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网 大埔网 专题库 何如璋 查看内容

近现代人物与史料评说何如璋之八 试论何如璋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馆长 吴登峰等

2009-12-17 15:14| 发布者: RoNg| 查看: 1406| 评论: 0|原作者: 何文著|来自: 大埔论坛

  何如璋是晚清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颇有争议,毁誉参半,褒贬不一,迄无定评。中法马江战败后,翰林院编修潘炳年、万培因等人奏折弹劾张佩纶、何如璋“玩寇弃师、偾军辱国,朋谋罔上,怯战潜逃,请上查办、以伸国法、以服人心”。⑴而钦查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却上奏“臣等复加察核,或查无确证,或事出有因”。⑵福州民众称何如璋等人为“两张无主张,两何无奈何”的“病干官”⑶(两张为福建巡抚张兆栋,会为福建海疆事宜张佩纶。两何为闽浙总督何璟,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州方言“病干官”为无用之材),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称赞何如璋是“一位有见识的外交家和爱国人士”,⑷而环球时报记者张伟则认为“清首任驻日公使竟成间谍”,⑸孰是孰非,扑朔迷离。笔者不揣翦陋,试就何如璋的一生简略,作一粗浅评述,以便共同探讨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何如璋(1838-1891),字子峨,号璞山,他处于十九世纪中后期。两次鸦片战争使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在强敌虎视,国弱民穷的险峻形势下,曾国藩、文祥、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士大夫主张博采他国之长,学习西方技术,兴起“洋务运动”,谋求治国良策。何如璋因家道贫寒,13岁弃学牧牛,但不甘自弃,每次出去牧牛,总带着书自学,并在姑父陈芙初的指授下学业锐进。咸丰十一年(1861)考中举人,同治四年(1865)被署理汀州知府朱以鉴聘为幕僚,因朱以鉴克城有功,受到督师左宗棠的器重,保举为“补缺后以道员用”⑹,而何如璋作为幕僚,也被保举为五品衔知县。七年(1868)考中进士,进翰林院为庶吉士。十年(1871)授职散馆编修。?
  何如璋出生在广东大埔县湖寮双坑村,大埔本是侨乡,当地居民出洋谋生者比比皆是,他仕进以前多与归侨接触,懂得许多外界世道。进入翰林院后,他更加留心时务,悉心研究经邦治国理论,认为“世变已亟,非拘常习故者所可拯救”,⑺竭力拥护洋务派的变改主张,他的才识与政治主张得到李鸿章的尝识。李鸿章当时总理外交事务,已向英、美、法三国派出大使,台湾事件结束后,李鸿章主张加强防务,强调“将才使才、二者不可偏废”,⑻考虑到对日本的交涉日增,我国在日本又有商民近万人,须料理之事颇多,经李鸿章与枢密大臣沈桂芬奏请,清政府于光绪二年(1876)八月十三日谕命许铃身为出使日本正使,何如璋出任副使。