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334|回复: 11

大埔各乡镇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1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大埔各乡镇介绍


    湖寮镇

湖寮镇.jpg

湖寮镇是大埔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地处梅潭河上游,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汉剧之乡”之美誉。总面积199平方公里,管辖19个村民委员会,1个林场和4个社区居委会。全镇共有人口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万多人。传说,在很久以前,湖寮中心村(今龙岗、古城、新寨、下坜、岭下、黎家坪)是个湖泊,一片汪洋。那是由于当时梅潭河水比现在大得多,而在今河头下面的河水出口处——“梅塞”乱石阻塞,水流不畅造成的。只有五古山(现称五虎山)下鸦鹊坪及岗头坪因地势较高是陆地,地上森林茂密,虎狼出没。那时的先民们于湖边高地搭寮居住,故人们将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湖寮”。据文史记载,东晋、隋代在此先后设置义招、万川县治。民国17年(1928年)改为同仁区,辖五乡;民国26年(公元1937年),由梅河区辖;民国33年(公元1944年),改设5乡。建国后划为大埔县第五区,下辖虎中、虎南、虎北三乡,1952年取消第五区恢复湖寮区名称,管辖11个乡。1954年撤区并乡,分成两个乡:双坑乡、湖寮乡。1958年撤乡改为湖寮人民公社,管辖区域不变。1961年春,县治由茶阳迁湖寮。1983年撤销公社改设区、镇,改为湖寮区。1985年上半年,区、镇合并,改称湖寮镇至现在。2002年,镇政府迁驻畹香大道起点南端之新址。梅潭河似玉带从东流入,再折向北、向西,沿着山脚蜿蜒而去。全镇有山地面积17333公顷,耕地面积900公顷。 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蔬菜、烤烟、水果、等。2006年蔬菜种植面积达12945亩,畜禽饲养量达到99.9万只,烤烟种植面积500亩,水果种植7656亩。2006年农业总收入32620万元,比2005年增长了6%;农村人均年收入4599元,比2005年增长了6%。乡镇企业总数1447间,从业人员4166人,2006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28868万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8.5%;上交国家税金143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3%;实现利润186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5%。
湖寮镇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镇现有电站25座,装机容量达5000千瓦,年发电量达1600万千瓦时;镇村交通便利,全镇19个村全部通四级标准公路,全部实现路面水泥硬底化;通讯网络完善,程控电话、图文传真、移动通讯全部开通;山区信息化建设加速前进,至2007年5月底前,15个村(社区)实现网络信息到村(社区);有线电视覆盖率100%。教育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共有学校11间,教师127名,学生115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全面完成“改簿”任务。教师待遇不断改善,教育质量逐年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2006年,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87.5%,位居全县第一。湖寮镇有“三胞”3.8万人,自1990年以来,海内外乡贤先后捐资捐建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等项目共计捐资2.3亿元。
湖寮镇名人辈出,近代有何如璋、吴奇伟、罗卓英、杜埃、肖畹香等名人载入史册。镇内文物景点较多,山歌、汉剧、舞狮、舞龙等民间文化经久不衰。
湖寮特色小食多种多样,品种繁多,如药根鸡、石生肉圆历史悠久、远近闻名;鸭松羹、算盘子、鸭嬷溜、上锅老鼠板、笋板、三合粉、豆子羹、牛肠肺等各有特色且价廉物美。
湖寮镇资源比较丰富。山区主产竹、木、茶、果等,其中葵坑村优质矿泉丰富,由这里生产的“泉之乡”矿泉水是全国驰名免检绿色产品;碗瑶村有毛竹近万亩,是广东省毛竹生产基地之一;“双坑雨笠”属双坑村民手工编织传统产品;双髻山盛产水果,是有名的“水果村”;双髻山、龙岗泰安楼、梅潭河等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这里山川秀美、胜迹处处,一弯清澈见底的梅潭河在腹部迂回而过,一座青翠欲滴的五虎山在背后逶迤耸立,“湖山八景”早负胜名,古驿道、摩崖石刻古朴壮观;这里的乡民热情好客,这里的人们崇文重教,崇商重企,这里将以优惠的政策,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诚信的态度,热情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考察、洽谈、投资兴业,这里将坚持“发展、稳定、团结、务实”的作风,齐心合力,共创美好的未来。



