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0|回复: 0

【红色大埔】传承老区风骨的有心人——记“梅州好人”大埔县老促会副会长刘宜格的先进事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3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邱汉章 / 图文


090855avse8bmb9knyemlc.jpeg

*广东省源流期刊2022年第9期 第16-17页文章:


传承老区风骨的有心人——记“梅州好人”、大埔县老促会副会长刘宜格的先进事迹

▄ 特约记者 邱汉章


梅州市文明办组织开展了2021年第四季度“梅州好人”评选工作。大埔县老促会副会长刘宜格荣获“梅州好人”称号。传媒公布后,大埔县老促会袁光明会长称赞说:“格叔,实至名归!”袁会长还赋诗一首以赞:


梅州大埔传佳话,古训家风出好名。

今有标杆宜格叔,源无杂念写真情。

乡村公益心头挂,社会民生尽力倾。

实至名归成榜样,如潮点赞耀星明。


袁会长诗的标题是《源无私念写真情》,并在诗序里说:“人称‘格叔’的他对当地社会民生、公益事业无私奉献,善举多多”。读着袁会长的诗,“梅州好人”刘宜格副会长的感人事迹在我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来。


刘宜格副会长的感人事迹与高乾、甜竹村分不开。高乾、甜竹村是闽粤交界处的偏僻山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村。刘宜格是土生土长的甜竹村人,是革命烈士后代。由于他数十年来,一直为高乾、甜竹村做好事,既出钱出力,又操心操劳,赢得了村民群众的信任和尊敬,在当地有着崇高的威望,大家都尊称他为“格叔”。


自认识格叔以来,感觉印象最深的是:他总是说高乾、甜竹村的事,而且滔滔不绝,好象永远也说不完。从他的话语里,感受到他对高乾、甜竹村的深厚感情,也感受到这高乾、甜竹村的不简单。


后来,我有幸踏上了高乾、甜竹村的土地,才深刻地体会到格叔对这两个小山村的热爱之情。俗话说:“水有源,木有本”。这两个隔山相连的小山村,是典型的老区村。


高乾村的严氏祠堂(昭稳堂),是大埔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旧址。据史料记载,1928年8月在高乾村严氏祠堂成立的长北乡苏维埃政府,是大埔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当时,苏维埃政府的首任主席是刘尚贤。此后,还成立了埔北区、埔五区苏维埃政府,是广东省唯一有三次成立苏维埃政府的村。原来,“深藏”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里的高乾自然村,是当年点燃革命星星之火的苏区村,是广东省苏维埃政权成立时间较早、坚持斗争时间较长的典型的苏区村。祠堂背倚密绿堆积的小山头,小山头的绿色背景里,“埔北区苏维埃政府高乾旧址”12个红色大字,其红色光芒仿佛穿透历史风烟,昭日月而壮山川。严氏祠堂的红字光芒与闽西古田会议旧址祠堂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的红字光芒是一样的苏区精神之光芒。严氏祠堂(昭稳堂)左、右墙边分别张贴着“原闽粤赣苏区四团三营九连交通处办公室”、“原苏维埃政府办公室”字样的红纸;祠堂两则小厅,墙壁上挂有曾战斗在这里的革命志士照片。


为了维护苏维埃政权,高乾村几乎人人参加革命斗争,并付出了巨大牺牲。该村16户人家,有19位烈士,被称为“烈士村”。在高乾村19位烈士中,有一位烈士叫严衍肖,他是格叔的外公。严衍肖是高乾村人,1929年参加红军独立团。1934年,在茶阳茅坪村遭驻地团匪抓捕遇害,牺牲时年27岁。1934年,严衍肖参加红军独立团后的一天,去附近欧家仙村庄的一位亲人长辈处行白事(丧事)礼,并借此宣传苏维埃政府的方针政策。返回高乾村时,行到鸡公石凉亭处,被在此埋伏的团匪前堵后拥。双方经激烈搏斗,力量悬殊,反抗无效被抓捕。然后,被五花大绑,拖到茅坪朱屋,遭严型拷打、灌辣椒水等毒刑。但是,严衍肖半句没泄露苏维埃机蜜,被继续关押审问无果。第三天,团匪派人送口信要他的家属拿钱去赎人。


