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60|回复: 0

洲瑞杰出乡贤——李竞能,中国第一个人口经济学博士生导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22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湖北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李竞能:南开人口与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

作    者 | 李新中


085423jqoleyo3gagggocy.jpeg

李竞能先生(1927.12.9-2016.11.4)195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并考取南开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52年毕业留校任教,长期从事经济史、经济学说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79年创立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并任所长至1993年。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全国第一个人口经济学博士点博士生导师。1988-1989年曾在美国布朗大学、斯坦福大学、东西方中心从事研究。经常参加国际学术活动, 多次参加联合国人口专家研讨会、国际人口科学联盟19-23届大会, 曾任国际人口科学联盟第23届人口大会国际组委会成员、中国社会科学基金经济组评议员、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第一至四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先后参与主编《人口学概论》、《人口经济学》、《人口理论教程》、《中国人口丛书》等教材和专著, 主编《当代西方人口学说》和《天津人口史》等,并在国内外发表《中国人口城市化模式和发展道路研究》、《人口增长对中国经济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人口控制》、《亚太地区人口、农业粮食保障和乡村可持续发展》、《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等论文80余篇。1999-2001年独自完成和出版《现阶段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人口经济理论研究》和《人口理论新编》等著作。

颠沛流离,北上求学









李先生出生在广州,客家人,祖籍广东省大埔县洲瑞乡赤水村。父亲李加勉,字改之,坚信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广东大学演讲时的两个记录员之一,先为李济深的幕僚,后为余俊贤部属。母亲区佩琼,出身于广州大家庭,祖上是满族旗人,育有12个子女,李先生排行老大。
李先生童年在广州外祖母家度过,家境优裕,喜欢音乐,喜欢唱歌,曾经为东北义勇军募捐在校内唱歌。1937年抗战爆发,打断了学校生活。为了躲避日本飞机轰炸,外婆和母亲带着孩子离开广州,先逃亡到清远乡下,又逃亡到陈村。日军扫荡广州四郊,一家又走水路逃亡,挤在一条船上,上有日本飞机扫射,下有土匪打劫,经新会、斗门到了澳门,半年后又逃到香港。由于李先生的父亲被日本人列入逮捕名单,全家又逃离香港,在东江游击队的保护和带领下走了四天共六百里路,回到广东大埔家乡。初中三年级下半年李先生在姑姑家寄住期间,表兄经常灌输进步思想,还学唱抗日歌曲“延安颂”、“太行山上”等。
1943年潮梅大旱,一家人又长途跋涉去重庆。在国立第二华侨中学上学期间生活很艰苦,吃的是发霉的平价米和干蚕豆泡开后煮成的菜。綦江在校舍前流过,看到纤夫们每天在河边过,衣不蔽体,甚至不挂遮羞布。1944年日军一度逼近重庆,李先生写了他人生第一首古体诗表达在这种形势下的忧国心情:“夜中不能寐,辗转乡思侵。极目山河变,何时日寇擒?闻鸡英杰舞,抚剑老龙吟。杜宇悲春尽,声声动客心”。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李先生随父到南京准备考大学。在南京生活了不到半年,李先生看到国民党当局仍然沉迷于抗战胜利,大小官员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当时曾在诗中感慨地说:“笙歌不绝秦淮夜,遍地哀鸿恸国魂”。当时各个大学分别招生,报考西南联大的据说报考有几十万人,只录取千数人。“当时中山大学校长答应让我读该校先修班,我不愿被人说走后门,所以坚持到南开大学来,这也是我和南开的缘分吧。”
1946年9月,李先生只身到天津上学。当时南开强调一年级是通才教育,李先生还按自己兴趣读书,哲学考试得93分,题目是“什么是真理?怎样寻求真理”。李先生回忆说,最有意思的是袁贤能教授讲的经济学概论,他是美国纽约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常常在课堂上谈他的留学生活逸事,妙趣横生,考题也出人意外,如梅兰芳的面孔是不是商品?如果全国劳动者少了一条手臂对地租有什么影响?二年级傅筑夫教授讲的中国经济史,围绕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以及中国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兴起,分析得引人入胜。
李先生当时一心想读书出国留学,可是学校里风潮不断,经常罢课游行。1948年春,国民党的败局已成,家里要李先生回广州读书,而李先生决定留在南开大学完成学业。有一件事对李先生留下等待“解放”很有关系,他在上铺找到一本《老残游记》,看了几页,发现里面原来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李先生读后认为,原来共产党实行的还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既然国民党的失败不可避免,应当留下来看看共产党的作为。1948年冬,李先生参加了进步社团南开新闻社出版大字简报的活动,每天把偷听来的新华社战报用大字的形式张贴出来,很受欢迎。万没想到,后来在文革里这段历史却成为被审查的重点。1949年初,天津终于解放。
085423qz8m9kkaj7bamlnb.jpeg
085423yiip5r25azpm2a88.jpeg
085423e84h8rpar4r1r55s.jpeg


