内群众缺乏文化科学知识,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无从解释,遇上天灾人祸或不顺心的事,往往四出求“神”,以求消灾解难。比如,遇天旱,就请海龙王降雨;人生病就请仙姑(巫婆),祈求赐给仙丹妙药;六畜瘟疫,则告知龙神灶君……。所拜之神,有寺庙神佛、玉皇大帝、关帝老爷、太阳公公、观音菩萨、土地伯公等等。至于“仙”,则多为巫婆所扮,有“王母娘娘”、“七仙姑”、“二姐”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文化不断普及,人们越来越崇尚文明,偶有求神问仙者,多为老妪。% x+ d  I8 }' R* H2 v' w
(二)算命看相旧时,小孩出生以后,父母记下其出生的年月日时辰,报给算命先生占卜吉凶,谓之“排八字”。命好命歹,算命先生信口道来,而问卦者则或喜从中来,或悲从中生。有的人信卦,将所谓命歹的孩子过嗣与人。更有甚者竟将孩子遗弃。男女婚嫁,也有先行求签问卦者,美好姻缘往往毁于一卦卜辞。有的人请算命先生为自己预卜平生祸福,何时吉星高照,何时运交华盖,谓之“做流年”。至于看相,犹如算命,就是迷信者让相命先生根据自己的相貌卜知凶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有少数人愚昧信命,问卦看相。
! y$ k: ?7 j& T+ V* |3 Z8 D(三)出煞、送鬼新屋竣工(或其他一些建筑物建成),迁新居时要出煞。迁居之日的凌晨,在厅堂到大门处放八仙桌数张,桌面上用白棉布数丈直铺到大门槛。风水先生头裹红巾,身穿素色长衫,腰扎红带,手握宝剑,口中念念有词,杀雄鸡一只,将鸡血洒于白布之上,直出大门,将鸡扔落屋外。同时,泥水匠、木匠便用红木棒锤打白布,赶至大门。驱煞时还燃放鞭炮,敲锣击鼓助威。有钱人家出煞时还在新屋中宰猪,屠夫边杀猪边高呼,然后把猪抬出,将猪血涂在门槛上。事毕,把大门关上,人们暂时从小门出入。此外,还有请狮班、戏班出煞的。此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基本革除。家中做事不顺心或家人患病经医不见好转,有的人就请女巫问卜。女巫往往说是外鬼缠身或内鬼相扰。比如,说是后代不孝,祖先回家讨吃讨穿;说是路遇恶鬼,索取钱财。女巫谎说鬼需要,吩咐当事人给以所需,谓之“送鬼子”。送时,主家备礼于屋拜祭,祈祷鬼魂离屋。然后,请村中一胆大者,一手擎火把,一手提牲礼,走至三岔路口,焚香烧纸,祷告鬼魂离去,不要再来作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渐除。
9 _9 l' F* X5 A& Q* ~* @4 S六、新风美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群众逐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60年代后,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新人新事不断涌现。特别是1982年后,全县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道德、讲秩序;心灵美、语言美、环境美、行为美;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活动,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新风尚日渐树立,涌现了许多文明单位和先进人物。1979~1988年,全县评选出县以上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194人,“新长征突击手”1147人次,“三八红旗手”298人,文明单位14个。1982年和1983年,青少年做好事的有18万人次,共做好事6万件。1992年,全县评出文明户2.09万户。2000年,全县有文明户3.9万户,占总户数的29.8%。; c  A/ _/ D5 J5 w9 u
(一)爱公忘私,舍己救人1982年,茶阳镇浒田村共青团员胡育才,为抢救掉进河里的少年胡雪丽,被河水吞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县第九届共青团代表大会追认他为“模范共青团员”。百侯中学黄玉林、大埔中学丘均满奋不顾身勇救溺水小孩,被共青团省委授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积极分子”称号。1986年3月9日,茶阳镇西湖村笔架山发生山火,治保主任张石生和其他村干部带领群众上山救火。为了保护国家和集体林木,他与群众跟山火搏斗到深夜,直到把山火扑灭,但因劳累过度,从悬崖峭壁上摔落,不幸牺牲。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烈士,县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1995~1998年,先后涌现出勇斗歹徒的饶让生、扑救山火的蓝尚涛和蓝荣浙、抗洪抢险勇士杨德文、舍己救人的少先队员罗亮生等英雄人物。
