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97|回复: 8

广东名人在武汉之二:大埔籍著名作家碧野丨著有《天山景物记》等经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23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日本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x- F( U# O3 v; Y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易飞、熊唤军、实习生毛一竹)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湖北省终身成就艺术家、中国作家协会和湖北省作家协会名誉委员、华中散文学会会长、正厅级离休干部、著名作家碧野,于2008年5月30日上午6时30分,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2岁。( }  _) c1 z1 v. B$ W2 [* C
碧野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08年6月3日上午9时在武昌举行。3 U$ f5 n+ r' R# f9 E" p4 s

' P+ f/ Y; L& A5 c# E- t9 r" D2 K 64eb8bdbc9fb48baab00808798858e34.jpg ! h* L, n3 O* p3 ?
! s0 x! p0 l  I2 @6 H
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很多人都读过《天山景物记》。天山的美丽风光随着作者的娓娓叙述让无数读者对神奇富饶的新疆充满向往。影响了几代年轻人,堪称经典之作。《天山景物记》的作者就是著名作家碧野。碧野,原名黄潮洋。1916年出生于广东大埔,高中时,因领导学潮被通辑而流亡北平。18岁的他一边在北京图书馆自学,一边在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旁听。1935年,他的处女作《窑工》发表于左联机关刊物、由谷牧任主编的《泡沫》,之后又在洪深主编的《光明》和王统照主编的《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作品,由此走上了文学道路。
* q  M& i% W4 w! Y& {6 H3 l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莽原出版社总编辑,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教师。建国后,历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创作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和湖北分会副主席。主要作品有《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丹凤朝阳》、《情满青山》、《阳光灿烂照天山》、《月亮湖》等。2008年2月被湖北省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
. ]; Y- A7 [* G! ~; u碧野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第一届委员,湖北省政协第四、六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名誉委员,湖北省文联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名誉委员,国际笔会(巴黎)中国中心成员,华中散文学会会长,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F" W; z) _- Y1 A1 q
碧野一生创作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近千万字,出版长篇小说10部、中篇小说7部、短篇小说集4部、报告文学集4部、散文集15部、《碧野文集》(四卷)。他的作品,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流光溢彩,有极强的生命力。特别是散文创作方面,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坛独树一帜。其中,《天山景物记》、《情满青山》等多篇作品,被翻译成英、日、俄、匈牙利、朝鲜语等文字,在海外广泛传播。
3 j8 p* {! l$ \楚天金报记者记者乔奇王虹采写了题为《辽阔碧野,天山景物曾记否;壮哉潮洋,江汉山水情仍痴》的专题文章0 {% `% W' V8 T2 H
5月30日晚,记者赶到了碧野先生生前的住处。敬献了花圈之后,记者默默上楼,在碧野先生的小女儿黄峥女士的带领下,走进了先生生前的书房。家人为他设置的灵堂就在这里。% k4 d4 `2 k: f. G7 d
这栋水果湖边上的公寓为绿树所掩映。窗外,流光溢彩的街市车水马龙;屋内,斑驳的油漆、难得一见的老照片和满柜的书,以及墙上挂着的茅盾等文化老人写就的条幅,则一次次地提醒记者,这间书房的主人,曾经经历过怎样的年代。* }! B9 d2 m/ u+ ~
那是一首壮丽的史诗。作为20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作家之一,碧野老人在漫长的创作生涯里,用自己的笔和内心书写了那段历史。而实际上,除了作家这个身份,他更重要和更看重的身份则是“战士”。从抗战的游击到“一二·九”,从洛阳的监狱到解放区,从国民党的暗杀黑名单到中原的战场,然后是抗美援朝的前线,新疆、丹江水利枢纽工程如火如荼的工地,江汉平原、四川、湘西那些广袤无垠的土地……他一直在战斗。' F' e% l0 m% P; U5 y" w1 t
他的人生正如他的名字那样辽阔、壮美而深邃。
7 y* `) h+ h4 G& O/ G* c