严衍肖的妻子罗桂姑,已有二个小孩,并正怀有身孕,不得不将自己准备坐月子用的鸡和养着的猪全部卖掉,东拼西凑了一些银子。她自己因怀孕不能去茅坪,叫一亲人带着银圆去赎人。结果,团匪收了银子又不放人。后来,团匪把严衍肖押到茅坪村至文富村的水口叫草鞋树下的地方停下,严衍肖当时看到情况不对,乘匪兵不备,用头猛撞匪徒,并高呼“苏维埃万岁”等口号。匪徒马上开枪,把严衍肖击倒。就这样,年青的红军战士英勇牺牲。匪徒把人打死了,不掩埋。过了三四天,尸体都发臭了,才由茅坪村的一位善良村民朱霭宜,在死人附近挖一个坑草草掩埋。严衍肖牺牲的草鞋树下,即今茅坪田家炳小学左边的一个山墩即现今公路转弯处,下边溪边上有一庵堂,有小木桥过溪,有文富到茅坪村的石砌小路。


罗桂姑几天后才听说丈夫给国民党匪徒枪杀了,她有两个小孩了,又还十月怀胎即将临盆,只能满肚怨恨,坚强地面对生活。不久生下一个女儿取名严清娣,又加重了负担,在养到9个月时,经熟人介绍送给古村一位钟姓人家抚养。


那时,罗桂姑带着两个小孩,生活非常痛苦悲惨。1953年,19岁的烈士遗腹女严清娣回到高乾,帮助母亲耕作。20岁时,严清娣出嫁到甜竹村,丈夫是刘汉先。烈士遗腹女严清娣就是格叔的母亲。


甜竹村的斋堂下蓝头窠,曾是闽粤赣游击队总部的驻地。当年,闽粤赣边区工委机关迁入大埔前,魏金水、刘永生等边工委领导曾在饶良新引领下,亲自到甜竹村的斋堂下等地考察。他们认为斋堂下处于甜竹、高乾、七里溪之间,距甜竹下村不到1公里,距高乾村与七里溪村都只有约3公里路程,距长治严背畲也远不了多少。这些地方群众基础都很好,能得到群众的支持。斋堂下只有10多户人家,距斋堂下几百米的蓝头窠相对宽畅,利于搭建多个山寮。另外,斋堂下地势较高,在其周边布上几个观察哨,很远就能看到从甜竹、茅坪、七里溪、高乾等不同方向来路的动静。所以,斋堂下利于机关较多人员集中隐蔽。如遇紧急状况,也方便转移。因此,甜竹村(斋堂下)便成为粤赣边工委机关从闽西迁到大埔后的首个驻地。1947年5、6月间,中共闽粤赣边工委机关陆续迁至斋堂下,包括领导人员、工作人员、警卫员、交通员、电台通讯员、机关报编印人员等几十人,都在蓝头窠搭山寮居住。在这里,闽粤赣边武装斗争指挥中心高效运转着。


甜竹村及附近的高乾村都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这里的群众对共产党、游击队有深厚的感情。斋堂下住户刘考先,是以烧木炭为业的村民,为人厚道,受前辈的村民英勇献身苏维埃运动事迹的影响,对革命充满热情,得到了魏金水等边工委领导的充分信任。那时,甜竹村、高乾村的刘考先、邹月英、刘荣盛、刘云孟、刘云占、刘云枫、刘优先、徐春招、严秉降、严秉拖、严秉伴、徐日英等接头户,纷纷以不同形式支持边工委机关开展工作。刘考先、刘荣盛负责组织村民秘密开展物资采购、通报敌情等工作。他们从当时的大埔县城茶阳或永定县城买来大米、电筒、电池和猪肉等生活用品,挑回家里,交给指定的接送户,再转送到边工委机关的秘密驻地。


当年,边工委领导魏金水的夫人张昭娣(解放后曾任福建省妇联副主任)正怀有身孕,随边工委机关驻在甜竹村,并在甜竹村斋堂下生下一男婴。其时,斋堂下村民刘考先的妻子邹月英便尽力为此事忙碌了一番:产前,自酿了客家糯米黄酒,用旧衣服改成小孩的内衣或尿布,自养为产妇补充营养的鸡;产后,又协助做好产妇和婴儿的护理工作。魏金水及夫人张昭娣曾就此事,多次表示对老区人民的谢意。


