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059|回复: 101

[大埔影像] 百侯镇旅游介绍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2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百侯镇




       百侯素有“文化之乡”之称。清康熙初年,侯南进士杨之徐三个儿子均为翰林。清末,废科举办新学,侯南步梯小学是全县最早兴办的学校。民国十四年创办私立百候中学,积极推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输送了大批人才。百侯幼儿园办于抗战前,名闻全国。目前,全镇有幼儿园2间,完小9间,中学1间,有中心卫生院1间,还有焕昌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杨隆生艺术馆各1座,是省体育先进镇,镇文化站还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   百侯是远近闻名的“华侨之乡”。据统计,全镇海外乡亲和港澳台同胞有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北美、澳洲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而镇内“三胞”亲属就达1.4万多人,占全镇人口的40%以上。   
       百侯镇又是“干部之乡”。百侯籍的人才遍布全国各省及世界各地,尤以教育界、政界、商界更为突出。社会知名人士杨兰史、杨应彬、刘兆伦、肖月华、杨永松、杨英耀、肖如川等均为百侯人。   
       百侯镇民风淳朴、风景优美,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古往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诗书世家”、“一腹三翰林、一同怀四魁”的典故流传九州。“侯山十二景”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马寺晨钟”、“古榕阴下”、“西岩朝翠”、“东廓晚霞”等景点是古今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田园风光,也是游客观光的名胜古迹。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小编11 于 2010-7-23 11:09 编辑

通议大夫第"一腹三翰林"

   
位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坐北向南,建于清乾隆年间,为时任陕西按察使杨缵绪所建。殿堂式围龙屋,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866平方米,建筑面积2970平方米,共有70个房间,9个厅,18个天井。主体三进院落式。拥有250多年历史的通议大夫第是乾隆年间客家地区闻名遐迩的“一腹三翰林”之一陕西按察使杨缵绪的故居,这座九厅十八井的官厅式大院外表大气豪迈,内饰精致考究,屋内天顶屋脊用沙灰雕塑成鲤鱼高翘状,屋内抬梁斗拱,木瓜墩均雕有各式花草图案,工艺非常巧究精美。

    话说清初进士杨之徐,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人,娶妻饶氏,一腹生下三个儿子,皆先后中了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名闻遐迩,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一腹三翰林”传奇故事。


百侯古巷藏庭院 庭院深处翰林居(转帖) 请点击》》》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手机版
本帖最后由 小编01 于 2010-7-22 16:47 编辑

中西合璧肇庆楼

     肇庆楼是拥有90多年历史的中西合璧民居,它既传承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精华,是一座客家民居建筑精品,更是一幅民间雕琢、雕塑立体画屏,堂内所有梁柱、斗拱绘有彩绘山水、花鸟、人物,雕琢有龙、狮、虎、豹等,正堂的屋脊、外大门屋脊有各种花鸟、瑞兽、鱼虾等泥塑,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小编01 于 2010-7-22 16:37 编辑

侯中思陶学陶基地




大埔县百侯中学是实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全国四大基地之一,是南方学陶的发祥地,有“北有晓庄,南有百侯”的美誉。1985年省教育厅将我校定为“广东省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基地”。1991年、2001年、2005年分别评为“广东省办学有特色先进单位”、“广东省实践行知思想,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奖先进集体奖”。

百侯中学陶行知纪念馆目前有三个连成一体的图片文字展室,位于百侯中学的老礼堂即“行知礼堂”。侯中“行知礼堂”,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目前已成为百侯中学和大埔县重要的人文资源。1933年,学校创始人、国民党中将参议员杨德昭先生为迎接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的一批老师到百侯中学实践“生活教育”理论,特在南京、上海筹措资金新建主体综合楼一座(即行知礼堂),集教室、礼堂、办公于一体,占地面积约1800m2,建筑面积约2600m2,是砖瓦、钢筋混凝土结构,由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自题写校名。30年代到80年代初一直是学校主体教学楼。在这里培养了革命和建设人才一大批,据不完全统计,这里培养过省部级及军级(含将军)干部16人,厅(师)级以上干部约100人,革命烈士87人,高职称建设人才1000多人,各种人才遍布海内外,可以讲生活教育理论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陶行知先生为侯中所题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已成为教育至理名言。