十二月二日清政府改派许铃身往福建船政差委,授何如璋为正使,升翰林院侍讲,赏加二品顶戴,并选派知府张斯桂任副使。光绪三年(1877)十月二十二日正使何如璋、副使张斯桂,参赞黄遵宪等30余名外交使团人员,在上海登上“海安”兵船前往日本,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外交生涯。? 当时的中日关系正处于多事之秋。他到任不久,正值日本占据琉球,琉球自1372年同明朝结成封建宗藩关系以来,五百年间,代代册封,纳贡称臣。但自日本明治天皇称政后,日本便阻止琉球向中国朝贡,并不准再受清朝册封,以致于将琉球吞并。何如璋对此采取积极态度,他于光绪四年四月(1878,5)分别致函总署及李鸿章,详细地分析日本国情,认为当时日本国力尚弱,内伏危机,断定不敢马上挑起侵华战争,主张据理力争,认为“阻贡不已,必灭琉球,琉球既灭,行及朝鲜,否则以我所难行,日事要求。听之,何以为国?拒之,是让一琉球,边衅究不能逸。……他时日本一强,资以船炮,扰我边陲,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而不可得。是为台湾计,今日争之患犹纾,今日弃之,患更深也。” ⑼并提出“为今之计,一面辩论,一面遗兵舶责问琉球,征其贡使,阴示日本以必争,则东人气慑,其事而成,此上策也。据理与争、止无不听,琉球人以必救,使抗东人,日若攻球,我出偏师应之,内外夹攻,破日必矣!东人受创,和议自成,此中策也。言之不听,时复言之,或援公法,邀各使评之,日人自知理屈,球人侥幸图存,此下策也。坐视不救,听之灭亡,弃好崇仇,开门揖盗,是为无策。”⑽主张积极干预琉球问题,坚决制止日本的侵略扩张,在武装力量的支撑下开展外交斗争。可是,他这正确的外交方针,没有得到清政府当权者重视与支持,对外惯于息事宁人的李鸿章及总理衙门认为何如璋的上策和中策“过于张皇,非不动声办法”,考虑到“日本自台湾事结后,尚无另项衅端,似不宜遽思用武”。“再四思维,自以理请问为正办”。⑾毫无疑问,这种单纯的外交斗争在强权即是公理的当时,必然是失败的。
  使日期间,何如璋除忙于公务,办理交涉,敦睦邦交外,更致力于维护旅日侨胞的合法权益,坚持睦邻友好,促进和日本人民的友谊,悉日考察日本的风土政俗。? 光绪四年(1878)十二月十五日何如璋在东京芝山月界僧院设立公使馆,并要求增设领事馆,经与日方反复交涉,终于达成协议,同意在横滨、神户、长崎三城市设立领事馆,援引国际公约,收回领事裁判权。从此,侨胞有了本国政府撑腰,生命财产得到合法保护。?
  在外交上,为了祖国的利益,对日本统治阶层的侵略性进行抵制乃至斗争,而对日本广大人民则坚持睦邻友好,促进和日本人民的友谊,日本朝野名士实藤惠秀、大河内辉声等对他一致推崇,常与他和诗或笔谈。初到日本不久,何如璋结识了一位日本朋友青山延寿。青山的汉学造诣颇深,青山曾为何如璋父母的七十双寿作《为何淑斋先生暨德配范太夫人七十双寿作五言古诗》的诗稿。?
  何如璋使日四年,政绩斐然、不辱使命,在清末几位驻外公使中,堪称一位杰出人物。光绪八年(1882)四月十三日何如璋离开日本回国,六月二十四日补授翰林院侍讲学士,七月初二日受光绪皇帝接见,谒见恭亲王时,奕訢称赞他:辛劳备至,所为公事又极为认真周匝。?
