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80|回复: 37

四十年后再回首 囫囵吞枣话当年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4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仲芦 于 2012-10-9 20:28 编辑
  l' u, ~) \7 M+ O6 {5 Q3 C  K0 k* c( p. Q

原松口港务所大门前

原松口港务所大门前

改革开放的开发门市

改革开放的开发门市

原韩江船队大楼

原韩江船队大楼

聚餐

聚餐

韩江船队大门前

韩江船队大门前

松口火船码头、石趸

松口火船码头、石趸

回娘家

回娘家

元魁塔下

元魁塔下
    金秋十月,清风送爽,应曾在松口韩江船队工作过,今在松口镇国土所工作的张林江之邀请,由唐上威、肖及红的精心组织,大埔、松口、梅县的部分老航运系统的工友于国庆之日汇集松口,欢聚一堂,重温旧事,感怀当年!1 o( s+ C3 ^' {! V) f( ^
' `# a; L( S2 d) Y' d+ p
    大埔县城出发的工友们坐车沿三河坝溯江而上,经过洋桃坪时,专门下车参观蓬辣水电站,尽管大多数工友头发花白,脸上刻划着大、中、小括弧,岁月的苍桑镶嵌在这些花甲上下年纪人的脸庞,但在和煦的阳光下,大家神采奕奕,舒畅的心情使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难以刻划的笑容。站在水库大坝中央,站在一代名将范汉杰的家乡,观望上游“鸡嫲絮斗”山峦绵延起伏,苍翠迷人,静谧恬适,俨如世外桃园;环视下游良江江水拐弯,引人遐想,墨绿的石门岭将大江揽进怀抱,好象在迎接我们这批久违的“船家佬”。在谈论中聊起李火金于一九七六年“红五月”带领梅驳七队,潮松航线运煤三十一天走了二十九个单航次,创造了韩江运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高纪录。讲到李阿仲船长屙血尿仍坚持工作,晕倒在驾驶台上,而今站在这大坝上眺望梅江的人,当年大多数都随他们这老一辈,日夜奋斗在这条水路上,一晃几十年,恍如昨天!
7 N& J( J  t2 u. q2 M: |4 l9 d
. {7 t' W& W+ D& V    近午,当二十几位老航运汇集在松口公园餐厅,兴致勃勃谈论往事时,松口工友麦根庆细叙了尚健在的老工友,当提起韩江第一流的老轮机长“雕爪”——李鑫章时,戴淡衍、杨晋辉工友曾与之同船共事,不约而同地想到用车邀这位八十多岁的老前辈前来共叙,用手机与老人家接通电话后,李鑫章老人自述今精神欠佳,无法长时间坐聊,不能与老同事面叙,请大家见谅。李鑫章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韩江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在机器维修,机械改进,船舶行速提高等方面技高一筹,是韩江船队机务技术权威。在餐桌上我对部分人讲了他的一段“古”:一九五五年韩江运输船舶成立了“公司合营潮梅轮船公司”后,公司重视跳舞、球类等文娱体育活动,由李鑫章、李守恭、谢端生、饶均泗等人组成了公司篮球队,参加了汕头、潮州、松口等地的篮球比赛,取得不俗的成绩,名声大噪,曾经号称“打遍韩江无敌手”,由于他们这批人能讲会写,船舶机械技术过硬,社交能力强,衣着西装革履,生活浪漫,逐渐被部分领导和职工戏称为“二流团”,而他们则戏谑当时的公司经理梁丙森和公司工会主席周定阳为“梁家公司”、“周家工会”,成为当时韩江“船家佬”津津乐道之事,上世纪七十年代,包括李鑫章在内的老司机们汇集在梅红二号古汉尧司机(古阿三)船后舱还谈论了全过程,我有幸聆听一回,感慨良多!
/ x1 D, X4 ?* v; S# u' t8 C  y6 ?* p( [  N* r5 E6 S" l
    午餐在一片觥筹交错声中,欢声笑语在三台酒桌上此起彼伏,酒酣耳热之后,大家一起到曾经的“大本营”韩江船队故地重游,只见大楼门可罗雀,港口一片冷清,街头巷尾一片苍凉。环视梅江河面静如湖水,昔日咆哮的“酒醉滩”和“乌溜滩”已毫无踪影。昔日江面上船只密集,如同过江之鲫,而今竟无一舟,一片宁静,我们这批"船家佬"站在河岸上,面对寂静的江水默默无言,水哀、人哀、港口哀;水静、人静、心更静,此时无声胜有声……
- C* E! j6 K$ n3 c' o& C# r( |  [1 J( A$ C# R& U
    我们这些人见证了从潮安水运公司分上来的张胜铃、周乃法、陈荫民迎接我们这批新学徒,他们也是三天前才由潮州上松口来的。当时办公大门口尚挂着“汕头航运局潮安水运公司驻松口办事处”的招牌,见证了一九六三年来航运工作的梁豪华和我们同批进单位的学徒饶华东拎着漆桶,抱着将“汕”字改为“梅”字和阿拉伯数字牌,忙着将每天进港的每一队船粉刷,饶如川见证了将汕驳34号粉刷为梅驳5号,饶高崧见证了拖轮由汕拖123粉刷为梅拖6;陈万传见证了把汕红11号粉刷为梅红2号,梅红2号船还留着文革时期最明显的标志,船首驾驶台下正中,粉刷着油漆的大红标语“伟大的导师 伟大的领袖 伟大的统帅 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万岁!”我们这批伫立在河岸上的“船家佬”见证了从广州沿海岸线驶回来的新型东风船3、4、5、6号第一次驶进松口港,见证了除汕梅水运分家时汕拖115改为梅拖4和汕红20号改为梅红9号这两艘铁电轮和五艘驳船以外,全部木电驳船更换成新铁船,还见证了将“协同和”“福州”厂五、六十年代生产的“3156”型“6156”型煤气机改装为柴油机的历史,当年改装柴油机之中的一员“老三届”之高中生的钟延坚,恢复高考后,考进了大学,后来当了老师,如今他也“桃李满天下”了……/ x2 ~& p* f4 p0 m+ g
