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194|回复: 2

汉乐春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3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欢乐公社 于 2021-11-10 15:57 编辑
3 R* ~% g7 J/ X+ M0 B( q- E! h+ Y& Z" D/ ?/ V
            汉乐  春秋
             ——大埔汉乐事小记

  U! y5 I9 v( v4 ^5 D5 h, x
         汉乐,古代器乐曲,盛传于中原,复兴于大埔。
         史料记载,汉乐由中原往南方迁徙的乐人,随心腹裹而游走四方,最终飘落在重生之地——大埔。初规乐器比较简朴,主要有头弦、杨琴、提胡、椰胡、琵琶、三弦、笛子(洞箫)、笙、古筝。现在又加入中阮、二胡、大提琴等。
        中原古音竟然在大埔开花结果,这不但让人费解,也是一件让人不可思议之事。当然,从自然结果分析,可能是山区娱乐生活贫乏,旦当乐曲传入,便得到乐人的钟爱。当然,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天随人缘,也说明客家文化的包容性。
        此乐种早年有外江弦、国乐、中州古曲等多种称谓。一九六二年首届广州“羊城音乐花会”上,由大埔县汉乐演出代表队建议,并经广东省委宣传部门同意,统称为“广东汉乐”(我倒觉得叫《汉乐》更恰当,寻根溯源它本属于古代中国的古典音乐。汉乐该姓汉,不管是汉代的汉,还是汉人的汉,它的原生地就是中原。另外,潮乐与汉乐同音同源,严格应称谓:汉乐潮派和汉乐客派之分,他们只不过是演奏风格不同罢了。京剧唱腔不也是分派吗)。
         汉乐曲调具有古朴、典雅的品味,是古代宫廷、达官贵人的欣赏品,也是供文人雅士娱乐消遣的曲调。此乐种,经近代客家汉乐演奏家们的费神用心,把原来比较简单的“骨子”曲调,经过多年的演奏实践,并通过心灵手巧的变化,以加花修饰的技法,形成了目前公认的演奏曲调。“加花”,是汉乐演奏时,即时添加音符的一种说法。“加花”,是在忠实“骨子”韵味的原则上添加的音符(装饰音),其不但保留了原曲韵味,并使乐曲演奏起来更顺畅,更丰满、更有韵味。
        新中国成立后,汉乐乐种得到了人民政府的大力保护,还曾在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星海音乐学院前身),开办了汉乐音乐班,专门培养汉乐演奏人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埔县各个乡镇都成立了民间汉乐社团,农闲和晚上,乐友们凑合一起弹琴娱乐。改革开放后,停止了十年的民间汉乐活动,重新活跃了起来,原来的汉乐社团重新挂上了牌子,处处呈现出鼓乐笙箫的欢乐景象。在县城居住的乐友们,还自发组织起私伙局,定期在家里轮流做东,开展家庭式和弦活动,此活动连续坚持有十余年。一九八九年,大埔县文联还成立了广东汉乐研究会,至此,由私人组合的活动,形成了有组织、有领导、有研究、有规划的活动机制,成了受保护的传统艺术。2006年,经广东省文化部门申报,广东汉乐成功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埔县成为保护单位。在此基础上,县政府于2008年,还举办了国际汉乐周活动,国内客属地区的汉乐协会,东南亚客属同乡会的爱好者,均热情参加了此次活动。大埔汉乐协会还多次出访新加坡和香港,参加当地同乡会的庆典活动,为增进乡情作出贡献。协会还曾组织团队进京表演,为艺术交流作出努力。可以说,通过政府之力,把汉乐事业的发展推至顶峰。
        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里,汉乐的发展,可谓是风生水起,为乐友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快乐祥和的氛围。但是,随着一二代汉乐界前辈的先后离世,汉乐人才成了难以承上启下的状态。一是骨干力量所形成的氛围逐渐弱化,艺术质量不断降温。二是年轻人喜欢流行音乐的天性难以改变,不愿意接受古乐。三是学音乐主要靠天赋,单凭喜欢难以提高技艺。尤其是音准、节奏、音色三基础,成了老年人提高艺术水准的障碍。学习器乐成于童子功,否则难成大家。目前,大埔民间和弦点虽然还处在活动中,但基本成了退休人员和老人们聚集的场所。有的八十多岁,年轻的也是退休了的。更有些是退休后才来找乐的,和弦点成了名副其实的“老人娱乐馆”。对于这些参与者,应该是无可厚非,他们老来乐,也是最好的选择,总比打麻将赌博活动更文明,更有利于身心健康。但音准、节奏、音色和情感发挥则勉为其难。
        近年的入伙,对汉乐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曲体结构、主题发展到旋律风格,以及韵味特色,都有了自己的理解。汉乐音律单纯,是儒家思想的延伸,所表达的“情调”,就是质朴和古韵,如果失去了这点,就失去了核心价值。目前,听到的个别创新版,个人感觉不咋的,除了听到大与响的效果之外,反而没了古韵味道。这种创新,年轻人照样不会爱上,却让汉迷们感觉不是味道,成了杂交。
       汉乐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古老的文明。汉乐传承需怀敬畏之心,虚怀若谷。汉乐传承,是历史文化的接力,需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不必弄花样。汉乐传承,应体现艺术真谛(个人技艺和艺术修养),不负其名。
历史的发展,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潮起潮落,也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若有情天亦老,天若无情终难成。不管汉乐发展如何,其曾经为民众带来的愉悦,为中华文明添上那么的一笔,定将永留史册。
       汉乐于我夕阳情,伴随时光弃烦心,古音雅乐宫廷品,奈何今成老人音。

8 I3 \3 K6 |( N$ u" Y) E8 C
发表于 2021-11-4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9_639:}
发表于 2021-11-30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手机版
汉乐需要发展和传承,需要从娃娃抓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3-29 18:50 , Processed in 0.06102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