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91|回复: 1

刘联众全文解读道德经31-56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9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第《31》章

    原文《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解读三十一;最好的军队,是国家预防不祥的机器,人们都厌恶军队,所以有道的社会是不用军队的。君子平时会强化士兵的战斗意志,而在战争时却会强调冷静。军队是国家预防不祥的机器,不是君子的机器,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被迫使用。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喜报可以鼓舞士气,厄报可以冷静思考。偏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勇猛,上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冷静, 战斗的动员令要站在视死如归的高度。面对阵亡的众多将士,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

    学习心得体会;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是普遍的,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每逢战争,人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四处逃亡,严重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也造成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老子与人民一样厌恶军队,厌恶战争,只有老子设想的像共产主义一样有道社会才不用军队,没有战争。这一章老子用中国古代的礼仪,左为上,右为下,左为雄,右为雌,说明用兵思想,“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老子认为,君子平时会强化士兵的战斗意志,而在战争时却会强调冷静。军队是国家预防不祥时的机器,不是君子的机器,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被迫使用。老子对那些喜欢穷兵黩武的人们的警告,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同时对在不得已时才被迫而进行的正义战争阵亡的众多将士,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永远纪念他们,使英雄的名字与天同寿。

    此帖于2015-11-22 16:03:38被首席版主晓琪639加分(50分)加财富(50财富)


    第《32》章

    原文<32>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解读三十二;大道常在无有之间,淳朴的本源虽然微小不可见,天下却没有力量能臣服它。统治者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天下万物必将自然归顺他。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用命令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万物开始时就有了秩序和名分  名分既然有了,就应该知道动植物与人类发展之“道”是什么,按照道的要求制定各种执行”道“的规章制度,还要建立制止违背制度的制约制度,知道制约违背制度的人、保证按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学习心得体会; 老子认为, 统治者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 天下万物必将自然归顺他 。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用命令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始制有名” 按字意正解应是万物开始时就有了秩序和名分  “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应该重点理解“知止”这俩字,”知“就是应该知道动植物与人类发展之“道”是什么,知道按照“道”的要求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止“ 就是制止违背”道“的乱作为,还要建立制止违背”道“的制约制度,知道制约违背制度的人、保证按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恭喜!本帖被【
东方三圣 】 加为精华。系统奖励10分

   
    第《33》章


    原文《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解读三十三;知道别人的优缺点是智慧, 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是贤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一定的实力,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有志气。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能够长久,身体消失而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寿 。
    学习心得体会;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满饱的精神风貌。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主张,他在16章中说;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只有大公无私,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处处为人民着想,死后他名字在人民心中永垂千古,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有人说老子在宣传“神鬼论”在宣扬“灵魂不灭论”,老子在第四章说”道“是,像帝之先,道像是天帝祖先,此理论使天帝职权成为道的执行人,老子在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神学的角度去理解,天法是道,道就是天上神仙行为的法律,天帝就是执法人。人类的发展之“道”就是自然实践出来的真理.就是不淫欲,无私欲,不自满,包容人,生产的一切归公不自有的社会制度。老子不信神,但是老子是想用神仙社会来教育人,除恶杨善。

       恭喜!本帖被【 观风舞 】 加为精华。系统奖励10分!

   第《34》章

     原文《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解读三十四;大道弥漫,充满宇宙可以左右万物。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功名。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是主宰领导,没有任何欲望要求,可以说他的名字是很渺小的。正因为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领导,也可以说是伟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学习心得体会;这一章老子在《道德经》书中再次谈到“道”的问题。他先从唯物论的角度说”道“是宇宙万物的规律,万物完全按照各自的规律去运行。然后老子又把”道“说成神,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为万物服务是应该的,不为名,不为利,看起来很渺小,实际是很伟大。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圣人”、“侯王”,也该这样,实际是在期望统治者应该具备'道“的素质。

       恭喜!本帖被【 观风舞 】 加为精华。系统奖励10分!

