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924|回复: 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30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汉乐传承的意义及其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本帖最后由 欢乐公社 于 2017-4-13 17:52 编辑

      导语:看了澎湃新闻对著名琵琶演奏家吴蛮专访文章,感触良多受益非浅。其中她说了一句很精典的话:“中国民乐西洋化,是败笔。这句话是她在美国拼搏了二十多年心路历程的总结,是与世界上许多著名音乐家和乐团合作之后的非常体会。还说汉人音乐没有太多被接受,比如二胡、扬琴、古筝,有一些偏西洋了,自己的文化底蕴、乐器的性能、演奏者的审美爱好,慢慢地把传统丢失了,放到世界舞台上没有特色,有点可惜”。
       “所谓的偏西洋,是指古筝弹得像竖琴,扬琴往钢琴靠,琵琶像吉他,出来的音乐很洋,没有自己的味道。这是现在年轻一代的一种审美,他们以为民乐器就是这样一种语言,传统没有真正听到”。
       虽然吴蛮说的是民器乐的故事,与这篇文章没有直接关系,但从中让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传统的、民族的,才是真正属于世界的

      汉乐传承的意义及其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今年二月六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的意见》正式公布,给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国际化时代,既是经济、科技、人才竞争的时代,更是文化、意识形态竞争的时代。中华五千年文明成果,既是国之民族血脉,也是文化软实力。不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了文化自信,不尊重历史的文明,就没有了自豪感,缺失了家国情怀,就没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2006年,广东汉乐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属于第一批被确立保护的文化遗产。由此说明,汉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产,其传承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娱乐功能,更重要的是维系了历史文脉,为中国音乐史,提供了宝贵的可实资料。
一、汉乐的历史本源
      中国历史悠久,在历经漫长的社会进化中,许多优秀文化成果在战火中被毁,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料的巨大损失。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州古乐,得益于中原南迁的客家人,把其带到远离都市的闽粤赣边山区。因此处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不但远离战乱的遭惨,也不受外来音乐的影响。在这相对封闭的世界里,客家先民把这些珍贵的乐谱,加以手教口传形式,把其保留了下来。因其是通过师徒传授学习形式,所以演奏依然保留着中原古典乐曲的风格。
       汉曲作品创作于古代,因朝代不断的变更,使其处于颠沛流离、属性难分的境地。在相当长的历史空间里,蕴藏在山区的民间,并得以保存了下来,成为百姓茶余饭后、娱乐消遣之工具。但是,很少人知道它是中华古国文化中重要音乐遗产的一部分,而进行研究、探索。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期间,经著名汉乐古筝大师罗九香先生,把汉乐曲《出水莲》奏响了上海万人体育场,才让世人重新认识了汉乐古典品质。在那个年代,通过罗九香等一批埔籍汉乐高手的努力,使汉乐在大埔以及闽粤赣客家地区逐渐广为盛行起来。特别是在1956年第一届中国音乐周期间,由广东代表团著名古筝演奏家罗九香大师的演奏,才使汉乐在全国音乐界第一次公开亮相。至此,古典汉乐也使罗九香教授成为“中国古筝四大名家”、南派古筝大师的称谓,有幸被入录在国际公认的音乐权威辞典《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之中。
二、“广东汉乐”冠名的历史背景
      汉乐在长期的流传中有过种种称谓。如"国乐"、"中州古韵"、"客家音乐"、"外江弦"、"汉调音乐"、"锣鼓吹"、"打八音"等。一九六二年第一届羊城音乐花会期间,为了统一名称,经研究而定为“广东汉乐”。在那个历史时期和革命年代,作为长期蕴藏在山区民间的古老音乐,而且还曾经背负着“四旧”名声、打入冷宫的稀有乐种,大家一直都把它看待为客家民间音乐。此次经政府有关部门的正式命名,算是有了一个正式名称的待遇。在那种年代的历史背景之下,能够冠上“广东”两字,传说还是通融了人情。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命名恰当与否己难以说清,约定成俗己成习惯,在那种特殊时期所发生的事情,一切原由均可理解之中。但是,历史终究是事实真相的印记,如果秉承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态度,落实其《中国古典汉乐曲》名誉,将有利于今后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三、传统汉乐的属性