只要有可能,李先生常读书自娱,曾把《老子道德经》译成白话文。1976年虚岁50时,李先生写了一首《咏怀》:“平生爱淡泊,把酒颂离骚。不识金龟客,怕亲兰与椒。心直难学舌,骨傲懒折腰。几度经霜雪,方知柏后凋。青松多挺拔,白鹤易逍遥。若弃名和利,谁非王子乔?”这是李先生最喜欢的一首自咏。

1979年11月李先生创立了南开大学人口研究室,任室主任,正式改行人口经济学研究。研究室的专职研究人员从最初只有李先生一个“光杆司令”,发展到全国知名的人口经济研究机构。1980年教育部召开16所大学人口研究机构规划会议,李先生奉命参加,并获得学校批定人口研究室编制。中国人口研究处于初创阶段,李先生提出“门户开放,共同繁荣”的主张,得到许多人口研究机构的赞同,只要是有利于人口研究事业发展的相互都积极支援。李先生作为副主编积极参加人口学教科书的写作,一本是由河北大学人口室主编的《人口学概论》,一本是由北京大学人口所主编的《人口经济学》,这两本书先后在1981年和1983年出版。1980年李先生还被邀赴南京参加太平天国研讨会,34年后重游旧地,物是人非,他有感而发,写诗一首以纪行:“读史留心兴与亡,石头城内论洪杨。行云默默流东海,归燕呢喃觅旧梁。白鹭洲前观冷暖,秦淮水畔悟沧桑。人间多少悲欢事,秋月春花应断肠。”

1986年南开大学人口研究所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为人口经济学博士点,李先生被审定为人口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并被南开大学聘为校学术委员会成员、学院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和职称评定委员会成员。