高陂镇



高陂镇.jpg

       高陂镇位于大埔县南部,地处韩江中游,是大埔县三大镇之一,也是省定首批重点建设的中心镇和陶瓷科技创新专业镇。东连平原、光德两镇;西滨韩江与古野镇隔江相望;北接湖寮、大麻两镇;南邻桃源镇和丰顺县潭江镇。总面积809.6平方公里,辖35个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全镇共有人口8.3万人,属汉族,讲客家方言。  据载,明嘉靖以前,有一水源远至20余里,源有白芒畲(今桃源镇与丰顺县边境),经桃源流至九龙湾入韩江,溉田200多亩。其水源高处筑陂圳叫高陂,受这高陂水灌溉田的村寨就叫高陂村(见明、清《大埔县志》)民国《大埔县志》载;高陂圩在韩江东岸,老圩原在高陂寨(今高陂中学校舍旁),清乾隆三十年移此,初称乌槎圩,惟各乡出入市者因习惯多呼旧名,古仍称高陂。民国时期设高陂区署,建国后设区人民政府管辖十三乡,1958年撤区政府改为公社,1981年撤公社改为高陂镇和高陂区,1985年镇区合并为高陂镇至现在。韩江自北入境,先后纳赤山溪、合溪水,延至黄竹居,经丰顺达潮洲。境域状,属河畔低丘陵坡起,镇府驻地在石壁潭,距县城直线18公里,公路里程49公里。全镇有山地面积27万亩,耕地面积2.27万亩。至2000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平均气温为230C,最低气温-40C,平均日照数1720小时。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甘薯、木薯等。
  高陂镇境内瓷土质优量大,陶瓷生产具有700多年的历史,是大埔陶瓷集散地,素有“白玉城”美誉,陶瓷产品主要有日用、工艺、美术、仿古、中温等5200多个花色品种,80%以上的产品远销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南非、新加坡、香港、中东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9年全镇有各个层次企业435户,其中陶瓷企业24户,产值达415万元。1988年陶瓷企业221户,产值达1246万元,1995年四个层次企业达1459个,企业总产值达10046万元,2000年四个层次企业达1630个,年总产值达130000万元,上缴国家税收469万元。其中镇级龙头企业高陂新马陶瓷厂,年产值2100万元,上缴国家税收110万元。全镇山多、水力资源丰富,据技术部门测绘,全镇可开发办电7700千瓦,可发展小水电工业,1979年有2间电站,装机容量为500千瓦;1988年有12间小水电站,装机容量1820千瓦;2000年有19间小水电站,装机容量4800千瓦。  
    高陂镇交通运输网发达,陆路可直达县城、梅州、丰顺潭江,水路可直达潮汕发达地区和出海口。(高)陂湖(寮)公路49公里,1958年开通,1996年进行扩宽改造,1997年铺筑水泥路面;1960年开通(高)陂光(德)公路16公里,1997年扩宽改造,1998年铺筑水泥路面;1976年开通(高)陂桃(源)公路16公里,1999年扩宽改造,2000年铺筑水泥路面;(高)陂梅(州)公路,1994年动工,并在韩江架设一座高陂田家炳韩江大桥,1996年10月竣工通车,1999年铺筑水泥路面;1964年开通(高)陂三(河)公路至宋公段,1998年扩宽改造,1999年铺筑水泥路面。1994年开通了陂寨至桃花、罗基至黄泥凹、渡头至黄坑三条行政村公路,总长21公里,实现全镇村村通公路目标。韩江河上有二个码头,一个设在罗基白门前港务码头、一个设 在沿江二路货运码头。全镇有2间中学,其中1间是完全中学,19间完全小学1间中心幼儿园和36个分教点。2000年全镇有中学教师216人,在校学生3109人,小学教职工285人,在校学生4726人。1998年至2000年,筹资700万元对陂村、莲塘、留田、稼社、渡头、罗基、黄泥凹、红星8间小学和家炳二中1间中学进行了改薄。全镇有卫生院1间、门诊2间、卫生站32间,在职医护人员106人。镇有敬老院1间、文化活动中心1间,全镇有13个村新建了村办公楼。高陂镇1996年被省评为南粤尊师重教先进单位、2000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茶阳镇