       根据各方面资料记述和乐谱所呈现的音乐表现力,足以说明有一部分主要乐曲均出自古代著名乐师(现在称谓是著名作曲家)之手,从乐曲表现出的典雅、文秀、大气、古朴之情怀,充分展示出作者的文化学识、社会阅历、历史知识、琴技艺术和作曲天资。也说明作者对京都、繁华之地以及宫廷生活,有着深入的了解。像《出水莲》、《将军令》、《怀古》,《挑帘》、《翠子登潭》、《南进宫》、《北进宫》、《寒鸦戏水》、《昭君怨》等等。这些作品无不演绎出作者深厚的人文阅历和艺术造诣,也可以从作品中窥视出古代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文健康状况,以及社会上层士大夫的心灵微观,也可以理解为这些乐曲是为古代统治阶级和名流娱乐的经典作品。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由历朝历代的社会精英和爱国人士书写的。中国几千年来,虽然战事不断,但每个朝代都有过安居乐业、繁荣昌盛时期,在这时段涌现出来的文人墨客、弄音抚琴者,都能为民族的文化繁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推进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五千年历史衔接的纽带,也是厚重文化底蕴的基石,没有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也就说明不了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程度。古典汉乐是那个时代的主流音乐作品,是中国古代珍贵的文化史料,其代表着中国古代一个时期的音乐创作成果。至此,对其的文化价值,对其在一个国家民族音乐中的历史地位,对其身份的属性,是否值得音乐史学者去探索、去深究?
四、传统汉乐的现状
       正视现实,是敢于直面问题的基本态度,实事求是,是解决问题的务实作风。过去有过的辉煌,并不代表今后的辉煌。
      (1)、汉乐协会是群众性社团组织,几十年来为汉乐的普及与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丰富百姓生活,推崇健康、有益文体活动方面,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因其是群众性组织,爱好者基本没受过器乐基本功的训练,在对待艺术感觉和认知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汉乐是器乐曲,在音乐品类中属高级艺术之列,演奏者除了掌握风格特点之外,对于基本功的要求是一样的。作为业余爱好者来说,这种要求是难以做到。所以业余活动只能作为自娱自乐、老有所乐工作性质开展。各汉乐协会是党和政府沟通文艺爱好者的纽带,主要功能是组织爱好者开展健康、有序,团结、交流、互帮友爱活动为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普及音乐知识,让活动开展的更有意义。(2)汉乐之乡得到了企业家、乡贤的大力扶持,己连续十多年举办暑期汉乐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批在读学生。虽然只是初学,起码对汉乐知识有了一个基本认识。不过,学员基本是各奔东西,很难成为后备力量。(3)成立女子汉乐团,开拓了汉乐表演形式,呈多彩绚丽风景线。但这些女士都是挑着工作与家庭的重担,可想而知她们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基础训练无法得到保障,以至于艺术质量难有保证。(4)现在深圳、广州、梅州还有部分汉乐演奏高手依然活跃,这毕竟属业余性质的活动,而且量小难有大影响。(5)、汉乐是合奏乐曲,各种器乐的表现手法不尽相同,要把曲谱演奏的有灵有性、美至醉人,演奏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之外,必须吃透乐曲的风格特点。有人认为汉乐简单容易学,这是对乐曲本质的误解,也是对艺术的不尊重。目前演奏水平成泛滥,也是导致年轻人不喜欢的主要原因。(6)中国古典汉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它的优秀是靠乐器去演绎,可以说琴技直接影响它的品质。要使汉乐能够传承下去,必须解决传承中优质的问题,拿出一套符合实际、而又可行的办法和举措,是关系传承能否落在实处的关键。如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五方面加以关注:
1、   争取国家重视,打造精品工程
