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22|回复: 2

大埔县高陂瓷校往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6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上海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大埔县高陂瓷校往事

刘能强①

图一:大埔地图

084752atuu4ahjxjlj1vjl.png

(一)序

韩江,是中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广东省除珠江流域以外的第二大流域。韩江的上游分别是发源于赣南的梅江,发源于闽西的汀江,发源于粤东的梅潭河。三支上游于大埔县三河坝镇境内交汇,形成了韩江,由北向南流经广东省的丰顺、潮安等县,至潮州市进入韩江三角洲河网区,分东、西、北溪流经汕头市注入南海。

084752q0wmwzhr2zmi93h0.jpeg

一方水土一方人,落脚点永远是人及人心,梅州市大埔县是广东四大陶瓷产区之一,红土地上白玉瓷的人与故事牵引着有心人的记忆。

图二:刘能强
084752aue44eugyqiczmpi.jpeg

大埔是广东省陶瓷主产区之一,而高陂则是大埔县最早的陶瓷产地,又位于韩江岸边,是周围乡镇的陶瓷集散地,故有“陶瓷之乡”、“瓷都”、“白玉城”之称。

高陂的陶瓷生产早在宋朝末年就已兴起,有史料记载的陶瓷生产历史已有700多年,并一直在持续发展。高陂还辐射影响了周围的光德、平原、桃源、洲瑞等地的陶瓷生产。它位于大埔南片各乡镇水陆交通中心,是全县陶瓷产品的集散地。旧时陆运不通,各乡瓷品都是由高陂经韩江转往汕头再运至海外,故大埔陶瓷习惯上也称为“高陂瓷”。

高陂瓷业在广东全省亦占有重要地位。第一间省立陶瓷职校——广东省高陂陶瓷职业学校于1943年在这里创办;大埔第一间国营陶瓷企业——高陂机械陶瓷厂(后改名赤山瓷厂)于1954年在这里建成;第一家省立陶研机构——广东省大埔陶瓷研究所于1959年在这里创立。

高陂瓷是一种汉族传统工艺:有青瓷、薄胎瓷、釉下青花、釉下五彩等诸多品种。著名产品为豆青竹节茶具、豆青竹节笔筒及豆青竹节杯,颇为素雅。薄胎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闻名于世,称作“白玉瓷”,精巧玲珑,秀丽典雅,是广东省独特名瓷,被誉为“广东瓷器之花”。釉下青花瓷瓶及釉下五彩瓷瓶,色彩斑斓,精巧细腻,绿如翡翠,白胜羊脂。高陂瓷产品久享盛名,饮誉中外,除了少量销往国内29个省市,大部分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084752pxrkhki1ggkktyzz.jpeg

改革开放以来,高陂陶瓷业更添生机,在制作、煅烧、上彩等方面采用了先进的新工艺和高科技手段,产品的质量、数量和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影响更大,销售更广,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访华时,特派英国记者来大埔购买赤山瓷厂生产的45头“柳亭牌”青花餐具和“帆船牌”青花茶具,作为访华纪念品和礼品。高陂的釉下牵牛花92头餐具,经全国人大秘书长连贯(大埔枫朗人)推荐,被选为人民大会堂用瓷。高陂瓷还被选为国礼瓷和国务院办公厅用瓷。广东迎宾馆所用瓷品(茶具、烟具等)也是高陂特制的。

084754vpekrukejyrp7nck.png
高陂瓷业目前主要生产日用瓷、工艺陈设瓷、建筑瓷、工业卫生瓷和陶器等6大门类陶瓷产品。据报导,在2021年,高陂镇共有陶瓷企业512间,年产量248万件,产值1.2亿元。陶瓷经济收入占全镇工农业总收入56.8%。

(二)高陂瓷校

上面提到了“广东省高陂陶瓷职业学校”,它是在1943年秋借高陂中学的校舍开办的,校长是丘渊,他逝世后,由廖春歆接任。1944年春购买赤山小溪左岸数间民房作为校舍(图三)办学,设陶瓷美术专业,有初级、高级两个班。1948年,由于战火连天,学校停办,大部分学生投奔革命。

1950年秋,广东省教育厅厅长萧隽英(大埔百侯人)建议拨款复办高陂陶瓷职校,改名为“广东省高陂陶瓷技术学校”,简称作“高陂陶校”或“高陂瓷校”。兴梅行署委派郑嘉任校务委员会主任,所以当时老师同学们都称呼他“郑主任”而不称“郑校长”。在陶瓷职校原址的基础上,在其赤山小溪对岸的山坡征地1600平方米兴建教学楼、实验工场、办公室、教工和学生宿舍楼(图2)和体育运动场等等,1951年即面向兴梅地区招生,开设高级工程和高级艺术两个专业班;1952年除续招高级工程和高级艺术两个专业班外,加招初级班三个班。我就是这一年考入该校初级班就读的。此时全校共7个班,学生约300人。