茶阳镇.jpg

茶阳镇位于汀江下游,大埔县北部,闽粤两省三县十二个乡镇交界处,是全县三个中心镇之一。全镇下辖26个村民委员会和一个街道社区居委会,共12609户54479人。街道社区居委会下设10个居民小组,有3022户13397人。街道城区水陆交通便利,境内汀江、小靖河、漳溪河三条河流交汇于狮子口后经汀江流入韩江源头----三河;省道茶上线、白三线贯穿全镇,梅坎铁路在茶阳设货运站,是龙汀、潮汕交通枢纽。全镇辖区面积288.81平方公里,现有城区面积2平方公里,新规划城区面积8平方公里。

茶阳是大埔县老县城,据史料记载,公元413年为义招县,公元607年为万川县,公元1526年为大埔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历来人才辈出,境内人文景观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父子进士”石牌坊、邹鲁故居、"石上盘榕"、粤东最大骑楼群、古城墙、关岳庙等文物景观,镇府内由第一任县令栽种的古榕树更是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像征着茶阳的繁荣与昌盛。2000年5月,我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

茶阳镇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优美的生态,便利的交通,以及作为老县城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造就了茶阳商贾云集,商贸繁荣的繁华盛世。



光德镇

光德镇.jpg
     光德镇位于粤东山区大埔县南部,北依高陂镇平原,西接高陂镇,西南与桃源镇相连,东南部毗邻潮州市饶平县,地域面积113.66平方公里。南面横屏山斋公岽海拔1070米为全镇最高峰,水源于丹竹至漳溪经雷峰集各村流经高陂注入韩江。地势东高西低,境内多为丘陵山地,土壤多为沙质页岩地带。

光德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700mm,日照1750小时,雨水充沛,四季如春。


镇内有丰富的瓷土资源,在大埔县的5条瓷土矿中,第2条矿带从光德经平原延伸到湖寮,全长23公里,宽6公里,质为一类瓷土矿。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可利用发电的水力资源达5000千瓦,全镇现有丹竹、经稳、富岭等3个水库,其中上漳丹竹水库库容355万立方米。镇内有上漳和富岭两个林场,可开发利用林地30000亩。


全镇属汉族,近几年婚迁入有壮族、回族、侗族等。全镇现有姓氏34个:黄、张、郭、陈、刘、何、沈、游、许、李、林、罗、赖、邹、郑、金、邓、钟、尤、詹、卢、曾、廖、吴、丘、黎、简、段、朱、孙、江、袁、田、管,其中黄姓与郭姓居多。


光德祖籍客家人,方言为客家话,九社部分讲闽南话,边沿地区带有饶平口音。劳动人民勤劳朴实、正直、开朗、好客、热情大方。房屋居住和婚、丧、喜、庆沿袭中原客家习俗。


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县设8区52乡,光德乡、富澄乡隶属高陂区;1957年10月全县设2镇24乡,光德乡、富澄乡合并称为光德乡;1958年10月全国实行人民公社制,光德乡并入高陂人民公社;1961年1月光德建立人民公社;1983年撤公社成立区公所;1987年春撤区公所改为光德镇人民政府。镇政府驻地富岭,距县城公路里程63公里。



西河镇



西河镇位于大埔县东北部,北与福建省永定县接壤,东、南、西分别与本县的大东镇、百候镇、湖寮镇、茶阳镇相邻。漳溪河纵贯其境。漳溪河又称西门河,西河由此得名。镇政府所在地漳溪圩,距县城22公里,1996ۤۤ۬ۤ年遭遇特大洪灾后,镇区重新规划建设,建成面积1.86平方公里。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西河镇是粤闽边界的商品集散地。


