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网 大埔网 大埔旅游 查看内容

湖寮镇介绍

2010-7-28 15:16| 发布者: 小编01| 查看: 1225| 评论: 0

摘要: 湖寮镇是大埔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地处梅潭河上游,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汉剧之乡”之美誉。总面积199平方公里,管辖19个村民委员会,1个林场和4个社区居委会。全镇共有人口8.6万人, ...


湖寮镇是大埔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地处梅潭河上游,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汉剧之乡”之美誉。总面积199平方公里,管辖19个村民委员会,1个林场和4个社区居委会。全镇共有人口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万多人。传说,在很久以前,湖寮中心村(今龙岗、古城、新寨、下坜、岭下、黎家坪)是个湖泊,一片汪洋。那是由于当时梅潭河水比现在大得多,而在今河头下面的河水出口处——“梅塞”乱石阻塞,水流不畅造成的。只有五古山(现称五虎山)下鸦鹊坪及岗头坪因地势较高是陆地,地上森林茂密,虎狼出没。那时的先民们于湖边高地搭寮居住,故人们将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湖寮”。据文史记载,东晋、隋代在此先后设置义招、万川县治。民国17年(1928年)改为同仁区,辖五乡;民国26年(公元1937年),由梅河区辖;民国33年(公元1944年),改设5乡。建国后划为大埔县第五区,下辖虎中、虎南、虎北三乡,1952年取消第五区恢复湖寮区名称,管辖11个乡。1954年撤区并乡,分成两个乡:双坑乡、湖寮乡。1958年撤乡改为湖寮人民公社,管辖区域不变。1961年春,县治由茶阳迁湖寮。1983年撤销公社改设区、镇,改为湖寮区。1985年上半年,区、镇合并,改称湖寮镇至现在。2002年,镇政府迁驻畹香大道起点南端之新址。梅潭河似玉带从东流入,再折向北、向西,沿着山脚蜿蜒而去。全镇有山地面积17333公顷,耕地面积900公顷。 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蔬菜、烤烟、水果、等。2006年蔬菜种植面积达12945亩,畜禽饲养量达到99.9万只,烤烟种植面积500亩,水果种植7656亩。2006年农业总收入32620万元,比2005年增长了6%;农村人均年收入4599元,比2005年增长了6%。乡镇企业总数1447间,从业人员4166人,2006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28868万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8.5%;上交国家税金143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3%;实现利润186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5%。
    湖寮镇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镇现有电站25座,装机容量达5000千瓦,年发电量达1600万千瓦时;镇村交通便利,全镇19个村全部通四级标准公路,全部实现路面水泥硬底化;通讯网络完善,程控电话、图文传真、移动通讯全部开通;山区信息化建设加速前进,至2007年5月底前,15个村(社区)实现网络信息到村(社区);有线电视覆盖率100%。教育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共有学校11间,教师127名,学生115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全面完成“改簿”任务。教师待遇不断改善,教育质量逐年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2006年,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87.5%,位居全县第一。湖寮镇有“三胞”3.8万人,自1990年以来,海内外乡贤先后捐资捐建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等项目共计捐资2.3亿元。
    湖寮镇名人辈出,近代有何如璋、吴奇伟、罗卓英、杜埃、肖畹香等名人载入史册。镇内文物景点较多,山歌、汉剧、舞狮、舞龙等民间文化经久不衰。
    湖寮特色小食多种多样,品种繁多,如药根鸡、石生肉圆历史悠久、远近闻名;鸭松羹、算盘子、鸭嬷溜、上锅老鼠板、笋板、三合粉、豆子羹、牛肠肺等各有特色且价廉物美。
湖寮镇资源比较丰富。山区主产竹、木、茶、果等,其中葵坑村优质矿泉丰富,由这里生产的“泉之乡”矿泉水是全国驰名免检绿色产品;碗瑶村有毛竹近万亩,是广东省毛竹生产基地之一;“双坑雨笠”属双坑村民手工编织传统产品;双髻山盛产水果,是有名的“水果村”;双髻山、龙岗泰安楼、梅潭河等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这里山川秀美、胜迹处处,一弯清澈见底的梅潭河在腹部迂回而过,一座青翠欲滴的五虎山在背后逶迤耸立,“湖山八景”早负胜名,古驿道、摩崖石刻古朴壮观;这里的乡民热情好客,这里的人们崇文重教,崇商重企,这里将以优惠的政策,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诚信的态度,热情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考察、洽谈、投资兴业,这里将坚持“发展、稳定、团结、务实”的作风,齐心合力,共创美好的未来。


鸡蛋

鲜花

鲜花

酷毙

漂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