$ ]0 W; x4 t; n: @, ^& w 7c47ffad3d91be3ba3773a33e2620283.jpg
, E" E  [" d5 {" I
- `7 P5 X3 k5 r' }0 k从抗战到解放:一手拿枪一手执笔) q+ j* @, l) F6 Y7 m
碧野曾多次自况“本身就是一名战士”。而他也的确是一边打仗,一边写文章。抗战期间,他在北方打游击,随后到了武汉,其间出版了《北方的原野》、《太行山边》、《在北线》这3个报告文学集。之后去中原战场打仗,1940年在洛阳经历了一段狱中生活,此后,他参加了在荆门与日本板垣师团的战斗。当时他的作家战友,有臧克家、姚雪垠等。
" [/ X* M" z6 W8 O0 S6 r+ M抗战胜利后,碧野到了上海,而后到南京,任《朝报》和《南京人报》副刊主编。因名列国民党特务机关黑名单,又辗转至皖南、上海。1948年,他接受了周恩来同志的建议,于当年春天到达华北解放区,在北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之一)任教。
: u1 R8 q/ u" w. @, q8 s$ V这段时间,生活在考验着他的同时,也给了他丰厚的回报。长篇小说《肥沃的土地》、《风沙之恋》,以及《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等,都给他带来了不尽的荣誉。“干粮袋里有干粮,枪里有子弹,就一切都有了。”他说。- A4 N/ f0 A0 j* d3 Q8 H

" P1 x4 F# N+ a# c! V; c  G be8b9ce6e4d4208c3a2f292e1013ecee.jpg * e3 L, t9 V5 I: f# ^# E! r
" A) Z1 K# R, q7 g  R' j" V
参与朝鲜停战谈判:《死亡之岛》的巨大反响; r1 y5 ?' y# O$ D) S. Z% D2 ]/ m. I
1987年,碧野先生出版了他的新时期最重要的一部长篇:《死亡之岛·援朝战俘生活纪实》。
- ]  r* ^% b3 H这是一部反映我志愿军被俘人员在美国、李承晚集中营中生活和斗争的小说,素材是碧野亲自调查得来的。该书之缘起,则是1953年,他作为中国方面代表团人员参加朝鲜停战谈判的经历。
8 V7 i% y8 Q" o7 a; @据碧野生前回忆,当时志愿军派出作家5人,中国作家协会派出5人,他和罗烽、白朗、王西彦、严辰是中国作家协会派的代表。在此期间,他与被美国和南朝鲜俘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人员逐个接触交谈,了解他们在敌人集中营中的生活及思想情况。回到宿地后,就把当天了解的情况回忆记录下来,前后记录了近30万字材料。该书最后由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
9 O  Y4 U* u% z7 W& h# ^' {' {8 r" B3 O) x- Y- Y+ J
1ca1eee08797484794141fb238067523.jpg
; l6 i" I, L3 ?1970年秋至1972年秋碧野在湖北省仙桃市农村插队放牛6 q, G6 ~3 V7 J! c; e5 L7 [
解放后的岁月:为湖北山水立传
! s# I4 ]0 }3 H9 v/ v  w上个世纪50年代,碧野曾在新疆工作。脍炙人口的《天山景物记》即作于此时。该文后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好几代年轻人因之而向往天山。1960年,刚刚从新疆回北京不久的碧野,主动请缨,来到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工地体验生活,后创作长篇《丹凤朝阳》。这篇小说后被列为湖北省优秀作品。
; w3 R& t) r/ e7 j) ?! @  p碧野是潮汕人,如果说新疆是他的第二故乡,那么,湖北就是他的第三故乡。从1972年调回武汉,他在武汉一共居住了36年。在碧野的笔下,湖北的山山水水,和新疆的天山一样,美轮美奂,引起读者无限向往。& `# R1 V* r4 n0 E4 z
在丹江深入生活的间隙,他去了神农架。他为鄂西北山区写的散文集《情满青山》,已与他的《天山景物记》一起,并列为其散文精华中的经典。
7 x, B: `9 z4 h5 E, h) Y! ~他去江汉平原,为那些美丽的湖泊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月亮湖》、《静静的排湖》、《绿色的城》、《红莲记》、《四望山下》、《金水银河话南漳》、《水之歌》、《白金之乡》等,结集为《月亮湖》。
% C- Z. e$ p2 @5 M平静地离开:他一直说还要多活几年5 j8 v1 F. q8 w9 y/ f
2008年2月,湖北省政府授予碧野湖北省“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但当天在现场采访的记者,并没有见到碧野先生本人。“他不希望大家看到他病痛的样子。”昨晚,记者回忆及此,老人的女儿黄峥哽咽着做出了解释。$ x6 k. ?- w/ x
2008年5月30日6时30分,93岁的碧野老人在武汉逝世。
  C, |6 a+ C/ D; c# o$ b* [据黄峥女士介绍,晚年的父亲生活之达观一如往常。逝世前几年,他的眼睛不太好,但一直坚持听人读报,从未远离过他深爱的时代和生活。“他走得很平静。他一直说,还要多活几年。”' ~# y  J6 G7 H& b
c799709b7822bc8e58146df6b0934f55.jpg 6 D3 X2 C5 E& N# A5 O( w4 y7 Y

8 q/ ~6 f: n( X他是如此让人怀念:省内作家回忆碧野先生5 Y9 G5 S8 O' [4 t+ L
方方:他是一种精神力量
7 g  q8 ]  D- n: N; L% v+ e7 n当年,方方曾为“湖北三老”(姚雪垠、徐迟和碧野)拍摄专题片,“当时他们个个都很健康,拍摄期间跟我们谈笑风生,完全像年轻人一样的情怀。”9 D# b/ t4 |0 F4 V
方方放慢语速,沉浸在回忆中,“我认识碧老二十多年,几乎从来没有见他生过气或者是发过脾气。”) ]: |) h& Z6 Y5 A0 V: T
一直以来,碧野先生的鼓励都是方方的精神支撑。去年当选为作协主席后,方方专程去拜访了碧野先生,“先生又重复了他的话,‘方方我知道你是最有个性的,我非常欣赏你这种个性,你要坚持,不要当了主席就磨掉了!’”