西河镇区域明朝时属漳溪、永安二社;清乾隆时为保安、维新二甲,解放后曾先后设区、乡、公社,1987年设西河镇,2004年岩上镇并入西河镇。地域面积210.1平方公里,下辖27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47万人。该镇是大埔县重点侨乡,华侨和“三胞”20000多人,华侨多分布在东南亚。镇内侨眷有18000多人。(清代商务大臣、著名华侨实业家张弼士是该镇车龙村人。)西河名胜古迹较多,位于上黄砂的灵觉寺(亦称赤厥寺),由唐代高僧潘了拳创建,至今保存完好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弼士故居光禄第,有较高的建筑学术价值是西河镇境内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镇山地面积20733公顷,有林面积19534公顷,森林覆盖率81.2%,活立木蓄各量68.2万立方米,居全县前列,有杉、松、荷、樟、竹等近300多种林种。全镇有耕地面积1.95万亩,是大埔县粮食主产区,素有“大埔粮仓”之美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西瓜、优质稻、大菜、茶叶、水果、甘蔗、马荠、莲藕等。出产的“西河香米”、“西河腌菜”也远近闻名。目前,已建立了5500亩烤烟生产基地、3000亩西瓜生产基地、2000亩蜜柚基地、5000亩优质稻生产基地、3000亩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养鱼基地和300亩优质枇杷示范基地,有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养猪场1间、年出栏1千头以上的养猪场5间、年出栏百头以上的养猪场20间。镇内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达12000多千瓦,目前全镇有各类型水电站30间,总装机容量达9500千瓦。还有铅锌、瓷土、稀土等地下资源。




桃源镇

桃源镇.jpg

桃源镇位于大埔县最南端,东连光德镇,北接高陂镇,西邻丰顺县,南界潮洲饶平县,距离县城57公里,面积77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委会、1个林场,人口为16089人,境内耕地面积4725亩,山地9581亩,旅居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达5000多人,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陶瓷之乡”的美誉。


桃源,清代以前称“泥源”,盖因境内瓷土丰富之故。新中国成立以后改为“桃源”,1957年建桃源乡,1958年成立桃源公社,1983年改称桃源区,1986年撤区改镇至今。


桃源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大革命时期李井泉、方方、古大存等革命先辈曾在这里组织革命活动。1994年经广东省民政厅确认为革命老区。


桃源镇交通通讯便利快捷。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自然村有乡道,省道“坑海线”贯穿桃源6个村连结饶平海口。全镇全面开通程控电话,是大埔首个“电话镇”,移动、联通通讯信号覆盖了全镇,有线电视实现市县镇联网、并覆盖全镇。


桃源镇历来是大埔的陶瓷主产区,有着700多年的产瓷历史,当地80%以上的劳动力都从事瓷业生产,陶瓷是该镇的一大经济支柱,其生产的日用、工艺美术、仿古等各种青花、五彩釉下、柳釉瓷品种达4000多种,年出口达1亿件,产品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全镇有陶瓷专业厂42家,主要分布在背坑工业小区、东坑工业小区、对门工业小区,其中有11家陶瓷企业年产值超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从事陶瓷业人员达6000多人。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2007年全镇社会经济总收入达3.45亿元,其中陶瓷工业收入2.9亿元,国地两税入库达900多万元。


桃源镇现有初级中学一间(田家炳第九中学),完小6间,卫生院1间,卫生所16间。改革开放以来,该镇众多的海外侨胞和外出乡贤热爱家乡,热心公益,为家乡的教育医疗等福利事业捐资近千万元。圩镇街道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新建成了1. 8公里的主街道,有店铺350多间,居民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新建了邮电大楼、财政所、计育站、工商所、家炳医院、敬老院、自来水厂、有线电视站等设施,全镇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青溪镇



     青溪镇位于大埔县西北部,毗邻福建省永定县和梅县松口镇,辖区面积160.3平方公里,下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为19773人。青溪镇是革命老区,中央苏区的门户——中共红色交通站就坐落在青溪镇,周恩来、邓小平、朱德等三百九十多名党、政、军骨干先后通过青溪到达苏区,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青溪镇交通便利。梅坎铁路途经我镇5个村,设有“琥市站”(虎市村多宝坑),铁路交通运输方便;省道S332横贯中心经坪沙通梅县,青电库区右岸可通福建永定峰市镇,已铺筑水泥路面,库区左岸可通长治接福建,公路全面实现硬底化,交通便利;汀江流经境内,水路运输便利。

青溪镇资源丰富。水力资源丰富,省属青溪电站建在辖区内,坝址和厂房建在蕉坑村,年发电量4.2亿千瓦,全镇小水电10座总装机容量达1250千瓦。青溪还富含矿藏资源,已探明的有金矿、钨矿、钼矿、稀土矿等。此外,辖区内的民居造型多种多样、古朴大方,密布其中,有客家特色古民居数十间。村落庄里蕉林鱼塘散落,鸡犬相鸣,菜园稻田镶嵌,颇具田园特色,休闲旅游资源丰富。