(图三)赤山小溪左岸的广东省高陂陶瓷职业学校原址

084754gzom0ujvuhaohrau.jpeg

瓷校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校训,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艺、会动手的技术人才。它汇聚了一批颇有名望的陶瓷专家和艺术大师,如留学日本的瓷窑专家伍长栢、陶瓷美术大师刘元耀、张立观、何翁台、何挺尧、柯祥、沈建初、雕塑大师方亦乔等等,以及梁安仁(教导主任,兼教语文)、缪徵明(教化学)、刘品超(教数学)、黄伟超(教语文)、赖远清(教音乐)等名师;添置了一批教学设备,建立了物化检验室、素描室、雕塑室、实习工场,素描室和雕塑室里有许多各式各样的石膏艺术模型,实习工场拥有各种传统工具和先进机器,如球磨机、辘轳成型机、摩擦压力机、老式轱辘车(俗称“陀车”)等,此外还有煅烧瓷品的龙窑和小型倒焰窑等等。学校开展了多项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通过大埔陶瓷同业协会,推广了石膏模注浆成型、辘轳刮坯成型、球磨机粉碎釉料和色料、釉上、釉下贴花纸彩瓷等新工艺,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率。学生们刻苦学习,技艺提高很快。高级艺术班的同学们的美术和雕塑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他们雕塑或绘画人的头像、人体等,作品无不栩栩如生。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他们用很短时间,就赶制出高水平的斯大林半身塑像,供高陂镇人民公祭斯大林大会使用。我们初中部学生除了学习普通中学的所有课程之外,还加学美术、雕塑和工厂实习三门专业基础课,每周各4课时。雕塑课上,我们从学习和泥(瓷土)、使用雕塑工具开始,雕塑手、脚、鼻子、眼睛、耳朵等“人体部件”;工厂实习课上,在师傅指导下,徒手制作电瓶、电线夹等工业用瓷,用轱辘车(陀车) 手工制作碗、杯、瓶等日用瓷;而美术课上则学习静物写生。

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艺活动,不定期举行文艺汇报会,参加高陂镇的文艺演出。高级工程班黄永坚的男高音独唱(黄永坚后来就读北京师范大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播出其独唱歌曲)、全班的大合唱《歌唱井冈山》、《淮河两岸鲜花开》等都有相当高的水平;为配合当时的中心运动,学校还组织宣传队深入乡村,宣讲党的政策,同时演出一些张立观老师等人自己创作的、短小精悍的活报剧等节目;校腰鼓队常到高陂镇演出《腰鼓舞》(队员有刘树横等二、三十人);学校还曾公演大型歌剧《赤叶河》(廖吉祥、黄自强、黄永坚等主演),水平相当高,深受群众欢迎,得到各方好评。

学校对学生关怀备至。郑嘉主任一手抓教学和科研,一手抓生活。顾及学生们正在长身体,学校把全体学生的伙食费集中用在办好食堂上,坚持每星期两次、每次宰杀一头大猪,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营养。学期结束,学生们都带着胖乎乎的脸蛋回家,让家长们喜出望外。除了给全体学生提供伙食费外,学校还给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发放每月1元、 2元、3元不等的生活费。学生偶有感冒之类的小伤小病,校医室的医生会给予认真细致的治疗;遇到稍大一点的问题,马上送高陂镇医院诊治;有一次,初中部女同学罗暹英得了一种怪病,高陂医院也诊治不了,学校就派老师专程护送她到潮州检查治疗。

1953年,中央中南局的地方工业局,按照中央对中等教育“整顿、调整、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决定:高陂陶瓷技术学校迁景德镇,与景德镇陶瓷学校合并;后因景德镇陶瓷学校校舍不够,盖新校舍已来不及,于是改作:高级工程科三年级按原计划迁并景德镇陶瓷学校;高级工程科二年级迁并湘潭电器制造学校;高级艺术科三年级和二年级迁并潮州韩山师范学校;初中部迁并高陂中学。学校为此事召开了盛大的学生家长会(图四),向家长说明情况,动员大家服从国家安排,高高兴兴地送孩子到新的学校继续读书。