      第《35》章

     原文《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解读三十五;谁奉行了大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大家就会和平安定、太平 。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觉得不值一顾,听它,觉得不值一听,但是,理解它而运用它,它的妙用是无穷无尽的!

     学习心得体会;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多次论及,但从来没有重复,而是层层深入、逐渐展开,使人切实感受到人生大道就是,各级执政者生产的物品归公不自有,不为名,不为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制度,这一章老子说,谁奉行了大道,天下就归附于谁。人们就不会相互残害,天下将会稳定、太平。老子这是对人生大道的肯定和赞颂,也表明他为老百姓的安危生存而忧虑的历史责任感。

    中华网;此帖被沈溪兴于2015-10-22 23:40:37置顶

         第《36》章

       原文《3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读三十六;将欲马上收敛的, 必是原来扩张过度的。将欲逐渐削弱的,必是原来强制过头的。将欲立即废除的,必是原来兴奋超前的。将欲重新夺取的,必是原来被迫给予的。这就是微妙简明的道理,柔弱能战胜刚强。得道多助,其间的关系好象鱼不能离开水,国家的有效力的凭恃不可以轻易展示于人。

       学习心得体会;这一章是讲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问题。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某一个极限,此时,它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本章的前八句是老子对于事态发展的具体分析,贯穿了老子所谓“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 这种观点贯穿于《道德经》全书。柔弱能战胜刚强,得道多助 其间的关系是鱼不能离开水,发展的余地极大。相反,看起来似乎强大刚强的东西,由于它骄傲自大,失去民心,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是最后的胜利者。

    此帖于2015-11-26 07:18:36被首席版主晓琪639加分(50分)加财富(50财富)



          恭喜!本帖被【 东方三圣 】 加为精华。系统奖励10分!
   

        第《37》章

     原文《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解读三十七;道的常识,无为的境界造就无所不为的功绩。统治者若能遵守这个规律,万物将自然归化。 在归化的过程中难免欲望发作, 这时可以用我的“无名之朴”去除私心杂念。 无名之朴”去除私心杂念, 他们就会克服贪欲之心, 没有了贪欲就可以静下心来, 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学习心得体会;本章是《道德经》中“道经”的最后一章,老子把“道经”中的主要概念,道,无为,无名之朴,老子都落实到他理想的社会中来。老子把自然规律说成是”道“,又把”道“影射到神与人,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以身教重于言教,不为名,不为利,大公无私,不妄为、不强为,不危害百姓,不胡作非为,老百姓就不会滋生更多的贪欲,在归化的过程中难免欲望发作, 这时可以用“无名之朴”进行教育,去除私心杂念。  克服贪欲之心,天下自然便安稳了。

     老子并不是代表奴隶主统治阶级的,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不是仅仅代表某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意愿。这表现出老子内心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因而这是进步的、积极的。
  
     
此帖被沈溪兴于2015-11-15 09:22:40置顶

   此帖于2015-11-15 19:51:43被首席版主盛世三友加分(100分)加财富(100财富)


      第《38》章

     原文《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解读三十八;品德高尚的人  不表现为外在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品德一般的人表现形式上有德,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德的表现。品德高尚者大公无私为民服务不自以为然,品德一般者为民做点什么就以为了不起。大仁爱者表现的仁爱是不自觉的,义气用事的人就有明确的目的性。有大礼法的人,是在追求礼法,却没有人响应,就抡起胳膊去强迫人了。所以,丧失了大公无私的大道,这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这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这才强调 正义;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所谓礼法,是忠诚信义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有先见之明的人, 知道社会上一旦礼节繁多, 那么愚昧也就随之而至。 因此大丈夫宁愿处于敦厚淳朴之乡, 不愿居住于忠信浅薄之处。 宁愿于朴实无华者为邻, 也不愿居住在礼节繁多的闹市。 所以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取舍。

