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网 大埔网 专题库 何如璋 查看内容

近现代人物与史料评说何如璋之二十 爱国志士何如璋 《广东史志》1991年 萧学法

2009-12-17 22:52| 发布者: RoNg| 查看: 1905| 评论: 0|原作者: 何文著|来自: 大埔论坛

  何如璋是我国首任驻日公使,是一位爱国的、有远见卓识的外交家和政治家。而今,知其人其事者甚少,而史籍和教科书对他一生的评价亦有褒贬。现在,笔者不揣谫陋,略述何如璋的爱国壮志,俾了解其高风亮节和爱国之大端。
壮志凌云  东使日本
  何如璋(1838-1891年),字子峨,广东省大埔县湖寮镇双坑村人。他于清咸丰十一年中举人。同治四年任五品衔知县,七年中进士,再考入翰林院庶吉士,散管后授职编修。
  何如璋的青年时代,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常起事端侵扰中国。他认为国事危急,非拘常习故者所能拯救,竭力拥护洋务派的主张。何如璋通晓洋务,颇为李鸿章所赏识,遂与枢密大臣沈桂芬向朝廷奏准,任命何如璋为大清国第一任出使日本的钦差大臣。1887年11月,使日东行。他在《使东杂咏》的诗中写道“相如传檄开荒去,博望乘槎凿空回,何以手赍天子诏,排云直指海东来。”
  何如璋驻日期间,十分关心数千旅日侨胞的合法权益。按条约在日本增设横滨、神户、长崎三处领事馆,并取得领事裁判权,使侨胞的生命财产得到合法保护。他对祖国关税不能自主、洋货充斥、金钱大量外流,国势日弱,深感痛心。他向清政府上《奏陈务请力筹抵制疏》。不久,日本要求与我国内地通商,何如璋又向清政府上《内地通商利害议》,陈述中日贸易,每年已入超200余万两,若再准其享有低税率和内地通商的优待,势必大量倾销日货,年入超将增至1000余万两,后果不堪设想。清政府终于接纳了何如璋的这项建议,拒绝了日本到我国内地通商的要求。
  何如璋洞察到日本将并吞琉球,进而侵占台湾和澎湖列岛之势。即于光绪四年四月二十八日致李鸿章说:“阻贡不巳,必灭琉球,琉球既灭,行及朝鲜……他时日本一强,资以船炮,扰我边陲,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不可得。是为台湾计,今日争之患犹纾,今日弃之患更深也。”呈请清政府出面交涉,争公理,抗强权。可是,何如璋这种忧患意识,不但没有引起清政府当权者的重视,反而向何如璋泼冷水,要他就此罢休。结果,在何如璋在任满回国前,终因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日本将琉球国吞并,改为日本冲绳县。此后,日本竟得寸进尺,于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中国大败,朝鲜、台湾、澎湖列岛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何如璋当年向李鸿章和清总署的报告中说的“琉球既灭,行及朝鲜”和“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而不可得”的预言皆为事实。
  何如璋还致力于考察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所起的深刻变化,确认欲自强必须效法日本。他撰写了《使东述略》一书,对日本“三权分立制”作详细介绍,并热情鼓励他的助手黄遵宪撰写《日本国志》。这些书在中国知识界曾引起强烈反响,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即从此书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
 
  壮志未酬 塞上秋怀
  何如璋驻日不辱使命,为国家争公理,抗强权,因未受到清政府的重用,影响了他外交家和政治家的作用的发挥。何如璋光绪八年(1882年)四月任满回国后,清政府任他为侍讲学士、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然而,何如璋不安于居官受禄,深为国家的海防力量薄弱而担忧。是年十月,向清政府上呈《整顿海军以规久远折》,1883年10月,清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福建船政大臣,主管马尾造船厂,12月25日接钤视事。
  何如璋到马尾船厂7个多月,整顿了船厂。时遇法越事起,1884年7月,法国军舰开入福建省马尾。何如璋即协同海疆大臣张佩纶(主战派),在四艘军舰作好战斗准备的同时,于7月18日向清政府驰奏《法船聚泊马江应亟调兵船协防折》,说明敌强我弱,请调各省兵船驰援。并电报请求清政府“塞河先发”,以切断法舰的补给和退路,出奇制胜。
  大敌当前,清朝廷慈禧不顾群情激愤而妥协退让,只求和议,不敢“塞河先发”,亦不令调集南、北洋军舰增兵马尾,使马尾处于守孤援绝的境地。在和议破裂的1884年8月23日下午,法舰精心策划在战书未达之际,不宣而战,我方猝不及防,海军惨败,船厂亦险遭灭顶之灾。慈禧为推卸责任,将何如璋与张佩纶同谪张家口军台。
  马尾战败之责本在慈禧、李鸿章身上,负直接任者应是海疆大臣张佩纶。当时清政府也曾派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进行调查。经核实认为何如璋身为船政大臣当无守疆之责,何况他已在船厂抗敌获胜,对何如璋,左宗棠上奏邀恩免议,朝廷许多人也为何如璋抱不平。何如璋面对腐败昏庸的慈禧,只能含冤替罪。
  何如璋被谪戍河北省张家口军台后,爱国之情赋予《塞上秋怀》诗中:河山中外一秤棋,兴废千秋事可悲。涿鹿首传开国地,野狐常记守边时。城横枳岭风霜历,水合桑干日夜驰。前有轩辕后元魏,旧基遗迹系人思。惆怅西风吹帽斜,记曾簪笔侍京华。济川誓击中流楫,持节虚乘东海槎,李广数奇空射虎,刘琨援绝祗吹笳。廿年一觉春明梦,策蹇来看塞上花。
  壮志不衰  着书寓意
  何如璋在谪戍军台期间,潜心研究管仲经邦治国的学说,着成《管子析疑》三十六卷。清翰林院编修吴道镕撰写的《何詹事家传》中称:“《管子析疑》成于戍所,尤精博,为世所称,盖公虽获谴,而用世之志未衰,实于是书寓微意云。”
何如璋被谪戍军台,三年而放还,遂主潮州韩山书院讲席。他积极宣扬管仲经邦治国的主张,深受学生的欢迎。他在韩山所赏识的,如谢孝廉锡勋、陈孝廉宗廙、李孝廉香溪亦各以文艺有名于时。
  何如璋被谪戍军台的河北省张家口,气候严寒,他身体不能适应而得了脚气病,在韩山讲学时旧病复发,医治无效,终在光绪十七年八月,赍志而逝,年仅五十四岁。当时,清御史邓承修作挽联云:“扼马江四旬,不沦尺地,功罪难明,殁后自应凭众伦:忆燕京一别,遂成终古,思君何处吊幽魂!”民国《广东通志》和《大埔县志》总纂温廷敬也曾撰写《清詹事府少詹事何公传》,称赞何如璋:“公之才已见如于世,骎骎大用矣。乃以时会艰难,怨家媒孽之故,一蹶不复起;而天复故啬其寿,不留以有待,且即公所建白于当时者,亦用者一,而不用者九。余盖不徒为公惜,而为中国人才与国家惜也。”然而,今天有些史籍和中小学历史教材在马尾事件方面仍把何如璋这位爱国志士与慈禧、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划在一起,甚至有的还称以何如璋为首的投降派,我认为这是不公正的。

鸡蛋

鲜花

鲜花

酷毙

漂亮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