      (一)、客家文化的形成,是客家人历经千年繁衍、融合、适应、创新,在各种条件和自然环境的磨砺下,通过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适合自身生存、又能推进社会进步、生产发展所需要的文化成果。其中最突出的有: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山歌、客家民间歌谣、小调、客家民间吹打锣鼓音乐等,这些文化无不显示出它鲜明的客家个性和地方特色。汉乐虽然在客家地区生存了千年,也许在传承中受到一些文化思维的影响,但它的音乐品质,依然保存着古代中原的文化血脉,完全没有客家之地——山的味道。
      (2)、汉乐的保护,得益于汉乐界前辈对传统文化的独到眼光。在处于经费缺乏、人手紧张的情况下,为抢救优秀传统文化急为国家所急,并赋予认真负责的态度,协同文化部门圆满完成了挖掘、抢救、收集、整理成书的工作。通过他们不懈的努力,把散落在民间的所有原始资料收集起来,并对主要部分进行了录音录像。根据目前整理的广东汉乐资料显示,其内容包含古代宫廷音乐、主流音乐,以及客家民间音乐和客家民间吹打锣鼓音乐,内容凡是客家地区保留下来的传统乐谱资料都编辑在了一起。汉调主流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典雅、文秀、大气、古朴。客家民间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厚实、通俗、粗犷、活泼、情趣,是完全不同性质、同日而语风格的作品。
      (3)、按照中宣部关于“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的意见说明,广东汉乐有必要实施精品工程。为了达到传统音乐分类标准的准确性,必须把不同风格、不同器乐性质分门别类分开,让传承下来的乐谱资料,显示的更细致、更精准、更规范、更具专业性,给后人提供一个简便、清晰、方便查询、学习的条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分为中国古典汉乐、广东客家民间音乐和广东客家民间锣鼓吹打音乐三种类型。通过专家、学者、汉乐名家对现状重新梳理、归类。把古典汉乐与客家民间音乐、小调中剥离出来,把传统中的古典音乐与古代普通乐曲(等于是著名作曲家与普通作者的作品)分列出来,让真正代表古代优秀的作品恢复其中国古典汉乐的风貌,在国人面前传扬,让世界听到属于中国古典汉乐的原貌。
2、培养专业演奏人才,凸显古典特色韵味。
      随着老一辈汉乐演奏高手的不断逝去,一些从专业团体退下来的老同志,也随着年龄不断增大,身体健康等因素的影响,业余汉乐队伍的演奏水准出现了使人担忧的前景。事业单位文化地制的改革,剧团乐队人员编制的局限,让专业团队承担起传承的重任也是难以所为。“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传下去”的原则,就必须实现汉乐事业的振兴。如此艰巨的任务,没有统一的认识,没有政策上的扶持,愿望终归成为愿望。按照目前状况,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青年演奏人员尤为待急,以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
    (1)、汉乐基本是合奏曲(古筝可以独奏),常用民族乐器有头弦、提胡、扬琴、二胡、椰胡、低胡、月琴、琵琶、三弦、阮琴、笛子、洞箫、笙、古筝等。其演奏风格能否形成,主要靠演奏者对乐曲领会程度。汉乐不同于其他单门独路的民间艺术,既要掌握专业演奏技能,又要掌握乐曲的风格特点,还要有协调、配合精神。传承者更需具备全面的、并具有组织、协调和指导经验的能力。
    (2)汉乐的传承必须采取专业化、艺术化、科学管理模式才有可能落实。广东汉剧院与大埔汉剧团的乐队,是专业演奏团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录用一批专业人才,成立中国古典汉乐团(根据器乐配置定员不宜多)。他们的管理采取创新模式,通过技术晋级、排练时段、演出场次、科目考核等内容,实行严格的制度管理。乐团实行双轨制,在传承中心统一领导下,在做好自身业务工作的同时,参与汉剧演出的音乐伴奏。乐团可配备业务团长,主要负责乐团排练、曲目安排、表演形式设计等工作。通过各方努力,使汉乐真正成为中华古典音乐的精髓,让国人重新认识古代文化瑰宝,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灿烂历史的一面。经费问题,国家和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保证汉乐团能够正常开展工作。
3、重视汉乐理论研究,发挥音乐院校功能。
      开展传统音乐的研究,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有机衔接,对年轻人以及下一代的教育,对重塑中华文明历史形象,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欧洲发达国家在古典音乐的演奏和理论研究方面,都有较为完整的体系,值得借鉴学习。国人对古代文化的不尊重,就是否定自己历史的文明,就成了根浅土薄的一个家园。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是一个重大课题,应得到音乐院所的重视,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研究与教学工作。
