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48|回复: 4

客家源流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1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石区 于 2015-5-29 11:37 编辑 ' S" L$ P% o/ s* H
3 t$ n$ R; d: m
  客家源远流长,公认的大规模迁移始于东晋末年五胡乱华,和唐末五代十国到南宋末年汉民族(特别是南方汉族,)生存都面临危机,中华文明将和世界其它文明一起断代?这种乱世避居深山,保存汉族文明礼仪的客家人,是不自觉的一种存在和大流。
9 H" P: p4 f7 H% d: A2 E& z# Q0 \  而作为一种自觉避居,让世界生态平衡,让自己去开拓蛮荒的仁人志士却古有之,从末停歇。这种哲学精神也一直被先期的客家人和后期的新客家人奉为生存法则。7 e: l& V) f1 e1 Y* W) e
  中国的历史是由帝王争霸和至德隐士在书写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而有多少帝王可传世过五百年?3 D6 s+ x# k4 C
  康熙王朝-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只是说说而已。& p# Q# n9 i5 j! Y  U
  秦始皇强大灭诸侯六国,杀戮大多,王朝速亡。今日中华,姓蠃的子孙站出来,数数还有多少?加起来不会比他坟墓的兵马俑多?况且兵马俑都不姓赢。) P, J0 [  P4 J# Y6 C) K) e
  汉唐盛世,灭了几个匈奴印度。而胜利者又能安稳地过几代舒心的日子?到最后王朝还不是断在大监的手里?你灭了人家的子孙根,人家灭你十八代祖宗(汉唐虽传二十代上)但后期儿皇帝大都被攫在大监手里,更别说赵高流者,二代不过,三代绝。明后期更是腌党的天下,竟可以被人借刀杀袁承焕?冤案还得到清康熙来翻?

古人撂起挑子来,那才一个个都是潇洒而任性的范儿呢。

说到古人辞职的代表,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这陶渊明可谓是“辞职专业户”,一生辞职多次,简直把官府当旅馆,每次都呆不了多久就挂印而去,不愧为辞职界的翘楚。

客家人崇拜陶渊明,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世外桃源,耕读传家。就从许多祠堂的对联可以感受:"塘开半亩,春占全城。"(古城魁元第)而对面屋名直接就用"心远地偏",奉礼堂更把耕勤俭持家,读传承写入长联:"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道唯读唯耕。"起码:

要说陶渊明也是出身名门,曾祖父陶侃是战功赫赫的两晋名将,死后追赠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亦为地方大员,母亲是名士孟嘉之女。可惜到了陶渊明这代,家境没落,所以他最早出仕当官为州祭酒,做州的文职公务员,乃为生活所迫,目的在于挣工资维持家用。然而很快他就受不了繁复的文书工作,辞职回了家。

在一次接待上级监察官督邮的活动中,他因不愿卑身事小人而发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豪言,任性地解印去县,并赋《归去来辞》表明心志,表达了对自己过去屡次身陷碌碌仕途的否定和追悔,决心从此以后归心三径,不问世事。这是陶渊明最后一次辞职,也辞得最为彻底。是后,陶渊明一直归隐田园,尽管不乏友人的推荐和朝廷的征召,但他始终没有再离开过那片松菊,即使生活困窘,也怡然自得。

陶渊明的辞职是为了追寻远离俗务的田园山林,那刘知几和吴兢的辞职则是为了更好地在政坛之下完成自己的理想,因为政治的黑暗阻碍了他们抱负的施展。

二人都是在唐代官方修史机构史馆中工作的杰出公务员,曾合作修撰唐睿宗、武则天、唐中宗三朝实录,是志同道合的同事兼好友。刘知几出身书香门第,儿时父亲为他讲解《古文尚书》,刘知几对其中枯燥的治国之道颇不耐烦,唯独对史书《左传》情有独钟,父亲知其兴趣在史学,便允他通览群史,并引导他阅读和思考古代著名史家的史论,培养他的文史之才。这造就了少年刘知几超越常人的丰厚学养和敢于质疑的学风,让他在步入仕途后很快就崭露锋芒,成为颇受朝廷器重的史臣。而小他九岁的吴兢,虽然缺少刘知几得天独厚的家学渊源,但从小立志贯知经史,励志勤学,受到宰相魏元忠、朱敬则的赏识,被推荐到史馆工作,成为刘知几的同事。两个热爱史学的青年进入国家权威的历史编修机构,应该是志得意满,踌躇满志,希望在此大展宏图的。不幸的是,彼时的史馆已不再是干净的学术机构,它已沾染了太多当时官场中不良风气。监修主管对史官的工作指指点点,要求修成的史书为当权者隐恶扬善,这违背了刘知几、吴兢这样正直史家的心灵底线和著史原则;高层的政治斗争也蔓延到原本清净的史馆中,同僚之间尔虞我诈,庸史之才荒废本职而以钻营升官为务。如此的乌烟瘴气,让刘知几和吴兢越来越感到不适和厌烦,曾经怀有的治史理想,在这里被压抑、埋没,那支原本应当持公执正的董狐之笔,不得不服从统治者的意志,流淌出隐讳不实的文字。这般现实让二人绝望,他们回顾自己的出仕生涯,发现竟无一件可圈可点之作,不禁悲愧交加,愤而辞职。二人都在辞职信中表达了自己掌史多年却一无所成的义愤与无奈,希望能够离开这片污浊的空气,去追求自己曾经干净纯洁的治史理想。

二人毕竟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朝廷没有批准他们的申请。刘知几因在辞职信中历数了史馆众多弊病而伤害了某些显贵之人的利益,日子愈加不好过,他索性退而私撰《史通》,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的煌煌巨著。而吴兢(五代十国后蜀驸马吴宣,吴兢后人,江南吴氏开基之祖,吴氏客家之源),在第一次辞职未被批准之后又三次上表,以父丧为由坚去史职,终获允许。与此同时,吴兢也和好友刘知几一样,私撰本朝国史《贞观政要》以实现自己作为治史者的追求。他的著作,成为后来编纂《旧唐书》的主要史料来源之一,为后人了解客观真实的唐代历史打开了一扇窗口。

今日隋唐包括武则天的真实史料,全赖有直笔史官私撰的《史通》《贞观政要》。

6 r% i5 K/ o* G) r* A* @, v3 l6 a


) U/ p9 m' H1 a* L4 W* r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4 收起 理由
梦中笑 + 4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5-21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我们的历史久远
+ @) F" V* d2 C7 p" j! H1 S( o' q
发表于 2015-5-21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手机版
后面走题了
发表于 2015-5-21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适者生存的法则。
发表于 2021-8-11 15: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吴氏源自唐大史公吴兢。谱中清楚地画出南迁足迹。" g: N8 F' j. _! ^' y" T
吴兢次子……7 g9 {. s3 i$ L) F( ?' U" y% t# 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4-19 08:23 , Processed in 0.06940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