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299|回复: 50

呉六竒 (吴钩)

[复制链接]
europan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4-9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湖北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europan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6-4-9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europan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6-4-9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手机版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europan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6-4-9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6-4-9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吴六奇不是大埔人,是丰顺人.至于是丰顺的客家人还是潮汕人则待考,吴六奇在大明国破家亡之际,助满清屠杀反清力量,乃一汉奸耳!如吴三桂、施琅一类人耳!实为汉族人之耻!!
发表于 2006-4-11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原帖由 europan 于 2006-4-9 09:55 发表
# ]6 S3 d0 f$ d( R, T7 `+ z) f4 d又按,吴六奇墓出土时,值文革,我父亲曾亲睹,云有大量陶俑陪葬,六奇遗骨寸裂,混同尘土矣。

& U8 K( ~6 m8 J) s/ H, j! v# @是不是改葬山子下了?
发表于 2006-4-13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金庸笔下的大力将军和潮史上的吴六奇/ U0 i' I( ~3 x7 P
/ t( Y2 B( Q- @' T% t& C3 M  P: S" @
  金庸的《鹿鼎记》中大力将军吴六奇的原型、清初坐镇饶平的总兵吴六奇(1607—1665),在金庸笔下摇身一变成为查继佐的救命恩人、天地会的骨干和反清复明的积极分子。这就得说一说吴六奇与浙江海宁望族查家关系的渊源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其中的《大力将军》篇)、王士祯的《香祖笔记》、蒋士铨的《雪中人》、钮?的《觚剩》都有关于吴六奇巧遇查继佐并成为至交的记载。因是据传闻而记载,故多志异色彩。相对而言,《饶平县志补订》(陈光烈手稿)对于吴查关系的考证就比较可信了。书中有这么一段:“(吴六奇)弃举业袱被,游吴越,历览形势,广结豪杰……至海宁获交查继佐,继佐为浙西名孝廉,豪宕慷慨,相见恨晚,留居经年,馆谷丰腆;将归潮,痛饮一月,临发,赆以厚资。” ' c' D. C2 g8 z+ H
  
5 e5 O& Y. U" j* i+ H/ e7 ]+ w  吴六奇与查继佐的神交,在《鹿鼎记》第一回中就被金庸演绎成一段生动有趣的传奇式故事。而金庸之所以试图把吴六奇写成一位反清复明的英雄,恐怕跟吴氏与查继佐的这一层关系有关,有金庸作为海宁查家后人感情上的原因。 3 p3 K) g! n3 V! p0 u0 g
  ) K% B! F7 V4 h& |
  虽说《鹿鼎记》只是一部小说,与史实有无出入没有深究之必要,但考虑到有些读者容易犯类似把《三国演义》当作三国历史看的毛病,所以,这里要饶舌一下,试将《鹿鼎记》中的吴六奇与潮史中的吴六奇作一番比较,供《鹿鼎记》的读者参考。 " v) @0 J$ l5 |+ Q4 ~4 g* t
  5 g- E: r( C5 h* ~. G
  首先,从现有史料看,吴六奇并未参加天地会。 / M( g. S9 p" O
  