9 s' Y9 A+ f3 v! ~; Y1 r
    站在韩江船队大门前,我想起许多船员,不论新老都尊重的二位深得民心的好领导,一位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在潮州韩江船队搞劳动工资工作,七零年底汕梅水运分家后,分上松口韩江船队后仍搞老本行的张胜铃,我们这些一九七零年后进单位的每一批学徒工,都是他经手安排具体工作的,因此船队机关有些干部,船员不知其姓名,但是张胜铃则无人不识,船员的工作变换,工作调动大家都认张胜铃,船员休假有困难、工友间的矛盾调解都找张胜铃,他脾气好,工作认真负责,不卖关子,不弄官腔,从不盛气凌人,对船舶技术力量调配,对高级船员脾气全了解透,运用到工作中得心应手,是韩江船队难得的一位好领导,有趣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集体经营船舶起,张胜铃就开始搞劳资工作,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船队不再招工,不再顶替,他于一九八七年退休。因此可以说他的劳资工作善始善终。潮州韩江船队文革前的第一把手蔡建川,文革时下台,文革后复任第一把手,他曾对部属说,张胜铃分上松口韩江船队,使我今工作起来如同失去一条手臂,可见当年在潮州时,蔡建川对他的倚重。他退休后经常有船员去拜访他,据我所知,原松口港务、船队,潮州船队在梅城居住的工友,不少去看望过他,二零零九年我退休手续办完后,我和潮州船队的谢国兴专程去探望他,并告诉他当年他安排下船的学徒工,(谢国兴是张胜铃一九七零到丙村招工来的,陪我是他第二次来看望张胜铃)今也已退休,他笑了起来,他那笑起来眯着眼的招牌笑令我久久难以忘怀。大埔的黄职生和张乃文,这些早年调离韩江船队的工友,也于二零一零年特地到蕉岭长潭去问候这位已经八十岁的老人家,好人一生平安。祝胜铃叔叔健康长寿,乐呵呵地过好每一天。0 N( g) \' Z+ W* t1 L
+ [3 H: s+ \. d% E7 V& j- K
    另外一位值得敬重的是大驳队队长,梅驳40号船长刘添福,我们这些一九七零年以后到船队的青年人都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位宽厚、慈祥的队长、船长,其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是韩江船队的“大人物”。他与周乃法同时任韩江船队的正、副队长,是潮州韩江船队派驻松口的最高领导兼支流队队长,由于潮州韩江船队主流队走松口--汕头,而松口--梅县支流航线还有五分之二的拖轮、客轮,五分之一的人员远离潮州,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在松口处理全盘工作.因此当年韩江有名的“三刘”刘添福、刘清仁、刘胜华三位能人均安排到松口办事处工作,刘添福负主责兼负张胜铃同样的劳动力调配工作,由于他不摆架子,和蔼可亲,善于做船员的思想工作,工作起来身先士卒,当年走支流的二百多号人对他的工作和为人挺佩服,船员感慨有困难找刘添福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可见对他的信赖!与我同船工作的林集云曾对我说,大概一九六四年有一天的晚上下大雨,十一时左右刘添福找到他家,与他商量隔天早上五时半去代工顶班,林集云说看到刘添福脱下雨衣时浑身湿透,双脚泥泞。林集云心受感动,毫不迟疑,立即答应,刘添福再三感谢,溢于言表,刘添福自已劳累不说,而职工对工作的支持则感激万分。当时支流队长既辛苦又难当,就靠他的为人处事,苦了自己,方便他人,支流队工友绝大部分拥戴他,“文革”前他在韩江船队威信甚高,一度传言要他到潮州取代周乃法的职务,后文革来临,由于刘添福解放前参股行船,解放后评成份为船民,虽不是资本家,但不属工人,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他被安排重返船上工作,仍当船长,他在船上一样兢兢业业,积极向上地工作,他可说是韩江唯一一位能力强,能上能下的“科级”船长,能与职工联成一片的干部始终为人们所怀念!
% _! ^5 v$ ~& w1 @5 h' w( o/ @) A* Z+ Q
    看到二十年来魂萦梦绕的老船队大楼,无论是当年的兴旺,还是今天的"寒碜",大家都有一种心情--感情,一丝牵挂--牵连。大家在船队大楼楼上、楼下巡视一番,感慨万千!在船队大楼面前照了集体相,眼前真成了“寒酸船队”,此行的工友们带着苦涩的心情离开船队,因为是共同曾经有过的岁月,勾勒起那无尽怀念……
0 U6 X6 p; |9 L3 n
( w( I; e6 y6 w. N& w    我还专门到老根据地“火船码头”青花岗岩石趸上坐着留个影,“前度刘郎今又来”,当年我在梅红2号住了十年。梅红10、14号等住了六年,梅红2号的前身是海华、韩江95、汕红11号。这码头我蹬上蹬下十六年,这石趸是"汕红"、"梅红"船员夏天纳凉的好地方。我在这里度过了青春全过程。这里曾经每天清晨汽笛长鸣,曾经"夜半笛声到客船"。曾经整齐排列十艘客船送两千新兵下潮州的壮观场景,曾经停泊过韩江最大的客船梅红11、12号大客船!这石趸曾系过海华、海阳、国通、永通、星华、泰益、联源、建埔、建松、长兴---汕红、梅红、东湖---等客轮,这石趸迎送过千千万万的旅客,见证了韩江、梅江客船的兴衰。但愿松口人能将它作为文物长久地保持原状保留下去!                
