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499|回复: 1

【汉字不可改,文言不可废,经书必须读。】—— 学习汉字文字学心得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8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学生(越溪):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老师、诸位学长慈鉴:惭愧弟子今天恭敬报告的题目是学习汉字文字学心得报告——汉字不可改,文言不可废,经书必须读。
  承师长慈命,学生有幸学习二十世纪汉学家高本汉先生(Bernhard Karlgren 1889-1978)文字学入门简介《中国语与中国文》(Sound and Symbol in Chinese),受益匪浅。值此中元祭祖,缅怀祖德,特将不肖弟子一点读书心得恭敬报告,复以老实学习汉字、恭敬诵读经典自期。谁言寸草心,欲报三春晖。祈请师长慈悲不弃,多多教诲。
  一、本汉先生简介(图一、高本汉先生德相)
  本汉先生是西方汉字文字学研究的奠基人,一生兢兢业业,埋头著述,淡泊名利。二十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欧洲汉学家马伯乐先生,因求教於本汉先生而将其重要著作题赠之,以示感恩。本汉先生弟子得知,敬仰之情,溢於言表。先生则淡然一瞥,云:「铅笔手书,擦去亦易。」(He peered at Henri Maspero’s dedication and said:It’s in pencil, you can easily erase it.)
  二O一O年,马悦然先生为其师立传,称其为「读书人」(书名原文:Bernhard Karlgren : Portrait of A Scholar,即读书人本汉先生行状),可谓盖棺定论。古人将读书人称为「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二十世纪,中国还有许多「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读书人可以亲近、师法;及至二十一世纪,却见老一辈学者找不到学生、难觅「读书的种子」以传道了。眼见圣学道统不继,忧世伤生,遂将本汉先生何以由欧洲人而成就东方学问,继而成为君子大儒之旧事,略述一二,传统文化教育之救世意义,或可阐明些许,抛砖引玉吧。
  二、本汉先生二三事
  一九O九年,本汉先生毕业於瑞典乌普萨拉大学,随即登上一艘装载著一千公斤炸药的远洋货轮,漂泊两月余,方抵上海。日后,其弟子忆师赴华求学,心有余悸,称之为「冒险」。先生抵沪,即北上至京,求教晚清鸿儒,学习音韵、训诂,又赴山西、陕西一带考察方言。时国人仇外,多事之秋,战乱瘟疫,先生求学,饱尝饥寒交迫之苦,然而以求道心切故,便奋不顾身。这种精神,也体现在弟子悦然先生身上。悦然先生远道礼师,尝露宿街头月余,「人不堪其忧」,彼亦「不改其乐」,读书人之「弘毅」、至心求道、不耻恶衣恶食的古君子风,本汉先生两代师徒将其演给世人看。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佛门亦云:「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盖不经一番磨砺,其意难诚,真心无以显现。妄心做主,世出世间学问,皆难有所成。本汉先生师徒之所以有所贡献,固源於学,其所历经之苦难磨砺,亦不可少。
  本汉先生深慕汉学,故每与华人往来,必以山西方言云:「我本来就是汉人嚜。」此为一语双关。其名本为父母所赐,及长,学习中文,竟发现名字发音,酷似「本汉」。观其毕生所学以及行止,言「本是汉人」,可谓名符其实。其学上承晚清文字学之传统,会同西方语言学之研究法,以融通中西而为文字学大家之一。先生和汉儒一样,因深谙文字学而明经学,曾为《礼记》、《诗经》作注,时有前人未发之覆。及至回国授徒,遵古法,「小学终,至四书」。故学生皆以汉字文字学为其学术基础,兼晓音韵。教学必以经典文言文为要,未曾教授白话文。据弟子回忆,一九二O年代,先生讲完《四书》之后,即以《左传》授徒。令人想起《三字经》所言:「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可惜现代的大学开设汉学课程,很难照顾传统文化的学习次第,故学习汉学者有之,成就学问者鲜矣。
