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网 大埔网 专题库 何如璋 查看内容

近现代人物与史料评说何如璋之二十三 放眼世界的何如璋 (客家人物事迹资料选辑)

2009-12-17 23:06| 发布者: RoNg| 查看: 1982| 评论: 0|原作者: 何文著|来自: 大埔论坛

  何如璋和黄遵宪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在对外交涉中他们维护国家尊严,不辱使命。与此同时,他们亲身目睹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经济上的繁荣,文化上的先进,于是著书立说,呼吁自强变法,对晚清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震动。
  何如璋(1838—1891年),字子峨,广东大埔县湖寮双坑村人。31岁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编修,后提为翰林院侍讲。他早年喜治桐城古文,后转而潜心时务,常往返天津、上海,向传教士学习西方知识。他曾拜访李鸿章,深得李鸿章的赞许,李鸿章曾对人评价道:“不图翰林馆中亦有通晓洋务者也。”由于得到李鸿章的青睐,何如璋不久便荐为使日大臣。
  何如璋以和平友好使者的身份出使日本。但到任伊始,即碰到近代中日关系启衅之端——琉球之涉。清廷要他对琉球问题“相机妥筹办理”。于是,他开始研究日本和琉球的历史与现状,对日本企图吞并琉球的前因后果作了详细的调查。1878年5月,他在给李鸿章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出:日本是一个极富侵略性的国家,兼与中国毗邻,如不趁其国势未定,兵力未强而克之,他日必将养虎坐大,势将不可遏止。为此,他对琉球问题主张以强硬手段,及时阻止日本的扩张企图。
  何如璋试图以斗争求得和平,在外交上争取主动权,以便及时阻止日本侵略扩张计划的实施。但腐朽的清政府鼠目寸光,没有考虑到琉球在中日两国军事战略上的重要地位以及琉球问题的解决对阻止日本南侵台湾的重要意义。结果晚清当局只是命何如璋与日本外务省交涉,以图敷衍了事。
  尽管如此,何如璋还是根据《中日修好条规》的有关规定,向日本外务卿寺岛宗则递交了一份措词强硬的照会,力陈琉球与中国在历史上的朝贡关系,指责日本阻贡一事,有碍两国交谊。琉球交涉后虽不了了之,但何如璋作为一位弱国的外交官,在清廷内外交困、面临崩溃的形势下,能站在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立场上与日本军国主义据理力争,这种敢于抗强权、申公理的精神实属难能可贵。作为清廷第一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可以说是不辱使命的。 何如璋在日期间,深入社会,进行广泛地调查研究,从中了解到许多有关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民情风俗方面的情况,写成了《使东述略》和《使东杂咏》两书。这两本书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以及日本的民情风俗,为近代中国人了解日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使东述略》首次以赞成维新变法的态度向中国人介绍了日本的制度改革。何如璋详细地介绍了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官制改革以及仿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建立的明治新政权,介绍了明治维新中有关兵制改革、学制改革、经济改革和废藩置县的情况。在《使东述略》一书中,何如璋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应拘于成见,苟且偷安,而应养士储才,整饬军备,肃吏治,固人心,安海内,制四方。希望清政府借鉴日本的明治维新经验,实行改革。尽管他的改革方案还未摆脱洋务思想的樊篱,但较之墨守祖宗成法的封建顽固派,却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何如璋作为清廷的第一任驻日公使,在琉球问题上,维护国家尊严,不辱使命。他的《使东述略》、《使东杂咏》两书,在中日关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何如璋不愧为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和维新思想的先驱。

鸡蛋

鲜花

鲜花

酷毙

漂亮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