如今“行知礼堂”已成为大埔县重要的人文资源,每年全国各地陶研界的专家学者、陶友和粤东的青少年到这里参观考察的络绎不绝,又由于学校创始人是国民党爱国将领杨德昭先生,且由国民政府“抗战主席”林森题写校名,不少台商台胞慕名前来观光。历经七十多年风雨沧桑,“行知礼堂”已破旧不堪,局部已险象环生。鉴于“行知礼堂”的人文价值和战略价值,保留修缮的意义重大,学校已对“行知礼堂”进行修缮,保留原貌并在“行知礼堂”内兴建“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纪念馆”的建设完成,让全国学陶老基地重新焕发活力。以后,还将建设实物展室,并计划把整个“行知礼堂 ”建设成“陶行知展览馆”。





网友记忆中的陶学基地

北晓庄,南百侯 请点击》》》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小编01 于 2010-7-22 16:44 编辑

马寺晨钟
     马寺晨钟:僧寺横空镇马岗,松声隐向水中藏。晨钟一觉游入梦,梦见花飞鸟又翔。

   

     百侯西山有一座古庙,名为马山寺,建于公元1532年明代嘉靖年间马佛山上,山形酷似马,呼为马山寺或称云封寺。马山寺在山顶巍然耸立,设上中下三殿,可俯视环望百侯古建筑群全景,蔚为壮观。
     清代诗人杨之徐把这个寺院列为侯山十二景,景名题为:马寺晨钟,可见当时寺庙的钟声在每天清晨是响彻山村的,如今,虽然钟声不再,老人们说钟声仿佛犹在耳边。古寺松木丛生,清雅宜人。寺中僧尼早课念经,木鱼声从寺内传开,余音远播,觉人幽梦。Y7 l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小编01 于 2010-7-23 09:34 编辑

百侯老街


百侯街全长1000多米,是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骑楼老街,这里36条石砌街巷将大宅连为一体,形成“三十六条巷,巷巷都一样”的神奇布局,初来乍到者,如果没有当地人带路,就如同走进了“迷宫”。

网友记忆里的百侯街:
百侯街新路面---新面貌  请点击》》》
再来几张百侯街  请点击》》》
热闹的百侯街  请点击》》》
发表于 2010-7-23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百忍楼与百忍歌
百忍.jpg
   在大埔百侯十字巷东边的小巷里,有一座建于清朝乾隆初年(1736——1704年)的屋宇,名曰“百忍楼”。童年时虽常在百忍楼一带游玩,却弄不清它的含义。一别家乡几十年,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每当我回到家乡并路过“百忍楼”时,总要停下来,再看看“百忍楼”三个大字,赞叹前辈的智慧和教育后代的良苦用心。最近读到一首《百忍歌》,感到它正是“百忍楼”最好的注解,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百忍楼,是百侯杨姓十四世祖协强公所建。相传协强公青年时家境贫苦,除在田间耕作外,还以肩挑为生。一次在往高陂挑担时,在吊梨坳凉亭拾到一支二尺长的精致烟筒,遂在凉亭等候失主。后果有一人来寻问他有无捡到一支精致的铜烟筒,协强公答道:“铜的没检到,金的倒检到一支”。当失主说明未敢直说的原因后,协强公当即予以奉还。失主原是一富商,见他忠厚老实,遂资助协强公开办油行,后又办烟厂。发家致富后,遂在百侯建“百忍楼”、“积庆楼”及“德星堂”。协强公之所以会用“百忍”为楼名,是因为自己处于弱房,根据自己一生为人处世的原则,希望儿孙要谦躬礼让,勤读诗书,不要惹事生非。凡事以和为贵,常说“百忍全家福,一和万事兴”。后代子孙大都能绳祖训,凡事平心静气,勤读力耕,百忍其成。
其一:
   百忍歌,歌百忍。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敬爱。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吵。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如今犯罪人,都是欲不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知忍?
   百忍歌,歌百忍。忍字可以走遍天下;忍字结得近邻。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恨。忍得人骂不回口,他人恶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人毒手自没劲。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烦恼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还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星散,一忍万祸皆云消.
发表于 2010-7-23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植槐堂
植槐堂.jpg
植槐堂是百侯古镇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风格最独特、石雕艺术作品风格和内容最丰富的客家传统建筑,是优秀客家民居建筑的代表作、石雕艺术的典范。
一、历史悠久,规模宏大
植槐堂屋名关西世胄,位于百侯镇侯南村东边的山下坪,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九厅十八井官厅大屋,始建于康熙癸酉年(公元169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虽未进行过大修,却基本维持原貌,大体保持完整,曲线形下水道至今顺畅,各方面功能依然发挥作用,墙上的青砖虽经300多年风雨侵蚀,仍光洁如新。