     学习心得体会;《道德经》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所以对”道“的认识至关重要,道是宇宙运转形成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大公无私的,是全心全意为万物服务的。老子认为自然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之“道”;老子写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孔德”、“常德”、“玄德”这些名词都是指这里所讲的”道“是“上德”。

     在本章里,老子把政治分成了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 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 “道”和“德”属于“无为”的类型;仁、义、礼属“有为”的类型。老子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本章使用了一些具体的规范把人的思想行为定在固定的形式中,即按忠信行事,不执行浇薄的礼。是老子对政治的最低的要求。

      恭喜!本帖被【 巴山魂 】推荐。
  
  第《39》章

   原文《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解读三十九;自古以来能得到阴阳二气合一的浑融一道者,天得到浑融一道可以清澈。地得到浑融一道可以宁静。元神得到浑融一道可以有灵性。川谷得到浑融一道可以盈满。万物得到浑融一道可以生生不息地繁衍。 统治者得到与人民的浑融一道可以号令天下。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天空若不清虚,恐怕要裂开了。大地若不安稳,恐怕要塌陷了。神祁若不显灵,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干枯了。万物若不生长,恐怕要灭绝了。王侯不能使天下归正,恐怕要跌倒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 高以下为根基。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以此来表明他以贱为本的态度啊。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需赞誉。不要认为自己是一块美玉,而要像石头那样的坚润无光,不在人前张扬。

    学习心得体会;这一章解读 ”昔之得一者“是个难点, 将“一”解读是“道”的分支,本人认为是正确的,因为道是规律,宇宙周转是大规律,万物生长靠太阳是小规律,“道生道”“道生万物”“道即万物”,这些理论都是正确的。这个分支“一”是“道”怎么解释呢?地阴气,天阳光,阴阳合一,生万像。是浑融之道。本章前半段论述“浑融一道”的作用,“ 浑融一道”是构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天地万物就不能存在下去。后半段由此推及到人间,告诫统治者要与民浑融的像一家人,并常要能“处下”“居后”“谦卑”,即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没有老百姓为根本和基础,就没有高贵的侯王。

   恭喜!本帖被【 东方三圣 】 加为精华。系统奖励10分!

   第《40》章

    原文《4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解读四十; 物极必反 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的万物生于实有,实有出自虚无。

    学习心得体会;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的规律”,概括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这是十分光辉和精辟的见解。“反者道之动”,就是说,相反的意见正是“道之动”是运动的规律。换句话说,有反对才有新的启发,才能促使向好的方向转化,才有进步。没有反对的是不会转化的。“弱者道之用”,是说“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成长。用弱和用强,也就是是“无为”和“有为”的区别。“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与无都是道的属性,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恭喜!本帖被【 观风舞 】 加为精华。系统奖励10分!

    第《41》章

    《41》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解读四十一;具有上徳的人闻听悟道的理论, 会勤奋学习马上遵行; 一般的人闻听悟道的理论后,仍是似懂非懂、若有若无的样子。下贱的人听了悟道的理论后,大声嘲笑。若不被这种人嘲笑,那还能证明大道的可贵吗?有《建言者》记载): 光明的大道世人却有人以为暗昧。前进的大道好似后退, 平坦的大道好似崎岖。 上德的境界好似虚谷, 最洁白的好似有暇疵,最广大德恍似不足够,修德的过程好似怠惰, 质朴纯真好似不坚定。远大的目标落实于障碍的跨越,贵重的器皿成型于精细的雕琢,动听的音乐来源于单声的组合,伟大的形象形成于无形的感化。大道隐藏在无名事物中,只有遵循大道规律的人,才能善始善终并且成功)。

     学习心得体会;本章老子先讲的“上士”、“中士”、“下士”三种人,不是从政治等级制度上而言的,而是从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上而说的。具有上徳的人闻听悟道的理论, 会勤奋学习马上遵行 ,自私自利的下贱人听了悟道的理论后,大声嘲笑。若不被这种人嘲笑,就不能成其为“道”。后面老子 用了十二句话,列举了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表明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关系,它们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说明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恭喜!本帖被【 巴山魂 】推荐!