瓷校学生依照国家的安排,分别到各自的学校继续读书,毕业后各奔前程:一小部分上了大学,大多数则被直接分配到全国各地工作。有一批同学当了领导,或成了教授、研究员,我所知的就有黄强(原名黄自强,深圳大学教授,建筑美术教研室主任)、黄绍层(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党委宣传部长)、黄万钟(海南省委党校教授)、饶雨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杨物华(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院长)、钟文格(西安高压电瓷厂厂长)、连兰清(西安电瓷研究所党委书记)、吴耀安(上海冶陶所研究员)、刘家保(陕西测绘仪器厂厂长、党委书记)、黄益强(西安市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刘淼水(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刘怡发(英德教育局局长)、刘伟楼(揭西工业局局长)、郑荣来(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陈华恭(先后任中山大学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和大埔县委宣传部长)、李昔贤(广州越秀区检察院检察长)、黄业修(云南玉溪农科所研究员)、田济川(广西南宁二中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昆维(大埔县人民医院院长)、曾明辉(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黄国强(深圳燃气公司总经理)、刘介中(大埔陶瓷科学情报站站长)、苏荣淡(大埔中学校长)、严柳新(山西侯马风雷机械厂高级工程师)、刘振球(陕西宝鸡某军工厂总工程师)、郑照兴(辽宁鞍山钢铁公司某分厂厂长)、郭玉史(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志超(广东连南林业研究所所长)、贺伟佳(广州氮肥厂高级工程师)、刘能强(中石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等。

图四:1953年,高陂校学生家长会留影。背景就是赤山小溪右边山坡上兴建的教学楼、实验工场、办公室和宿舍楼
084754jn4kzncbmly0bnmy.jpeg

一大批同学成为了各地瓷厂的技术骨干或高级工程师,或各地高级教师等各种高级人才,据极其有限的资料作不完全统计,有:

大埔陶瓷研究所:刘介中、郭祖光、何启壬、廖吉祥、黄玉练、杨兆丰、萧永标、何丕聪、蔡耀臣、蓝步端、李劲华(缴安)、林添仁等;

西安高压电瓷厂:陈治华、李发祥、刘静芳、罗济元、李东方、吴翠屏、连开礼、罗广能、罗晋煌、郭西光、陈牡丹、赵应柱、廖捷陞等;

西安电瓷研究所:钟炽柱、刘树横、丘志贤等;

南京电瓷厂:李荣炉、刘长宁、萧敦权、杨赛爵等;

大连电瓷厂:钟继贤、黄会文、杨裕粦、蓝巧英等;

抚顺电瓷厂:李传授、丘焕雄;

上海电瓷厂:田诒英;

北京某研究所:黄加作(留学德国专家);

北京四机部718厂:严德琪(留学德国专家);

北京四机部798厂:萧裕明、李伟忠;

北京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罗一德;

安徽地质勘探公司:刘佳伍;

广西桂林电容器厂:彭信强;

广东清远市机械工业总公司:严炳桓;

高级教师有黄富贤、张亦铭、张汀祥、刘奇可、游雁南、余集昌等一大批。

1964年初,时任大埔陶瓷研究所所长的原瓷校校长郑嘉,向有关领导建议:为发展陶瓷工业,复办陶瓷技术学校。广东省轻工业厅委托汕头地委、行署复办,定名为大埔县陶瓷工业学校,校址就在赤山高陂陶瓷技术学校原址,级别为中专,学制3年,校长为李法家。当年即在高陂瓷区工人俱乐部、湖寮虎山中学和埔城茶阳中学等地设考场,通过统一考试,由高陂中学组织教师改卷评分,择优录取了63名学生;开设数、理、化和机械制图、陶瓷工艺、窑炉热工等课程。1965年,梅州地委和大埔县委为加速陶瓷工业人才的培训,又决定在梅州地区大埔、梅县、兴宁、五华、丰顺招收58名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1966年再在梅州地区上述各县招收120名,开设工艺班和彩绘班。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有科学知识的技术工人,其中大部分经实践磨练后成为生产技术骨干,不少人晋升为各间瓷厂的厂长、企业经理,也有的参军、上大学继续深造,成为所从事行业的精英。广州市天河区政府科技办公室原主任郭颂堂,就是1966届工艺班学生。

在时代更新变化中,大埔县陶瓷工业学校无疾而终。
注①:刘能强,中石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高陂瓷校初级班学生。

图五:高陂瓷
084754cmh4ddss3i3op08x.jpeg

(供稿人:余国胜)

来源:洲瑞乡情网

发表于 2024-4-16 10: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当年水泥路都没就搞三高农业 各主要路口严查陶瓷产品抑制陶瓷产业那位领导不知道抓了没
发表于 2024-4-18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手机版
见到我岳父的名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4-30 06:10 , Processed in 0.059153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