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97|回复: 22

[外地影像] 西行掠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lol :lol :lol

[ 本帖最后由 茶阳镇 于 2007-4-2 22:58 编辑 ]
照片2 001.jpg
照片2 091.jpg
照片2 106.jpg
照片2 130.jpg
照片2 149.jpg
照片2 163.jpg
照片2 167.jpg
照片2 168.jpg
照片2 171.jpg
照片2 236.jpg
照片2 239.jpg
照片 117.jpg
照片 162.jpg
照片 169.jpg
照片 201.jpg
照片2 038.jpg
照片 196.jpg
发表于 2007-4-2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handshake 好漂亮!!!
发表于 2007-4-2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手机版
西行是什么地方
发表于 2007-4-2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原帖由 孙中章 于 2007-4-2 21:11 发表
西行是什么地方

甘肃一带(月牙泉,敦煌莫高窟等...)
发表于 2007-4-2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发表于 2007-4-2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华山天下险
“自古华山一条路”,讲出了华山的险。“华山天下险”是自然景观中“险”景之典型。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在陕西华阴县城南,海拔2200米,北瞰黄河,南连秦岭。《水经注》说它“远而望之若华状”,因名华山。又以其西临少华山,故称太华。其主峰为落雁(南部)、朝阳(东峰)、莲花(西峰),玉女(中峰)、五云、云台(北峰)等峰。“自古华山一条路”主要是指青柯坪往主峰攀登的险道,仅南北一线,计程约10公里。青柯坪海拔

1125米,既是登山路程之半,也是海拔高度之半,其下为幽深的峡谷,其上是危崖绝壁的西峰,它与西峰的高差达千米,而水平距离只有600至700米。攀登这千米危崖,须历经五大险关,无数险道。这五道险关是“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苍龙岭。途中几乎无路不险,无险不路,却又险而不危,只要勇敢沉着,胆大心细,不畏劳苦,就无往而不胜。

华山名胜很多,自山麓至绝顶,庙宇古迹,天然奇景,处处可见。历代文人学士的歌咏、记述,以及史话和民间传说故事,传诵颇广。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智取华山的战役便发生在这里。山上各处的楼台、岩洞,大抵皆依山势建筑,如凌云架设的长空栈、悬碉镌刻的全真岩、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悬崖上开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上天梯、苍龙岭等险道,更是惊险万分。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艺术。
发表于 2007-4-2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敦煌、莫高窟、月牙泉、鸣沙山、嘉峪关、西安古城、华山、还有羊肉泡馍,
一切都还是那样精彩!
发表于 2007-4-2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镜头很惊险!第二张是在沙漠里的一个建筑?
 楼主| 发表于 2007-4-2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原帖由 懒尸鬼 于 2007-4-2 21:48 发表
镜头很惊险!第二张是在沙漠里的一个建筑?

就是所谓的月牙泉
发表于 2007-4-2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转:莫高窟

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今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发表于 2007-4-2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转:月牙泉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竟也清澈明丽,且千年不涸,令人称奇。可惜的是,近年来党河和月牙泉之间已经断流,只能用人工方法来保持泉水的现状。月牙泉边现已建起了亭台楼榭,再加上起伏的沙山,清澈的泉水,灿烂的夕阳,景致相当不错,一定不要错过哦!

  有人说,月牙泉像一位绝世佳人的眼睛——是那样的清澈、美丽、多情;有人说,月牙泉像位窈窕淑女的嘴唇是那样神秘、温柔、诱人;有人说,月牙泉是一牙白兰瓜——是那样碧绿、甘甜、晶莹。

  其实,月牙泉最像初五的一弯新月,落在黄沙里。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是当之无愧的沙漠第一泉!

  月牙泉,梦一般的谜,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月牙晓澈”为敦煌八景之一。月牙泉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

  月牙泉内游鱼成群,岸边绿草如茵。据传鱼称“铁背鱼”,能医治疑难杂病;草称“七星草”,有催生壮阳作用。据说,吃了鱼和草,可以长生不老。因之,月牙泉又称为“药泉”。

  月牙泉边,白杨亭亭玉立,垂柳舞带飘丝,沙枣花香气袭人,丛丛芦苇摇曳,对对野鸟飞翔,风景如诗如画。泉南岸台地上原建有娘娘殿、龙王宫、药王洞、玉泉楼、雷音寺等雕梁画栋等等的大片古建筑群。

  月牙泉四面沙山高耸,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成月牙形,吹进这种环山洼地里的风,由于空气力学原理,会向上旋,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流下来的沙子又被送回四面的鸣沙山脊的另外一侧,这就是泉水不为黄沙掩盖的道理。两千多年来,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地形运动,使沙山和泉水保持着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生共存状态。尽管风沙肆虐,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

[ 本帖最后由 小阳不乖 于 2007-4-2 23:09 编辑 ]
发表于 2007-4-2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月牙泉有意思,怎么还没被风沙淹没?
每每看到敦煌就心疼,可恨的王圆箓道士——华夏儿女的罪人。敦煌是中国历史永远的痛!
 楼主| 发表于 2007-4-2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原帖由 青楼居士 于 2007-4-2 22:56 发表
月牙泉有意思,怎么还没被风沙淹没?
每每看到敦煌就心疼,可恨的王圆箓道士——华夏儿女的罪人。敦煌是中国历史永远的痛!