! s# F4 Z& @) U, j. X- ~1 W" q    离开“火船码头”大家坐上中巴车,沿繁荣东路、西路,穿过梅东桥路洞,经“保养场”,过下店,过铜琶桥,到久违的元魁塔前照照相,看到塔下潭涨满的清水美景,山水秀景,如醉如痴,回味隽永。远眺松口,薄雾朦胧,引人遐想,我心里道一声,松口再见!黄世峥老师傅还特地在他曾经的大本营老船厂--今韩江水泥厂大门前照相留念,他一九八四年离开船厂后,今才故地重游。接近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能感觉到他心情激动,心潮澎湃,能来一趟不容易,乐在其中,思念在其中,一切尽在不言中!
' x* r/ }. Q( w: C# ^4 w& P/ c  `  J! y( O2 \
    一九七零年以后,韩江船队从不同方向汇集来众多青年、转业军人,其中不乏出类拔萃,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才,给韩江水上生活增添生气,他们的言行举止,处处彰显出文化人的气质,他们在船上,在机关提升了一批年青的“大老粗”文化修养,潜移默化地感染缺少文化的青年向文明靠拢,就连老工人对有文化人带来的文明行为也产生了活思想。这些有文化、有素质的代表人物有:杨志廉、钟延坚、张文彪、余根祥、李建和、蔡学明、王惠隆、刘年龙,转业军人中有:钟活生、陈远才、黎永湘、王佐瑶、张木良、陈春松、张焕坤、江耀权---还有外来干部王家选。有他们来船队,提升了船队的文明层次,推动了韩江船队全体职工在社会上的文明形象,也推动了与时俱进的多彩生活,他们功不可没!
( R3 [. K* z! X! E/ a4 T
8 I" s+ V  ?) B( ^    韩江---一个不老的话题!韩江船队---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岁月如歌,它风雨兼程走完了四十年,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壮哉、赞哉!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小编01 + 5 感谢分享,大埔论坛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10-4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当年,行船大哥曾是我们沿河人羡慕的职业,现在连船都见不到了;时过境迁,昔日繁华热闹的松口,如今冷冷清清,死气沉沉。四十年的历程,四十年的记忆,确实值得思念、回忆。祝福你们!
发表于 2012-10-4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手机版
当年的松口码头与重庆的瓷器口码头有得一比,不过,现在的码头都冷清了。
发表于 2012-10-4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魂萦梦绕四十载,人是物非何处寻?记忆遥远,又恍如昨日,仲芦兄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情真意切,细致感人。特别是“夜半笛声到客船”,用得活泛,说得传神,“船家佬”的经历和情感,尽在其中。
发表于 2012-10-4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曾经有过的岁月,勾勒起那无尽怀念……5 G, |/ Z, n' W6 f
, L5 E' G6 c" m! T- Z1 E; Q, }0 J$ B
发表于 2012-10-4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有则撑船竹篙的谜语,极好地反映航运同志的人生。那谜语是这样的:忆当年,绿荫婆娑,自入郎手,青少黄多。捱了多少辛苦,受了多少磨折,莫提起,提起时,泪洒江河。 作为一个航运同志,有过欢乐,有过辛劳,有过挫折,有过荣誉。今天能相聚一堂,真是人生的大幸事,大喜事,值得痛痛快快,唱一场,喝满杯。  Q7 L* ^6 `- Q/ m
  看到楼主的好文章,回忆细腻,感情深厚,深受感动。愿楼主及同伴过上越来越美满的好日子。6 f1 i6 q1 E) B  ^0 s2 \9 _3 H
发表于 2012-10-5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1 ^7 b5 @% t6 `0 X读楼主两篇文章《四十年后再回首 囫囵吞枣话当年》、《韩江轶事再回首 闲情逸致话当年》有感:2 }% ^$ T7 G4 _+ S/ K& |
% {! a+ E  ]% ^) c, B6 A+ K/ w
四十年从头说起,工作事家庭事生活事,事事引来人间阵阵风雨,平凡中渡过的日子也值得回味;5 `, h: S9 h9 a
数千字如实道来,兄弟情干群情师徒情,情情激起心中层层波澜,患难时建立之关系最难以忘怀。
 楼主| 发表于 2012-10-5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仁甫 发表于 2012-10-5 10:14
+ B& q. K6 g+ e1 \# u读楼主两篇文章《四十年后再回首 囫囵吞枣话当年》、《韩江轶事再回首 闲情逸致话当年》有感:0 w2 W& A, r2 s4 n" p9 H  m