植槐堂占地面积约4800米2,建筑面积约3000米2,全屋共有123间厅,气魄宏伟,极为壮观。在平面结构上分上、中、下三堂,上堂比中堂高一阶,中堂比下堂高半阶,中堂前台阶以案枱式设置,彰显权贵。左右横屋、副屋共4排,堂屋后面还有两排后楼,最北边一排是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左下角有下楼,右下侧有书房,左右后下侧各有八间厕所。左右下侧各有米碓一间,有内外大门,照墙外有八对桅杆挂旗。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生活起居,足不出户。

这座大屋不论在规模上或年代久远上均居百侯镇民居建筑之冠。

二、“螺”形建筑,独具匠心
植槐堂为东北西南坐向,从内门楼“关西世胄”到上堂“植槐堂”为主体轴线,两翼分布许多厅房,最前部分为宽大照墙,外大门侧开,四周是糯米加三合土捶建的坚固的封闭围墙,水圳环绕整个大屋,构成惟妙惟肖的完整的田螺形建筑,布局井然有序,精妙绝伦,匠心独运,是客家民居建筑中的杰作。

螺形建筑为人类文明史上罕见且极为奇特的建筑文明,公元前约2500年玛雅文化中的恰帕斯人的螺形建筑震惊世界,科学的巧合太多,神奇到分不清是科学还是玄学。流徙奔波,颠沛流离的客家人在民居建筑上极有考究。植槐堂田螺形民居建筑具有修心养性、内敛、聚财之意。既坚固安全,又体现出客家人澹泊明志、与世无争,构建宗族家居和谐的文化内涵。

三、石雕艺术,风格独特
客家民居建筑的雕刻艺术多为木雕,石雕较为少见,潮州建筑有较多的石雕,然而植槐堂的石雕非常丰富,与潮州沿海石雕风格也迥然不同,潮州建筑石雕多在梁枋、瓜柱、斗拱、柁墩等,植槐堂的石雕却就在石柱础上,石柱础选材讲究,色纯质坚,把每个石柱础都当成艺术品来雕刻,使植槐堂变成艺术宝库。大门石不作任何雕刻,只作精细打磨,表现出石质的单纯和高贵,在14个柱础上共雕刻80多幅图案,有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从布局、构图到造型上都恰到好处,雕琢精美,栩栩如生。每幅构图都含有深刻的寓意,体现出宅主对生活的热爱、想象和对裔孙的祝福与祈愿。雕刻刀法精良,构图疏密相间,结构严谨,刀法处理之虚实十分讲究,左右柱础雕刻形成对称或呼应,在总体上和谐统一。是客家民居建筑中极其珍贵的艺术作品。

植槐堂的木雕也十分讲究,保留了传统客家民居建筑的木雕艺术。可惜大多毁坏,从后堂和中堂所保存下来的梁枕狮和悬梁鹤来看,刚柔相济,很有力度,赏心悦目。

据不完全统计,全屋共用麻石约700余条。三个大厅的支柱都有青麻石的柱礅,八角形柱础说明宅主身份地位为进士或四品以上官衔。在柱础上作凸雕正是前清的石雕风格,这些雕刻艺术作品在百侯镇中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精品。可惜有许多作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被毁,包括三十多块木质官阶牌匾,中厅右上角的观音娘娘神位,内大门正对的照墙内外壁上极精致、漂亮的白兔、鲤鱼等彩色浮雕等,实为遗憾。

四、神奇古井,长寿源泉
外大门左侧有古水井一口,历经300余年从不干涸,水质清洌甘甜,植槐堂及其附近居住的人,至今均还饮用此井泉。最值得人们向往的是,饮用此井水的人,延年益寿,植槐堂以寿星多而闻名百侯。据老人们回忆,活到90以上高寿的人很多,百岁老人也不少。目前仍健在的90岁以上的寿星有6人,的确罕见。此古井成为远近闻名的“长寿井”,很值得研究。