    第《42》章

    原文《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解读四十二;道使宇宙运转混成为一,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的第三者适匀的孕育状态,万物在这种孕育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表示谦虚。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横的人不会好死。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学习心得体会;这一章老子先讲的宇宙生成论。这是继三十九章四十章之后,又一段关于“道”的基本原理及作用的重要论述。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道使宇宙运转混成为一,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是指“道”生万物从少到多的过程,也是道生道的过程,万物之中皆有道,认识道的过程也是科学发展的过程。老子又讲了 满招损 ,谦受益,强横的人不会好死,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这也合乎辩证之道。

      恭喜!本帖被【 巴山魂 】推荐。

       第《43》章

      原文《4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解读四十三;天下最柔弱的,驾御驰骋于天下最坚强的。 没有实体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因此我认识到“无为”的好处  。这种“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普天下是很少有人明白的。

     学习心得体会;本章讲了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原理,又讲了身教重于言教的“不言”之教、“无为”的好处。此意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全书之中。他指出,最柔弱的东西里面,蓄积着人们看不见的巨大力量,使最坚强的东西无法抵挡。“柔弱”发挥出来的作用,在于“无为”。”无为“是什么? 生产的一切归公不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无为”就是无私为,就是公有主义。

   此帖被中华网文学论坛版主沈溪兴于2015-11-14 08:38:51置顶

   此帖于2015-11-14 21:46:51被首席版主盛世三友加分(100分)加财富(100财富)


    第《44》章

    原文《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读四十四; 名声与生命,哪一样与你更密切呢?生命与财富,哪一样对你更重要呢?得著世界与丧失生命,哪一样是病态呢?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学习心得体会;这一章是以名与货和人的自身价值对比,也是要人自重、自爱。老子宣传的是这样一种人生观,人要贵生重己,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知足知乐,这样才可以避免遇到危难;反之,为名利奋不顾身,争名逐利,则必然会落得身败名裂之可悲下场。有人解释说,本章是讲吝惜生命,与提倡奋不顾身是格格不入的两种生命观。事实上,吝惜生命并不是贪生怕死,老子本意是对贪官劝告。

      恭喜!本帖被【 观风舞 】 加为精华。系统奖励10分!

    第《45》章

    原文《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解读四十五;完满的东西似有欠缺, 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充盈的东西似有空虚,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正直的东西似有弯曲。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安静胜于躁动,寒冷抵御炎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学习心得体会;这一章可以说是四十一章的继续,是讲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四十一章讲的是“道”,本章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却又是一种情况。表面情况和实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只有贯彻了公平无私,不妄为的‘无为’原则,才能取得成功。

  
此帖于2015-11-27 07:46:40被首席版主晓琪639加分(50分)加财富(50财富)


      第《46》章

     原文《4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读四十六;天下拥有自然和谐之道,就会看见战马在田间拉粪车。天下失去自然和谐之道,就会看见战马在郊外生下小马驹。 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 最大的危害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学习心得体会;这一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战思想,在春秋时代,诸侯争霸,兼并和掠夺战争连年不断,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灾难。对此,老子认为天下无道,统治者贪欲太强是战争的重要起因,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教育,用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 最大的危害莫过于贪得无厌。看看历朝历代的贪官行为及其灭亡的过程,老子教育统治者在生活方面要知足常乐 ,是多么重要。治理天下要合乎大公无私,生产的产品归公不自有,不居功,不居傲,是道的要求。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

      恭喜!本帖被【 观风舞 】 加为精华。系统奖励10分!
  

