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56|回复: 1

大埔名人介绍:著名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6 15:23 | |阅读模式 | 来自湖南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蒲慕明(Muming Poo )博士,1948年10月出生,祖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外籍),主要从事轴突导向和突触可塑性的分子与细胞机制研究,是一位国际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 Y( _4 E7 g4 v, J
蒲慕明所长坚持科学研究的原创性、本土性,注重有利于科研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体制改革的科研创新文化建设,倡导建立一个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批评的科学交流态度”、“紧迫与宽松”相结合的科研环境5 K7 K' D  r  @1 ^
a58f54dc261fd7bb116c32b77d07c822.jpg ; _7 q" R( t: `7 Y8 F
1 v' B- }4 J) S4 [7 Z- M
人物经历! c. N' l. n' P* p) G
( c9 R- G( A4 b4 M& X
1970年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1974年在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生物物理系获博士学位;1974年至1976年先后在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研究所、美国Purdue大学生命科学系做博士后研究;1976年9月至1985年3月在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生物物理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85年4月至1988年8月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分子神经生物学系任教授;1988年7月至1995年12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系任教授;1996年1月至2000年10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学系任Stephen W. Kuffler讲座教授。1998年7月筹建神经科学研究所;1999年11月27日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任期至2008年12月)。2000年9月起任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1933级讲座教授、2002年起任神经生物学部主任。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 i/ F8 Y" Z3 d3 j主要成果
! z0 D8 L) U0 c9 p3 R& `. [; e( _+ J, Q$ V( H( u0 w
蒲慕明博士自1981年起积极投入协助恢复和建设中国生物科学研究的工作,多次到国内讲课,上讲习班等。1983年至1986年蒲慕明博士参与筹建清华大学生物和生物工程系,并任首届系主任。1988年至1991年蒲慕明博士一同参与筹建香港科技大学,并负责生物学科发展、招聘人才等工作。在筹建神经科学研究所之前,蒲慕明博士已有十多年参与国内工作的经历。
) @2 k3 {% l2 v在其领导下的神经科学研究所,成立五年多来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包括Science、Cell、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PNAS、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在内的学术论文21篇,另外一篇已被Cell接受。
) X+ ^. o1 m8 H; s& L2 ]在工作中,蒲慕明所长勇于奉献,积极创新,不计个人得失,不怕阻力,敢于摒弃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陈旧观念,避免体制改革流于形式。积极引入西方科研院、校的科学管理模式,并根据国内实际水平逐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科研运行、管理、评估体系,真正意义上建立并实施了国际化评估体系,推行以业绩为基础的资源分配原则,有效推动了神经科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蒲慕明所长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注重结合高水平研究培养后备创新人才,切实做到从各个方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提高他们出国做博士后的回归率。首先引进了国际惯用的“thesis committee”,开设高质量的研究生专业课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些课程。在提高研究生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的同时,鼓励研究生关心社会、融入社会、做对社会有贡献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有识之士。) [* G) S2 P# ]% @1 k! Y$ B9 [
蒲慕明所长积极致力于科研文化的建设,擅长于融中西方文化为一体,为中国科研体制的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t- r% _& |1 T
7e46e3be979a14953dcb3f37fab34271.jpg . v0 e9 Z3 A  }$ D% ^
延伸:忘却离乡今几年% ~' O# b2 D8 @7 h, E' w0 D  i# Q
记:大埔有个三河镇,圩镇附近的汇城村有姓蒲的,是那个地方吗?您曾经回来过吗?  蒲:可能是吧,我也不知是哪个村的。但我还有远房亲戚在那里,到现在还有联系,能找到。我没有回过祖居地,我的远房亲戚也曾邀请过我回去扫墓祭祖,我希望有机会回去看看。  记:据我所知,您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也是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创始人和首位外籍所长,请问在您成长过程中谁对您产生过重大影响?  蒲:父亲蒲良梢对我的成长有很大影响。父亲原是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航空工程专业的首届毕业生。他们那一届的毕业生全部投笔从戎,成为抗战中的空军后勤人员。我父亲后来被派往美国学习螺旋桨发动机制造技术,学成回国之后,成为南京发动机制造厂的第一批技术人员。中国航空工业的先驱大多都是父亲的同学,他们中有一部分人留在大陆,有一部分人到了台湾。父亲的毕生志愿,就是制造出一架中国自己的飞机。  这一宏愿在父亲60多岁任台湾航空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时得以实现,造出了一架“经国号”飞机。父亲一生学识渊博,志存高远,他在退休之后的最后10年还在逢甲大学创办了一个台湾最好的航空工程系。父亲的人生经历对我的成长和追求有很大的激励和鞭策,他的一些好朋友也成为我的师长。  记:听说您家中至今仍挂着令尊的一幅诗作:“忘却离乡今几年,水隔青山天外天,旧时欢笑浑为梦,新来思绪总难眠。海外飞传无限意,天涯相赠有诗篇,相知一世知何事,长留肝胆照人间。”家里的这幅诗作除了纪念父亲之外,还有别的更深的意义吗?  蒲:这是父亲与他的同学邹孝标老先生的唱和之作。邹老先生曾任铁道部总工程师,“文革”期间被切断了手,装了假肢。他无怨无悔,带着假肢照样出色为国工作。我父亲这首诗是邹老先生用假肢书写的书法作品,它体现了我父辈一 代精英们的精神风采。这首诗作和这幅书法永远激励我坦荡做人、无畏前行!/ T3 K1 A. x1 e- A8 ]9 S9 T- b; \) h

0 Q* V1 Z1 F  Y+ \1 E+ j/ _- a
2 g( V2 O4 h  g, V2 o. \
* f5 p3 t3 K8 u) h! b" ^      
8 c6 q9 [$ R. c$ f2 Y+ C
发表于 2016-7-20 11:24 |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陈酒 于 2016-7-20 11:26 编辑 " l% _0 o8 I+ q; k
8 g4 w" J5 E, U
大埔县地方政府、乡亲和族亲,应该邀请他回来家乡走走看看,为家乡增光添彩。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5-3 14:40 , Processed in 0.06231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