+ Y% p7 O8 r8 j- W6 O! V) X四十年 ...
' }, t1 P8 I- Y- K: S+ _: Y
谢谢你的关注!你的楹联对仗确实工整,值得我仔细琢磨。
发表于 2012-10-5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仁甫 发表于 2012-10-5 10:14
4 Q- a( I  d3 ^/ D, }- M读楼主两篇文章《四十年后再回首 囫囵吞枣话当年》、《韩江轶事再回首 闲情逸致话当年》有感:" g1 Z! v" O; L* x' S+ h( T
( I0 j- D% v9 \5 F/ I1 k* r
四十年 ...

& u. z4 e) \4 ^, q! b: ?先生概括准确,简明扼要,对仗工整,功底不凡,受教!
发表于 2012-10-7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传叔大作,细诉家常纵观变迁,哈哈赞一个{:9_642:}
发表于 2012-10-8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路过看看。
发表于 2012-10-8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再回首,,,
发表于 2012-10-8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岁月不饶人,你们已经走过40春秋
发表于 2012-10-8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好文采,好回忆。{:9_639:} 年少时搭过梅红、汕红客轮,貌似汕红胜梅红,曾经从梅县搭船到松口再转船到大麻,一晃几十年。
发表于 2012-10-8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好文采!
发表于 2012-10-8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仁甫 发表于 2012-10-4 18:02 + O) U  e% R4 S# ?0 y' x
  有则撑船竹篙的谜语,极好地反映航运同志的人生。那谜语是这样的:忆当年,绿荫婆娑,自入郎手,青少黄 ...
5 S' G- o- o% ^- ?2 B9 w. Q. F
首先祝贺这些能看到今天的老工人阶级,40年多少人走向黄泉路,见不到今天美好生活,船舶工人是十分辛苦的,夏天站立在发烫甲板上,冬天站在北风刀尖上。不经过的是无法言情的,祝你们健康长命百岁,多看看世界。
发表于 2012-10-8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以前湖寮没有公路,货商从潮州行船到三河转梅潭河至梅潭(今梅潭电站)处,再由挑工将货由梅潭挑到河头渡口,再撑船到旧田后又再把他挑到老街商铺。足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现今梅潭至河头段还有凉亭和塔在见证这段历史!
发表于 2012-10-8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飘过.........没去过的地方.....
发表于 2012-10-9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有好几个人我认识的
发表于 2012-10-9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1551975558 发表于 2012-10-8 22:32
; V# j3 \" j2 X6 A# c$ Z2 Y3 }以前湖寮没有公路,货商从潮州行船到三河转梅潭河至梅潭(今梅潭电站)处,再由挑工将货由梅潭挑到河头渡口 ...
5 q* u& x/ c0 u3 }- _
谢谢LZ,一直都不知道那些塔是干嘛的,我还觉得纳闷怎么那塔建得不高不低的在半山腰,现在了解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4-29 20:07 , Processed in 0.08443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