五、耕读文化、人才辈出
“植槐堂”堂名牌匾高挂在祖宗牌位前木梁上,“植槐”意为培养后裔勤读苦耕,以获功名,报效国家。两边木柱上原挂有鎏金字半圆壳形的木刻祖训“绍祖宗一脉渊源克恭克孝,开子孙两条正路曰读曰耕”。木刻对联被毁后,现每年只能张贴同样内容的红纸对联了。在左横屋上堂的木质厅屏墙门上,现还有一木刻屏联曰“忠孝传家承祖武,诗书继世亦孙谋”。

先祖重视文教,除大屋内设有多处书房外,还另建造两处独立书斋,在桥背书斋名曰 “锄经”,占地500米2 ,内有书室房间10余间,在“月形峰”山脚下的书斋名曰“见南轩”。作为子孙后人读书学习的场所。

由于先祖一直崇文重教,植槐堂人才辈出。仅在清代就曾培养出例充国子监监生以上读书人47位,其中进士2人,入仕9人。十五世祖搢云公和十六世祖柱峰公(鸣岐)都曾相继任七县知县,官至四品,故外大门联曰;“花栽七县,棠芾一州”。近现代因书礼熏陶而有作为的也大有人在。

植槐堂的建筑和石雕艺术保存了客家民系深奥的精神文化和珍贵的建筑工艺,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我们在感动和赞叹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它、珍惜它、保护它、开发它,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发表于 2010-7-23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月形峰上的烈士公墓
历史纪念碑.jpg
   从大革命开始到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百侯不少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早期就接受了共产主义的思想,参加了共青团、共产党,走上革命的道路。“八一”南昌起义以后,朱德同志来到百侯像黑夜里有了明灯,照亮了百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这一地区革命力量发展得特别快,在地方党组织的指导下,不少百侯中学的学生投奔革命,去陕北,去广西,去参加新四军,有的甚至打进敌人内部去,还有的后来派去香港达德学习。抗战中后期,在南委、特委和地方县委、区委的直接领导下,百侯党组织得到蓬勃发展,故那时百侯有“小延安”之称。特别是解放战争后期,百侯许多中小学师生和地方青年纷纷走上革命道路,参军参战或做地方工作
   在这漫长的革命征途中,我们许多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表现出共产党员的大无畏精神,勇敢战斗,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解放后,大家认识到,由于有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牺牲,才有新中国的诞生,才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经侯中校友建议,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为纪念团政委杨建仓等革命先烈,1958年春在百侯中学背面一座美丽清秀的月形峰小山上,建造起一座革命烈士公墓和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前建一纪念亭供人们坐谈、休息、避雨。
   经过四十多年风雨侵蚀,碑身经已斑斑剥剥,登山的小路也崎岖崩坏,难于行走。
   当前,实行开放改革国家中兴,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饮水思源,极有必要重修革命烈士纪念碑,以作革命教育的基地。
   百侯镇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重修工作,1997年2月制订方案,着手组织碑记、颂词、调查落实烈士名单,并得到省老区建设研究促进会的支持拨款重修。在镇领导和广州侯中校友会杨应彬、刘兆伦、刘旭、杨开茂等老同志的努力下,在大埔侯中校友老同志和侯南侯中校友的共同支持下,1998年春动工,终于在清明节前胜利完成了重修任务。
