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19|回复: 2

一位音像公司经理由衷的电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5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欢乐公社 于 2020-8-1 15:30 编辑
# ^* L7 i+ @7 I, Y: b. A& f3 ]( G  E5 j9 n9 v1 J
               —— 日子里的片花故事
      
, y7 Q( ^: u& t5 R8 g" k       上世纪九十年代,音乐人出版专辑,还是一件挺时髦的事,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网络平台传播,只能靠各式唱片作销售宣传、交流,保存用之。. Q; |. Q) [, [7 q  U$ q) B
       1997年,我准备出版第二张歌曲专辑,于是把近几年录制的单曲,按作品的不同类型、唱法、风格、题材,从中选出了十多首(部分为全国、省、市获奖作品)。因第一盘是磁性卡带(1995年南京出版),所以第二盘决定制作光碟专辑。当时广州有太平洋音像、白天鹅音像和广东音像三家专业出版社。为了制作上的方便,特地联系了在广东民族乐团任演奏员的小老乡,找他咨询了解出版音乐专辑方面的情况。经他介绍并推荐,决定在广东音像出版社出版。因为那个许经理是他就读音乐学院时的同窗好友,并同时一块招入省民乐团、后转行去了音像出版社的哥们。; m: R  N, k* F1 f1 @
        因有老乡事前的招呼,办理可以说是顺当了事,只需把所有资料完整交付,自己待在家里等候即可。有熟人好办事,确是免了一些麻烦,省了一些时间。
6 Q/ ]9 c* W" }! ~9 x3 i. `       一个多星期后的一天,突然接到广州的电话,没想到是许经理打来的。听他那带有些动情的语气,顺隙间我也愣了一下,一时反应不过。原来是他听了专辑母带之后,随即打来电话说:听了这盘作品,让他意想不到……。
* u6 x4 C7 i/ s$ A) R: u        原因是自从他上任音像公司经理以来,也为我们市的音乐人出版了好几盘音乐专辑。但那些专辑不是一概的山歌调调就是戏曲依呀,以至于先入为主的原因,误认为我这盘专辑也不过如此。可当他听了第一首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听了第二首,然后是三首四首,一口气听完了十六首之多……。% Y$ m+ C" [7 ^1 z
        就这么的意想不到,让他情不自禁打了这通电话。从他快言快语的爽直中,能感觉出他的话是由衷的,因为我们没私交,用不着恭维,完全是出自内心的举动。在交谈中,我试问他对山歌风格和汉曲风味作品的印象,他说首首差九不离十,都是一个腔调儿。而我这盘专辑不一样,既有民族民歌、美声,也有通俗的,而且没有雷同之处,感觉挺新颖。他直言不讳地说:梅州能出这盘作品,是他完全想不到的。
2 T1 r( q8 M- l  ?0 n( `& _- z         光阴如梭,物是人非,不觉之间,二十多年就这么过去了。那次寻常的电话,现在让人想起,还温存着丝丝感觉。许经理的由衷之言,不仅鼓舞于兴趣,也受用于风格的多样性。
1 W3 A7 U3 l1 F) W       那次通话的言表之意,虽然是许经理一个人的感受,但从侧面也反映出外人看内里面的客观性,从点到面的一个凹凸现象(自己看自己总有很大的局限性)。创作者学习、研究传统山歌、民歌,必须舍外壳入其魂,悟出风格中的密钥,才能转化为技巧中的营养和能量。创作不能照葫芦画瓢,脱胎换骨才显个性。理论中的技术手段,是辅以作品华丽外衣的装饰,真正能动人心弦的乐音,则是脑瓜一闪而出、明白又通灵的干音,绝不是花俏中故弄弦虚的技巧,更不是外强中干、中看不中听的飚音。精品必然出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自然。这些简而言之的道理,在创作实践中,却容易让人给忽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创作的《鱼塘对歌》,因突破了框框束缚,经本地歌手用方言演唱,也成为大众认可的新山歌,并被组合歌手“细哥细妹”重新编排,唱到了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去表演,而且至今传唱着。依此,创作现代山歌、民歌,不能受影响于某一首素材,才能显示出独立于风格的自我。在旋律常态的活动中,善于捕捉旋律中的闪光点,谱写有特质记忆、上口入耳的乐汇金句,是曲作者的座右铭。旋律是歌词升华的载体,找到词曲的最佳切入点,是词曲作者心灵之间的融通。因此,音乐创作手段必须建立在美与情、新与俗的基础上。优美,是音乐的品质,新颖,是作品的品格,作品离开了这两点,就成了白开水,无色且无味,陶冶不了情操,也疗愈不了心灵(音乐艺术不能成为口号式的宣传品)。只有像《手拉手》、《我心永恒》发自人类心灵的艺术,才是大众的,才是世界之最。艺术传承和创新发展之间,是个性与风格的碰撞点,也是现代山歌、民歌作品关键拿捏好的尺度。
1 `7 v2 Z2 U8 O8 `% q9 E) V        现代山歌、民歌的创作,关键是歌词要走出创新的第一步。词体可以借鉴传统格式、韵律之外,内容必须闪亮出乡土风貌的时代性,两者不可缺一。没有好的词,谱不出好的曲,是不变定律。目前,有些作品还停留在农耕时代,如“田间的妇女,手握犁耙”、“扛着锄头”等,还是把“使牛耕田”、“犁耙辘轳”当着农村特色来写。这种怀旧观念,不仅难以推陈出新作,而且无法展示出当代人文真实情怀。现代民歌、山歌的创作,必须与时代相向而行、充满时代气息。描写新气象,赞美新生活,才能名正言顺贴上时代标签。
        一次寻常的电话 ,却留下了不寻常的记忆。一回童年的梦想,竟成了圆梦的追寻!平淡如水的日子里的碎片花絮裱在一起,就黏成了生活气息中的生机。运好是缘份,坎坷是天意。生活就像音乐中的旋律,尽管表现的跌宕起伏,但是,让你尝过了苦的百味,才能感觉出那个甜啊,是多么的使人心旷神怡!
: e2 S% {: l+ N0 o5 K. S9 U# X
( J3 `- x% o  n( P链接:如何看待传统和地方性艺术,我的体会是:学习,取其髓,消化,弃其粕,吸收,化其魂,创新、发展才能彰显生命力。6 P* D9 ]3 G* \; m+ n
      学习传统山歌、民歌,是为了创作更多的优秀现代作品。如果一个地方只有传统,而缺少现代精品,只能说明这个地方人才不济或断层,而且地方文化只有传的份,而没能承得起。传是优秀,承是超越
      文化的传承,是历史的延续,繁荣的文化,是孵化生产力的催生剂。经济是基础,创新是动力,归根结底是人才的传承!
6 C& Q& p- ~! ^, [" C( o
                           

9 G) U7 n4 [4 L8 c1 }
                                                        2020年  盛夏* x/ ^( |6 M1 U* K8 I/ ~( r; N

( h! e& w( w. O0 W
+ _% @1 `# J7 E9 x       # R* U+ F2 \; z: a

2 C. h6 o. Y+ R
* I; V, ?; p1 \" h8 R9 v: C9 c/ y- Y, e% h1 Q

2 X5 M5 _  a- u/ R
发表于 2020-7-15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韩国
谢谢分享" l* ~8 i- \3 k2 q/ g4 Q3 [
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亮
发表于 2020-7-16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手机版
文字写的好,说明感悟确实深{:9_63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4-20 14:38 , Processed in 0.05479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