      第《47》章

      原文《4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读四十七;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不望窗外,便可以见天道。走出去得越远,知道得越少。因此,圣人不待践行就有所自知,不待实察就已自明澈,不靠努力作为也可坐收事成。      

     学习心得体会;老子讲的认识论。就单从本章文字上说,不通过实践,就可以得到真理的认识,这是唯心的,是错误的。在以前的若干章节中,可以看到老子是一位具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许多涉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内容,这些都表明老子极为重视生活实践。但更重要的是,老子是极富智慧之人,是天才的哲人。他的意思是什么,现在还流行一句话,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秀才是指认真学习,有知识的人,本章的前半部分是说明学习知识重要性。后半部分,不靠努力作为也可坐收事成,是对执政者的讽刺。

    此帖于2015-11-28 15:52:43被首席版主晓琪639加分(50分)加财富(50财富)


         恭喜!本帖被【 东方三圣 】 加为精华。系统奖励10分!
   
   

     第《48》章


    原文<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读四十八; 追求学问的人其私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真道的人其私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以至达到无为的境界。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学习心得体会;本章讲“为学”和“为道”的问题。他先讲“为学”,就是指从事与当时的所谓学问,仁、义、礼、智、信等 。老子认为这种知识掌握得越多,私欲妄见也就层出不穷。这是对‘周礼’所作的探源与批判。“为道”和“为学”不同。“为道”就是不断地除去私欲妄见,使人日渐返朴归真,最终可以达到“无为”的境地。老子认为,没有私欲妄见的人才可以治理国家。因而,老子希望人们走“为道”的路子。

    恭喜!本帖被【 观风舞 】 加为精华。系统奖励10分!

   
   第《49》章

    原文《49》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解读四十九;圣人没有恒常不变的心,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对我友善的人,我善待于他;对我不友善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友善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信任我的人,我信任他;对于不信任我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就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有圣人的领导,天下必然和顺。为天下调和统一的大公无私精神,百姓都会注视他的声音和目光,圣人也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

   学习心得体会;本章从文字上和内容上看,都是紧接前一章的问题,深入进行分析论证的。前一章说到,没有私欲妄见的人才可以治理国家,这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老子的政治思想。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没有私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使人人守信、向善。老子把以“道”治天下,希望寄托给一个处世不怀诚见,做事不独自主见的理想“圣人”,在他的治理下,人人都像婴儿般纯真的大公无私,行成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社会。

     恭喜!本帖被【 观风舞 】 加为精华。系统奖励10分!


   第《50》章

    原文《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解读五十;人出生,到入地亡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是对生命的感悟境界。传说善于把握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进入军队不用被上盔甲和带上兵器。犀牛没有目标用它的犄角, 老虎没有目标用它的利爪,敌人没有目标用他的兵刃。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就是他没有进入必死之地。

   学习心得体会;这一章讲的是养生之道。一种是因营养过剩、娇奢淫佚,故而短命夭折;一种是因行动不慎而造成伤亡。老子认为,人活在世,应善于避害,则可以保全生命长寿。他注意到人为因素对生命的影响,要求人们不要靠着争夺来保养自己,而是要以清静无为的态度处事,就会远离死地。

   恭喜!本帖被【 观风舞 】 加为精华。系统奖励10分!

   第《51》章

    原文《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读五十一;大道规律创造了生命,大德规范维护了发展,物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与特点,环境的优势使各个物种成长起来。故此,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不是听谁的命令,而是自然的规律。所以大道自然创造了生命,大德自然维护了发展。道生长万物德培育万物。对违背天道停止不前物种进行惩罚。道滋养万物德维护万物。生万物,养万物、创造生产万物归公而不占为己有,做成了什么并不仗恃有功,身居高官不宰民,这就是恩泽天下的上德。