  自同治六年(1867)十二月六日湖广总督李鸿章附呈藩司丁日昌《创建轮船水师条款》以来,针对海防塞防何者为要,清统治集团内发生激烈的争论。十三年(1874)九月二十七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奕訢等上奏《海防亟宜切筹,将紧要应办事宜撮叙数条清饬议折》,指出:“溯自庚申之衅,创巨痛深,当时姑事羁縻,在我可亟图振作。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而迄今仍无自强之实,切要之经营移时视为恒泛,以致敌警猝乘,仓皇无备,有鉴于前,不得不思毙于后”,⑿强调加强海军建设。十月十一日广东巡抚张兆栋代呈前江苏巡抚丁日昌《海洋水师章程》六条。⒀《章程》提出了加强海军建设的具体办法。提议创设北、东、南三洋水师。⒁光绪八年(1882)一月初十日翰林院侍讲张佩纶奏:“驭倭之策在大设水师”。⒂主张在北洋、江南、浙闽、广东设水师四军。陕甘总督左宗棠遵旨复奏海防塞防问题时认为二者不可偏废,若现在即拟停兵节响、于海防未必有益,于塞防则大有所妨。主张:“窃维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而反对派王家壁、于凌辰等则认为,“防海不如防陆”,防海“耗费过钜”。只需“三层大兵轮船及铁甲船,蚊子船并水雷等项……不但毋庸购买,亦不必开厂制造,更毋庸往外国制造”,只要使用原有武器“训以忠义”,即足以固江海之防。“但修我陆战之备,不必争利海中”,“但固我士卒之心,结以忠义,不必洋人机巧”。⒃针对种种不同意见,何如璋于九月二十日上疏《整顿海军以规久远折》,详论水师事宜。他指出“自各国通商,海禁大开,泰西各兵船以护商巡海为名,往来窥视,知我虚实,遇事动相要挟,交涉日形棘手”。“近则列邦竞起,船械日精,皆骎骎乎有争雄海上之意”。⒄认为面对咄咄逼人的武力威胁,非大力加强海军不可。根据海军的特点及国内外形势,提出六点具体措施:
  “一立营制。拟分三大洋定为六营。北洋一营,建阃天津,兼辖奉天,山东各口;中洋一营,建阃崇明,兼辖上下江浙宁各口;南洋一营,建阃南澳或虎门,兼辖闽粤各口;内江一营,建阃镇江,以时巡缉汉口、九江宜昌等处;外海二营,一建阃于朝鲜釜山,以时巡镇日本及黑龙江等处;一建阃于台湾,以时巡镇安南及新加坡等处”。?
  “一编船队。练军之法,首严束伍,积伍成队,众乃不携,陆师固然,水师何莫不然。”“定为若干队,而择其尤其为舰长。庶平时练习,号令一而耳目不淆;有事攻围,运棹灵而首尾相应。”?
  “一办船等。令法制造,船式既殊,运用亦异,有用之测量者,有用之运送者,有利于撞突者,有利于攻轰者,有以巡击外洋者,有以驳行内港者,有以成列备战守者。”?
  “一勤训练。兵舰既用轮机,则攻守驾驶之法,自不能狃旧习。”“储人才,勤教练,为水师第一急务”,“宜于上海等处添设兵校,广招材武之士,分门课练。”“至现充后舰之将弁,须令按期巡海,不致舍业而嬉。”?
  “一谋并省。沿海额设水师,为数不鑫,少所用快船,□柁击龙各船、糜费亦巨;”应“每步每营兵裁若干名,船减若干号,老弱朽败者则经行裁撤”;“将额饷裁充海军经费”,“汰弱留强,可使军威日壮”。
  “一精选拔。海军既设营制,则会计、测量、器械、军医各事当有专责也,舰长、队长、炮兵、水手、工匠各名,不能滥充也。“兵则定格挑补”,限年以为迁转,“在营之弁,皆须终年住船,不得上岸,三年予假,按班遣归”,“务使为将为兵者,历久如新。”?
  此折上奏后,得到李鸿章的高度重视。特意叫马建忠进行复议。马建忠的意见与何如璋基本一致,特别认为何如璋在奏折中“设立水师衙门”的建议,“诚深得整顿中国水师之要领”。何如璋关于海军建设的设想,得到了同时代有识之士的肯定。而清政府执政者慈禧对何如璋的建议,表面上似乎很赏识,著他去主持福建船政建设,但在协筹经费问题上却不吭一声,不添一文。?
  福建船政是清政府洋务运动的重要产物之一,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我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它创建于同治五年(1866),至何如璋到任时,已略具规模。但福建船政为清政府官办的军事工业,从光绪二年(1876)开始,清政府规定从闽海关洋税内月拨五万两为制船经费,年拨六十万两。而实际上从光绪二年至七年每年仅拨四十二万两(光绪三年拨四十八万两),八年拨三十万两,九年拨二十万两。经费年年支绌,船政进于进退维谷境地。前任船政大臣张梦元目击这种情形,无从措手,迫不得已于光绪九年(1883)九月二十日向清政府提出“收船归坞,整顿练船,裁撤工厂”等让船政下马的建议。?