; U/ T' p' }3 d前几天,方方去医院探望碧野先生时,他已神志不清。说到此时,方方语气顿了顿,凝滞的空气挥不去她的难过。方方说,“对于湖北文学来说,碧野的去世是一大损失。因为身体缘故,先生近年写作很少,但他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精神力量。”
  X1 a% U! t4 Q0 |- D- J+ D9 O- L熊召政:教诲语重心长
) y) K$ d5 u$ D" F+ h1 R1980年,熊召政第一次见到碧野先生,是在省文联举行的小型创作座谈会上,“会后吃饭的时候,几位老作家回忆文革挨斗以及干校生活,互相开起了玩笑。”, L6 U8 X, V5 c$ x8 F
“骆文先生指着碧野说:‘别看碧野这么胖,每次上台挨斗,他总是第一个弯腰,而且弯到九十度,红卫兵本来想给他坐喷气式,一看他主动,就算了。徐迟总是慢半拍,来不及低头,便让红卫兵把头摁了下去,下手很重,痛得徐迟直做怪相。’碧野也数落徐迟:‘老徐总是不接受教训,改不了诗人气质。一到干校,照顾他放牛,他便跑到镇子上买了一根竹笛,除了怪响,我从来没有听出调子来。牧童吹笛,老徐这牧童是不合格的。’”作为晚辈,听到这些老作家的相互调侃和谈笑,熊召政内心充满敬意。
* Y# w! {6 w0 O1982年,熊召政调到省里当专业作家。“第一次参加专业作家创作会议时,碧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熊,你要珍惜呀,你这么年轻,就当上了专业作家,你今后的路很长,要多深入生活,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后来开会时,熊召政坐在会议室的一角,暗自想:“如果二十年后,我的诗能像徐老那样,散文像碧野那样,历史小说像姚老那样,这一辈子也不枉当了一回作家。”
$ u! U) e8 J1 l" x1 y9 Q/ t' T' D刘醒龙:从震惊到啜泣
! L2 P  ]8 o* k# G; [2 |4 W0 V3 Z9 e: c0 B( o- M' n1 a
记者在第一时间联系刘醒龙时,他还不知道碧野先生去世的消息。一瞬间,电话听筒那边,记者甚至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从惊讶到怅然,从悲痛到啜泣的转变。刘醒龙不住地重复着:他就是一本值得后辈咀嚼的好书!
9 {+ g+ j! L9 p  Z7 H% e% _1 W作为晚辈,刘醒龙与碧野先生没有直接的交往,但在他的印象里,先生在文学界的口碑非常好,“碧野为人正直,人品很好,而且大力提携后辈。”老人的离去,令刘醒龙感慨颇多,“人终究要离去,但碧野却如一本好书,值得后辈咀嚼。”
8 k- x+ s1 u1 |1 e在刘醒龙看来,对碧野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记住他的作品,“从中感受到他的人文气息,让他的精神一直活着。”8 p/ L6 E7 ]3 q
田禾:一辈子的缘
; s; O, [* z" c! |  j  m; a  E当从记者口中得知碧野先生去世的消息时,正在甘肃省舟曲县体验生活的田禾哽咽了,“与先生神交已久,认识他是一辈子的缘分!”
; I) h/ Q) \; P五六年前,田禾与朋友一起去探望卧床养病的碧野先生,先生身体虚弱,却强撑着起床招呼客人。倚靠在床头,先生与大家畅谈创作,他还特别鼓励田禾,“保持自己的乡土特点,写出最贴近感情的生活,你一定会成功!”
3 f6 U1 n) n- Q: n4 q人已逝,音犹在。远在偏僻乡村的田禾归心似箭,“一定要尽力赶回武汉,送老人最后一程,让老人一路走好!”汉江集团公司退休干部常怀堂回忆碧野写《丹凤朝阳》在丹江生活的情形:) {+ Z& I( G  \; R) p7 A
1938年参加革命的全国著名作家碧野,为了反映新中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成就,主动请缨,到工作与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丹江口工地体验生活,创作反映丹江口工程建设的长篇小说《丹凤朝阳》。
& H! Y  t/ f# l- l8 e丹江口工程开工前不久,碧野就来到了工地,同10万建设者一道,投入征服汉江的战斗,过着“头顶油毛毡,脚踏黄土山,喝着泥巴水,睡在荒沙滩”的生活。白天,他同工人一道干,满身是油和泥;晚上,他串芦席棚,同工人袒胸畅谈,收集素材,发掘小说中的模特人物。正当他在工地深入体验生活时,丹江口工程因大坝质量事故,于1962年停工了。碧野便回到武汉。
% j" Z+ p4 F) P+ ?; P1964年底,丹江口工程恢复施工,碧野又从武汉回到工地,继续从事长篇小说《丹凤朝阳》的创作。
" B9 t+ o; a, \; h+ k1965年8月初,我由武汉师范学院毕业分配到工地工作。到了工地,我首先去看望碧野。当时他住在浇筑团二楼集体宿舍里,同青年木工小吴师傅住在一起。他一见到我便问:“你怎么来了?”我说:“是学校分配来的。”
9 }* z: g: a* z* f. J2 K碧野说:“你来得好,这里正需要文学创作人员。去年4月在汉口旋宫饭店见到你,就想劝你毕业后分到丹江口工地。没想到你果然来了。”
6 r4 I+ i1 J; D5 c我忙说:“老师,上帝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在你身边好好学习。”4 O  |$ \4 i& B+ d
“你来得正好,我又多了一个帮手。”碧野说。& w% j7 @' O; u' k
碧野虽是一位老革命、全国著名作家,可他在工地体验生活,从不要任何照顾。每天一日三餐,在浇筑团职工食堂同大伙一起排队买饭菜。他对食堂做的锅贴馍特别感兴趣,给该馍又起了一个“鞋板馍”的名字。
! q7 t3 i) {1 c7 p; P9 C一天中午一点半左右,我吃过饭去找碧野,门卫说:“他回来晚了,食堂关门了,他到旁边丹江饭店去了。”我到丹江饭店,他对我说:“很遗憾,今天中午没吃上‘鞋板馍’,只好来这里吃碗面条。”他吃完面条对说:“上午在工地采访还没完,我得赶紧去。”说着,他就朝前方工地走去。
, V9 }9 G7 S* A$ A. N+ G, K  o碧野在工地采访,不顾年岁大与劳累,最使我感动的是1975年的一次讲课。那年由我主持办了工地青年文学创作班,碧野在电厂体验生活,住在前方运行人员集体宿舍里。我去请他为创作班的学员讲课,他乐意地答应了。第二天早上七点,碧野就来到展览馆大厅里。我对他说八点讲课,学员们还没到。他说:“早点来好,不能让学员们等我。”这句话使我深深感到一位著名作家的高尚品德和对青年一代充满希望、充满关爱的精神。# D, l& h" F& ]% a5 Y3 K' _3 i  q