青溪镇农业生产发达。紧紧依托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优质烤烟,打造青溪家米这个粮食品牌,推动优质蜜柚种植,在养殖方面,发挥青溪良种猪场养殖场的龙头带动作用,带动群众养猪,同时,还大力发展养羊业和水库渔业,促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文化遗产丰富,文化遗产、文化名人灿若星辰熠熠生辉。青溪文化积淀深厚,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花环龙之乡的花环龙和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仔狮舞均起源于青溪;青溪还有大量丰富的山歌、民谣、民间传说等遗产;一代山歌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客家山歌传承人余耀南、著名词作家范源登老师等文化名人均为青溪人。


大麻镇


大麻镇地处大埔西部,位于韩江上游。全镇总面积232.82平方公里,管辖22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共有380个村民小组,人口有9584户、38646人。(其中农业人口33939户,劳动力12281人),耕地面积18676亩,山地面积265118.5亩。大麻镇是著名的侨乡,是大埔重点的侨乡镇,全镇旅居海外乡亲有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村村都有“南风窗”,户户都有“海外亲”,现在外出的老板多、干部多、华侨、港澳同胞多。改革开放以来,大麻镇认真做好侨务工作,打好侨牌,共接受捐资4千多万元,用于学校、医院、道路、桥梁等公益事业建设。
    大麻的由来,据说古时大麻圩附近地势低洼,盛产大麻(中药、又叫火麻)而取名。大麻建制较早,明代已为集市,明、清沿称大麻社。



百侯镇




    百侯素有“文化之乡”之称。清康熙初年,侯南进士杨之徐三个儿子均为翰林。清末,废科举办新学,侯南步梯小学是全县最早兴办的学校。民国十四年创办私立百候中学,积极推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输送了大批人才。百侯幼儿园办于抗战前,名闻全国。目前,全镇有幼儿园2间,完小9间,中学1间,有中心卫生院1间,还有焕昌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杨隆生艺术馆各1座,是省体育先进镇,镇文化站还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   百侯是远近闻名的“华侨之乡”。据统计,全镇海外乡亲和港澳台同胞有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北美、澳洲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而镇内“三胞”亲属就达1.4万多人,占全镇人口的40%以上。   
    百侯镇又是“干部之乡”。百侯籍的人才遍布全国各省及世界各地,尤以教育界、政界、商界更为突出。社会知名人士杨兰史、杨应彬、刘兆伦、肖月华、杨永松、杨英耀、肖如川等均为百侯人。   
    百侯镇民风淳朴、风景优美,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古往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诗书世家”、“一腹三翰林、一同怀四魁”的典故流传九州。“
侯山十二景”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马寺晨钟”、“古榕阴下”、“西岩朝翠”、“东廓晚霞”等景点是古今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田园风光,也是游客观光的名胜古迹。


三河镇


三河镇位于大埔西部,因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在境内交汇而得名。全镇下辖12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0436人,是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所在地,2002年被县委、县政府定位为县城次中心城市,境内有全国最早的中山纪念堂,“八一”南昌起义三河坝烈士纪念碑、纪念园,明代古城墙,韩江源标志雕像,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墓,火船屋,凤集亭,古榕渡等众多人文景观,是大埔县红色旅游线路首选点。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同样也吹绿了三河这片古老的土地,三河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县委县府提出的“以三江为依托,做好两篇伟人文章,发展三河城镇经济、工业经济和人文经济”的发展思路指引下,三河正初步成为大埔县“人文兴县”的新亮点,工业经济的先行点,城镇经济的增长点和党建工作的样板点。正日益成为大埔县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排头兵。


具有强烈开拓进取精神和发展意识的县镇两级领导,针对三河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及三江汇流水陆交通便利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人文景点,历史遗存优越条件,在集思广益基础上提出“以三江为依托,做好两篇伟人文章,发展三河城镇经济、工业经济和人文经济”的发展思路,致力打造“工业经济先行点,人文经济新亮点、城镇经济增长点、党建工作样板点”把三河放在次中心城市的定位上全面发展社会经济文化。


