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情结 文/图:虎安 3 |/ d/ q; ]# [4 _$ F
蓑衣,是一种棕衣编织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样,劳动者用它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历史记载已有二千多年。 唐·吕岩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当代·郑愁予《雨说》:“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 L- C1 w1 A3 Y8 w
3 p1 `! ]$ l3 V' ~( A9 v
7 R* ~& @; d' N7 C0 |; y
" L6 ]. v, E/ a0 l d6 i; q2 Y
4 G+ v a- M( I* Q“雨水”季节后南方将是春雨绵绵。未雨绸缪,在雨季到来之前想到雨具;由当今的雨伞、雨衣联想到古代的蓑衣。上图几款蓑衣,身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的乡下人普遍使用过,70后便没有用过了;而城里人想一睹芳容(蓑衣)也难。 上世纪80年代之前,蓑衣使用很普遍,雨季野外作业者身穿蓑衣头戴笠麻,尽管老天下小雨、中雨,我自岿然不动安然无恙。讲到蓑衣,先从本家延续四代人说起。1940年以前,太公在家乡银溪水道撑小船(没有动力没有船蓬)雨天穿蓑衣。1945年之前,爷爷在三河坝教书遇雨天回洲瑞家着蓑衣。1949年之前,父亲在部队(刘永生游击队)雨天行军穿蓑衣戴笠麻。1950年后,母亲在莳田、拔番薯田草下雨时必穿蓑衣。轮到本人在小时候,雨天“长牛”“放鸭”也着蓑衣。还有暖婆太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生产队莳田蘸秧时雨天身上背着蓑衣。而我的下一代什么是蓑衣已惘然不知。时代进步了科学发展了,代代相传的蓑衣到了这一代便失传了。所幸,二年前家里拆屋建楼时发现二张久违的蓑衣,本人当作抢救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起来。 0 g1 F) _9 Y& W; ~/ n
/ N0 G3 r8 h5 s) x+ g' I3 B
% A4 D7 ` \2 T* w9 X. r* r蓑衣是棕树上剥下的棕衣经过加工而成的雨具,麻子窝村民礼文叔于上世纪60年代在档耙窝栽了好多棕树,树长大后剥下的棕衣做床垫和编蓑衣编棕索。蓑衣款式有大、中、小号,大号的需五、六市斤棕衣。棕匠工从捻线到编成一张蓑衣,要花近二天时间。自家备材料,匠工进户加工(东家包吃包住)编一张工费三块钱之则。那年代,三代人之家每户常备蓑衣不少于四、五张。 4 C% |" p* V4 [$ h L0 ~
蓑衣除了御雨还有其它功用,如穷人冬天当被子盖取暖。依稀记得本房族的谨伯婆冬天床上盖的就是蓑衣。农家冬季做大缸糯酒盖上蓑衣保暖。雨季干农活、放牛雨后天晴稍事休息时,把蓑衣铺开当垫坐。记得有一次笔者在十五、六岁读中学暑假的一天下午雨后,在“夜不收”村(瑞山旅游区左侧一公里处)一颗大梨树下的大石板上,躺在随身带的蓑衣上仰望天空细数稀少的星星,可数也数不清。此刻,想入非非,描绘、憧憬自身遥远的未来------。那时少不经事的我,愿望是跳出世代耕山种田的农门。“天生我材必有用”,数年后果真跳出了农门,远走他乡闯荡了40余年;算是兑现了初衷,人生价值得以检验。 2 p+ x; W" B1 E
9 c, T, _! ?) u6 n7 x& W0 h
* X& I4 ~- N" c3 Q' f辉煌了二千多年的蓑衣已退出历史舞台将成“文物”,而“蓑衣情结”使我悟到:没有古代的蓑衣遮风挡雨就没有今天的雨衣雨伞,没有当年的刀耕火种便没有今天的农业现代化。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厚积薄发。年少时多读书,走上社会后撸起袖子干事业。那么,人生的大舞台便有你正能量的角色。 : F% b8 h5 X9 V& b6 |# J, U" o2 t& Z
2017年2月17日落笔于韶关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t- D+ F. J0 d+ D
0 `, O/ [6 R r7 J1 v( R% g f- q# a% T) s; W) B' J+ ?
来源:洲瑞乡情网
' s5 i7 u1 v' m8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