  文字学是汉学之基础,这一点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亦有所察。本汉先生晚年时,弟子格兰教授尝蒙博士所邀,撰写《符号与意义——具有四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字》一文,收录在汤恩比博士亲自编辑的《半个世界》一书之首,意在向西方介绍东方文化。可以想见,对於汤恩比博士而言,东方文明是整个世界的希望,中国传统文化则做为东方文明之基石,成为未来人类文明之所由,而汉字和文言文,则是文明得以永续发展的根中之根。
  三、本汉先生之洞见
  在本汉先生刚刚开始授徒的一九二O年代,就面临中国知识分子普遍怀疑文言文的现代价值。对此,他和许多有识之士一样感到痛心疾首;随著先生的研究日趋深入,著手注解《诗经》等经典时,中国大陆正在经历一场文字拉丁化的潮流。对此,本汉先生只有埋头著述,开课授徒。先生之「老人言」,举世充耳不闻,及至今日,先生已逝世三十七年,其高见依然鲜为人知,为之奈何!(图二、高本汉著,张世禄译,《中国语与中国文》,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一年版书影。)
  先生尝言:「文言的性质是一种用眼睛看得懂,而单用耳朵听不懂的语言,因此,我们要说:中国这种特别的文字是不可少的。」「首先,中国人如果采用字母文字,就不得不废弃了中国四千年来的文言文,又因此而废弃了中国全部文化的骨干。」「中国的文书卷帙繁多,为世界之最,要将这些文书翻译成为俗语(又是哪一种俗语呢?),所以,要担负这个翻译工作是完全不能实行的。」
  「第二点,这个大国里,各处地方都能彼此结合,是由於中国的文言,一种书写上的世界语做了维系的工具。假使采用表音的文字,那么这种维系的能力就要摧毁了。中文这种交流工具是很精巧好用的,历代以来,中国之所以能保持政治上的统一,大部分也不得不归功於这种文言的统一力量。」「所以,中国的文字和中国的语言彼此分开的情形,非常适合,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人一旦把这种正体字和文言文废弃了,就是把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基础放弃了。」
  读到此,看到当今的中国几乎全方位放弃了传统文字学和文言文的教育,弟子一九九二年大学毕业时,竟需藉助英文翻译才能勉强看《论语》,更有理科的博士视传统为迷信,躲之不及。想来令人不胜唏嘘!先生若在,会是怎样的扼腕叹息呢?半个世纪之前的研究结论,如今一语成谶,先生若在,一定会不辞老迈,拿起教鞭、重上讲堂,讲授汉字文字学吧?
  在二O一五年五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庆祝卫塞节的活动上,罗马教廷常驻教科文组织大使福卢主教警示世界:「整个地球动乱的根源都在於无知,在於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无知。」主教一语惊四座,呼应了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教学要自觉觉他,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纵观历史,国人已将破迷开悟的教导,用汉字文言文这个伟大的载体,承传了三、四千年,如今却遭到遗忘和背弃,这是多么大的罪过啊!这不仅仅是对不起我们的伟大祖先,更是对不起全世界的人民啊!
  值此祭祖之时,亡羊补牢,知未来之可追,倡导回归传统的教学法,尽快恢复文字学以及文言文的教学,力行「小学终,至四书」的教诲,实践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传统教学法,是多么重要、多么迫切啊!