  正当船政处于前途莫测之际,清政府于光绪九年(1883)九月九日任命张梦元为广西布政使,同时任命何如璋督办船政事宜。十月十九日补授何如璋为待读学士、詹少府少詹事,期望何如璋对福建船政事业有所建树,能够扭转困难局面。?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何如璋于十月初二日陛辞离京,十一月二十六日抵达马尾,十二月一日由提调道员吕耀斗呈送木质关防。当即恭设香案,接任视事。?
  何如璋到任前,船政已完成各式轮船24日艘,开工尚未完成的为“横海”号。“横海”号是一艘铁胁木壳兵船,已在光绪九年(1883)四月十一日安上龙骨。何如璋到任时,正巧驻德公使李凤苞将前任船政大臣张梦元定购的龙骨、斗鲸、船身铁料等陆续运回。他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分别在光绪九年(1884)十二月七日和十二月十五日在“镜清”、“寰泰”两条快船安装上龙骨(“镜清”、“寰泰”两艘均为铁胁木壳巡洋快船。“镜清”于1885年12月23日下水,“寰泰”于1886年10月15日下水),三条船同时兴工,船政呈现出“船台鼎峙,合此而三”,“并制兼营”,“经费较省”的⒄欣欣向荣的景象。但遗憾的是由于中法马江海战,待光绪十年(1884)十一月二日“横海”号完工下水时,何如璋已于九月十一日被革职查办。
  何如璋自光绪九年(1883)十一月到任至十年(1884)八月奉旨卸任,任职仅10个余月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他大力整飭船政,兴利革弊。还在他离京之前,前船政大臣张梦元由于船政的日益发展,所需的经费也越来越大,但洋海关内所拨的洋税却逐年减少,深感难以维持,为了节省开支,“不得不力求撙节”。何如璋于光绪九年(1883)九月十一日上奏“主张酌改旧章、将有关人员分类处理”。⒅收到奏折后,清政府谕令他“详细酌核、奏明办理”。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调查,何如璋发现船政内部冗员多,效率低、贪污、舞弊严重。针对种种弊端,他参照西方国家的规章制度及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现行章程,在十年(1884)二月二十八日上奏《沥陈闽省船政核实报销飭部立案折》,主张“薪粮照旧,公费削减”⒇的方针,并大刀阔斧地“汰冗滥、稽工材、审支销”(21),进行改革。他于光绪十年(1884)三月给慈禧呈递了《奏为船政关系海防,拟请协筹经费以扩成规而期实效折》,何如璋在奏章中强调“臣蒞工数月,详加考察,窃以船政为海防根本,万无收束之理”。(22)他清醒地认识到,船政有今天这种局面是“费千百万之帑金,经十余年之缔造”,不能因为“经费支绌”而“尽弃前功”,更何妨现“时局艰危,需船孔急,惟有协筹经费,力图开扩,庶足壮海军之规模,立自强之根祗”。(23)至于应怎样扩展,需要多少经费,何如璋提出:一、添机扩厂;二、仿造铁甲;三、购造船坞;四、开办铁矿等四项规划。而实施这个规划,每年需额定经费一百二十万两,虽“需款颇巨”,但“策以强邻日逼,事变日深,欲图沿海之防,必先壮海军之势;欲壮海军之势,必先增巡海之船。臣通筹大局,再三考核,舍力求开拓之外,别无办法”。(24)可惜,何如璋整飭,拓展规划,尚未得到慈禧的批准,便被震惊中外的马江海战所窒息。但他所构思的宏大规划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处处渗透着民族自强意识。?