' O: {% o. h1 g! A1 y! c(二)尊老爱幼,照顾孤寡老人县内许多鳏寡孤独老人得到政府及集体照顾,住进了敬老院。有的孤寡老人还得到邻居的关照。英雅乡那口村张兰英10多年如一日义务赡养烈属老人丘满婆,待她如亲娘,关心其起居饮食,直至老人年过九旬而终。1983年12月,她出席了省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大会;1984年4月,又出席了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大会。
* v( {. |. \# t% S+ M# p* ?(三)孝顺儿媳桃源镇中心小学女教师罗美容32年如一日尽心侍奉公婆。罗美容的丈夫是军人。1978年,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合肥炮兵技术学院,通知她办理随军调动手续,她高兴极了。但年近七旬的婆婆却因年纪大了不想离家,提出让一孙女留下来陪她居住。为了让老人生活得幸福,罗美容放弃外调随军与丈夫团聚的机会,留下来侍奉公公和婆婆。家里有老有少,事务繁重,她一人承担,照料两位老人的生活起居,没有丝毫怨言。1998年,她家被省文明委、省妇联评为“五好文明家庭”,她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评为“优秀干部妻子”。1 U. _& ?) _* Y7 a! N( Z$ ^
(四)助人为乐洲瑞乡邮递员廖振粦,做好本职工作,除邮件投递没出差错外,还热心为山区人民做好事。有一次送汇款单给距投递点5里多路的麻子坜的余发伯,发现其双目失明,夫妻俩均已80多岁,两个儿子又都在外面工作,家无其他人,便主动为其代领汇款再送上门,并为其专设投递点。大坑江四队钱集操卧病在床,按医生诊病开的药方当地药店缺两三味药。他知道情况后,主动跑了几个村的卫生站,帮其买齐药。此外,他还经常代边远山区的群众买日用品,代生产队购买农具、农药等,受到群众赞扬,1982年荣获邮电部授予的“优秀投递员”称号。1997年起,离休干部苏光章为使参加县第一老干部活动中心和县老龄活动中心的离退休人员喝上清泉水,每天骑着自行车到5里多远的郊区山子下黄腾坑和五虎山大沙坝载矿泉水(每次载4桶约40公斤,每日往返2~3次,最多时日载9次),为离退休干部职工义务送水,历时四载,严寒酷暑从未间断。
/ _6 {3 L5 ]) q2 P4 F; R5 ]; y" R(五)资助贫困学生1997年后,旅外侨贤罗新权通过枫朗镇关工委设立班影慈善会,资助枫朗、百侯两镇的120名贫困学生上学。至2000年,共发放资助款30万元。
7 Z" V' w, W9 S. Y(六)现代愚公百侯镇南山红光村张维山带领村民,历时2年多,于1997年12月12日凿通了一条长160米、宽1.5米、高1.8米的穿山隧道,圆了红光村村民盼了三个世纪的坦途梦。
- n$ ?; e3 F# }% u; Y(七)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增长快。60年代后,国家号召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逐步改变了人们古老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婚育观念,青年逐渐形成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节制生育的风气。1985年,全县节育率已达89.22%。至198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10.07‰,全县有3200多对育龄夫妇落实了节育措施,并领取了独生子女优待证。2000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4‰,有办理农村独生子女证夫妇6739对,办证率为90.54%。湖寮岭下村陈秀华、三河汇东邓诗喜等人,婚后只生一个女孩,主动做好家属思想工作,自觉到医院施行绝育手术,备受人们赞扬。
: }2 R! Z. d: w9 @(八)家庭和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经常向人民群众宣传家庭和睦的意义,表彰和睦的家庭,特别是1982年以后,县妇联倡导开展评选“五好家庭”(政治思想好、勤劳致富好、家庭和睦邻居团结好、庭容室貌整洁好、计划生育好)的活动。1979~1988年,全县评选出“五好”家庭1.4万户。光德九社村村民郭年,除侍奉年老的公公婆婆、抚育五个孩子外,还14年如一日护理在解放军部队摔伤致残、瘫痪退休回家的丈夫李永选。村人称誉她为“长病贤妻”。1983年,郭年家被全国妇联评为“五好家庭”。1998年,全县评选表彰“五好文明家庭”25户。8 R" P5 s2 u+ B& R4 j, g$ S( S
4 u. w% R! H% O/ `9 {' V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3 收起 理由
梦中笑 + 4 这个话题我喜欢
大埔网小新 + 3 感谢分享,大埔论坛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4-29 16:07 , Processed in 0.05852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