  熟谙先秦经典的本汉先生,对历代读书人尊崇传统、恭敬祖先非常赞叹。他说:「中国的文字——一种表示意义的符号,不是语音的记载——它的奇异的性质,令其地位不同寻常。文言上的这种尊重古人、古今一致的态度,不但不会引起意义的含糊不清,而且可以获得一种简洁分明的文体;所以中国人在书写上,从孔子的经典一直到汉代的博雅文学,完全是用古代简练的文体(即文言文)写出来的。中国人无论何时,只要用文字记录,就会用文言文。」
  在哲学思想上,本汉先生非常推崇孔子,其教学亦以汉儒的经学为主。先生说:「孔子所处的时代,政治和社会上局面混乱,孔子就站出来,成为中国文化的救世主。他把中国讲人伦、道德的古书收集起来,加以修订而传之於后人;经过他修订的这些书后来成为中国之经典。……五经和其他几种书籍,合成为经典文学;历代以来,中国人的思想都受其熔铸;后世文学也都沾染了经典的色彩,常以经文中的一二语为其题旨;一直到了现在,这些经典还可以说是中国人心理最好的代表。」
  如何能够将孔子文而化之的教诲,变成自己的思想、言行和生活?如何能够掌握传统文化、掌握汉字文言文?本汉先生是依从晚清大儒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而学成的,又以同样的方法授徒。
  本汉先生说:「文言文词语意义错综繁复,语句组织也常有变化,所以,学习、熟悉中国的文言的方法,并非来自於文法规则上的练习,而只是来自於读诵上的经验。有了好老师的指导,并且依据可靠的注释来参考,一课一课的不断的诵读,只有这种方法学习文言文,才能奏效。经过几年的诵读,我们得到一种真实的意义,一种语言上的感受力,把语句真正的意义,几乎是自然而然的显现在我们心中。……无论是中国的本地人,还是外国人学习文言文,都离不了这种情形。」
  「要明了这种情形,我们可以看中国的学校所采取的教学法,这个教学法从古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不曾改变。在学校(即私塾或者家塾)里,儿童从启蒙开始,先把课本一册一册的记诵,同时也熟悉了许多文字;到了高年级,先生们才把这些课本内容的意义,传示一点给他们。这种务实的教学法有一大利益:儿童在他们的感受力极强的时代,把许多文言上模范的课本,记诵在心里。一经明了它们的意义,就可以成为开启学习其他书籍文章的钥匙。」
  「中国学生即使在低年级,也必须背诵几部重要的经典,并须熟记历代名家所做的几百篇文章和几百首的诗歌。这种学习的课程,采用了已经两千年,养成大家於古代文书特别的熟悉;结果,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学,产生了崇敬的心理;这种敬意,实在是中国人的特色。这种累积的文化遗产,可供历代中国文人不断发挥运用。」
  世界上最早有关教育学的论文《礼记.学记》有言:「故君子之於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这是说,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能够涵泳其中,为此,学生需要不断重复的读诵。古人多以读一百遍、背一百遍做为学习之必须,如此重复读诵,自然变化气质,将其所学用在生活上,进德修业;心心念念安住在对真理之追求上,提升灵性。学生向老师学道,与同参道友切磋,从中启发敬慎的生活态度、感受学习的法喜,如此渐渐契入境界,如同惠能大师那样,因「心中常生智慧」而有所悟处。那么,就算离开老师、道友,其道心也不会退转;不但如此,学生还因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能教化一方,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而中国进一步将这种文化的力量,以亘古不变的汉字、文言文为载体,代代积累、代代相传,这就是本汉先生亲身感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巨大教化力量。
  对於学习汉字,本汉先生的学习法,正与章太炎先生传授的方式完全相同。本汉先生说:「为一般目的而学习那些运用了三四千年的正体字,并不很繁难。我们熟悉了几百个最普通的独体字(就是许多单纯的图像),就自然也学了各种合体字(形声字、会意字)里常见的组成部分;因此要学习新字,只需学习这些新字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就可以了。」章太炎先生说,做为独体字以及会意字的初文,总共只有四百多个。现代人若一天只学一个字,一年半就可扎根。而学习英文者,其字汇量,必须超过五千个,学习才略见成效。因此,若同是学习外文,遵从古法学习中文反而更加容易。