甜竹村斋堂下蓝头窠,曾是中国共产党闽粤赣边区纵队的秘密驻扎地,也是闽粤赣游击队总部的所在地。当时的纵队政委魏金水(曾任福建省省长)、司令员刘永生(曾任福建省副省长)领导闽粤赣边纵秘密驻扎在蓝头窠,领导闽粤赣边区纵队开展游击战。当年游击队依托闽粤交界的高山密林,在深窠里面安营扎寨,与敌人周旋。在老区群众的支持下,革命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威震南疆的“南天劲旅”,确保了广东大埔、福建永定等边区县城的顺利解放。


格叔的父亲刘汉先(1931-2019年),茅坪上甜竹村人,于1956年服预备役兵役。当时预备役人员是要随叫随到,随时准备入伍当兵上战场。刘汉先一直在家耕田种地,随时准备入伍当兵上战场,并于1956年结婚,娶下高乾革命烈士严衍肖妻子罗桂姑的遗腹女严清娣。


1974年,格叔于大埔中学高中毕业后回甜竹村,1977年至1980年担任甜竹上村生产队长兼大队干部。在任生产队长其间,他带领村民大搞开山造田和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在大便岗、稳背坑、岭下背头开山造田,开挖水圳,改变了原用竹简引用灌溉的历史,水稻种植由一造改为两造。同时,大胆解放思想,在全县第一批开放手工业,发展集体和村民经济,引导村民群众就地取材,将竹子加工成产品对外销售,改善了甜竹村民生活生产条件,提高了村民收入。他还带领群众修桥修路,将进村步行土路拓宽改造为机耕路,多方筹款铺筑进村公路水泥路面。交通便利了,村容村貌改变了,村里的经济也发展起来。


从1983年起,格叔自购拖拉机、农用车、东风大货车,为甜竹及周边村民运输竹木、竹制品到外地销售以及外地购买农副产品提供了方便。1987年,他在茶阳镇开办了广福汽车修配厂,主营汽车修理及销售配件,而后又成立广谊交通拯救服务队等,成为知名的农民企业家。2008年、2011年,他两次被大埔县人民政府授予大埔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06年,格叔拿出自己多年做运输和修理厂所得的积蓄,牵头多方筹资,从修建一条进村5公里的小路开始,到如今开通多条水泥公路。


高乾、甜竹村是交通状况特别差的村落。长期以来,村民一直受困于崎岖弯曲、坑洼不平的山路,人员出行、车辆出入困难,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也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作为烈士后代、农民企业家,格叔常说:“高乾、甜竹是革命老区村,老区人民过去为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付出了很大牺牲。今天,高乾、甜竹村的老区人民还是那么艰难,特别是交通状况还是那么差,这实在让人痛心。”格叔知道,现在高乾、甜竹村,红色资源非常宝贵。高乾村有大埔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旧址严氏祠堂(昭稳堂)、纪念高乾苏区村革命斗争历史的埔北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甜竹村有当年闽粤赣游击队总部的驻地斋堂下蓝头窠、清静的只有风声和水声的井潭角瀑布潭水。可以这样说,没有参观严氏祠堂(昭稳堂)和埔北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就等于没有到过高乾村;没有去过斋堂下蓝头窠和井潭角,就等于没有到过甜竹村。然而,交通状况严重影响这些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于是,他逢人便说高乾、甜竹村的红色故事,逢人便说高乾、甜竹村的搭桥修路。他这样说,也这样做。1983年,牵头筹建甜竹上村岭下石拱桥、接神坪石拱桥;2005年至2009年,牵头将茅坪村委到甜竹上村5.5公里水泥路由原2米拓宽至3.5米,筹建上村、下村水口公王庙;2013年,筹资兴建甜竹上村水口跨溪水泥小桥;2012年,牵头筹建高乾到福建樟尧水泥公路;2020年,牵头改造茅坪村委到甜竹上村5.5公里水泥路,裁弯取直,路面由原3.5米拓宽至两车道;2020年,牵头筹建甜竹至高乾村坝子里公路路基工程。


修路扩路,还是修路扩路。格叔修路扩路可能“上瘾”了,今年春节后连续几个月为修路扩路忙忙碌碌,通过他做村民工作,因修路扩路需要占用的山地,所有村民都无偿贡献出来。“征地”如此顺利,当然是格叔的“面子”大。这个“面子”,是格叔数十年来为村里无私奉献所积累的“资源”。“征地”完成了,路基也全面打通了,他作为大埔县老促会的副会长,邀请老促会几位老同志去参观新路。格叔站在新路的路口,照例说起修路的情况和希望达到的目标。看到格叔说的那样高兴,我用手机拍了几张他说话的样子,并吟了两首诗。后来,高乾村的青年书法家严贞焰把这两首诗写成书法作品,装裱后送给格叔以表敬意。这两首诗是:


茶阳格叔乡梓情深有咏

茶阳格叔如山壮,代表忠诚履职忙。

屡次劈山通道路,常年献策为家乡。

高乾一站竖旗帜,甜祝再呼暖肺肠。

建设老区频发力,不辞辛苦见担当。


格叔甜祝劈山扩路有咏

还记去年开路忙,又听格叔诉衷肠。

岭岑翠竹披光泽,檐瓦青山纳吉祥。

烈士乡村当发展,苏区风骨应传扬。

高乾甜祝精神在,党史重温作课堂。


当然,除了修路扩路,格叔还为高乾、甜竹村做了很多好事。在他担任市、县人大代表以来,积极建言献策,多次向县、镇两级人大反映和提出合理化建议,请求支持老区山村保护、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改变老区山村面貌,造福老区人民,得到县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专门组织县交通、电力、通讯、旅游等部门前往调研落实解决好“三通”问题,筹资修建了水泥公路、停车场、甜竹瀑布观赏区游步道及亲水平台、景观长廊、观景平台、甜竹上村拦水坝,完善饮水、灌溉、农网以及通信工程等基础设施,修缮了埔北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改造闲置校舍为埔北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兴建烈士纪念碑等。大埔县老促会袁光明会长曾多次说:“格叔出钱出智出力,用情用心用功,数十年为高乾、甜竹村而奔忙,实在难能可贵。高乾、甜竹村有今天的崭新面貌,离不开他的无私奉献。他付出太多了,他是传承老区红色文化的有心人。”


最近见到格叔,他还是不知疲倦地说着高乾、甜竹村的事。作为烈士后代,因为他身上流着烈士的血脉,高乾、甜竹村的红色故事总是说不完;作为老促会副会长和市、县人大代表,因为工作职责,高乾、甜竹村的交通情况、乡村振兴和老区发展总是说不完;作为农民企业家,因为爱国爱乡的情怀深厚,高乾、甜竹村的近期打算、中期规划和未来蓝图总是说不完。格叔从去年起,就牵头组织编撰茅坪行政村(含高乾、甜竹自然村)的村志。此盛世修典,是为乡村文化振兴做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今村志初稿将出,我欣然而命笔,写下两首诗:


茅坪村志初稿将完成

茅坪村志已成形,文如竹山频送青。

炙热江南三伏日,闪光埔北一颗星。

未忘格叔添神采,须撰文章记德馨。

收尾字词松口气,风烟折叠慰心灵。


甜竹格叔印象

山窠闭塞步艰辛,烈士后人勤为民。

立业建功无傲气,栉风沐雨有威信。

聆泉听涧岭岑旧,开路劈山面貌新。

言必高乾甜竹事,传承风骨有心人。

*注:“威信”,即“威申”。


090856jva60v0qaavhcacc.jpeg
090855gzkpyi0z2exsyx0u.jpeg
090858s7faw7zf1waffgmo.jpeg
090858kgawlqhxgmhxm8hh.jpeg
090858px5ctqepe39tn4c5.jpeg
090858o34sck2se5e4kdxe.jpeg
090901nmbcdowtgbj0di06.jpeg
090901dsff9dvda3fz3i22.jpeg
090901bo1omanbi3nnp8bn.jpeg
090901ceh2w9wggrtv29fb.jpeg
090903thycluqi69ai89hf.jpeg
090903aan8gma2iznn774i.jpeg

【附】《建军节次日高乾烈士村行记》等七律诗:

七律~建军节次日高乾烈士村行记

竹山如洗千秋翠,日照村头万点金。

岁月烽烟存印迹,征途影像化霞琳。

踏行曲径听泉涧,瞻仰丰碑耀岭岑。

老屋新修风谡谡,雄峰酷夏碧阴阴。

邱汉章、癸卯年六月十六、2023-8-2


七律~癸卯深秋甜竹行

襟连闽粤僻村静,山里人家岁月长。

风影飞流岩巘叠,鸟鸣入籁竹枝香。

蓝头窠谷雾中隐,天子寨峰云里藏。

楼外谧怡葱蒨景,一竿棕榈耀林芳。

邱汉章、癸卯年九月十七、2023-10-31


七律~又进甜竹村井潭角

永福楼前晴日暖,井潭角里响噌吰。

树枝还挂旧风影,藤蔓却摇新鸟鸣。

雪毕岽山思杳渺,蓝头窠谷念峥嵘。

芭蕉长叶何其静,曾记兵戈此纵横。

邱汉章、癸卯年九月十七、2023-10-31


七律~高乾村雪笔岽山遐思

埔北青山翡翠镶,高乾红字耀祠堂。

洋梅凹路念深谷,雪笔岽峰思大荒。

闽粤相连屏障列,岩泉共饮凤凰翔。

琼章焕彩叠檐瓦,此地当年垂马缰。

邱汉章、癸卯年九月十八、2023-11-1


七律~冬月廿四永定金砂行记

永定金砂冬日暖,圆楼新筑景回环。

光辉历史足荣耀,秘密交通非等闲。

竹海漂浮舟楫影,松涛淹没虎狼关。

红旗不倒英雄地,绿水长流闽粤山。

邱汉章、癸卯年冬月廿四、2024-1-5


七律~高乾村雪笔岽山遐想

雪笔岽山云杳杳,高乾村屋鸟啾啾。

黄花蕊绽闽西味,碧涧风泠埔北秋。

万岭竹枝摇日影,一堂檐瓦记心头。

野藤牵挂岁光远,杂树芳馨襟袖留。

邱汉章、癸卯年冬月廿八、2024-1-9


**【旧文一篇】纪念《源流》创刊30周年**

办刊锤炼正红火,旗帜鲜明翰墨香

——广东源流期刊2022年第9期刊发大埔三篇文章

▄ 邱汉章/图文


壬寅年仲秋节,收到广东源流期刊2022年9月出版的第9期,甚为兴奋和感动。兴奋的是感觉到源流期刊发行明显提速了,而且采编内容和质量有了新的突破,可谓文之提炼博约漂亮,图之精彩瑰富绮丽,旨之核心如花绽放;感动的是把大埔革命老区——广东首个中央苏区县来了个饱和的升华性宣传,其中《传承老区风骨的有心人》(邱汉章/文)、《四十四年前习仲勋来到大埔》(章明/文)、《 天宫空间站选播老区华彩变身照片》(袁光明 邱汉章/文)等三篇文章浓墨重彩的鲜活刊发,极大地鼓舞了老区人民,充分地体现了老促人鼓与呼、推而促之宗旨,堪称大器珪璋豪迈之举。欣阅新刊,不禁想起2021年3月揭西源流通讯员培训班的许多片段。那几天,我共吟咏了十首七律诗,发表在广东老区网。其中,在倾听了源流杂志社谢佚芳社长讲话后,即吟七律一首《谢社长说源流有咏》,诗云:


踏遍青山摇旆旃,壮怀激烈索源泉。

办刊锤炼正红火,策马奔腾扬赭鞭。

媒体求新明理论,老区发展见才贤。

兼收并蓄有风格,旗帜鲜明意志坚。


重读此诗,读出了对源流杂志社谢佚芳社长及其采编团队之办刊精神和成果的敬重和赞咏,读出了对源流期刊“办刊锤炼正红火”的感受和体会。


在“红色记忆”栏目(第48页),看到了作者署名“章明”的《四十四年前习仲勋来到大埔》一文,甚为欣喜。“章明”是大埔县老促会袁光明会长的笔名,其文章内容让我想起去年的一天,袁光明会长搜集到一张四十三年前习仲勋书记莅埔的珍贵图片,非常惊喜。于是,他赶紧查阅《大埔县宣传志》、《大埔县文化志》等文史资料,并寻找到知情人了解当年情况,撰写了这篇文章。今从源流杂志第9期重温此文,陪感亲切。那是1978年7月28日,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等来埔检查工作,途经三河,瞻仰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睌上,习仲勋暨省、地领导,在县城工会剧场(大埔汉剧团排练场)观看了由大埔汉剧团演出的古装汉剧《十五贯》,演出后,上台接见演职员,以资鼓励。是晚,可容纳300人观看的剧场座无虚席,前五行座位都是安排省、地、县领导和县直单位干部及陪同人员就坐。习仲勋书记、梅县地委书记原鲁、大埔县委书记罗汉民等坐在其中。演出结束时,地委书记原鲁陪同兴致勃勃的习仲勋书记走上舞台,接见了大埔县汉剧团演职人员并勖勉有加。大埔县是全国重点老区,广东省首个原中央苏区县。在民主革命时期的1918年5月,孙中山先生来到大埔三河坝,敦促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建立“闽南护法基地”。由此在大埔县三河坝建造了全国最早“中山纪念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27年,九十月间,八一南昌起义军在三河坝与国民党钱大钧部鏖战三昼夜,完成了掩护起义军主力南下潮汕的阻击任务。几经转战,朱德带领仅存800多义军精英奔向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胜利会师。史学界称“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充分表明三河坝战役的重要历史地位。在创建苏区期间,中央红色交通线中站就设立在大埔的青溪,另两个小站分设在多宝坑和伯公凹。期间,秘密运送了大批物资、护送了200多位党政要员到达苏区瑞金。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大埔县参加长征的红军中留下姓名的就有29位,为广东之最。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设立在枫朗的大埔角。闽粤赣边纵时期,这里还被誉为“小延安”。解放战争时期,闽粤赣边纵党委就设立在光德上漳鸟子石启明寺,指挥对敌作战。革命战争年代,大埔县的党组织和大埔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习仲勋书记等一行莅埔检查调研,凝聚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大埔老区苏区人民的亲切关怀与厚爱。在源流杂志上重读此文,有淡淡墨香的感觉。在墨香里,我想起去年吟咏的七律一首《读〈四十三年前习仲勋书记莅埔感怀〉有咏》,诗云:


四十三年弹指过,特区开创忆精英。

调研足迹耀方志,拍照留存震史声。

观看古装丝竹记,改编旧剧迩遐名。

与时俱进兴文旅,余味膏粱春景明。


重读此诗,依旧怡悦。像这样珍贵的图文,源流期刊第9期隆重推出,无疑是为大埔革命老区增光添彩了。


在“老区风采”栏目(第40-41页),看到了《 红色热土 绿色崛起——天宫空间站太空选播大埔老区华彩变身的照片》一文,甚为鼓舞。2022年7月9日,在全国老区宣传工作视频会议获悉,大埔县老促会选取了大埔老区华彩变身的五张图片,上传中国老促会,选送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太空天宫空间站向世界展播。大埔地处闽粤边陲,东北紧靠福建省平和县、永定县,东南连接潮州市饶平县,西依梅州市梅县区、丰顺县。境内群山簇拥,众壑纵横,历史上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贫困山区县。然而,大埔又是广东省第一个被确认的中央苏区县。在中国革命百年光辉史册上,大埔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是一块充满魅力的红色热土。大埔这片红色土地和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勤劳勇敢的大埔人民绿色崛起, 大埔生态发展迈出矫健步伐,谱写了豪迈壮丽的篇章。大埔县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迈出了生态发展的铿锵步伐。大埔全力推进能源产业(高陂韩江水利枢纽工程、三河坝火电厂)、陶瓷工业、蜜柚茶叶产业、长寿康养产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绿色崛起成效显著。


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韩江干流的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上游约五公里处,正常高水位38.0米,最大库容四点零一亿立方米,年发电量达五点八五亿度。它是历次韩江流域规划和二00一年中国水利部批复《韩江下游及三角洲河段综合整治开发规划纲要》所确定的韩江下游及三角洲防洪工程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工程和供水总体布局中的关键性工程。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一宗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发电、航运及生态效益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2021年1月13日,广东省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正式下闸蓄水,标志着工程初步具备防洪功能,惠及约750万人。2021年6月18日,广东梅州高陂水利枢纽工程龙湖水电站首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


三河坝火电厂建设取得初步效益。粤电大埔电厂工程由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3亿元,于2014年开工建设,“工程采用最先进的环保技术工艺建设两台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粤电大埔电厂是“上大压小”的新建工程项目,也是广东省“十二五”重点能源建设项目。一期60万千瓦机组已于2018年投产发电。如今,三河坝火电厂新装120万千瓦发电机组二期工程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大埔县是“中国青花瓷之乡”,素有“南国瓷都”美誉,陶瓷生产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青花瓷生产基地之一,以及出口陶瓷的主产地之一。大埔生产的青花瓷工艺精湛,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坯体薄似蛋壳”享誉国内外。大埔生产的陶瓷曾作为陈列品在人民大会堂展出,还曾为叶剑英元帅、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专门设计制作陶器。2016年“大埔青花瓷”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1年陶瓷产业产值达10.3亿元,销售收入9.63亿元,陶瓷出口达9780万美元。


