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59|回复: 12

我的老家川心祠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28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饶琴进  茶阳往事2 d. Y* \* d! |& m$ n2 M
我的老家位于茶阳古镇学前街附近川心祠堂,由于房子年岁久远,渐渐成了危楼。经过大半年的修缮于国庆节前完工,家人简单庆祝了一番。这次回老家住了几天,闲暇时站在阳台上,环顾四周围老屋,儿时的生活场景就会若隐若现漂浮在眼前……川心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父子进士”饶与龄之子饶墱所建,后几经重建。由于当地过去经常发大水,受洪水侵蚀破坏,部分古建筑慢慢地倒塌了,剩下寥寥无几的几间旧房子,几百年前富家大宅显赫风光已经荡然无存。
: p) b0 k6 ?& D/ O fca3bae8568d1ba0326d9720fd9046c3.jpg $ P" m' {$ R1 J4 X( k  K
锡嘏堂川心祠堂由三个部分组成:迩训堂、锡嘏堂和绍业堂。至于为何叫川心祠堂,无从考证,目前“专家学者”解析为:川心祠堂是俗称,因三个堂有几个石门中间穿过,故称穿心祠堂,又称川心祠堂。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理由是:川心祠堂的名字是有文字记载的,不光是口传,不少年纪大点的本屋人都见过大祠堂挂有“川心祠堂”牌匾,既然是有文字记载的正名就不是由俗称而来;从文字看,川字没有穿的意思,“川心”不等于“穿心”。“穿心”也演变不到“川心”。因此,川心祠堂名字的由来还有待考证。
0 n7 l4 _6 z! { a59ab431948f3f410ddb3e8da34d6276.jpg
+ C! U9 L, J5 {7 c3 e! L+ L迩训堂记得小时候川心祠堂很大很大,甚至夸张地觉得有点大观园的感觉。当时,在学前街西侧,有一座高五米的石门楼,上有石牌匾,正面刻着“奕世宾贤”,背面刻着“三世大夫第”(现石牌匾已被盗)。门楼左右各有一有米多高的大石鼓,右边还竖有五副楣杆石。进入门楼后要下好几级台阶,由于地势低经常积水,后来人们填平低洼抬高地面。一条近百米花岗岩石板大道从东到西,直达川心祠堂大门。与东边门楼相呼应,西边还有石门,上有石匾,正面刻“父子中翰”,后面刻“风宪重望”,至今保留完好。
9 D: {" B# @' D7 i, b" l bfc2e0dc7e2fad8122aecacd21a8beb9.jpg 3 P$ \3 b8 t3 k  `
父子中翰石匾当时有三个大门,对应的是迩训堂、锡嘏堂和绍业堂,其中主大门对着锡嘏堂。大门由两座石雕狮子把守,显得庄严巍峨。石狮子一雄一雌,母狮子身上骑着还一只小狮子,小狮子口里衘着石球,是镂空的,石球可以转动,两座石雕栩栩如生,小时候我经常爬在石狮子身上玩,还会玩小狮子口里那个小石球。大门两侧各有一座稍小的大门,东边是绍业堂,西边是迩训堂。三个堂都有上厅、中厅和下厅,上厅中央有神座,摆有神主牌,是列祖列宗牌位。不知何故后来只有迩训堂上厅才供奉神主牌位,而其他两个堂没有,或许是其他堂曾被政府征用为其他用途,又或是发大水冲走了,不得而知。迩训堂每到春节前夕,这里非常热闹,凡由此处繁衍传承下来的后代都要回来拜祖先。不管目前搬到何处居住,他们都会回来这里朝拜。每年正月十一,他们还要来这里“上灯”。“上灯”是本族人在过去一年里凡有新添了“丁”(男孩)的,都要在此举行添丁仪式。用红字将新添男丁名字写上,貼在墙上,在大厅上挂上灯笼,并要拜祭祖先,庆祝一番。. n* T& I8 V# n- J5 T
98b3fe0b8f327b8c389a2dde0a24b002.jpg
1 K! S/ D% a+ G5 ~/ C原大门前的石狮子过去川心祠堂里面四通八达,整个祠堂占地三、四千平方米,每个堂之间是互通的,有四道石门从中间贯通。走进大屋像走入迷宫。不但一楼相通,二楼很多房子之间也是相通的。记得小时候每当发大水时,我家二楼有个小门就会打开,让我们小朋友可以到隔壁家去玩耍,每家的楼上都是贯通的。所以,整个川心祠堂对小朋友来说就是玩耍打闹、捉迷藏的天堂。川心祠堂的东、西、南三面有围墙包围。围墙高约两米,尤其西面和南面围墙至今完好。围墙开有几道门,大多为后人图方便而开的。由于川心祠堂里面有较多大面积和空间,故解放后多次被政府征用。曾用作临时部队驻扎地、大埔中学下膳堂、食品公司猪仓、制伞厂原料制造场、城北居委禾杆仓、牛棚等等。
6 H- q2 q0 N$ z0 h: I$ W8 [ ae55eeeb5c22d57c31490e602b8103d8.jpg