  由於感受到汉字、文言文的巨大教化力量,本汉先生在他所处的特殊历史时代,特别提醒中国人要感恩祖宗做出了这样不可思议的、智慧而精巧的交流工具。因为它「不但可以不顾方言上一切的分歧,彼此仍能互相交往接触,而且可以和古人亲密的交往接触,这种情形在西方人是很难办到的。文言文是数千年来的一种人工的制造品,虽然也有文体上的种种差异,可是在本质方面,历代以来总是大致相同的。文言文一经学会,那么所读的诗篇,无论是西元后初年,或是西元后千余年,或是最近所著的,从语言上来看,对中国人而言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无论哪个时代的诗篇,他一样都可以体会,也一样的可以欣赏。在别的国家里,文学上的语言依据口语而演化,经过了几百年,就演变成了一种新的文字。现今英国人通常很难读懂本国三、四百年以前的作品,至於最早时代的文书,则需要对语言学的演变有了特别的研究之后,才能了解。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中国人历朝历代都能读懂;而中国人对於本国古代的文化,具有极端的敬爱和认识,主要就是由於汉字文言文这种特质所致。」
  「我们说中国的文言是一种世界语,可是,应当注意的,它专是一种『书写上』的世界语,在这一方面,中文是独一无二的。」
  「西欧语言成为高等文明的传播工具,是近世几百年以内的事;至於中国有了四千年的文学,这种文学,至西元前数世纪时已完全臻於成熟,内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学、历史的记录,以及纯文艺、纯美术的作品。」
  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本汉先生,一位古风盎然的谦谦君子,一位知恩报恩的读书人,而且,还是一位心存恭敬、吃苦耐劳、家乡在瑞典的「汉人」。若他也生活在前清、或者更早的朝代,以他的诚意和造诣,或许会被中国人尊称为「高瑞典」,或者「瑞典先生」以示尊重吧?
  五、本汉先生之影响
  如果说本汉先生勤勉而遗世独立的一生,是「任重道远,不亦重乎」。那么,先生的弟子,善继先生之事,可谓「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本汉先生扎实的教学,令其弟子多学有所成、见解不凡。早年从师的悦然先生,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二O一四年,悦然先生接受《澳门日报》采访时,语出惊人:「中国应尽快重新使用正体字。」悦然先生说:「正体字对中国文化传承十分重要,中国内地的孩子因看不懂正体字,而无法阅读古典作品,十分可惜!」这句话,呼应了《朱子治家格言》之警句:「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国人教子,往往重视读英文,却不知读经书,遂令西化之风,一发不可收拾,究其缘由,就是不读圣贤书之过!
  本汉先生所授之徒,还有林西莉女史,被国人誉为「一个比中国人更懂中文的外国人」。其著述《China: Empire of Living Symbols》意为:「字字皆有生命之邦)震撼西方,被西方媒体赞为:「介绍中华文化的神来之作。」(A fascinating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及至中文版在台湾问世,又成为华人社会二OO六年最有影响力的作品。
  六、汉学属於全世界
  百多年来,遗世独立,继承绝学者,本汉先生师徒并非唯一的一家。纵观古今,每当传统凌夷、风俗浇薄之时,必有志士仁人中流砥柱、力挽狂澜,此为祖宗圣德之感召。是故,上古有孔孟诸圣贤,中古有颜回之后、黄门侍郎之推先生一族、宋初名臣范仲淹家族等等,及至近世,举世遗弃国学传统如弃敝履,国人期待全盘西化,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尚有太炎先生及其弟子等承传文字学、以及历史哲学家陈寅恪先生传承发扬干嘉旧学。他们的心行,无一不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苦心孤诣、发弘誓愿、踬踣颠沛、为法忘躯,虽人数不多,但其所发扬之正声,如今日益远闻。
  正当本汉先生在北欧孜孜不倦,讲学授徒之时,寅恪先生则在岭南独自著述,备言有识之士,无论胡汉,共同传承文化之史实,以明传统文化之汉学,实为整个人类之宝贵文化遗产。
  寅恪先生指出:史书所谓「汉人」与「胡人」(即外国人)之分别,在文化,而不在种族;「中国於中古时期的民族问题,此为宗旨。」寅恪先生以欧阳氏为例,云:「欧阳询形貌丑陋,不似汉人,考其家族渊源,很有可能是蛮族,但是欧阳氏一家,数代皆於文学艺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实为神州文化之光辉。圣人『有教无类』之言,岂不信哉!」
  虽然两位先生似未曾见面、其著述亦未谈及彼此,然而二人却殊途同归。寅恪先生论史,自言「本是汉人」的本汉先生,便以其行持,於二十世纪在欧洲旁证之,足见圣人「有教无类」之言,诚可信哉!