4、必须“活起来”,才能“传下去”。
      汉乐流传己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空间里,经历着社会大浪淘沙式的吐故纳新,时至今日依然受到市民欢迎,事实证明它的优秀和存在的意义。作为千年以前的音乐作品,它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人文动态、作者思维、创作技术、表现手法等,都与现代人在知识层面、欣赏习惯、爱好兴趣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这是传承的巨大障碍,要减少隔阂,就必须让优秀文化“活起来”。一是把古典中的优秀乐曲进行筛选,形成优秀古典汉曲集。二是每首乐曲进行文字介绍,对作品创作情况、器乐演奏特点,情感表达、该注意的事项作完整说明。三是走进学校、融入社会,在高中、大学中,开展优秀传统艺术讲座,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现场表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年轻人看的明白、听的有味。四是开设青年汉乐琴艺馆,把汉乐传承场所呈现出生机与活力,使演奏的音乐更动人、更优美、更有朝气,并使年轻人从不爱听到坐得住。五是“传下去”应采取灵活多样形式,从儿童抓起到社会的教育,从学校课堂到音乐厅、文化广场的传扬,在确保质量的同时,需培养年轻一代担杠主角。
5、尊重传统原著,信守国家著作权法。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精髓为目的。目前个别乐曲受到一些随意的改动,使原来风格统一的乐曲,变成杂味横生的现象。古代作曲家所创作的乐曲,是他们对实现社会、人文状况,用艺术作品真实的反映。后人学习、研究它,就是要从中找出值得弘扬的文化根基。如果把原有作品充杂现代音乐元素,那不成了不伦不类、转基因品种?特别是个别作品嫁接式的改动,更是造成风格上的起伏跌宕,演变成古代与现代、风马牛不相及的意境。个别作品的配器,也存在个性声部过强的问题,造成主副旋律效果不妥,失去了古典韵味的真实性和特色。实施优秀文化传承,其目的意义是保护,而不是人为的去弄成杂货品。把古代乐曲融入一些必要配器和演奏技巧,是一门非常专业的技术活,要经过反复实践之后,得到广泛认可的前提下才可作为经验传承。古典汉乐己成就了一代音乐风格,让它发出音律光彩的因素不是去改动它,而是靠娴熟的技艺才能演绎出它动人旋律。罗九香大师能够把《出水莲》演奏成经典作品,是靠他的精湛技艺征服了所有听众,而不是靠随意改动作品。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之珍宝,是中华历史阶段中特定的一种文化形式,如果你也照着模式来写,那样弄出来的东西,还是唐诗宋词吗?
       每位汉乐爱好者都是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责任和义务去宣传、去维护,真正要发扬它的品质,还是认真地理解、读懂它吧。
       时代需要一个风清气正的艺术环境,更需要一批友爱有责的音乐传人。

                          
         写于 2017年  阳春三月
































































古典汉乐传承的意义及其价值的思考
今年二月六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的意见》正式公布,把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的意义作了详细的说明。
改革开放、国际化时代,既是经济、科技、人才竞争的时代,更是文化、意识形态竞争的时代。中华五千年文明成果,既是国之魂、也是发展之内力。不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了文化自信,不尊重历史的文明,就没有了自豪感,缺失了家国情怀,就没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2006年,广东汉乐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属于第一批被确立保护的文化遗产。由此说明,汉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产,其传承的意义和价值尽在不言中。
一、传统汉乐的渊源
中国古代战乱纷繁不断,造成许多优秀文化成果得不到保护而毁于战火硝烟之中,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料的巨大损失。有着千年历史的“汉乐”,得益于中原南迁的客家人,把其带到远离都市荒凉境地的闽粤赣边山区。因此处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不但远离战乱的遭惨,也不受外来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在这相对封闭的世界里,客家先民把这些珍贵的乐谱,加上手教口传形式,把其保留了下来(也可能是主要部分)。因其是通过师徒传授学习形式,所以乐曲演奏依然保留着中原古典乐曲的风格。