  1884年8月23日的马江海战是中法战争的重要战役之一。中法战争爆发后,1884年7月,孤拔率法国侵华舰队强行陈兵马尾港,与福建水师舰船同泊一处。面对战争,在清政府 “避战求和”政策影响下,福建前线官吏备战不力,在法国舰队向中国舰船发起突然袭击时,水师官兵仓促应战,损失战舰十一艘,死难官兵七百余人;24日法舰又炮轰福建船政造船厂,击毁船台。马江一战,中国惨遭失败。?
  马江惨败,举国哗然,为了追究战败责任,清政府于光绪十年(1884)八月一日明发上谕,将“闽浙总督何璟革职,船政大臣何如璋开缺并与福建巡抚张兆栋一并交部议处,张佩纶从宽革去三品卿衔交部议处。”十二月二十七日又谕命予张佩纶、何如璋从重发往军台效力赎罪。?
  “至今马江头,黄口知国玷”(25),今天我们回顾马江海战的悲痛历史及惨遭失败的原因,何如璋等福建封疆大吏应承担那些战败责任呢??
  马江地处东南沿海,是清政府苦心经营的重要军港之一。从闽江口到马尾港,沿途层峦迭嶂,地势十分险要,两岸炮台林立、层层控制,易守难攻。海战前,驻守马江的福建水师有战舰(船)11艘,总排水量约9900吨,除了“福胜”、“建胜”是从英国进口的炮艇外,其他均为船政制造的木质船身,共有火炮50门,水师官兵约1200人,陆勇14营,约有官兵5760人。沿江两岸有炮台7座。而法方在马江之战中拥有军艘8艘,鱼雷艇2艘,除1艘凯旋号为装甲巡洋舰外,其余均为木壳巡洋舰及铁壳炮舰,总兵力为1850人,炮数86门。以实力而论,悬殊较大,敌舰无论在吨位、装甲、火力上都占较大优势,但单纯技术装备上的优势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在这种的态势下,谁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谁就是胜利者。因此,孤拔舰队深入中国腹地,进行挑衅,可以说是一种冒险的行动,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在突袭上。?
  清政府对于法国要在福州挑起战争的判断存在严重失误,在法国单方面断绝外交关系,以扩大战争相威胁时,仍继续与法国谈判,屈意求和放松战备。一再喻令与法军对峙的福建水师“按兵不动、静以待之” (26),“切勿生衅”,“彼若不动、我亦不发”(27)捆住了自己的手脚,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相让,使福建水师陷入被动挨打的绝境之中。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是导致马江战败的根本原因,应承担战败的主要责任。?
  作为前线主要指挥官,对马江战败,何如璋负有直接指挥责任。尽管他是一个坚决的主战派,曾在战前多次要求先发制人并与张佩纶共同布署,调集“扬武”、“福星”、“建胜”、“福胜”四舰,同敌舰“首尾衔接”准备在战争突发时“击撞并碎,为死战孤注计”,(28)并先后于闰五月二十六日及二十九日上折清政府,“奏为法舰聚泊马江、敌情叵测、应亟调各省兵船、赴援协防、以遏敌冲”,(29)清醒地认识到“法人横肆性成,临事必图狡逞”,“万一决裂、先发制人、后发即为人制”。(30)但又忠实地贯彻执行清政府错误的战略方针,严谕水师“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31)作为前线的主要指挥官何如璋在海战猝发时,缺乏实战经验和指挥艺术,束手无策。于23日傍晚便服笋舆,带兵勇八十余名退居快安,初五日押送存银三万六千两,投赴省城至初七日始回船政。?
综观何如璋的一生,他在1885年被谪戍张家口时所作的塞上怀秋诗句,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
           惆怅西风吹帽斜,记曾簪笔侍京华。?
           济川誓击中流楫,持节虚乘东海槎。?
           李广数奇空射虎,刘琨援绝祗吹笳。?
           廿年一觉春明梦,策蹇来看塞上花。
注释: 作者:吴登峰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馆长  张  征  福州中国船政文化建设管理处  
 选自《船政文化研究》(第三辑)

鸡蛋

鲜花

鲜花

酷毙

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