+ u$ M+ c  o; t) w9 W3 t  }学前街西侧奕世宾贤牌坊川心祠堂历经数百年,由富丽堂皇、规模恢宏、显赫一时的饶氏宗祠,饱受风霜和自然灾害侵蚀,到现在演变成残垣断壁的旧民居。曾经辉煌、历尽沧桑,也曾孕育出一代代杰出人物,见证历史发展。据考证,这里可能是“父子进士”饶相 、饶与龄的祖居地,有“父子中翰”石匾为证;是百候“一腹三翰林”生母的出生地;也是百年老校大埔中学首任校长饶光和曾任校长饶涤生的故居,等等。但是,由于过去人们没有保护文物意识,同时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以致老屋逐渐衰破,实在令人痛心。如果可能,我们还是要好好保护这些这些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让它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 {2 v  T' i  d2 O8 h: t* q) a( t4 q0 _) }9 a& _/ u3 k
! P( _. S* p9 \% ~, m1 M& n
- J. K! P& U# h1 Z% c

/ Y8 C& Z5 C. q8 K               
发表于 2021-3-29 06: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来看咯
7 s4 E7 u# H7 [& u
发表于 2021-3-29 07: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手机版
这个文物的保护,政府部门应该介入。4 Y) o$ R/ m/ W3 w4 r" q
发表于 2021-3-29 07: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祖宗基业
! g+ L% j( I7 O% _
发表于 2021-3-30 10: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都不知道谁在保护% @( _4 ^; D/ z
发表于 2021-3-30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韩国
记得在50年代、60年代,做过大埔中学的饭堂。0 H! p# G% ]( H7 d, M
由于离街市近,后代似不太想读书,所谓的“读书人”也就不太多,更不用说,再出有名望的杰出人士。川心祠堂的荒凉、没落,洪水淹浸是事实。人员潦倒更是重要原因。+ x7 y+ n! a6 ]: u
发表于 2021-3-30 12: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风水宝地
5 f- T: S3 S- s$ r
发表于 2021-3-30 12: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翻新瓦面可联系我们
) h! K6 t/ k2 f: c; s
发表于 2021-3-30 12: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1 t' Z0 `" z2 w4 p- S
发表于 2021-3-30 15: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古屋要珍惜保护
1 R+ i" T' Y. L
发表于 2021-3-30 16: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 j, y$ i2 d6 m* a
                        都不知道谁在保护                    
: ?. E  l7 A) k( g; D4 ]
发表于 2021-3-30 17: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这个文物要好好保护$ R9 Q9 }5 V6 M
发表于 2021-4-2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依稀可见当年风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4-29 19:43 , Processed in 0.07431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