思路决定出路。经过全面的实践,三河初步呈现出亮点纷呈、发展势头强劲的态势。得到了省市领导充分肯定和赞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视察三河工业生产基地时指出“大埔的领导班子,在集中民力民智的基础上确立的工作思路定位准确、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并指出:大埔工业生产基地选址定位好,三个工业基地各具特色。三河工业生产基地立足交通优势和人文优势,陆路水路交通便利,又与火车站相邻,是一个好地方。”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在视察时指出:“三河工业生产基地有特色、有规模。招商引资,工业生产基地建设搞得这么好,不简单,不容易。”


如今,整个三河就象一个大工地,到处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喜人图景。县委县府的殷殷期望,正日益变成现实。三河正快速成为大埔“人文兴县”的新亮点、工业经济的先行点、城镇经济的增长点和党建工作的样板点。


昔日任其风吹雨打极其珍贵人文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保护。投入500多万元修建的中山公园和中山纪念堂,已全面修复完成,它和中山大桥、中山学校以及投入200多万元扩建的烈士纪念碑、朱德纪念馆象一串璀灿的明珠,为做好孙中山、朱德两个伟人文章增添了异彩。三河已成为落实“文化梅州”发展战略“人文兴县”发展思路中熠熠生辉的新亮点。


搭上班车的工业经济正全面加速。目前,三河综合工业生产基地签约项目18个,投资总额18.59亿元,其中已投产项目3个,投资总额2900万元;三河工业生产基地正着手第二期1400亩的开发并与香港世界华人经贸促进会签订了14.9亿元兴建工业城的意向合同。工业经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城镇经济日新月异。三河正积极做好建设汇东火力发电站的前期准备工作,决心以三河次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以镇政府迁建为拉动,以人文景点的建设为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旅游业的开发建设。目前,已投入300多万元,搞好完善了天子岌,百子地移民新村建设,解决了地下排污设施,街道安装了路灯,镇机关进行了绿化美化工作,并铺筑了通往各村的水泥村道,城镇经济成为三河一大亮丽增长点。


党建工作的旗帜迎风飘扬。三河通过抓着力建设固本强基市级示范镇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居民维权的新路子,成立了涉农问题调处办公室代理处,村设立了涉农问题调处办公室,各村还聘请了一名素质较高的退休干部担任代理员,做到机构、制度、人员、资金四个到位,真正为农民排忧解难,三河作为党建工作样板点已初显雏形。


如今,湖寮至三河招商引资一条街的建成,凸显了三河作为次中心城市的地位。今天的三河:铁路、公路、水种、路路皆通,“园区、街区、景区、区区靓丽。三河已搭上了工业经济末班车,正迅速走上快车道。人文资源已全部得到妥善保护、挖掘、开发、利用。城镇呈现崭新面貌,吃饭靠返销粮、生活靠政府救济已成为遥远的绝响,四河八岸的群众正昂首阔步在奔康路上。、



枫朗镇


枫朗镇.jpg

枫朗镇地处大埔县东南部,东邻福建省平和县,南与饶平县相连,西接本县高陂镇,北依百侯镇,距县城19公里,全镇区域面积169.8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9.2万亩,耕地面积15092亩(其中水田面积13033亩,旱地面积2059亩)。下辖23个村民委员会,33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万(其中农户10143户,农业人口44651人)。设42个党支部(其中外出支部3个),党员1308名。

2009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2012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762元。实现国税收入331.2万元;地税收入193万元;生猪税收入18.58万元。现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主要产业有茶叶、蜜柚、青梅、烤烟、桑蚕等,是省级茶叶专业镇。

全镇23个行政村全部通水泥公路,80%的自然村道路实现了水泥硬底化,全镇总里程达46公里的主干道架设了1500多盏的高标准路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社会发展良好。


