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75|回复: 1

忆述故乡二三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6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连一鸣  

民十五六年间,石云区辖属尙有二位逊淸秀才,一为黄沙坝(溪背坪)黄太初先生(號伟之);一为大埔角新村墟郭毓轩先生。两位秀才,文章道德,各有千秋。黄秀才注重理学,早岁倡修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主张把「善」字改成「恶」字,贯澈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敎,性乃迁,与三字经立论本旨首尾更为吻合。而郭秀才则喜欣赏文学,撰擬联对,颇著盛名。玆录其輓太初先生联文如下:「区中仅存两人,君今又去,地下若逢诸友,道我就来」。

是年適値地方纷乱,(红白鬪爭)影响中小学校停课,一般学生为破除迷信,到处寺庙庵堂宫殿,泥塑菩萨,或镶金木偶,不分靑红皂白,不论大小神像,多遭破坏焚燬,向为大埔角鄕民素所敬仰供奉在庵窠里西泉寺的保生大帝,亦难倖免。鄕中士绅发起兴资鳩工重修寺院,塑囘大帝金身,冬初卽告竣事,为新宫落成,迎大帝囘宫上座,与冬季集福酬神择吉同时擧行。准备在大埔角新墟大沙坝搭好戏枱,戏枱对正面建一神坛。(此坛因大帝囘新宫,係一空坛)。按照往例在坛柱两旁为酬谢神恩,贴副对联是不能缺少的一种,因此郭秀才在此新旧兴革潮流相互衝击之下,应如何迎合大众心理,又想保存固有文化?联文定稿,蹉蹰至再,谨为一时权宜,模稜两可的立场,一舒己见如下:「神亦犹人,庙堂岂可忘修茸;空卽是色,跡像何须问有无。」距今五十余年,囘忆过去郭秀才好个神亦犹人,跡像何须问有无?之警世嘉言,囘味无穷。

当伯连礼堂(乳名痕集)为吾族最长寿,活到一百零四岁高龄之人瑞。生二子,长名初开,次名梦羆,长子隨父居家务农,次子远往南洋谋生。初开七十逝世,丧宅门联由堂伯元在(私垫垫师)撰缮,嗣因联句涉及子在,父先亡,白髮为黑髮送终,礼堂伯看了频频摇头,极为不满,惟居此敎育落后的鄕村,大家认识並不普遍,何况吟诗作对。简直是凤毛麟角,一时难求再写一对丧联之人选,在万不得已窘迫情况之下,俗云:「穷则变,变则通,无牛改驶马,」礼堂伯急唤其长孙春桃磨墨代笔(初开的长男係笔者在高陂仰校同班同学。)由百岁公亲自口授,「父在堂上,年将百岁,子七七十,不为夭寿。」丧联贴出之后,大家都知道百岁公少年认字不多,从来没有作过联对,改换丧联其最大目的为不愿接受塾师之耻辱,一时触动肺腑发出眞情眞理眞言,聊以应景塞责,至联文格调,平仄允当与否,则无暇及此。当时在场亲戚朋友互硏议传诵,对百岁公毕生唯一杰作,更加讚扬不已。

刘理事长嘱作者所写之上述联句:


27111807ubiq.jpg
发表于 2019-4-26 20: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哈喽
20190426_107624_1556282688663.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4-26 07:49 , Processed in 0.07034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