大埔县蜜柚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蜜柚之乡”。全县蜜柚种植面积21.9万亩,是广东省最大的蜜柚种植基地和国内最大的蜜柚种植县之一。2020年8月初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县蜜柚种植面积21.9万亩,产量34万吨,产值15.6亿元。“大埔蜜柚”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


大埔是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面积达10.8万亩,总产量0.92万吨,产值10.5亿元。“乌龙”“单枞茶”等品牌先后获国家和广东省品牌奖。大埔是“中国名茶之乡”,茶叶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


源流杂志隆重推出此文,令人欢欣鼓舞。我想起2022年7月9日在全国老区宣传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太空天宫空间站向世界展播大埔老区华彩变身的照片后,所吟咏的二首七律诗,诗曰:


1.上午全国老促会线上会议有咏

视频会议规模大,深感浓浓老促情。

风雅山红收胜概,比兴涧碧记峥嵘。

莺歌燕舞弹琴瑟, 虎跃龙腾听鼓笙。

南北东西齐努力,精神振奋再前行。


2.大埔老区图片上神舟十四

神舟十四观图片,欣喜老区上太空。

岁月峥嵘光史册,功勋显著耀苍穹。

江山如画添飞翠,泉涧若图记转蓬。

河洛源流歌北国,镰锤战鼓喜东风。


重读此诗,依旧兴奋。兴奋中,想起了去年3月在揭西源流通讯员培训班代表大埔老促会作了几分钟的发言。发言题目为《主动作为,争做老区宣传排头兵——大埔县老促会创造性地做好老区宣传工作》,发言内容围绕“老区宣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讲大埔老促会如何做;二是我个人做了什么。具体分为三点来讲:一是坚持学习,牢记宗旨,坚定政治方向;二是主动作为,争做老区宣传的排头兵;三是我个人对做好老区宣传工作的点滴体会。回想源流团队精英对大埔老区的关心重视和对我个人的鼓励厚爱,可谓感动之至而心潮澎湃。


在“老促会故事”栏目(第16-17页),看到了《传承老区风骨的有心人——记“梅州好人”、大埔县老促会副会长刘宜格的先进事迹》一文,甚为激动。梅州市文明办组织开展了2021年第四季度“梅州好人”评选工作。大埔县老促会副会长刘宜格荣获“梅州好人”称号。权威传媒公布大埔县老促会刘宜格副会长荣获“梅州好人”称号后,大埔县老促会袁光明会长称赞说:“格叔,实至名归!”袁会长还赋诗一首以赞:


梅州大埔传佳话,古训家风出好名。

今有标杆宜格叔,源无杂念写真情。

乡村公益心头挂,社会民生尽力倾。

实至名归成榜样,如潮点赞耀星明。


袁会长诗的标题是《源无私念写真情》,并在诗序里说:“人称‘格叔’的他对当地社会民生、公益事业无私奉献,善举多多”。读着袁会长的诗,“梅州好人”刘宜格副会长的感人事迹在我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来。


感谢源流杂志大篇幅地刊登此文,全面介绍了刘宜格副会长的感人事迹。刘宜格副会长是烈士后裔,又为老区建设作出那么多的贡献,其作为“传承老区风骨的有心人”,很有代表性,事迹很典型,值得我们学习。源流杂志还在文章最后登出了我吟咏的七律一首《甜竹格叔印象》,诗曰:


山窠闭塞步艰辛,烈士后人勤为民。

立业建功无傲气,栉风沐雨有威信。

聆泉听涧岭岑旧,开路劈山面貌新。

言必高乾甜竹事,传承风骨有心人。


读罢源流杂志隆重推出大埔三篇文章,大埔的红色历史像放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来,最后又像放幻灯片一样,反复出现“红色大埔七个之最”的一系列影像、照片。“红色大埔七个之最”是:


①大埔县是广东省最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区域之一。民国10年即1921年夏秋,张善铭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广东支部的早期党员。1925 年夏,中共广东区委派赖释然创建大埔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仰文学校党支部;

②八一南昌起义大埔县三河坝战役是保存革命火种的最具决定意义的阻击战。史称“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

③大埔县青溪红色交通站为中央红色交通线作出了最大贡献。在大埔水陆交通线上,以蔡雨青、孙志阶、邹日祥为代表的大埔交通员,安全护送中共党政军要员280多人和黄金等大批军用物资到达苏区瑞金;