教书育人,师生情深








085425qvhbsvaff6mvan56.jpeg


由于过度紧张和劳累,李先生在1993年夏辞去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职务,专心从事教学与研究。李先生并没有闲下来,首先是培养研究生,从1990年初到退休,前后培养人口经济学博士研究生15名,博士后研究生一名。对博士学位论文,李先生要求很高。第一,要掌握充分的统计资料和第一手资料;第二,要有自己的理论模型或者理论框架;第三,在此基础上要进行实证分析。最重要的是立论明确,观点鲜明,要以天下为己任。李先生曾以诗表达此意:“浩气凝毫天下事,呕心沥血结奇葩。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提笔应知肩担重,行吟莫怕脚踵麻。画龙定要点睛妙,百炼千锤方不差”。虽然达此境界颇不易,但是李先生认为应当树立这种目标。他认为做好学问一定要具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和表达四个基本能力。学生们前期的博士学位论文以分析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主,中间多论中国城市化和农民出路问题,后期注重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中几篇论文已出版为专著。
几位他的第一届研究生追忆说,李先生治学严谨,我们每一个作业、论文,李先生都认真全面点评,其高度有时候超过了我们的理解力和接受程度,以至于有同学现在还略有委屈的说“我是学渣,朽木不可雕”,“上学的时候,李先生从来没表扬过我,尽是挨批了”。现在回忆起来,李先生的批评太宝贵了,受用终生。李先生八十大寿和我们研究生入学三十年返校聚会,是追忆亲爱的李先生另一段感悟。毕业后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经历,有坎坷有不顺。李先生把每一个同学放在心上,挨个给予掏心掏肺的教诲。“你要在现在的工作条件下,胆子再大点儿,步子再大些”,“生活总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开朗活泼一些”等等,温暖慈爱如父母。
一位学生回忆起一件趣事:在中山大学召开的年度学术会议上,李老师第二位出场,他走到话筒前,把手伸到西服口袋里左摸右摸,最后无奈地伸出手说忘带稿子了。他首先一字一句地提到了要讲的一个主题和七个要点,听众都在担心这么多细节,不会讲着讲着有遗漏吧?再看李老师,不急不慌,一个个逐项展开,30分钟内准确地阐述了论文内容与架构,完全没有遗漏,而且有理有据,逻辑清楚,生动形象,大家听得特别投入。回去路上我问李老师稿子是不是找不到了?李老师一笑,顺手从西服兜里摸出发言稿说,其实稿子一直在这里,只是我不拿出来,因为我要让大家记住,南开大学的老师有水平,记忆力好,内容好,不用稿子照样讲的很好。
一位学生说,李先生作为无党派人士,一生不好官、不为官,但也公允地要求我们“研究问题要大胆,发表意见要慎重”,既提出学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良心和原则,也充满保护晚辈的恻隐之情。将先生一以贯之的思路稍加梳理,不难发现,对严厉的一胎化政策,先生是不以为然的。他特别不赞成经济衰败赖人口的特色理由,当然也不主张人口对经济的红利无限大。
另一位学生回忆说,“84年到南开和其他五位同学入到先生门下,第一次感觉到了研究团队是什么样子。开会的时候,因为钢笔墨水堵了,按照乡下人的习惯使劲朝地上甩,笔倒是通了,但是在水磨石地板上留下一串墨水点,被先生狠狠地批了几句,委屈得流泪而搞得大家好尴尬。先生如父亲的感念竟是这样生根下来的。”“报考的是社会学系,等来的竟是人口所的录取通知,尽管全然不知人口学是什么玩意,还是感谢这纸通知给我生命带来的转变。先生让我这个痛恨数学的人在人口学这个专业建立了应有的信心,他给予过的赞扬现在还能够记忆如新,对一个几乎只背负过负面体验的人,我完成阿德勒所述的‘自卑的克服’这个生命任务肇始于先生。后来成为一个学人的生涯也是先生的‘设计’,桩桩件件在生涯道路分叉的时候发生的大事,背后都有先生的心血。到后来自己以这个领域为自己的终身生涯,才体味到了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发生的影响竟然可以如此之大。”
1997年夏,在集中精力审改博士学位论文之际,李先生突发急性胰腺炎,住院期间继续和研究生讨论论文修改意见,完成了论文的审定。这次住院主要靠研究生们看护,李先生感到非常欣慰。
李先生的学生们对他是尊敬加关心,很多人时常打电话问候,所里的同事们更是时常关照,学生们从外地来津也经常去家里看望。一对学生夫妇专门买了电脑、大屏幕电视送到家里。李先生血压高,一位学生在美国定期给李先生买药寄药,十几年未间断。
085425qcvh1xh8m8c8h816.png