中文名称: 王道士
又名: 王圆箓
性别: 男
民族: 汉
生卒年: 约1850~1931
国别: 中国
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
王圆箓(约1850~1931),祖籍湖北麻城县。他本人出生在陕西,因家乡连年灾荒,生活所迫,出外谋生,流落于酒泉。在此期间入道修行,人们称他为王道士。后云游敦煌,登三危山,发现莫高圣境,感慨万千,急呼“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乎”。所以他长期居留于此地,奉献了他的后半生。

众所周知,王圆箓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道士,而莫高窟又是佛教圣地,历来都是佛教徒活动的地方。然而,世事就是这样捉弄人,偏偏把一个道士安排在佛窟里,让太上老君的弟子为释迦牟尼效犬马之劳,这阴差阳错的安排委实古怪离奇。更令人不解的是,不知是王圆箓道士的行为感动了佛祖,还是无意的安排,佛窟里的秘密却让一个道士来发现,奇人遇奇事,出现了戏剧性的结果。

王道士走进莫高窟的时间大约在1892年左右。当时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神圣宝窟无人管护,一片残破,受到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觉自愿担当起了“守护神”的重任。他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集攒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仅第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这一天,王圆箓揭开了藏经洞这个秘密。王道士的墓志上是这样写的:“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

王道士发现藏经洞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说必然性,是因为他走进洞窟,雇用人员清理洞窟中堆积多年的淤沙,踏踏实实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只有清除淤沙,藏经洞的洞门才能显露出来。说偶然性,是因为王道士当初清除洞窟淤沙,不是为了要发现什么,而是为了保护洞窟,发现藏经洞完全是偶然的。

可以说,无论什么人发现藏经洞都是一种贡献,都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现。因为藏经洞的发现就预示着“敦煌学”的产生。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同样有功,而不能视为过错。至于有人说应该在某个时代发现合适,那纯粹是一种主观主义的一厢情愿。试想,假若在“十年浩劫”中发现世藏经洞,其后果又怎样呢?

事实证明,由于藏经洞的发现才引起人们对莫高窟的重视,因此在40年代就成立起专门的保护机构。否则,对莫高窟的保护不知要推迟多少年,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藏经洞发现之后,王道士尽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应该做的一切。他首先徒步行走50里,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严泽,并奉送了取自于藏经洞的两卷经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可惜的是这位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只不过把这两卷经文视作两张发黄的废纸而已。王道士只好碰壁而返。

1902年,也就是发现藏经洞的第三年,敦煌又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汪知县是位进土,对金石学也很有研究。王道士把希望寄托在这位有学问的知县身上,企盼着他能解决好藏经洞的保护问题。王道士再次登上了“三宝殿”,向汪知县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汪知县当即带了一批人马,亲去莫高窟察看,并顺手拣得几卷经文带走。可叹的是这位汪知县仅仅留下一句话,让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经洞。从此再无下文。