   现在,月形峰的山顶上,已高高竖立起一座258块花岗石砌成的、6米多高的纪念碑,碑上镌刻的“百侯革命烈士纪念碑”九个大字,金光闪闪,这是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老省长叶选平同志亲笔题写的。在碑座正面下端雕刻着碑记,记载着建立纪念碑的目的意义和重修经过,是中共大埔县百侯镇委员会和百侯镇人民政府立,时在1998年春。这座纪念碑象征着百侯中华儿女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它将教育着后代儿女学习先辈革命精神,继承英雄革命传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富强,为建设现代化的中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纪念碑前面的平顶纪念亭,也已修成六角形的金黄色琉璃瓦尖顶纪念亭。亭柱上分别辉上杨应彬和刘兆伦题写的对联,杨应彬题写的对联是:“一片丹心昭日月,满怀浩气壮山河”。刘兆伦题写的对联是:“前贤开拓光明路,后起高擎建设旗”。亭内东向墙壁上镶嵌着四个时期分列的革命烈士英名,并附注籍贯。据收集到的有关百侯地区进行革命而牺牲的烈士共有75位(包括碑后已封顶的墓窖内安葬的19位葬遗骸的烈士),其中大部分是百侯中小学师生。他们中有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厦门牺牲的共青团福建省委秘书长、仙游县委书记丘荣泉,在抗日战争时期陕北牺牲的长征干部政治教育科长杨兰史,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牺牲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萧寿煌,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政治科长唐文粹(原侯中艺友师范部主任、浙江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原闽粤赣边纵团政委杨建苍,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杨应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杨建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牺牲的杨乃炽等同志;另在外地的同志中还有一位湖南人叫黄让三,是黄埔军校学生,南昌起义后跟随朱德在三河坝参加战斗,因负伤留在大埔参加革命,任团参谋长兼营长,1928年在下贤窠战斗中不幸受伤惨遭敌人杀害,他的骨骸也移葬此处。
   烈士英名后面是颂词——《英雄赞》:梅水之滨,廓嶂为屏,月形峰顶,忠骨丹心。为民利益,英勇献身。前仆后继,虽死犹生。浩气长存,乡梓同钦。高风亮节,教育后人。学习先辈,爱国爱民。国强民富,永念英灵。
   烈士公墓四周种植了许多相思树,象征着我们对烈士的思念,现在相思树已长得郁郁葱葱。每年清明节,镇政府组织附近各校师生、群众和烈士家属前去瞻仰、祭扫,举行纪念仪式,为烈士敬献花圈、花篮并请老前辈讲革命烈士事迹。平时,中小学团队组织活动,亦常到那里去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或举行新团、队员宣誓仪式,教育他们学习革命先烈精神,接好革命的班。侯中学生课余爬山、家乡老人晨运、地方青年活动走到那里,都总要在纪念亭小憩,瞻仰一下烈士纪念碑;许多老革命同志回到百侯,总要去月形峰凭吊战友,向烈士敬礼;有的烈士家属还将自己的孩子命名“继烈”,以示永远继承先烈遗志之意。现在人们把这里列为百侯新十二景之一,诗曰:“丰碑高耸月形峰,烈士浩然气贯虹。留得煌煌青史在,千秋凭吊仰英风。”
   从烈士纪念亭前直至上洋宫山脚,用水泥铺砌成阶梯,一共153级,这样,前去瞻仰和纪念烈士就方便得多了!
发表于 2010-7-23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海源楼
还远楼2.jpg