汉曲作品创作于古代战乱时期,因动乱注定其颠沛流离、属性难分的处境。相当长的历史空间里,蕴藏在山区的民间之中,得以保存了下来,并在平民百姓家作为茶余饭后、娱乐消遣之工具。很少人知道它是中华古国文化中重要的音乐遗产,而进行研究、探索。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期间,经著名汉乐古筝大师罗九香先生,把汉乐曲《出水莲》奏响了上海万人体育场,才让世人重新认识了汉乐古典品质。在那个年代,通过罗九香等一批埔籍汉乐高手的努力,使汉乐在大埔以及闽粤赣客家地区逐渐广为盛行起来。特别是在1956年第一届中国音乐周期间,由广东代表团著名古筝演奏家罗九香大师的演奏,才使汉乐在全国音乐界第一次公开亮相。至此,古典汉乐也使罗九香教授成为“中国古筝四大名家”、南派古筝大师的称谓,有幸被入录在国际公认的音乐权威辞典《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之中。
二、“广东汉乐”冠名的历史背景
汉乐在长期的流传中有过种种称谓。如"国乐"、"中州古韵"、"客家音乐"、"外江弦"、"汉调音乐"、"锣鼓吹"、"打八音"等。一九六二年第一届羊城音乐花会期间,为了统一名称,经研究而定为“广东汉乐”。在那个历史时期和革命年代,作为长期蕴藏在山区民间的古老音乐,而且还曾经背负着“四旧”名声、打入冷宫的稀有乐种,大家一直都把它看待为客家民间音乐。此次经政府有关部门的正式命名,算是有了一个正式名称的待遇。在那种年代的历史背景之下,能够冠上“广东”两字,传说还是通融了人情。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命名恰当与否己难以说清,约定成俗己成习惯,在那种特殊时期所发生的事情,一切原由均在情理之中。但是,历史终究是事实真相的印记,如果秉承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落实其《中国古典汉乐曲》名誉,将有利于今后更好的传承。
三、传统汉乐的属性
根据各方面资料记述和乐谱所呈现的音乐表现力,足以说明有一部分主要乐曲均出自古代著名乐师(现在称谓是著名作曲家)之手,如果作者不是生活在京都、繁华之地、殷实家庭之中,也不可能具备相当的文化学识、社会阅历、历史知识和音乐创作天资,也就写不出这么高雅、文秀、大气的古典乐曲。像《出水莲》、《将军令》、《怀古》,《挑帘》、《翠子登潭》、《南进宫》、《北进宫》、《寒鸦戏水》、《昭君怨》等等。这些作品无不演绎出作者对社会人文阅历的深厚功底和高超的艺术创作造诣,也可以从作品中窥视出古代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文健康状况,以及社会上层士大夫的心灵微观,也可以理解为这些乐曲是为古代统治阶级和名流消遣娱乐的作品。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经由历朝历代的有识之士和爱国民众书写的。中国几千年来,虽然战事不断,但每个朝代都有过安居乐业、繁荣昌盛时期,在这段时期所涌现出来的文人墨客、弄音抚琴者,都能为民族的文化繁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推进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五千年历史衔接的纽带,也是厚重文化底蕴的基石,没有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也就说明不了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程度。古典汉乐是那个时代的主流音乐作品,是中国古代珍贵的文化史料,其代表着中国古代一个时期的音乐创作成果。至此,对其的文化内涵价值,对其在一个国家民族音乐中的历史地位,对其身份的属性,是否值得音乐史学者去探索、去深究?
四、传统汉乐的现状
正视现实,是敢于直面问题的基本态度,实事求是,是解决问题的务实作风。过去有过的辉煌,并不代表今后的辉煌。
(1)、汉乐之乡得到了企业家、乡贤的大力扶持,己连续十多年举办暑期汉乐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批在读学生。虽然只是初学,起码对汉乐知识有了一个基本认识。不过,学员基本是各奔东西,很难成为后备力量。(2)成立女子汉乐团,开拓了汉乐表演形式,呈多彩绚丽风景线。但这些女士都是挑着工作与家庭的重担,可想而知她们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以至于艺术质量还处于探索之中。(3)目前,汉乐主要成为退休人员、以及老年人自娱自乐的工具。没有经过器乐演奏基础训练的业余爱好者,在音准、音质、节奏、乐感都不理想的情况下,手指的灵敏度、柔性度、控制力不佳的条件下,如何能把乐曲演奏出情感?如何展示出优美、独特的韵味?如何让年轻人爱听?它的传承效果何在?不能否认,现在深圳、广州、梅州还有部分汉乐演奏高手依然活跃,但量小难有大影响。(4)、汉乐是合奏型器乐曲,对演奏技术同样要求非常高,现在一般人都认为容易学,因为它的旋律比较简单,老年人学习也没问题。这实际是对音乐本质的误区,看似简单的东西,它的技术含量要求是更高的,否则难以达到最佳之美感,难怪现在的青年人说不好听。(5)中国古典汉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它的优秀成果是靠乐器不同音色去表达它的美,可以说琴技直接影响它的品质。要使汉乐能够传承下来,必须解决传承中质的问题,拿出一套符合实际、而又可行的办法和举措,是关系传承能否落在实处的关键。如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五方面加以关注:
1、   争取国家重视,打造精品工程
(一)、客家文化的形成,是客家人历经千年繁衍、融合、适应、创新,在各种条件和自然环境的磨砺下,通过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适合自身生存、又能推进社会进步、生产发展所需要的文化成果。其中最突出的有: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山歌、客家民间歌谣、小调、客家民间吹打锣鼓音乐等,这些文化无不显示出它鲜明的客家个性和地方特色。汉乐虽然在客家地区生存了千年,也许在传承中受到一些影响(如加花、换音之类等),但它的音乐品质,依然保存着古代中原的文化血脉,完全没有客家之地——山的味道。
(2)、汉乐的保护,得益于汉乐界前辈对传统文化的独到眼光。在处于经费缺乏、人手紧张的情况下,为抢救优秀传统文化急为国家所急,并赋予认真负责的态度,协同文化部门圆满完成了挖掘、抢救、收集、整理成书的工作。通过他们不懈的努力,把散落在民间的所有原始资料收集起来,并对主要部分进行了录音录像。根据目前整理的广东汉乐资料显示,其内容包含古代宫廷音乐、主流音乐,以及客家民间音乐和客家民间吹打锣鼓音乐,内容凡是客家地区保留下来的传统乐谱资料都编辑在了一起。汉调主流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典雅、文秀、大气、内敛。客家民间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厚实、通俗、粗犷、活泼、情趣,是完全不同性质、同日而语风格的作品。
(3)、按照中宣部关于“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的意见说明,广东汉乐有必要实施精品工程。为了达到传统音乐分类标准的准确性,必须把不同风格、不同器乐性质分门别类分开,让传承下来的乐谱资料,显示的更细致、更精准、更规范、更具专业性,给后人提供一个简便、清晰、方便查询、学习的条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分为中国古典汉乐、广东客家民间音乐和广东客家民间锣鼓吹打音乐三种类型。通过专家、学者、汉乐名家对现状重新梳理、归类。把古典汉乐与客家民间音乐、小调中剥离出来,把传统中的古典音乐与古代普通乐曲(等于是著名作曲家与普通作者的作品)分列出来,让真正代表古代优秀的作品恢复其中国古典汉乐的风貌,在国人面前传扬,让世界听到属于中国古典汉乐的原貌。
2、培养专业演奏人才,凸显古典特色韵味。
随着老一辈汉乐演奏高手的不断逝去,一些从专业团体退下来的老同志,也因年龄不断增大、而造成身体状况不适等因素,业余汉乐队伍的演奏水准出现了使人担忧的前景。随着文化地制的改革,剧团乐队人员编制的局限,让专业团队承担起传承的重任也是难以所为。“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传下去”的原则,就必须实现汉乐事业的振兴。如此艰巨的任务,没有统一的认识,没有政策上的扶持,愿望终归成为愿望。按照目前状况,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青年演奏人员尤为待急,以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
(1)、汉乐是器乐合奏曲(古筝可以独奏),常用民族乐器有头弦、提胡、扬琴、二胡、椰胡、低胡、月琴、琵琶、三弦、阮琴、笛子、洞箫、笙、古筝等多种多样。乐曲演奏要达到专业水准,每位演奏者都必须具有相当专业演奏技能,才能根据乐器特点演绎出乐曲最佳音色。汉乐曲不同于其他单门独路的民间艺术,它属于一定配置乐队、专业性极强的艺术门类,所以它的传承必须有专业团队演奏经验的艺术指导人员才能达到效果。
(2)广东汉剧院与大埔汉剧团的乐队,有着多年演奏汉乐乐曲的经验,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分别成立中国古典汉乐团,通过录用一批专业人才,在提高古典汉乐演奏风格的同时,作重做好汉乐合奏的器乐、人员配置,乐谱适时配器、指挥训练、表演形式等设计工作,确保演出形式和演奏技能达到国家一级水平。汉乐团既可作为音乐会独立演出团体,也可成为汉剧院团演出时的音乐伴奏。通过各方努力,使汉乐真正成为中华古典音乐的精髓,让国人重新认识古代文化瑰宝,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灿烂历史的一面。经费问题,国家和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保证演奏团能够正常开展工作。
3、重视汉乐理论研究,发挥音乐院校功能。