  另一方面,本汉先生特立独行,以其严谨的学术研究,备言汉字、文言文之可贵,传统教学法之有效;而寅恪先生则在其毕生治学之中,以实际行动证明这位瑞典汉学家所言不虚。二人不识彼此而却遥相呼应,足见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宇宙人生之真理大道,亘古不变,不可泯灭。
  本汉先生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传统文化的教育,真的能够做到遐迩一体、无远弗届,唯一所需的,便是「汉字不可改,文言不可废,经书应当学」而已。
  师父上人屡屡教导我们,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不仅仅是师长对於学生的期待,更是一位智者向我们揭示出的宇宙真相。中国的古人,言出必谈天下,动念必体远民,现代全球宛若村庄,我们更应当有这样的胸怀。
  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总结其毕生之汉学研究;本汉先生以「本是汉人」之心,传承发扬文字之学。古圣先贤垂范后世,我辈读书人,自当以古君子温良恭俭让之风自勉,扎好汉字文字学的基础,力行师父上人「发大心、立大愿、扎大根、培大本、修大行、证大果」之教诲,就贤体远,继绝学、开太平,此为发心立愿;德行日有所进,古文日有所学,这是扎好根本;然后效法圣贤,讲学修业,断恶修善,住真实慧,果能真信切愿,持名不懈,必也「圣与贤,可驯致」。此生虽不能做一名真正的读书人,尽一个地球人之本分,亦可做一个慕道者,尽弥陀弟子之本分,以佛力加持、祖德相佑故,亦可做出匹夫匹妇对社会、文化应有的贡献,由此报恩,虽不中,不远矣。
  以上是惭愧弟子近日学习汉字文言文、恭听刘老教授讲解《文字学入门》的一点粗浅的心得体会。恭请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老师、学长慈悲教导。惭愧弟子越溪顶礼敬呈。
  老法师:越溪这篇文章,我们读了非常感动。现在真正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人并不多,懂得从扎根做起的人更少。这个事情,我们如果不发愤努力来挽救,很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以后就断掉了。这是非常可怕的一桩事情,因为它不仅是关系中国人的命脉,关系整个人类,断了怎样?全人类的不幸,全人类会走向黑暗时代,你说多可怕!中国传统文化救国家、救民族、救全世界,不是一句诳言,实实在在能做到。这些前贤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看到他们一生所作所为,能够启发我们的信心,能给我们力量,认真努力奋发去学习,把它发扬光大。能不能成功?我们相信能。凭什么?祖宗之德的庇佑,三宝功德的加持。大家,人不知道,祖宗知道,佛菩萨知道,我是很冷静的来观察,这条道路是祖宗铺成的,佛菩萨照顾的。我们一定能够把它做成功,尽心尽力,古人说的,死而后已。我们什么都不求,只求汉字、文言文承传不能中断。一个传一个,一个传二个,都好,总有一天机缘成熟,它能开花结果。达摩祖师把禅宗传到中国,到第六代才有成就,一代只传一个人,真不容易!到惠能大师开花结果,能大师一个人,一生传了四十多个人。所以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悟道法师、越溪、丁嘉丽  (第一六七集)  2015/9/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167

" ]* n1 j( f( e" v7 D7 o# R& e9 c$ a8 n: k% @  s
汉字不可改,文言不可废,经书必须读 MB-04-0580.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福建
中国文字妙,中国文字不能改。现在的简体字可以用,但是,现在讲繁体字,我们通常讲正体字,正体字要学。简体字,大家都用简体字,可以用,可是你要是研究中国古籍一定要原文,古籍翻成简体字意思都没有了。因为中国文字这个符号里头含的有很深的意思在里头,造文字是根据六种方法,叫六书。而中国文字里头,六书里最多的是会意,看到这个符号,你不知道怎么念法,但是你能够看出它的意思。你看思,我讲思想,这都是会意。思,心上面一个田字,那个田是什么?一格一格的,分别,思是分别。想呢?想是心里头有相,我想一个人,心里头有个形相在,心里头有相。思是心里头有分别。我们讲忠恕,你看那个心中,中是什么?不偏不邪。它有意思在里头,你看到这个,你就晓得它是什么意思,表什么意思你就懂。不会念没有关系,懂它的意思,真妙!一改,意思全没有了,所以不能改。
