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04|回复: 12

文风陶陶求义理,学堂深深飘桂香--百年双坑明德学校校史述略(《族史》研究题之一)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5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 朱
, f+ A: ]- I+ q4 E8 l  古代教育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与此同时强调以“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必需和准备。为学不仅是“求知”,且要“知道”。双坑村明德学校名曰“明德”,两字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1 v( X5 d, ]- e- ^+ ^, a/ s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培植人材已成急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冬,进士、候选知府里人、驻日使馆随员和商务委员何寿朋(何士果)自日本回乡省亲,邀集村中族绅,发起创办“学习新学”的家族学堂。借中村关帝庙为校舍,命名为“何氏家族明德小学堂”。1906年春,正式招生开学,学生90余人,学制分高、初两等,高等三年,初等四年。1908年增设横楼一座,大埔县知府正堂胡良铨为新建教学楼题写校名,“崧里何氏家族明德初等高等小学堂”,并在文昌阁、昌裔堂两处增设分校。宣统一年(1909),何如璋夫人、何俊卿夫人各捐银一千,“着意提供长期办学经费”。1910年,第一届学生毕业,谓之新学堂秀才。
# `3 @) K$ |" y$ P  民国初年,学生人数增至百余。期间,学塾与学校并存,学塾设在上村、下坪、龙门、田心等处。教学内容有传统读物,如《幼学琼林》、《古文评注》、《尺牍》等。
. v: s$ a% B+ T0 ~+ q3 I; y  1924年,新加坡何仲英、胡文虎、肖冠英等141人,连续三年累计捐该校一万九千余元,“校务顿起生机”。至1927年,全校学生数增至238人(女生40人),“校务生机盎然”。同年,东江教育改进会大埔分会在同仁区(湖寮)召开会议,会议高度评价明德学校免减女生学费的做法,希望全县各校,效法实行。《大埔旅刊》当年内载《明德特刊》文,标题为“各界对本校之批评”:1927年3月29日督学郭子翼来校指导;4月18日,福建石上公学张鼎丞来校指导,北河公学江雅生来校指导;4月28日,县立第一小学张高友来校指导;7月5日,中山大学罗伯良来校指导。同年冬,出版《明德校刊》,发表建校宣言:“为国育才,拯救中华!” 指出:教育为国家富强之命脉,人群进化之始基,古今中外莫不重视教育,广设学校,以期百年树人,并载张鼎丞、江雅生等留言。张鼎丞留言:一、教授。能体会学生心理上的要求来教授,故能收优良的成绩。二、训练。能使学生在规划内活动,所以学生固有的天性和能力,能够发展……。江雅生留言:现校内教职员,对于校务非常热烈,实为他校所不及,即此一端,堪称为模范学校。其时,学校已成为中共早期革命活动的联络点。学校还组织“双坑醒世剧社”和“农会”,宣传反帝反封建,拥护新三民主义。1931年春,议建新校。新加坡设立建校筹募会,募资达三万以上。“开本乡各种公益事业募捐之新记录”。同年,建校委员会成立,9月奠基,历时一年半竣工。1933年春,“巍峨新校,遂雄峙于鲤山之麓,双水之滨矣”。时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邹鲁为新校题写校名“明德学校”。$ ]! j8 B0 t# m  I2 S0 n# a
  新校落成前的1931年与1932年分别在富里和上村冼马窟各建分校一座。之后,即1934年,又在石门基建第三分校。新校落成当年,增设“幼稚班”,招收学前儿童,“列为全县先进之举”。尤为可贵者,因重视女子教育,对女生就读减半学费,“在校女生数为全县之最”。1938年全县小学统考,明德学校应届毕业班,“成绩居全县前茅”。1939年,吴奇伟将军莅校发表抗日演说。同年,创办“妇女夜校”,人数达百,“是为全县之先”。1940年,校内成立抗日儿童团、抗敌剧团(洪流剧团)、抗敌歌咏队、双坑青抗会。尔后,又成立新时代剧团、热流排球队、抗日夜校,出版抗日新闻快报。成立“崧里音乐研究会”,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会址设在学校,成员以教师为主。1942年春,学生不分姓氏一律免费入学,人数激增至475人。“乡人交口称誉”,“开吾埔小学免费之先河”。五十年代,归侨何权甫、陈云香热心乐力,向海外筹款,获新加坡基金保管会支持,陆续汇回教学建设经费,使之教学秩序维持正常,复办分校,添办幼儿班。1972年秋,湖寮试行升高中统考,该校附中考绩遥遥领先,一个班有43人考上虎中高一。1980年秋,校本部附中、小学、分校和幼儿园,学生总数达858人,“创历史之最”。当年冬,即增建校区右侧楼,1984年,该校附中升高中人数,“位全县初级中学之首”。1986年,被评为全镇推广普通话模范学校。1987年升中,被县重点中学录取达20人,考绩与县立小学并列。1988年,升初中统考总分全镇第一名,全县第二名。此外,连年举行县市级的中小学学生单科竞试,该校获县级以上奖项者20多人。1989年秋,大埔县教育局授予“连续三年创优先进集体”,为全县农村小学中唯一获此荣誉者。1990年,四年级学生何细致,获中南七省市数学竞赛大埔赛区一等奖,梅州市表彰奖。