不忘亲情,拜祭父母











1977年李先生收到舅舅从香港来信,方知母亲已于1974年逝世,曾含泪写诗表达哀痛之情:“季世多离乱,一家骨肉分。石人沉大海,青鸟起孤呻。梦里依稀泪,天涯落拓身。九州一统日,清酒奠慈芬”。1984年发生了一件最令李先生痛心的事,经过几年的审查,有关方面终于通知他可以去香港和父亲见面,不料噩耗传来,父亲心脏病发去世,父子终无缘相见。李先生按其父八十生辰咏怀诗原韵和诗一首以纪:“淡泊无为任发皤,忧民忧国剑横磨。春心难托鹃啼少,蝶梦易迷别恨多。对酒当歌朝露叹,闻鸡起舞老龙哦。楼空倚月诗魂在,桃李芬芳忆逝波。”
1989年10月,李先生在访美外出开会期间,终于实现访问台湾的愿望,在桃园机场受到台湾弟妺和亲属们全体热烈欢迎。在台湾最重要的事是拜祭双亲,李先生从1946年以后就与双亲隔海相望,无缘相见,在双亲墓前心情的沉痛不问可知,写下《敬奠双亲墓﹒步丁巳原韵》:“游子来天外,亲情难割分。劬劳愧未报,棠棣止孤呻。梦绕关山月,心仪玉树身。哀思盈五内,香烛祭清芬。”李先生还到他父亲曾经任教的卓兰中学参观,领会父母当年的清苦生活,到基隆海边遥望大陆。


守望发妻,不离不弃







085425bovxoqvzqlqvxxuq.jpeg
1953年,在组织的安排下李先生认识夫人陈士芳,当时她是河西区教育局普教科的普通干部。李先生回忆,结婚时需要负担100元采办新被褥等,那时每月工资只有56元,还在学习,筹不够钱,幸亏收到29元稿费才凑够数。两个人一起度过63年风风雨雨,也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日子。金婚之时,李先生有感而发,“雨骤风狂五十秋,相濡以沫复何求。”
李先生的夫人1987年股骨头骨折,之后虽然一直行动不便,仍在李先生的照料下伴随先生出访了美国、澳大利亚、香港、英国等地。2000年初,夫人查出腰椎陈旧性骨折,在学生的建议和帮助下去广州住院手术。期间李先生一直在旁陪伴,白天照顾吃喝,晚上在附近小旅馆守候,有时候还在病房守夜。

2006年起,夫人瘫痪在床长期住院,后面几年更因脑萎缩不能说话直到完全没有意识。十几年间,李先生全力照顾老伴。开始时每天去医院守望,到最后几年自己也行动不便,但还是坚持每周1-2次去医院看望,对夫人说话,念叨家常。李先生一直注重保养和锻炼身体,最后几年不便出门,就每天在客厅里转圈走路,说这样才能坚持照顾完老伴。

高龄退休,笔耕不辍






085425dpnhcgjjshhxs6sx.jpeg
1998年3月,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生导师,李先生以71岁高龄获准退休。他曾以《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原韵写词一首:“七十年华随逝水,无心追慕英雄。豪情壮志已成空,青衫热泪在,血染杜鹃红。傲骨难标官史上,两袖寒彻清风。孤星冷月几相逢?落花悲世事,香透梦魂中”。
退休后,李先生仍然笔耕不辍,把空闲时间用来写书。完成的第一部专著是1999年由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阶段人口研究问题》。这部书是李先生在1994年以来给研究生上课的讲稿基础上几经修改完成的,后获中国人口学会专著类一等奖。该书不仅系统评介了现代西方生育经济学观点,而且论述了人口压力下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对人口发展的影响,还探讨了社区建设和人口经济问题的综合治理,并且较早系统论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
李先生经常忠告年轻人谨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他认为,立志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回报社会并不难,难的是通过什么具体途径达到目标、实现目的。这既关乎个人有无实力,又涉及客观环境是否允许。年过古稀以后,李先生领悟到生命极其短促,年华转眼即逝。如何在有生之年过得比较轻松,一是精神要有寄托;二是生活力求平淡,少私、寡欲,知足、无求;再是对生命用加法而不用减法,不为自己倒计时,而是活一天就多赚一天。最后,用李先生的《八十自咏》作结语:“七十古来稀,如今并不奇。八旬犹忘老,百载寿仍期。体健情常乐,心宽事易齐。笔耕磨岁月,藏竹蕴禅机。朝看水东逝,暮观日落西。逍遥方自在,何必觅灵犀。”

085427crz6gjhly6sjre8b.jpeg

李竞能 硬笔书法《中秋所感》诗一首

085427b8kub8aauiue4ub4.png

李竞能 硬笔书法《生生死死》诗一首


来源:南开人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5-4 10:05 , Processed in 0.05686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