碧野从上午八点讲课,一直讲到中午12点多。讲完课我陪他步行到前方电厂食堂就餐。一到食堂,饭菜全卖光了,只剩早餐没卖完的馒头。他二话没说,买了两个馒头回到集体宿舍,倒了一碗开水,啃口馒头,喝口水。我和宿舍的工人师傅见了,都很过意不去。可他却乐呵呵地:“这叫银汤吞元宝,吃了可养人呢。”. c5 X' d& s. u. C* E) A7 G# T1 `
碧野是文化大革命前夕离开工地的,当他一结束“牛棚’生活便来到了工地,并坚持每年到丹江居住一、两个月,继续深入生活。* V( x, c7 j8 `& ^' o* a, H
1978年底《丹凤朝阳》定稿,并交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1979年8月第一次出版印刷。这是老作家历时十多年用心血与汗水写出的一部长篇著作。熊召政撰写的悼念文章代表了许多曾经受惠于碧老者的心声:, G% C! ]; J) p" x- r
早晨,接到朋友电话,得知碧野先生于黎明时去世。听到这个消息,心下一片怅然。
, V9 z4 T  y7 A. F6 z我从童年时起就喜欢文学,少年时便开始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那十七年间出版的文学作品,我基本上都读过。那期间的散文集,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有三部:一是秦牧的《花城》,二是杨朔的《荔枝蜜》,三是碧野的《情满青山》。单篇散文中,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与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我也曾反复阅读。碧野先生的散文,类似于音乐中的小夜曲,有一种空濛甜柔之美。对生活的憧憬,对自然的亲近,特别适合中学生阅读。; [; z  I9 i- h8 q7 X( j1 n
第一次见到碧野先生的时候,是1980年,在省文联举行的一个小型的创作座谈会上,会议由时任文联党组书记的骆文主持,参加者有徐迟、碧野、程云、辛雷、曾卓、蔡明川、鄢国培、洪洋、祖慰等作家。二十八年过去,前面的七位都已作古,后面的两位也都年过七十。我是最年轻的一个,也五十多岁了。
1 X) W; S% C$ W/ L那次座谈会具体谈了什么,已不大记得清了,只记得会议结束后吃饭的时候,几位老作家回忆文革挨斗以及干校生活,互相开起了玩笑。骆文先生指着碧野说:“别看碧野这么胖,每次上台挨斗,他总是第一个弯腰,而且弯到九十度,红卫兵本来想给他坐喷气式,一看他主动,就算了。徐迟总是慢半拍,来不及低头,便让红卫兵把头摁了下去,下手很重,痛得徐迟直作怪相。”碧野也数落徐迟:“老徐总是不接受教训,改不了诗人气质。一到干校,照顾他放牛,他便跑到镇子上买了一根竹笛,每次把牛牵到河滩上,他就趴到牛背上,掏出笛子来吹,除了怪响,我从来没有听出调子来。牧童吹笛,老徐这牧童是不合格的。”8 C9 R0 F* ?9 J3 v" l
作为晚辈,听到这些老作家的相互调侃和谈笑,我内心充满敬意。文革对于他们来讲,是一段受尽折磨与侮辱的回忆,但他们咽下痛苦,吐出来的却是欢乐;岁月可以消磨他们的青春,但消磨不了的却是他们的责任与忧患。7 ^5 U8 _# W4 ~
我1982年调到省里来当专业作家。只有二十八岁。当时省文联与作协尚未分家,专业作家归文联管理。我来之前,像吴奚如、安危、辛雷这样的老作家已经退休,姚雪垠、骆文、吉学沛等作家都在领导岗位上,占作家名额的只有徐迟、碧野、洪洋、蔡明川、鄢国培、祖慰六个人,我是第七个。那时的专业作家不像现在,很少开会,缺乏沟通与交流。每年春节之后,都会召开一次专业作家会议,除了作家,还有文联领导,大家一起开神仙会,谈自己如何读书,如何理解国家形势,下一步有什么创作打算。会议一开就是三天。大家虽然都住在武汉。但开会期间没有一个人回家,无论官职大小、身份高低,都一律住在酒店里,白天开会,晚上神聊。正是这样的一些会议,老作家坐而论道,我侧身其中,虚心聆听教益,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受益匪浅。! f, `1 G1 V" M$ d
记得每次开会,骆文谈得最多的是如何尊重作家的创作,徐迟始终关注的是作家素养的提高,碧野说得最多的是社会责任感。记得第一次参加专业作家创作会议时,碧野曾对我说:“小熊,你要珍惜呀,你这么年轻,就当上了专业作家,你今后的路很长,要多深入生活,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9 W, h, y. n& o+ i姚雪垠、徐迟、碧野被称为湖北文坛的三老。很有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作为最年轻的专业作家,在三老的教诲与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写作。有一次开会时,面对三老,我坐在会议室的一角,曾暗自想道:“如果二十年后,我的诗能像徐老那样,散文像碧野那样,历史小说像姚老那样,这一辈子也不枉当了一回作家。”冒昧的我,还竟然敢把这想法向一直关心呵护我的骆老表白。骆老听罢,不但没有责备我,反而笑着说:“有理想就好,接三老文学的班,你要努力。”
3 Q7 E8 z* \% D$ ?2 D* p. _随着碧老的去世,关心呵护我的老作家基本上都走了,但我的理想并没有改变。我仍会师从三老,在文学上,走出一片新天地。碧老啊,在去天堂的路上,请你一路走好。& B  T$ l( o' t3 @+ O
相关阅读:广东名人在武汉之一:丰顺籍李国平院士                                
发表于 2020-2-23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万川道人 于 2020-2-25 15:25 编辑 ' K$ f2 i2 `; H& Y. S- I$ T% v

4 f4 O8 y( Z& g/ c3 @碧野田间牛得草# ~4 r: v) X. b. e5 \% `
金山林里马识途
2 ]4 Q7 X4 `" t: |+ ?, t# _) ]0 n, d0 \4 m: Z
80年央视春节征联活动,得奖的一副文化名人人名联! G- P7 m" F, i5 J  E/ K
有人改为:- H$ u, M/ u% O1 _/ X+ Z- m
+ Y& `) _, R6 v( n
碧野田间牛得草4 |% B, o( P4 y/ c" n; [
金山林里叶知秋7 x0 Z$ l+ Z0 B

) }9 ~( D  M- L更协平仄,联意更恰,只是叶知秋的知名度比马识途稍逊。
$ R% _0 I/ t. }$ N3 ^2 Z+ p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0-2-23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手机版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0-2-23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谢谢分享& ^& V% n& D4 q