开展传统音乐的研究,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有机衔接,对年轻人以及下一代的教育,对重塑中华文明历史形象,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欧洲发达国家在古典音乐的演奏和理论研究,都有较为完整的体系,值得借鉴学习。国人对古代文化的不尊重,就是否定自己历史的文明,就是根浅土薄的一个家园。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是一个重大课题,应得到音乐院所的重视,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研究与教学工作。
4、必须“活起来”,才能“传下去”。
汉乐流传己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空间里,经历着社会大浪淘沙式的吐故纳新,时至今日依然受到百姓欢迎,事实证明它的优秀和存在的意义。作为千年以前的文艺作品,它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人文动态、作者思维、创作技术、表现手法等,都与现代人在知识层面、欣赏习惯、爱好兴趣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这是传承的巨大障碍,要减少隔阂,就必须让优秀文化“活起来”。一是把古典中的优秀乐曲进行筛选,形成优秀古典汉曲集。二是每首乐曲进行文字介绍,对作品创作情况、器乐演奏特点,情感表达、该注意的事项作完整说明。三是走进学校、融入社会,在高中、大学中,开展优秀传统艺术讲座,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现场表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年轻人看的明白、听的有味。四是开设青年汉乐琴艺馆,把汉乐传承场所呈现出生机与活力,演奏的音乐更动人、更优美、更有朝气,使年轻人从不爱听到听得住。五是“传下去”应采取灵活多样形式,从儿童抓起到社会的教育,从学校课堂到音乐厅、文化广场的传扬,在确保质量的同时,让年轻一代担杠主角。六是汉乐事业的发展必须两手抓,左手抓专业古典汉乐团的艺术发展及对外演出活动,以高质量的成效赋以传承。右手抓汉乐各协会的健康发展,为汉乐爱好者创造琴技切磋、增进友谊、和谐相处条件的同时,把老有所乐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5、尊重传统原著,信守国家著作权法。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精髓为目的。目前个别乐曲受到一些随意的改动,使原来风格统一的乐曲,变成杂味横生的现象。古代作曲家所创作的乐曲,是他们对社会现状、人文状况,通过艺术作品的真实反映。后人学习、研究它,就是要从中找出值得弘扬的文化根基。如果把原有作品充杂现代音乐元素,那不成了不伦不类、转基因品种?特别是个别作品嫁接式的改动,更是造成风格上的起伏跌宕,演变成古代与现代、风马牛不相及的意境。个别作品的配器,也存在个性声部过强的问题,主副旋配置不当,失去了古典韵味的真实性和特色。实施优秀文化传承,其目的意义是保护,而不是人为的去弄成杂货品。把古代乐曲融入一些必要的演奏技巧,是一门非常专业的技术活,要经过反复实践之后,得到广泛认可的前提下才可作为经验传承。古典汉乐己成就了一代音乐风格,让它发出音律光彩的因素不是去改动它,而是靠娴熟的技艺才能演绎出它动人旋律。以至于传承者要有较高的琴艺技法和艺术修养,并对汉乐风格有较强的把握能力。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之珍宝,是中华历史阶段中特定的一种文化形式,如果你也照着模式来写,那样弄出来的东西,还是唐诗宋词吗?
每位汉乐爱好者都是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责任和义务去宣传维护,真正要发扬它的品质,还是认真地理解、读懂它吧。
时代需要一个风清气正的艺术环境,更需要一批友爱有责的音乐传人。

                          写于 2017年  阳春三月








发表于 2017-3-30 14: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赊大炮 于 2017-3-30 14:54 编辑

官样文章,夸夸其谈,显然不是音乐专业人士所写。民间师傅所言,未来追求的还是离不开民间两字,固于民间,锁于民间,还谈什么弘扬?继续吹吧
发表于 2017-3-31 11: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手机版
看不出楼主是音乐专业人士
发表于 2017-4-2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人家挺累的,就这么直接揭穿人家也不好。
发表于 2017-4-17 08: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3-29 08:00 , Processed in 0.06560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