' C( f- _. `/ s  八十年代中期,成立“崧里何其谋奖教、奖学、助学基金”和“何克琴明德奖教基金”,受惠者达数百人。1987年,共等集七期捐款,七百多位华侨捐资,旅港乡贤、国内归侨和国内热心人士亦纷纷解囊,累计集人民币三十三万三千余元。是年底,旧校舍全面维修,新建本校、分校幼儿园各一座以及图书馆一座。难能可贵的是,损资兴学成为该村的优良传统,坚持至今,使明德学校之名,皇然列入1991年出版的《中华教育大辞典》,得到相当高的评价:“明德学校……贵在长期坚持集资,是粤东集资办学之典范。”1993年,明德学校首次参加中国数学会奥林匹克竞试,六年级学生何达赞获三等奖,开该校小学生获国家部级竞试奖项先河。1994年,编写的校史《文化之乡,源远流长》,于1995年被北京世界名人研究会收录,刊载于**总理题写的书名《成功之路》一书。九十年代中期,何其谋、何吉昌、何日英、何克妙、何瑞香等三百多位华侨与国内乡贤又捐资累计人民币一百七十余万元办学,众称“明德逢春,生机勃勃”。1996年底,上村明德新分校落成,“巍峨新校、蔚为壮观”。是年,明德学校验收达国家“普九”标准,被县人民ZF通报表彰。
. I7 l  q% c( U  2004年,明德学校旧楼全部拆除,召海内外乡贤,同心一举,募资人民币一百余万元,于2005年8月,三层崭新教学大楼落成。埔人称“集资办学,埔中楷模;崇文兴教,世纪新秀”。
3 g7 c2 _$ R3 Z# G  该村先贤高瞻远瞩,立论精湛:“欧美物质文明臻于极点,而东亚反望尘莫及者,所以教育未普及之故也。”(见1927年版《明德特刊》)。明德学校创始人何寿朋系晚清进士、“戊戌变法”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当年与黄遵宪同遭厄运。“戊戌变法”失败,转办新学,诚然,该校便是“戊戌变法”的产物。* Q/ Q9 ]5 k7 ^8 H# C- {/ s
  自清光绪三十一年至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05-1948),明德学校即以捐资办学为主。创校伊始,十分重视师资建设,多方聘请名师任教。建校之初的族人、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师范专科毕业回乡的何枚士为首任教员,他编写的教材,有地理学、博物学、新话实验计算物理学,其中一部分竟是《高中物理》。其时,任教员者系大学毕业甚至留学生为数不少。如曾任星洲华民政务司华文教授的何心涛亦为首任教员兼任校长;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大学毕业、留学美国加州大学的何寿祺出任校董兼教员;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机械专业毕业、后来任教于中山大学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何寿田出任校长兼教员。接连聘请的饶素愚、范桢史、饶聘伊、连学史(连贯)、蓝仲安和何卓群等数十人,均系当年大埔县教育界知名人士或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或任校长或任教员。建校初至民国三十年(1941)止,历任校长的有:何展鹏、曾传经(三河)、蓝家杰(湖寮)、扬子光(百侯)、何朝江、张君亮(三河)何宗楷、丘文彬(百侯)、朱向荣(丰顺)、何松、蔡天枢(高陂)、黄育之(湖寮)、何寿田、丘夺标(百侯)、饶素愚(在城)、范桢史(三河)、饶聘伊(在城)、林新彩(高道)、罗尔典(三河)、刘秉乾(永定)、刘达生(松柏坑)何之、何德俭、陈民光(湖寮)、罗曼天(湖寮)黄洪才(湖寮)等,皆为一时之俊。名师之多,不可胜记。
$ N7 [- q4 V3 {' b. q0 E* t6 r( {  该校率先提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教人爱美、向善和向上。教学设备也力求必备、齐全和高质,以期达到更高水准的教学效果。当时的教学仪器有力学、光学、声学和电学等方面的实验仪器百余件,而这些采购自外国的教仪均是后来初级中学才使用的。其时,教法先进,经验独到,设备齐全,系直接移植于日本的办学经验,而日本则是取自欧美的先进经验。如此教法,堪称教学典范,全县无一处可与之相比。8 s8 s8 w% Y4 D" Q0 G' R% N7 w
  当年县内与明德学校同期创办的兄弟小学,学制几乎均设为四年或五年,明德学校成立初即定为全县独有的七年制。这浓重的一笔,居然改写了几代人的命运人生。民国二年(1913),大埔籍考生四十多人赴省城报考“广东陆军测量学院”。考后等来的结果是,其中包括湖山官学等高材生无一考上,而明德学校首届毕业生(七年制)何赉封唯一被录取,而后任国民革命军护国军北路测量分局局长,此是最好的例证。该校教学资质之高可见一斑。8 n2 i; X5 g  u  l. N