银江镇




银江镇地处梅埔丰边陲,毗邻三县八乡镇,位于大埔县西部,居韩江上游,距县城45余公里。东接本县洲瑞镇之赤水,西邻梅县三乡之黄凹和白宫镇之嶂明,南连丰顺县之占头,沙田,北与梅县三乡石楼、蛟子窟交界,东西长达43公里,南北相距37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葫芦形。境内山峦起伏,属莲花山脉支系。本镇坪上的双髻山海拔1026米和银窿顶海拔1357米,而后者是全县海拔千米高山的最高峰。全镇总面积为209.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16公顷,居全县之首,是重点用材(杉)林基地。镇内源自明山嶂的银溪干流,它聚天门、昆仑诸涧壑,水流崎险湍急,经50华里汇入韩江。
   银江屡易其名,明属“恋洲都”称“约”,清改制为“堡”。民国称区、乡、曾分银内、银外、昆仑三个乡,后又合为大埔县第五区(银江乡、昆仑乡)。建国后,初设银江区,后并大麻区设乡,土改时又为区,后改制为公社。1983年又为区,后撤区并乡,1993年晋名银江镇(即今名)。2007年统计:全镇13个行政村。有30余姓,5980户,人口2.5874万,其中农业人口2.4041万,非农人口1833人,劳动力9095人。
   银江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林业区。向来盛产柴、炭、竹、木等,以杉木著称,素有“砍不尽的银江杉”之美誉。银江杉质特优,最宜作船桅、建材和家具。以往,银江“山山植密林”,村民“靠山吃山”。建国前,林权被封建祖尝、地富和私人所占有。建国后,山林随田地平分到户,政府号召农民在山上植树造林,对林木加强管理,林业生产有较大发展。林果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集约化、基地化发展。有不少地方,如马头山等处,“银江杉”不同程度地得到恢复。近年来,镇党委政府还积极发展集约型林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林业经济打下基础。紧紧围绕见效快、景观美、效益好、绿量高的要求,全力做好墟镇和省道S333线绿色长廊建设。加快推进森林围城工程的实施,努力提升山清水秀、绿荫环抱的新人文秀区。对28公里长的省道S333线沿线600亩残次林进行间种、套种枫树、香樟、相思树和荷树,加快林分改造,提高生态功能等级。目前,全镇现有森林面积 27.2万公顷,林木蓄积量达249056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5%,绿化率达96%。
   银江境内山地、丘陵、盆谷与沿溪坡地交错,土质松软,宜林、宜农、宜牧,地下资源宜于开采的有辉绿,岩储量大约500万吨。银江镇地方工业,建国前,仅有一些个体铁器、木器、酿酒、缝衣、做鞋等手工作坊。建国后,镇办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至1995年,全镇共有4个层次企业573个,从业人员1712人。主要有:水电站5座,装机容量1980千瓦,年发电量426万千瓦时;辉绿岩、石板厂4间,生产线6条,年产石板材1.5万立方米;瓷厂30多间(包括老厂),年产瓷器100多万件。1995年全镇企业收入4328万元,创税收954.8万元。
   此外瓷土、石灰石、钨、煤等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农业向以种植水稻、甘薯为主。1960年以来,全乡山坡地广植木薯,自此成为生产木薯之乡。建国前,由于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且水利设施差,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各种农作物产量较低。农民大部分“放起禾篮无米煮”。1949年,水稻平均亩产量仅200公斤,甘薯亩产约1000公斤。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进行了土改分田地,兴建山塘、水库、陂头、圳道等,不断改造山坑低产田、改良土壤、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等。特别是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发展了一批专业户、重点户,调整了农业结构,使农业生产迈上新的台阶。1995年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1417公顷。粮食总产比1979年有较大增长。全镇办起了不少小庄园,种植以蜜柚为主的水果等。据《广东山川矿》:载“大埔西七十里产鱼,不腥,以其水浣衣,不用粉浆,自然皓白。”民间流传的银江“煮鱼不用姜,洗衫不用浆”的谚语可被证实。银江鱼“鱼骨皆软”、“鲈鱼颇负盛名”;“石贴子”鱼味美,古时曾作朝廷贡品。旧《大埔县志》载:“银江可通小舟20公里,……俗称此船曰矿船子,可知创设之始专为运载矿产也。”此船又叫丢梭船,它在险乱石丛中行驶,由于船工技术娴熟,有如飞燕穿石,轻快无比。古有骚人墨客曾做诗赞曰:“山山植蜜树,水水通轻舟,溪水白如银,有银安足忧!”是给银江一幅真实而生动的写照。它讲明了银溪的由来并勾画出它的独特之处。
   银江人民,虽处于穷乡僻壤,但向来勤劳俭朴、艰苦创业。有“靠山吃山”、“穷则思变”的志气。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银江人民定能发扬革命光荣传统和山区资源丰富的优势,扬长避短,努力开发山区资源,进一步发展“银江杉”,恢复“砍不尽银江杉”的美誉,使“山山植密林……有银安足忧?”真正成为银江的现实,明天的银江将是美丽富饶的银江!