④中共南方局最高指挥机关南方工作委员会设立在大埔县枫朗大埔角;

⑤中共闽粤赣边纵党委、司令部指挥机关设立在大埔县光德镇鸟子石“启明寺”;

⑥大埔县是广东省最先被确认的中央苏区县。广东省参加长征人数56人,大埔参加红军人数29人,为广东之最;

⑦1927年9月诞生的大埔县公安局是广东乃至全国最早建立的县公安局;

大埔的红色资源太丰富了,发生在大埔这块充满魅力的红色热土上的革命事件多而重要。我由此而想起过去阅读源流杂志吟咏的七律一首《阅<源流>杂志有感》,诗序为“因《源流》杂志办得很有精神,余亦精神振奋而谨吟《阅<源流>杂志有感》七律一首,以表敬佩之情”,诗曰:


山红涧碧芳菲路,活水源头寄此身。

根柢石泉松枥壮,风飙雾霾斾旃新。

鹏抟载日云霞暖,露坠飞珠草木茵。

翰墨清香传万里,老区遍地覩阳春。


这首诗是2018年我应约撰写的《墨香透纸情真切,播撒老区万里春——阅读〈源流〉期刊有感》评刊文章文末的一首七律,文章登载于源流杂志2018年第5期(第62-64页)。这时,我想起了这篇评刊文章的结尾段:“在此,真诚希望《源流》杂志坚守已有的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和文化厚度,在未来精益求精的道路上继续保持办刊定力和不落俗套,严防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确保独特的办刊精神和风格。祝愿《源流》杂志办得越来越有精神!”这时,我感慨《源流》杂志坚守红色阵地,实实在在做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办得越来越有精神”了,可谓之“办刊锤炼正红火”,旗帜鲜明翰墨香。


古人云:“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也许是偏爱吧,我翻看着新收到的源流期刊第9期,目光在封面的“开平雕楼”图上和封底的“恩平昌梅村”图上均停留好几分钟,觉得二图皆为经典而洵美异。


090904wwbzhikd8k8bgp1b.jpeg


【附】

七律~阅《源流》杂志有感

因《源流》杂志办得很有精神,余亦精神振奋而谨吟七律一首,以表敬佩之情。


山红涧碧芳菲路,活水源头寄此身。

根柢石泉松枥壮,风飙雾霾斾旃新。

鹏抟载日云霞暖,露坠飞珠草木茵。

翰墨清香传万里,老区遍地覩阳春。


[简析]

1.《源流》杂志,是广东省唯一专门面向老区的新闻时政类期刊,是现代老区宣传的主流平台。《源流》以“传承革命精神,建设现代老区”为办刊宗旨,荣获2016“中国最美期刊”称号。

2.第一句“山红涧碧芳菲路”,指革命老区、山区,是老一辈革命家当年战斗过的地方。革命老区为新中国诞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无数革命烈士踏遍青山、血染战旗,永远长眠在老区的红色土地上,是鲜血染红的红土地,所以“山红涧碧”。“芳菲路”,指《源流》杂志服务革命老区的崇高价值取向是“芳菲”的,为老区服务的道路是“芳菲”的。

3.第二句“活水源头寄此身”,“活水源头“指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当年孕育伟大壮举的地方,新中国这棵参天大树根植于革命老区,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浇灌成共和国大树的枝繁叶茂;”寄此身“指《源流》杂志专门面向老区,以“传承革命精神,建设现代老区”为办刊宗旨。

4.第三、四句“根柢石泉松枥壮,风飙雾霾斾旃新”。“松枥”,是松树和,枥树,指中国革命,松、枥大树根植于革命老区;“斾旃新”,指夺取革命胜利,建立红色政权。

5.第五、六句“鹏抟载日云霞暖,露坠飞珠草木茵”。既指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又指《源流》杂志利用其所具有老区舆论宣传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已经在促进现代老区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产生了重大、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6.第七、八句“翰墨清香传万里,老区遍地覩阳春”。“覩阳春”,既指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对革命老区的扶贫开发,用政策倾斜扶持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解决老区民生问题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老区经济发展的“德政”,又指《源流》杂志面向革命老区,“传承革命精神,建设现代老区”,在促进现代老区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来源:虎中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4-27 13:48 , Processed in 0.07352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