好像是银江人(不知是哪个村镇人,可知其影响力。文中还说是潮汕人),与大埔家乡很少次交集,很想深深地怀念他。
发表于 2020-2-28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发表于 2020-2-29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碧野原名黄潮洋,潮州读的书,曾经有人说是大埔高陂赤山人,但未证实。
发表于 2020-3-1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入选过高中语文课本的文章《天山景物记》
1 M, ?; P0 Q3 [- |1 x7 O$ W' [
! \# \; X7 ]9 R/ k  D【体裁】散文作品原文(录自《人民文学》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号)5 I2 A3 f+ P+ W; l/ Z
: ?; G% U) }. ~7 c: H
- M! K9 ^) x6 O1 ], b
 天 山 景 物 记
" Z2 s5 X+ U4 b7 k8 I/ Y% @4 j  X6 Q" F. q7 F  W, y
作者: 碧野
9 W, m; l  o) R: n3 x: d' g) P. w* d7 L1 q% V% l0 M
% o6 S) I; p' Y# [4 y6 B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 Q# p! D4 ]" B( L& A! c; ^
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它象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蜜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既像婴儿喜爱母亲的怀抱,又像男子依偎自己的恋人。
* Y9 \2 j2 Q+ P5 W% P如果你愿意,我陪你进天山去看一看。
0 o; a$ P0 b2 G, X, Y% U* a5 ]雪峰·溪流·森林
2 l8 C' i% j% V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新疆北部的伊犁和南部的焉耆都出产良马,不论伊犁的哈萨克马或者焉耆的蒙古马,骑上它爬山就像走平川,又快又稳。
% d& k# w- @% Y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撇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蓝天衬着高矗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可是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却有鱼儿在跳跃。当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坐在马鞍上,就可以俯视那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生机。
7 y: B+ B* G( Y  w  c4 k$ a$ h再往里走,天山越来显得越优美,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增添了密林的幽静。在这林海深处,连鸟雀也少飞来,只偶然能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这时,如果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休息,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遮去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耀着你烟头的红火光。从偶然发现的一棵两棵烧焦的枯树看来,这里也许来过辛勤的猎人,在午夜中他们生火宿过营,烤过猎获的野味。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
: E" r6 B" G5 a+ b8 ^% S& M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嫩脂似的感觉。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朵儿赛八寸的玛瑙盘,瓣儿赛巴掌大。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为伸手就可以满怀捧到你最心爱的大鲜花。
$ C0 _! v/ O, C" x  ?0 w% b# W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 A9 ?/ _9 P% n
迷人的夏季牧场8 Y, F* J0 ^" k2 o  X. Y! N% e
就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一片奇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千里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清清的溪水齐着两岸的草丛在漫流。草原是这样无边的平展,就象风平浪静的海洋。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在闪烁着白光。
& Q% S1 o: D* o2 |. x1 w3 P. t当你尽情策马在这千里草原上驰骋的时候,处处都可以看见千百成群肥壮的羊群、马群和牛群。它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毛色格外发亮,好象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太阳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
. m8 v8 p- Z  A. O7 S有的时候,风从牧群中间送过来银铃似的叮当声,那是哈萨克牧女们坠满衣角的银饰在风中击响。牧女们骑着骏马,优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显得十分动人。她们欢笑着跟着嬉逐的马群驰骋,而每当停下来,就倚马轻轻地挥动着牧鞭歌唱她们的爱情。