* A0 z1 E1 N7 Q: |4 s( \  y$ B% X0 d) Q7 H% g  l$ R
  中国文字是宝,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是智慧的符号。这是外国文字里头所没有的,智慧的符号,只有这一家。所以我相信有一天全世界都会通用文言文,为什么?文言文里头有宝,他要不要?他要要,不懂文言文,这宝你就得不到。中国这个宝就是《四库全书》、《四库荟要》,这是中国千万年那些有智慧的、有大德行人的,他们智慧的结晶,方法的总汇、经验的总汇,都在那里头。文言文是一把钥匙,你能够拿到,你就能够开启这个宝藏,智慧的宝藏。不懂怎么行?文言文,想学文言文,用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学会,两年专攻。专攻的方法,读一百篇古文,最好是能背诵、能讲解。以前李老师告诉我们,熟读五十篇古文,你看文言文没有问题,你可以读诵;如果熟读一百篇文言文,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民国初年学生,小学生,写的文章,现在大学文学院写不出来,写得真好。他从小背书,四书五经他都会背,将来写文言文一点不困难。: }4 P9 ~% D) [" J/ {' Z
6 r4 h& C( W, D
  所以要背的东西,最好在十二岁之前,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完全让他背诵,全背过,到十三岁之后才开讲。你看中国教学的方法他把它分成两个阶段,先不讲,就叫你背,背的标准看你自己的能力。从前的书本也是非常符合科学,木刻版,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无论哪个地方刻版都一样,所以说第几行第几个字,相同的,太方便了。现在的书不行,你要找哪一家出版的,还得第几版,它常常不一样。中国古书是一样的,非常整齐。它没有标点符号,标点是自己去圈。小朋友记忆力最好,就用他的记忆力,该记的,这一生要记的,全部都在十二岁之前完成。念了之后,到七、八十岁都不会忘记,写文章引用这些经典,随手拈来,不要去翻,他都记住。哪有像现在这么苦,用多少参考书,在从前不需要。李老师就受过这个苦头,就受过这个训练,所以他写东西、写文章引经据典他不需要找参考书,我们很佩服。他说你要晓得,跪砖头跪来的!背不出罚跪,跪砖头,你不敢不用功。现在没有跪砖头的了,从前叫严师出高徒,老师严格,真罚你、真打。现在不可以,现在有人权,不可以侵犯人权,侵犯人权学生会告你、家长会告你。所以现在老师不敢教。父母也不敢教,父母要严厉教小孩,在美国,邻居看到了,打电话给警察。警察来的时候,你怎么可以虐待儿童?没有法子。有些中国人父母,小孩不听话,把他开车开到旷野,狠狠打他一顿,然后再把他拉回来,邻居看不到。
0 G, v3 i9 X$ J. H, v6 z- ^! K
9 i' i0 O2 L2 ~2 o0 c  所以一个人,你看在古时候那个时代,方法、这些理论大家都懂得,家家都教,世世代代中国人才辈出,都是圣贤。现在把这么好的东西丢掉了,真可惜,我们有义务、有使命要把它恢复起来。我听说现在国内也有真的有觉悟的人想做,做实验。先做实验,实验成功了,大家就知道这种教学真好、真管用,慢慢再普遍。第一个做实验点的,功德无量无边,把底下的孩子全都救了,这功德多大!什么都要做榜样,学佛也得做榜样,不做榜样不是学佛,你自己不会成就,你也成就不了什么大事情,一定要自己做榜样。求别人难,中国古人说的,登天难,求人难。求自己不难,求人真难!- g) a, p  t0 }# X' r
( S/ m. a7 l+ i* v: h* \+ Q; j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 {( E6 g( _+ d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三集)  2012/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5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3-29 19:53 , Processed in 0.05933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