大东镇
大东镇.jpg

大东镇位于闽粤两省四县的交界处,东连福建省平和县的长乐、九峰,西邻本县的百侯、西河,南接饶平县的上饶和本县的枫朗,北界福建省永定县的湖山。全镇面积99.29平方公里,辖泮溪、东光、西坑、坪山、家荣、三坤、岩东、富溪、进滩、柘林、白土、联丰等13个行政村,共有5037户20328人。镇政府设在塘市圩,距县城35公里。

     沿革:大东取大埔之东为名,旧称大产,取散之意,与产谐音,圩场称大塘头。民国《大埔县志》载:旧为大产甲和白寨甲之一部分,明嘉靖廿三年(1544年)设立大产巡检司署,同治十二年(1873年)后迁百侯。民国时期属百侯区,建国后归属侯云管辖,1957年分立大东乡,1958年归属百侯公社,1961年成立大东公社,1983年改称区,1986年冬撤区改乡,1993年8月撤乡建镇。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有:石灰石、石英石、玄武岩、铜矿等。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大,前景广阔:坐落联丰村的省级文保单位客家土楼——花萼楼享誉国内外;坪山千亩梯田风光旖旎;双电库区环境优美,尖缺两山陛临互衬、风景媚人;家荣龙洞、瀑布远近称奇。     特产:板栗、青梅、茶叶

矿产:铜矿、辉绿岩、石英石

      乡镇企业:小水电

旅游景点:客家土楼、千亩梯田、高山飞瀑、库区风光



洲瑞镇


     著名侨乡之一。1957年设洲瑞乡,1958年与古野乡合并设洲瑞公社,1961年复改乡,1993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21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1.7万。通公路。下属辖区8个管理区,农业主产水稻、木薯、茶叶、蜜柚、青梅。梅州市属洲瑞林场在境内。旅游资源丰富。


丰溪林场



丰溪林场.jpg


丰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84年4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埔县北部的丰溪林场,距县城48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纬24°39",东经116°47",总面积105.9平方公里,东北与福建永定县毗邻,至永定县城只有15公里,西南与茶阳镇连接,境内峰峦迭嶂,景色迷人,区内的七里溪、暂背溪,两条山溪清澈见底,拖延而来,蜿蜒流去,汇入汀江,给丰溪这快“绿宝石”增添了不少迷人的风韵。


丰溪自然保护区拥有众多高品位的生态旅游资源,风光宜人。在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是提高自养能力和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重要举措,是为游客制造一个良好的一个空间环境,为市民提供一个度假、休息、保健、观光、娱乐的场所。丰溪自然保护区群峰峻秀、怪石嶙峋、溪谷清幽,飞瀑急倾,高峡平湖、玉带明珠、翠竹欲滴,一幅幅宁静优美、自然流畅的风景画卷。同时森林覆盖率高,使这里一片茫茫林海,生态环境质量佳,是天然的植物园,植被垂直带分布较为明显,繁茂的植被使丰溪孕育了数处山泉、溪流,再加上陡峭的山势,便在多处形成壮丽的瀑布,动感十足,更为丰溪增添了灵气和活力。


丰溪自然保护区即有自然景观搭配得当,色彩和谐、质地好、形态多姿、线条柔和,引人入胜的胜景,也有自然景观秀丽,色彩与周围和谐,形态多有个性、线条自然,给人以惬意之感的佳景,更有自然景观人间少有,色彩鲜艳协调、质地优良、形态万千,鬼斧神工,线条流畅,一气呵成个性突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绝景。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RAOooo8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3-16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赞一个
发表于 2011-3-16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手机版
一看茶阳就D是大埔的前生
发表于 2011-3-16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LZ辛苦了
发表于 2011-3-17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发表于 2011-3-24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各乡镇都在吹吧!
发表于 2011-4-2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看办公楼就知哪个镇有钱....
发表于 2011-4-2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9_639:}对家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发表于 2011-4-2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不看不明了。
发表于 2011-4-2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对家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贝拉多多 发表于 2/4/2011 10:03



    同意!
发表于 2011-4-2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11_654:}
发表于 2011-4-2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11_66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5-9 07:10 , Processed in 0.07532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