# m; ~2 d3 d* k. D! J这雪峰、绿林、繁花围绕着的天山千里牧场,虽然给人一种低平的感觉,但位置却在海拔两三千公尺以上。每当一片乌云飞来,云脚总是扫着草原,洒下阵雨,牧群在雨云中出没,加浓了云意,很难分辨得出哪是云头哪是牧群。而当阵雨过去,雨洗后的草原就变得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块巨大的蓝宝石,近看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却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 p& w: A+ N' N; C' M) x" Y
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褪,银灰色的暮霭笼罩草原的时候,你就可以看见无数点点的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 a% S: G9 h* K, y2 l你用不着客气,任何一个蒙古包都是你的温暖的家,只要你朝火光的地方走去,不论走进那一家蒙古包,好客的哈萨克牧民都会像对待亲兄弟似的热情地接待你。渴了你可以先喝一盆马奶,饿了有烤羊排、有酸奶疙瘩、有酥油饼,你可以一如哈萨克牧民那样豪情地狂饮大嚼。
7 _3 M) C6 |0 K( ]当家家蒙古包的吊壶三脚架下的野牛粪只剩下一堆红火烬的时候,夜风就会送来东不拉的弦音和哈萨克牧女们婉转嘹亮的歌声。这是十家八家聚居在一处的牧民们齐集到一家比较大的蒙古包里,欢度一天最后的幸福时辰。
( U- ?; `, l% g% o: z8 ^过后,整个草原沉浸在夜静中。如果这时你披上一件皮衣走出蒙古包,在月光下或者繁星下,你就可以朦胧地看见牧群在夜的草原上轻轻地游荡,夜的草原是这么宁静而安详,只有漫流的溪水声引起你对这大自然的遐思。
/ A, ^5 v4 r/ [. G3 F4 U5 p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 G, f3 f* a5 U8 n/ x
夜牧中,草原在繁星的闪烁下或者在月光的披照中,该发生多少动人的情景,但人们却在安静的睡眠中疏忽过去了;只有当黎明来到这草原上,人们才会发现自己的马群里的马匹在一夜间忽然变多了,而当人们怀着惊喜的心情走拢去,马匹立刻就分为两群,其中一群会奔腾离你远去,那长长的鬣鬃在黎明淡青的天光下,就像许多飘曳的缎幅。这个时候,你才知道那是一群野马。夜间,它们混入牧群,跟牧马一块嬉戏追逐。它们机警善跑,游走无定,几匹最膘壮的公野马领群,它们对许多牧马都熟悉,相见彼此用鼻子对闻,彼此用头亲热地磨擦,然后就合群在一起吃草、嬉逐。黎明,当牧民们走出蒙古包,就是它们分群的一刻。公野马总是掩护着母野马和野马驹远离人们。当野马群远离人们站定的时候,在日出的草原上,还可以看见屹立护群的公野马的长鬣鬃,那鬣鬃一直披垂到膝下,闪着美丽的光泽。
# Z; G; Y" F. W& o3 W日出后的草原千里通明,这时最便于去发现蘑菇。天山蘑菇又嫩又肥厚,又大又鲜甜。这个时候你只要立马草原上了望,便可以发现一些特别翠绿的圆点子,那就是蘑菇圈。你对着它朝直驰马前去,就很容易在这直径三四丈宽的一圈沁绿的酥油草丛里,发现像夏天夜空里的繁星似的蘑菇。眼看着这许许多多雪白的蘑菇隐藏在碧绿的草丛中,谁都会动心。一只手忙不过来,你自然会用双手去采,身上的口袋装不完,你自然会添上你的帽子、甚至马靴去装。第一次采到这么多新鲜蘑菇,对一个远来的客人是一桩最快乐的事。你把鲜蘑菇在溪水里洗净,不要油,不要盐,光是白煮来吃就有一种特别鲜甜的滋味,如果你再加上一条野羊腿,那就又鲜甜又浓香。. ]' J/ b7 U3 W' b! g: `
天山上奇珍异品很多,我们知道水獭是生活在水滨和水里的,而天山上却生长着旱獭。在牧场边缘的山脚下,你随处都可以看见一个个洞穴,这就是旱獭居住的地方。从九十月大雪封山,到第二年四五月冰消雪化,旱獭要整整在它们的洞穴里冬眠半年。只有到了夏至后,发青的酥油草才把它们养得胖肫肫,圆滚滚。这时它们的毛色麻黄发亮,肚子拖着地面,短短的四条腿行走迟缓,正可以大量捕捉。
5 t. u9 ]" S; h% S另一种奇珍异品是雪莲。如果你从山脚往上爬,超越天山雪线以上,就可以看见青凛凛的雪的寒光中挺立着一朵朵玉琢似的雪莲,这习惯于生长在奇寒环境中的雪莲,根部扎入岩隙间,汲取着雪水,承受着雪光,柔静多姿,洁白晶莹。这生长在人迹罕到的拔海几千公尺雪线以上的灵花异草,据说是稀世之宝——一种很难求得的妇女良药。
7 z9 H/ n6 x5 f+ I* I- n天然湖与果子沟, h4 I1 H0 O- h3 N4 l
在天山峰峦的高处,常常出现有巨大的天然湖。湖面平静,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影水中,把湖山天影融为晶莹的一体。在这幽静的湖中,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人家说山色多变,而事实上湖色也是多变,如果你站立高处了望湖面,眼前是一片爽心悦目的碧水茫茫,如果你再留意一看,接近你的视线的是鳞光闪闪,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没有一点纤尘或者没有一根游丝的侵扰。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界线非常分明。传说中有这么一个湖是古代一个不幸的哈萨克少女滴下的眼泪,湖色的多变正是象征着那个古代少女的万种哀愁。
; P4 f" @" c/ x  j) q: D0 A就在这个湖边,青草喂胖了羊群,羊奶哺育着少女的后代子孙。当然,这象征着哈萨克族不幸的湖,今天已经变为实际的幸福湖。$ C5 U. D# \+ M0 `* l9 W
山峦爽朗,湖边清净,日里披满阳光,夜里缀满星辰,牧民们的蒙古包随着羊群环湖周游,他们的羊群一年年繁殖,他们恋爱、生育,他们弹琴歌唱自己幸福的生活。
& P8 ?8 V* e0 h; d! Z" p. i高山的雪水汇入湖中,又从像被一刀劈开的峡谷岩石间,深落到千丈以下的山涧里去,水从悬崖上像条飞练地泻下,即使站在几十里外的山头上,也能看见那飞练的白光。如果你走到悬崖跟前,脚下就会受到一种惊心动魄的震撼。俯视水练冲泻到深谷的涧石上,溅起密密的飞沫,在日中的阳光中,形成蒙蒙的瑰丽的彩色水雾。就在急湍的涧流边,绿色的深谷里也散布着一顶顶牧民的蒙古包,像水洗的玉石那么洁白。
: H+ O6 a: f# _4 s- v如果你顺着弯弯曲曲的涧流走,沿途汇入千百泉流就逐渐形成溪流,然后沿途再汇入涧流和溪流,就形成河流奔腾出天山。1 g7 j$ Q/ `2 ^# a( y