还远楼.jpg
位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坐北向南,建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为杨潮南在马来西亚经商兼做“水客”赚来巨款所建。该建筑系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作品,外形欧式,内为中式。平面布局呈长方形,高三层,前后均有很宽的走廊,柱子有圆有方,为钢筋混凝土浇筑。大门设计为欧洲教堂风格,屋顶继承了客家民居建筑特点,呈“人字形”,二、三楼室内为木构件组成。占地面积696平方米,建筑面积752平方米。
发表于 2010-7-23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蔡仙人古圳与南宋摩崖石刻
百候1.jpg 百候2.jpg 百候3.jpg
   座落在大埔县百侯镇侯北上村的蔡仙人圳,源头起于旧寨村口,长约八公里。此圳历史悠久,为迄今大埔所发现最古老的一宗水利工程。千百年来一直溉着侯北1000多亩农田。
    据史载,清雍正七年,侯北乡人曾重修此圳,由萧彝章督修。萧巡功憩息在“蔡仙人祠”下,窥视祠后岩壁,黝黑如漆,中间苔藓蔓铺,凹凸独异,心疑有字迹,命工人取来长梯铁具,攀上岩壁,划开苔藓,认真洗涮,得镌字数行,亟用纸拓出其文:
“余甲申年四十有二,因开凿此圳,谬言四句:
白侯洞里号神仙,
一带江山几百年。
余今开垦乾坤地,
永为鬼祭蔡花田。
下署:“开禧元年乙丑仲春,开山钱公超记”。
   开禧元年(1205年)属南宋,石刻人钱公超生于甲申年,即南宋兴隆二年(1164年),立石时42岁。前两句诗:“白侯洞里号神仙,一带江山几百年”里点明,号称洞里神仙的蔡仙人,在刻石人钱公超之前几百年创建此水圳。由此可见,蔡仙人圳起于南宋开禧之前几百年。
   曾任刑部安徽司主事的清代百侯进士杨文振在《建蔡十娘庙序》一文中云:“宋时此地,旧辖海阳,土属僻壤,民人鲜少,文教未兴,土风朴略,以故史不及书,志有遗载”。关于蔡仙人圳,有种种神奇美好的传说,这些传说故事给此圳增添了几分灵气和神话色彩。此蔡仙人祠旁南宋摩崖石刻,几经岁月风雨,有几处字迹模糊不清,难于辨认。传说谁能读完全文,则会浮出一缸银、一缸金与他。一秀才闻之后,前往探胜,在石刻前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辨读,已读到末端,开始浮起一缸金银,秀才内心喜悦,认定可获取至宝了,当最后几字续读下去时,却辨认不清了,再也无法读下去,眼前的一缸金银随即消失了。
   相传此圳为姓蔡的仙人,一夜之间开成的。水圳开至下新圩时,已鸡啼破晓,仙人一闻鸡啼便立即离去,故此圳只开凿至侯北下村下新圩。
   清代进士杨文振云:“河北(侯北)水利,人知始自十娘(即蔡仙人)。不知河北疆里,尤僻自十娘也。我河北自开禧前,高者崇林翁郁,卑者茂草芊绵,不可耕也。蔡氏十娘,壤林木,斩荆棘,始事疆里焉,堑山谷,凿石涧而水利於於是开焉。”蔡仙人圳源头,悬崖峭壁,怪石嶙峋,石壁险陡峻,古代开山工具落后,似乎非人力开凿而成,类鬼斧神工,为大埔最古老,最艰巨的一项水利工程。
   古老的水圳,千百年来汨汨流淌,为百侯人民造福非浅。改革开放后,水利又增添了水电,八十年代后期建成“蔡仙人水电站”,原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刘兆伦为蔡仙人水电站赐笔书厂名。蔡仙人源头之水,先用来发电,带给千家万户光明及动力,又用来灌溉、滋润千亩良田。
   南宋摩崖石刻和蔡仙人古圳与现代电站并列,历史遗迹与现代企业并存,为大埔百侯增添了自然和人文景观。
发表于 2010-7-23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小编11 于 2010-7-23 11:28 编辑