    学习心得体会;老子本章着重讲“德”的作用,也可以说是三十八章的继续,本章讲的“玄德”即“上德”也可以说是美德。老子认为,“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但“道”和“德”并不干涉万物的生长繁衍,并不含有什么主观的意识,也不具有任何目的,而且不占居、不主宰,而是顺其然。“德”是“道”的化身,是“道”在人世间的具体作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对违背民意的人进行惩罚,才是真正的圣人,才是道德的真正作用。

  此帖被好的老师于2015-11-27 17:51:19置顶



    第《52》章


   原文《5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解读五十二; 世界有一个开始,那开始的,就是世界的母亲。 既晓得有一位母亲,就知道我们是儿子。 既知道我们是儿子,就应当回归守候母亲。若能这样,纵然身体消失,依旧安然无恙。 塞住你通达欲念的感官,闭起你欲念的门径,你就终身不会有劳苦疲惫。敞开你的通达感官,极尽你的聪明能事,你便终生不能得救了。能见著精微才叫明亮,能持守柔顺才叫强壮。 用其所掌握的智慧之光, 复归万事万物光明的前景,就不可能给自己留下祸殃,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学习心得体会;在本章中,老子用母和子的关系,来说明道生万物;道生道,物中有道的理论的正确性,使对”道“的抽象思维形象化,是哲学思想的精华。本章的言外之意在于,世人都好逞聪明,不知收敛内省,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他恳切地希望人们不可一味外露,而要内蓄、收敛,除去私欲与妄见的蔽障  就不会给自身带来灾祸。

      恭喜!本帖被【 东方三圣 】 加为精华。系统奖励10分!


       第《53》章

       原文《53》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解读五十三;假若我稍微有一点智慧,就会知道行于大道上,最畏惧的就是走上邪道,大道是那样的平坦,而人君却偏行邪经。朝政腐败已极,农田十分荒芜,仓库非常空虚,而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占有过多的财货,这就是大强盗做法,这是多么无道啊!

       学习心得体会;在《道德经》中,老子多处谈到社会的一些矛盾现象。本章描述了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尤其是统治者凭借权势和武力,对百姓姿意横行,搜刮榨取,终日荒淫奢侈,过着腐朽靡烂的生活,而下层民众却陷于饥饿状况,农田荒芜、仓藏空虚。这种景况,按照老子的学说,这类不正常的情况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吗,是不会永远存在下去的,人类社会迟早会回复它自己最初的‘天之道’。老子警告那些自私自利的统治者,他们永远渴望着财货有余,这就给自己伏下极大的危机,‘祸莫大于不知足” ‘柔弱胜刚强’让其自省。
   
    此帖于2015-11-29 06:59:41被首席版主晓琪639加分(50分)加财富(50财富)


     第《54》章

     原文《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解读五十四;善于建立德性的人坚毅不拔,善于抱持大道的人永不松脱,这是子孙得以祭祀不绝的道理,用这样的道理来修身,他的德行就会返朴归真,用这样的道理来齐家,这个家庭的德行就会充实有余。用这样的道理来建乡,这个乡的德行就会传颂久长; 用这样的道理来治国,这个国家的德行就会丰富盈满。用这样的道理来平天下,天下的德行就会像阳光那样普照万物。 所以从一个人的身上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以一个家庭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家庭的情形,以一个乡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乡的情形,以一个国家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国家的情形,以天下的德行可以观察天下的情形。我凭什么知道天下必然的结果啊? 就是以此推断的。

   学习心得体会;本章老子讲“道”的功用,即“德”给人们带来的益处。老子讲了修身的原则、方法和作用。他说,修身的原则是立身处世的根基,只有巩固修身之要基,才可以立身、为家、为乡、为天下,这就是“道”。老子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认识方式和途径。

    恭喜!本帖被【 观风舞 】 加为精华。系统奖励10分


  
  





发表于 2019-5-9 14: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我几乎每次都没看完
有多少人也一样的啊
感觉还是四书五经更好看,深入浅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4-25 06:34 , Processed in 0.06291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