就在这种深山野谷的溪流边,往往有着果树夹岸的野果子沟。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每当花红果熟,正是鸟雀野兽的乐园。这种野果子沟往往不为人们所发现。其中有这么一条野果子沟,沟里长满野苹果,连绵五百里。春天,五百里的苹果花开无人知,秋天,五百里成熟累累的苹果无人采。老苹果树雕枯了,更多的新苹果树茁长起来。多少年来,这条五百里长沟堆积了几丈厚的野苹果泥。
' d5 [/ [, U: X% a4 I8 @% \开始在沟里开辟猪场,用野苹果来养育成群成群的乌克兰大白猪;而且有人已经开始计划在沟里建立酿酒厂,把野苹果酿造成大量芬芳的美酒,让这大自然的珍品化成人们的血液,增进人们的健康。
( K. Q, g# g- ^+ l% D朋友,天山的丰美景物何止这些,天山绵延几千里,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处处都有丰饶的物品,处处都有奇丽的美景,你要我说我可真说不完,如果哪一天你有豪情去游天山,临行前别忘了通知我一声,也许我可能给你当一个不很出色的向导。当向导在我只是一个漂亮的借口,其实我私心里也很想找个机会去重游天山。
发表于 2020-3-1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万川道人 于 2020-3-1 19:01 编辑 * L* h, G, p5 t8 e
% n1 a! s3 h1 B
转载自百度百科:
5 N" M, f5 D# S" {* [% n- G: G; T4 m  P  V- q' |, R6 T; p" O  b
作品赏析编辑) T1 |+ @3 ?  Z2 j  T; V. X# ], O/ M5 t
《天山景物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状物的散文。作者碧野曾于20世纪50年代在新疆生活过一段时间,“心中充满了对祖国西北边疆的甜蜜、沉醉之情”,正因为如此,情支于中,有话语要倾吐,所以“一动笔,像骏马奔驰,再也勒不住。于是,一口气就写成了《天山景物记》”。这大概就是“情动而辞发”吧。这是作家写作的过程。而欣赏这篇作品的过程则与作家写作的过程正相反,是“披文以入情”,从阅读语言文字入手,看看作者描写了天山的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在描写中又注入了怎样的情感。
$ p2 Q7 l; X9 g作者的笔触深入到天山景物的各个方面:巨大的雪峰,冲激的溪流,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高过马头的五彩缤纷的野花,迷人的夏季牧场,夜间混入牧群、黎明又分群而去的野马,又大又肥厚、鲜嫩无比的蘑菇,被发青的酥油草养得胖墩墩、圆滚滚的旱獭,在青凛凛的寒光中挺立的玉琢似的雪莲,明净如镜、水清见底的天然湖,果树夹岸的野果子沟。这些景物荟萃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天山景物的壮丽画卷。表面上看来,作者采用的材料像是信手拈来似的,实际上却是经过作者艺术的加工和提炼,但又没有丝毫露出人工斧削的痕迹。这正是作者艺术手腕高明之处。
" E+ {' @% g# N. \. v0 p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又是十分逼真的。他非常熟悉它们,了解它们,把握住了它们的特点,因而写景富有地方色彩,状物惟妙惟肖。& i3 w% A3 Y1 k
《天山景物记》写景特点与众不同,从逻辑思维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K% t1 }" W+ c  J/ D, _
1.逻辑思维组合景象。从结构全文11种景物的分类即可见组材的匠心;每一部分内容的叙写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如即使最后“天然湖与果子沟”孤零零的两种景物,也以湖水飞瀑形成的溪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 G  L9 I' N/ v* d
2.形象思维描绘景象。恰当的比喻使写景富于形象性、可感性,如雪水——银练、浪花——白莲、鬣鬃——缎幅,雪峰——珠冠、山峦——雀屏、塔松——巨伞,雨洗草原——巨大蓝宝石、绿谷中蒙古包——水洗玉石、感觉柔嫩山色与柔和山形——似触摸到凝脂。而偶句与散句结合使写景生动,且具有一种抑扬顿错的韵律美,如“春天繁华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山峦爽朗,湖水清静,日里披满阳光,夜里缀满星辰”。即使白描也颇具情彩,如对旱獭的勾勒:“胖墩墩,圆滚滚”,“肚子拖着地面,短短的四条腿行走迟缓”,这是十分令人喜爱的形象。尽管形象思维能使写景着染色彩、生动可感,但它与逻辑思维一样,也是写景文普遍应用的,算不得奇特。
2 A4 F, K" D; i# ?% U" [3.辩证思维运用于写景是此文的显著特点。戈壁、雪峰、白云、太阳、峭壁断崖、冲激溪流,给人一种粗犷巨大的崇高美;柔嫩的山色,柔和的山形,缓慢的溪流,华丽耀眼绚烂的野花,给人一种春光无限的优美。两种美互相联系、互相映照,美到读者心里。
6 s- c& L$ D' N, a- ]# @辨证思维的运用首先表现在以静衬动、以物衬人,具体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虽是写马写人,但从马的矫健、人的精神,读者看到的是花海的奇美无比。再如,“牧群在雨云中出没,加浓了云意,很难分辨出哪是云头哪是牧群。”牧群加浓云意,难辨“云头”和“牧群”,由于思维的辨证,却使读者“辨”出了诗般的意境。“眼看着这许许多多雪白的蘑菇隐藏在碧绿的草丛中,谁都会动心。一只手忙不过来,你自然会用双手去采;身上的口袋装不完,你自然会添上你的帽子甚至马靴去装”,这里写人实是写蘑菇的鲜嫩诱人。还有“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等等,可以说文中的景物描写沁透了思维之美。/ y, @  `7 z( `4 S
辨证思维的运用还表现在:绘画式的背景烘托。王维的诗中有画,碧野的文中也有画。画家绘画擅用背景,碧野写景更精于此道,此文就是代表作,其思维方式属辩证思维。譬如,写雪峰,是“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写云影像暗花,是“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写鱼儿跳跃是在“水势缓慢的洄水涡”;写鱼群闪闪的鳞光是“在五彩斑斓的水石间映着雪水清流”,且是在“寂寞的天山”。写野花五彩缤纷,是“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写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是“在那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以下”。背景既是主体景的“舞台”,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景”。背景是叶,主体景是花,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为背景、互相映照,形成一个多维的综合体。