/ _* F- K$ p/ B% Z  尽管明末清初闽南粤东一带天地会活动十分活跃,但吴六奇游历吴越返家乡海阳县丰政都汤田乡(现为丰顺县所管辖)之后,即致力于乡村防卫活动,“寓兵于农,设团练以训习乡众,地方晏然”。并因抗击反乱集团有功,“当事嘉其能,委守丰顺营”。南明绍宗更授其为总兵官,以“舟师驻南澳”。稍后,清兵攻粤东,吴六奇为保土安民计,“率众归顺,维持封疆”,还“请为向导,直趋潮城”。此后吴氏“自南澳移驻黄冈……诏加都督衔协镇潮州”。不久,清世祖“专敕方印,俾严镇守(饶平),而援剿之权,则无分疆界”。
- J! r5 V9 u1 M; u  
! a% C; D4 J% ~5 g  我们再来看看天地会的早期历史。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天地会的雏形组织,是明末福建诏安二都九甲的一个由18人组成的集团(后人称为“以万为姓”集团),曾攻诏安二都,远袭饶平黄冈,被当时的人称为“九甲贼”、“老万贼”,这与吴氏保土安民之举显然不相容;明亡后,“以万为姓”集团归附郑成功,此后积极参与反清复明活动,这又成了吴氏的死敌。而正式的天地会组织的创建,是在康熙十三年(1674),那时吴氏已死去九年了。从这些史料来看,吴氏在明末和清初皆为朝廷命官,一心一意为朝廷效力,不可能参加在明反明、在清反清的天地会。
2 f5 z! d, k, Q" ~- m! T! s  " c5 V- m, G$ J5 Z1 \
  其次,金庸笔下的吴六奇,“人在曹营心在汉”,身为清官却暗中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且与当时据台湾的郑成功(后为其子郑经)的干将陈近南等保持联系,这更是与史实大有出入。实际上,吴氏之所以为史学界所注意,主要是因为他在潮汕一带与郑氏军队多年对仗,并使郑氏军队在潮汕的军事行动(包括筹取粮饷)遭受重大挫折,这也是他为清廷所器重的主要缘由。以此水火不相容的情势而论,吴氏决不可能是个“人在曹营心在汉”者,更不可能与郑氏为同一阵营。
% n5 N6 I5 P! }; C% H& M: `  % {! I, H5 v9 Q% _
  此外,吴氏是否如《鹿鼎记》(包括其他一些书籍)中所言官至广东提督,笔者手头资料无从查考。
发表于 2006-4-13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吴六奇是客家人但非大埔籍,丰顺县丰良镇人,他的“大少帅府”仍在当地,基本保持完好。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6-4-15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guobeiyan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5-5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6-9-27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吴六奇于康熙四年就死了,而吴三桂发动的“三藩之乱”在康熙十三年,因此吴六奇不可能参加吴三桂的反清活动。不过在三藩之乱过程中,其子吴启镇等人倒是率部参加了台湾郑经对清王朝的攻战行动,占领了兴宁、五华等地。
发表于 2006-9-27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大埔县双溪沭教村下沭平顶山顶有一座距今230多年的"清前代幽魂墓",里面埋葬着10多具尸骨,就是那吴六奇剿沭教时惨死的乡民。
发表于 2006-9-28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感觉最深的是影剧院门前的那些翁仲,听说曾百友书记时失踪,在张远方做书记时寻回来了
发表于 2006-9-28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吴六奇又名吴钩,真的有点名副其实.吴钩指吴地出的一种兵器,以锋利著称.吴钩也代指从军也.
- \7 c3 C; }# s. T, z' d1 s5 _2 L8 _4 y- |; i! E4 b% x2 f5 b3 R/ g
南园十三首(其五)8 M/ Y7 ~% [% n* O: d. w! v1 F
3 I0 D0 w$ m% d* h- m, _4 v  I
(唐)   李贺+ i# n4 i6 G1 J

; L( [, z: j3 K  K  T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 个书生万户侯?
发表于 2006-9-28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关于吴钩与光德富岭的传说