鲤鱼灯
鲤鱼灯.jpg
[鲤鱼灯的来源]
   大埔鲤鱼灯舞最早的活动地为百侯镇的侯南村,是族人杨缵绪从陕西带回。杨缵绪,清康熙辛丑进士,乾隆二十二年(公元 1812年)任陕西按察使。依此计算,大埔侯南村的鲤鱼灯舞始于240多年以前。
[鲤鱼灯舞]
   鲤鱼灯舞属花鸟鱼虫一类的抒情民间舞蹈。它寄物寓言,借助舞蹈艺术形象思维的比兴手法,通过拟人化的舞蹈动作和语言,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同时,人们还把鲤鱼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在汉族传统的春节、元宵节活动中,人们用舞鲤来迎新岁、贺新春、闹元宵,对新的一年、新的岁月寄予美好的期望。
[鲤鱼灯舞代表作]
   广东省大埔鲤鱼灯歌舞的代表作是《鲤跳龙门》。它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群鲤嬉春”、“比比交尾”和“鲤跳龙门”。“群鲤嬉春”美于形,金鳞翩翩嬉水中;“比比交尾”富于表情,亲情融融,以情感人;“鲤跳龙门”富于想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百侯已流传200多年的民间舞蹈鲤鱼灯,原系我们汉族发源地黄河流域广大群众歌颂夏禹治水功德的舞蹈,舞蹈内容是由民间传说和神话演变而成的。相传大禹治平洪水后,万民庆贺,有五尾金鲤溯河而上,千里破流浪,力跃龙门,参加庆祝。 舞蹈分七小节:1、出草;2、相会;3、游戏;4、交尾;5、冲浪;6、跳龙门;7、欢庆。
   清乾隆年间,邑人杨缵绪出任陕西按察使,其侄三粼跟随上任。三粼性喜音乐,熟娴宫商,他一见此民间舞蹈,非常倾心,细心揣摩,认真采访,故得其舞蹈全部精华。
   缵绪卸任后,三粼亦跟随返乡,即与同好认真排练,遂将此北方绚丽之花,接种南粤,生根长叶开花。自是以后,吾邑每到农历新年鲤舞即与群众见面,共庆丰年。特别是元宵节,一当金乌西坠玉兔东升之时,鲤灯出队,灯火辉煌,八音和谐,畅游侯南36条巷,各家各户扶老携幼,倚门停闾,欢笑颜开以待祥瑞鲤鱼灯的来临,鲤灯到处,爆竹喧天,舞完一场,各家以年糕美酒热情接待舞鲤人。舞鲤队还常受到外乡人的邀请,鲤鱼灯远游各乡,声振全邑。
   200多年了,发祥于中原的民间舞蹈,落户百侯,再经许多爱好者的加工整理,已具备比较完整柔美动作,乐曲吸收汉乐和民间小调,音、色、动作极为协调。经整理后,鲤鱼舞定型为:演员四旦一小生,道具:锦鲤、龙门。音乐:为小八音。舞步:以碎步为主。结构:以“群鲤戏春”、“双双比美”和“喜跃龙门”三个环节组成。通过鲤鱼(群鲤)的平、侧、蹁、戏、沉、浮、多姿多彩的穿花,游织动态,展现春光明媚,碧波荡漾,鱼群欢跃于大江之中情景;通过双鲤对舞,比目齐飞,频频嬉戏,相互构成甜情蜜意,絮絮“细语”的优美画面;通过群鲤在龙门前“相门”、“游门”、“吐门”、“嫁门”、“试跃”、“喜跃龙门”、“欢庆”等一系列热气腾腾喜气洋洋的舞姿画面,把鲤舞推向高潮而结束。鲤鱼栩栩如生,场面五彩缤纷,活跃、欢乐、优美,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沉在欢快、奋激的情绪中。
   民国以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鲤鱼灯舞长期沉寂,几乎失传。
   春雷一声响,枯木又逢春,1949年我们古老神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换了人间,举国欢腾,万民庆贺,人们又怀念起鲤鱼灯舞,侯南乡文艺宣传队在党的领导下,特请曾为此灯舞熬过许多不眠之夜的老艺人杨允恭细心指导,这一北地南移的绚丽之花,又得与广大群众见面,共庆祖国新生,1953年逐级出席县、地、省民间舞蹈汇报演出,均得赞誉好评,1955年并被选为我省出席全国民间舞蹈汇报演出节目,赴京演出,受到表扬,声震京都。
   50年代,我邑移居南洋的鲤鱼灯舞爱好者杨水泉等人,亦在马来西亚首府吉隆坡大埔同乡会主持下,在马组织演出,受到中外人士赞赏,各地来邀请者络绎不绝,在吉隆坡、巴生等地演出,极盛一时,马来西亚及星洲报刊都多加赞扬。
   文革期间,此鲤鱼灯舞曾被篡改践踏,面目全非,陷于窒息。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政策指引,鲤鱼灯舞又获得新生,近年来已恢复原貌,并有所提高,又再次获选出席县、市民间舞蹈汇报演出,受到表扬和奖励。近年,全国民间舞蹈协会广东分会专程来百侯采访录像,鲤鱼灯舞因此在荧光屏上与全国广大群众见面。这个长期以来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从此光荣列入了我国民间舞蹈史册。
    2007年5月,鲤鱼灯舞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发表于 2010-7-24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还有保定楼。
发表于 2010-8-16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发表于 2010-8-16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还有衢亨
发表于 2010-8-16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还有韵庆楼
发表于 2010-8-16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10_605:}有空看看
发表于 2010-8-16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平侖 于 2013-1-29 21:12 编辑

还有东山村长科天然风景区:仙人掌风景、象形山奇观、葛山嶂天险奇观,……
发表于 2010-8-16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不错、不错、、、
发表于 2010-8-17 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还有长戈的仙人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5-23 21:10 , Processed in 0.06874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