几年过去了,时任甘肃学政的金石学家叶昌炽知道了藏经洞的事,对此很感兴趣,并通过汪知县索取了部分古物,但目的是为了充实他正在撰写的《语石》一书。叶在《语石》一书中说:“先后寄贻宋乾德六年水月观音画像,写经卷子本、梵叶本各二。笔画古拙,确为唐经生体,与东瀛海舶本无异。”可以看出,叶昌炽对藏经洞古物的鉴定是非常正确的。遗憾的是,他没有下决心对藏经洞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直到1904年,省府才下令敦煌检点经卷就地保存。这一决定和汪知县当初的说法一样,都是把责任一推了之。王圆箓无法可想,又斗胆给清宫的老佛爷写了秘报信。然而,大清王朝正在风雨飘摇之际,深居清宫的官员哪望能顾得上这等“小事”。王圆箓的企盼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1907年斯但因第一次来到莫高窟之时,王道士已伴随藏经洞又度过了7个春秋。在这7年中,除官员拿走部分经卷外,王道士对藏经洞看守得很紧,散失的卷子很少。斯但因为了看到日夜盼望的藏经洞,想了很多办法接近王道士,但王道士避而不见,弄得斯但因束手无策。后来他了解到王对唐玄奘非常崇拜,便把自己装扮成唐玄奘的信奉者,并欺骗王圆箓说他是沿着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路来的,这一招很灵,是宗教信仰把他们的思想沟通了,所不同的是,王圆箓是一个真诚的信奉者,而斯但因显然只是为了达到骗取藏经的目的。斯坦因曾这样叙述:“道士之敬奉玄奘,在石窟寺对面新建凉廊上的绘画有显明的证据,所画的都是一些很荒唐的传说……我用我那很有限的中国话向王道士述说我自己之崇奉玄奘,以及我如何循着他的足迹,从印度横越峻岭荒漠,以至于此的经过,他显然是为我所感动了。”“那天早晨将通至藏有瑰宝的石室的一扇门打开……卷子紧紧地一层一层乱堆在上,高达十尺左右。”“道士自被我开导以后,于是很热心地将卷子一捆一捆抱了出来。”这次斯但因用200两白银就换去了24箱子遗书和遗画及其它文物5大箱。斯但因历经1年多时间,才晃晃悠悠将这些宝物运到了伦敦大英博物馆。但是中国的国门是大开的,没有任何人过问。

敦煌卷子流散于国外,自然是伤害了中国人的自尊心,站在民族利益的角度去看,这是一个损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流散于国外的敦煌卷子都是由国家级的博物馆、图书馆收藏,并得到妥善的保护,无一损坏现象。而中国则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在1907年斯坦因到来之前,无论王道士怎么呐喊都无人重视,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当朝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己有。因此,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有人拿着求官,有人拿着卖钱,有人纳入私囊。可以说,这是敦煌卷子自发现以后最大的劫难。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存。在运送的路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即便“十年浩劫”中敦煌本地也曾有一捆捆经卷在抄家时被抄了出来,其下落可想而知。大量经卷的散失,曾经使王圆箓感到非常痛心,因为藏经洞是他发现的,多年来在他保管期间从未发生过无故大量散失的事,官方如此掠夺,又如此贪心,使他感到极大的愤慨。所以,当1914年斯但因第二次到莫高窟后,王圆箓对他说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斯但因西域考古记》是这样记述的:“说到官府搬运他所钟爱的中文卷子致受损伤,他表示后悔当时没有勇气和胆识,听从蒋师爷的话,受了我那一笔大款子,将整个藏书全让给我。受了这次官府的骚扰之后,他怕极了,于是,将他所视为特别有价值的中文写本另外藏在一所安全的地方。”在王圆箓看来,他宁肯把全部卷子卖给斯坦因完整地保存起来,或是由他自己保管,也不愿让卷子受此劫难。究竟是谁保护了敦煌卷子,又是谁损害了敦煌卷子,王圆箓自有他的看法。

藏经洞自1900年发现,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了。王道士苦守莫高窟30多年,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本不属于他的圣地,辞世也已67年了。如今,莫高窟一片兴旺,敦煌学遍及全世界。按道家的戒律,道士死后不该建塔,舍利塔只是佛家的专利。然而,王道士走进佛窟,入乡随俗,他的徒子徒孙为他修建了这座莫高窟最高最大的塔,墓志上记录了他的功德。当我们看到佛家之地高高矗立的这座道土塔时,心里有难以言状的感慨。但愿我们正视那段历史,对王道土有公正的评价,以慰他在天之灵。
发表于 2007-4-3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香港
怕! 怕!
发表于 2007-4-3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欣赏!:lol :victory:
发表于 2007-4-3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好漂亮的风景
发表于 2007-4-3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路过...华山....

:L :L :L 我有恐高症....:Q
发表于 2007-4-3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漂亮:victory:
发表于 2007-4-5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转:秦陵兵马佣

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佣群,也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宝,其中秦陵兵马俑至今已发掘3处佣坑,三者呈品字形分布。其中一号坑是当地农民1974年抗旱打井时发现的 后经勘探发掘,探明该坑长达230米,宽62米,总面积14000多平方米。坑内如同真人真马一样高大的兵马佣达6000件,造型生动,神情毕肖,排列井然有序,气势威严磅礴,有大量战车兵器和其它珍贵文物。这些都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威震四海、南北征战 统一六国的壮丽图景和奋击百万 战车千乘的威武场面。  
    秦陵兵马俑的发掘,不仅让世人触摸到了昔日秦国的强盛,而且让人感受到当年雕塑工匠们的智慧和艺术水平,在我国雕塑史上具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

[ 本帖最后由 小阳不乖 于 2007-4-5 16:03 编辑 ]
发表于 2007-4-5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victor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5-2 23:45 , Processed in 0.08204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