  “人材培养从娃娃开始”这一先导思想,早在半世纪前的明德学校就已生根发芽并且开花结果。该校首届毕业生何建封,上海神州法政大学毕业,中国同盟会会员。首届毕业生何侠,追随孙中山革命,中国同盟会会员。1923年任大元帅府直辖讨贼第二师师长及大本营义勇讨贼军总指挥等要职。第五届毕业生何畅廉烈士(见大埔县志忠烈表),曾任国民革命军军需主任,西南护法大总统军事咨议,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副军长,抗日为国捐躯。第五届毕业生何祖绍,汉阳兵工专科学校毕业,为罗卓英将军所赏识。抗战胜利,考进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后任陆军总部美援室主任、国防部助理次长等职。第七届毕业生何育廉,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总司令部参谋长等职。第九届毕业生何俊廉,任民国中央空军军官学校教官。第十二届毕业生何晴云,抗日将领黄延桢将军夫人,掩护饶彰风、连贯等一批中共早期党员,支助中共地下革命活动。抗日志士、建国后成为党政高级干部者有何扬、何钦赞、何贻赞等数十人。" S" z0 q4 R+ g% n4 p& r% k
  该校毕业生,之后进入高等院校者实不少。于上世纪十年代,有毕业于上海神州法政大学、广东高等警察学校者;二十年代,有毕业于中山大学、汉阳兵工专科学校、北平朝阳大学者;三十年代,有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正理工学院、北京清华大学、南方大学、华东军政大学、广东文理学院者,有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者;五十年代,有毕业于中山大学、南方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院、华南化工学院、华南农学院、广东工学院者……;六十年代,有毕业于中山大学、广东教育学院、广东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者……。此五十多年间,大学毕业与留学者合计近百人。被埔人称为“极一时之盛,开一邑风气之先”。
( p! o; P9 R4 J) \  百年来,星移斗转,风云变幻,社会错动,人事荒荒,明德学校校名更改也达十二次之多。1908年,由原名“何氏家族明德小学堂”改名为“崧里何氏家族明德初等高等小学堂”。1912年(民国元年),改名为“第十一区立两等小学校”。不久乃更名为“崧里私立明德学校”。1933年,因新校楼落成,改名为“明德学校”。1941年,县辖行政区实行新制,改名为“虎南乡中心学校”,并作校歌。1946年,改名为“虎南中心国民学校”。1948年,改名为“虎南乡第一中心学校”。1953年,复名为“明德学校”。1956年,改名为“双坑中心小学“。1958年,改名为“湖寮公社双坑大队小学”。1983年,改名为“湖寮区双坑小学”。直至1987年,恢复校名“明德学校”。, ?. q3 g' B- G, R6 z: A* `
  自双坑村1905年冬成立明德小学堂至2005年秋明德学校新教学大楼落成,真谓穿越历史风云一百年。该校的兴学育才史,是一路咽酸苦,走坷坎,斩荆棘,闯风雨而来,却又是空前不凡、赫赫扬扬一百年的历史。现在不但成为大埔县文化名村一张亮丽的名片,而且也是梅岭嘉山久经风雨、盛放奇葩的一棵“文化之树”。今日明德学校这棵“大树”之所以能够茁壮成长,无疑应归功于该村代代先辈无私的心血浇灌和精心呵护,因而硕果累累。该校1939年毕业生何崇藩,1944年毕业生何仰赞,1948年毕业生何育赞,1954年毕业生何克抗等已成为当代科学界专才名家。
5 W; i% }+ v- z2 L! d: D5 }4 c  历史上的崧里村,才俊荟萃,学风浓郁而上进,人物博学而风流。今天,我们在谈论“桃竹杏桂”之时,从清代闻名遐迩的崧里村文昌阁书院历史到当代明德学校引人注目的成就,我们不难体味其中沉淀着的那种传统文化和儒学精神。追寻其文化与精神的源头,又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该村世代先祖的“书院文化”意识和良苦心志,是何等的浓烈和高远,令人感动铭记。6 M7 b' i  W( d% C0 R. C) |/ T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旧日学子而今远离家乡谋生创业的有心人士,都会刻意关照、回报或经营家乡的学校,以作晚年思乡心绪归隐故土的一种寄托。有史以来的双坑村明德学校就是这样一种思维的见证。谈到明德学校,一个个出自该校的教授、学者、科学家、教师、官员、干部和商人以至普通农工以及他们的后人,总会对昔日母校充满着深深的敬意,厚爱故土之情溢于言表。回望崭新而又深具古韵的明德学校,他们一次次为这么一个学校、这么一个村落的浩荡文风所倾倒而且自豪。8 j  o- c' q3 `" o# R! z% ?