清初,顺治帝封吴钩为铁印总兵大臣后,有一次,他带国师途经“乌岭”过饶平,一路寻察风水宝地建地坟。7 R" W9 |. I0 u( \8 F' P) e
      当行到“乌岭”定光寺,他看到这个地方,不禁驻足细察,赞叹乃风水之宝地,决定拆庙建地坟。因定光寺是佛母娘娘的神位,受“乌岭”村民的崇拜和信仰,村民不同意吴钩拆庙建坟。国师看到村民强烈反对,就对吴钩说:“这不是建坟之佳地,按地理风水来说,是两手相强,财破人亡。仅可作神宫之地。”/ T  R! B3 R8 g' w5 x, n5 H
      吴钩听后对村民说,不能建也好,不同意也罢,若是“乌岭”村民在今夜之内拿出700两银子和一斗秕子,就放弃此地。当夜,“乌岭”村民凑足了700两银子和一斗秕子,第二天一早就交给了吴钩,吴钩看后感到很惊讶,并说他们此地不是“乌岭”而是富岭,由此光德镇富岭村从而得名。
8 w, Y7 X+ e8 J. Y8 K8 D     “富岭”村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发表于 2006-9-28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大埔县双溪沭教村下沭平顶山顶有一座距今230多年的"清前代幽魂墓",里面埋葬着10多具尸骨,就是那吴六奇剿沭教时惨死的乡民。"& m% [7 F0 s6 ]$ Z9 k- U6 z6 C
那是康熙三年的事。沐教原名木窖,因木窖人不愿向吴六奇交纳高额军饷而被剿,死亡1000余人,相传当地因此数十年绝火烟。地名亦被改为沐教,认为要通过这件事“教化”当地人。
发表于 2006-9-28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原帖由 xwp 于 2006-9-28 21:27 发表" q9 @* C- T6 \1 R4 J& x1 T
"大埔县双溪沭教村下沭平顶山顶有一座距今230多年的"清前代幽魂墓",里面埋葬着10多具尸骨,就是那吴六奇剿沭教时惨死的乡民。"6 G, ?0 X4 l' z3 c* o* A# ?* n
那是康熙三年的事。沐教原名木窖,因木窖人不愿向吴六奇交纳高 ...
" _' k) I+ B: M8 Y

& ^+ [5 N8 s" T% {, A- l2 e
9 p( M- u; ~# q' i不知这次木窖之役吴六奇的兵死了多少??其中有没有八旗兵?死了多少?吴六奇的兵主要是哪些人和哪里人组成??
发表于 2006-9-29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不知这次木窖之役吴六奇的兵死了多少??其中有没有八旗兵?死了多少?吴六奇的兵主要是哪些人和哪里人组成?? "6 c2 Z$ @9 E& q2 t' ~0 W
据我所知,没有八旗兵,都是吴六奇总兵任上的部下,有丰顺的邹瑞、杨贞、湖寮的蓝逢等,不过这几个人都未完全执行吴六奇的命令而放生了不少人,否则木窖可要真的绝火烟了,因此乡人立庙祀奉其禄位,至今延续不替。
发表于 2006-9-30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原帖由 xwp 于 2006-9-29 07:29 发表
& C6 u$ q' c* `1 w"不知这次木窖之役吴六奇的兵死了多少??其中有没有八旗兵?死了多少?吴六奇的兵主要是哪些人和哪里人组成?? "( r+ V6 V- i; t/ ?% W- D1 D2 o/ @$ q
据我所知,没有八旗兵,都是吴六奇总兵任上的部下,有丰顺的邹瑞、杨贞、湖寮的蓝逢 ...
( l" M5 D. K1 t* Y3 h) ^0 R& l, Z

- k, I& d# E* o% w5 Y6 ?, |* k0 i. D起事乡民与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官军开打肯定要吃亏的,而且官军人数众多.除非他们也相当骁勇善战,并且能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并运用奇谋,战略战术得当,才有可能打和,但长久来说,还是吃亏,因为官军可以集中各地兵力和资源来"围剿".所以说,起事必须极其慎重,万不可轻举妄动,否则自惹灾祸.
9 ~7 l# Z6 @3 j1 U
% b) |5 ?* G* u5 U) T4 c太平天国轰轰烈烈,最后还是覆灭了,最后的战场在梅州的丰顺和大埔一带.但它总算大大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力量,重重地伤了它的元气,为日后的孙中山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阻力.* P! K5 m% V4 F8 \
' t, h* G9 j' G0 H; J) X
: F$ y. H- M2 i9 M
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能够取得胜利倒是一个很宝贵的经验.
发表于 2006-10-1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个人认为,太平天国是自己把自己打败的。一是内讧,二是洪秀全高兴的太早(这点和李自成相似,有点短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5-1 18:01 , Processed in 0.07560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