3 P* S' F7 A! |# c( I1 l再如,写奇丽的千里牧场,是“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写蒙古包,是“在太阳下”“闪烁着白光”。写黄牛、花牛、白羊、红羊,是“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在太阳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写牧女们骑马的健美身姿,是“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落日映红雪峰,红光又为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镀上一色的玫瑰红”;写牧群在夜的草原上游荡,是“在月光下或者在繁星下”“朦胧地看见”。写野马的长鬣鬃,是“在日出的草原上”,“一直披垂到膝下,闪着美丽的光泽”。写雪莲,是“在那天山雪线以上”,“在清凛凛的寒光中”,“挺立着一朵朵玉琢似的雪莲”。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联系地写景,把一景作为另一景的背景,或互为背景,使写景有一种立体的多维的审美效应,有一种奇特的绘画效果,跃跃然如立纸上,蔚似雕画”.这是碧野散文为读者留下的珍贵启示。
6 Z1 a/ x% w8 w# I  X4.意识流思维摆脱呆板。写景文章往往特重视观察点,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这常是造成呆板的原因。因为观察点就是人的眼睛,眼睛靠双腿移动,这自然是很有限的、也是很不灵活的。在此文的写景中,作者对观察点的处理采用了意识流思维方法,随心所欲地运用肉眼和心灵之眼,避免了老套和呆板。乍看好像此文的观察点也是“固定”的:作者“陪你进天山”,且是“骑马上天山”,还有一系列的“直告”:“你坐在马鞍上就……”“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这个时候你只要立马了望”,这确是明告读者观察点何在,视点投射何景;但作者并没受开头的承诺及文中的直告的禁锢,而是随时随意飞翔他的观察点,随时随意纵放他的心灵之眼,有时在马上、地上、近处,有时则在山上、空中、远处。如“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是在高空俯视;“牧群在雨云中出没,加浓了云意,很难分辨出哪是云头哪是牧群。而当阵雨过后,雨洗后的草原更加清新碧绿,像块巨大的蓝宝石”,是跳在远处高山或空中俯瞰;而“那缀满草尖上的露珠,却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则又回到近处地上。当黄昏落日映红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是远观仰视;雪峰红光映射到辽阔的牧场上,形成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镀上“一色的玫瑰红”,是在山巅或高空俯瞰;当落日沉没,红光消退,暮霭笼罩草原,“你就会看见无数点的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则是在马上远观平视。- u8 R2 P% |7 i- j& m9 }
总之,由于意识流思维和辨证思维方法的运用,作者突破了移步换景和定景换点的局限,或马上或山上或天上,或仰视或俯视或平视,或近看或远观,或目视或心视,随意变幻;写景也摆脱了单一呆板的弊端,景象多姿,景趣横生。正像毛泽东主席的诗“青山着意化为桥”,作者对“意识流思维方法”的“着意”运用,使读者通过这个“桥”,看到了精彩纷呈的天山“特”景。
发表于 2020-3-1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作者简介编辑  m/ h9 E4 M; u0 {: j/ d% F
碧野
! N5 H; T, p6 ]8 o6 k(1916~2008)原名黄潮洋,广东大埔人,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莽原出版社总编辑,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教师。建国后,历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创作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和湖北分会副主席。主要作品有《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丹凤朝阳》、《情满青山》、《阳光灿烂照天山》、《月亮湖》等。2008年2月被湖北省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碧野一生创作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近千万字,出版长篇小说10部、中篇小说7部、短篇小说集4部、报告文学集4部、散文集15部、《碧野文集》(四卷)。他的作品,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流光溢彩,有极强的生命力。特别是散文创作方面,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坛独树一帜。其中,《天山景物记》、《情满青山》等多篇作品,被翻译成英、日、俄、匈牙利、朝鲜语等文字,在海外广泛传播。《天山景物记》更是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影响了几代年轻人,堪称经典之作。 [2] / B# j! E& J* E  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6-13 11:44 , Processed in 0.07865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