  当今现世双坑村明德学校文化前景可谓是:鲤山双水毓秀,学堂万象更新;杏花春雨送喜,桂花金秋飘香。
! e" k- E/ K/ H8 b( S' t, S0 N  (写于广州,2007年7月)参考资料:《崧里何氏族史(七修)》、《虎南乡中心学校校史》、《大埔湖寮双坑明德学校校史》。注:〔1〕缺十年(1997-2007)校史资料。〔2〕明德:即美德。深深:历时久而茂盛。
1 B; G' D+ e3 }$ f5 k/ `2 o
* M: `  Z9 L: x. [1 Q[ 本帖最后由 何文著 于 2009-4-20 23:29 编辑 ]
IMG_4545.jpg
1905-1932年校舍(关帝庙).jpg
1944年毕业生合影(二排左二何仰赞、二排右三何畅赞).jpg
1946年毕业生合影(前排正中何季威).jpg
IMG_4533.jpg
IMG_4534.jpg
IMG_4535.jpg
IMG_4536.jpg
IMG_4541.jpg
IMG_4542.jpg
IMG_4546.jpg
IMG_4548.jpg
IMG_4549.jpg
IMG_4550.jpg
IMG_4552.jpg
IMG_4551.jpg
IMG_4553.JPG
IMG_4556.jpg
IMG_4559.jpg
IMG_4558.jpg
IMG_4560.jpg
IMG_4561.jpg
IMG_4562.jpg
IMG_4563.jpg
IMG_4564.jpg
IMG_4565.jpg
IMG_4567.jpg
-双坑明德分校全貌.jpg
-双坑明德学校全貌.jpg
IMG_3788.jpg
发表于 2007-9-25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好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多谢楼主!
发表于 2007-9-26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手机版

母校!永远的爱!

看到了母体的照片,就看到了童年。听到了童年里学校的读书声,看到了我留堂的影子,听到了华侨在大会上对后辈的声声教导,看到了回乡游子对家乡故土的拳拳赤子之心。
; v2 B9 J% n' O7 O! k! `  |! ~追忆远去的乡贤,是他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是他们为我们点起人生的航灯-----爱家爱乡爱国!!!
发表于 2007-9-26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感谢楼主用心良苦,怀念母校!
发表于 2007-9-27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双坑何氏,在大埔的历史长河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是大埔人文的鲜明旗帜!( s4 V% `! m* s& [# L! d8 @3 o

% M; {) m! A$ ]' K2 O" d[ 本帖最后由 矿泉水 于 2007-9-27 19:4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9-28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新中国成立时,埔人称大埔有两个红色学校:双坑明德学校是“红色小学”,百侯中学是“红色中学”。
发表于 2007-9-28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何仰赞老师是我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非常受人尊敬的导师。
发表于 2007-10-31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好多珍贵的历史照片,看到了母校的照片,就看到了童年。听到了童年里学校的读书声,看到了我留堂的影子,听到了华侨在大会上对后辈的声声教导,看到了回乡游子对家乡故土的拳拳赤子之心。
: P7 q& [* _' N7 O3 Q  V追忆远去的乡贤,是他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是他们为我们点起人生的航灯-----爱家爱乡爱国!!!
发表于 2007-12-9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何达赞的得奖好象是1989年吧
发表于 2009-4-20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希望再接再厉................
发表于 2009-4-23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再次的回忆着..............
发表于 2009-4-24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明德学校,已换新装。但是,我亲爱的母校,您那书香气忒浓的古建筑,更令我梦魂牵绕
发表于 2013-8-2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母校,您那书香气忒浓的古建筑,更令我梦魂牵绕
未命名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4-20 13:58 , Processed in 0.08033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