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19|回复: 27

李瑜为吴启虬撰写的宗祠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6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说明:下面材料拟作为修订版《大埔进士录》中李瑜传的一个附录材料。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李瑜为吴启虬撰写的宗祠联
渤海多将才,韬略本自家渊源,承先启后;
银城乏县令,守卫作民生父母,奋武揆文。
说明:
此为李瑜为吴启虬在大麻林坑的宗祠所撰写的对联。吴启虬是李瑜的表伯——吴启虬的嫡母是李瑜的祖父李衍白之胞姊(吴启虬的生母是三河东文部张轮玉之女)。吴启虬是湖寮进士黄扆的曾孙女婿,茶阳进士饶鸣镐则是吴启虬的孙女婿。(据网友“你以为”提供的族谱资料整理)
据同治县志记载,吴启虬的父亲是吴汉是吴六奇从弟,字茂伯,别字广如。“原籍海阳丰政都(在今丰顺县),少遭寇乱,避居滦州都之大麻,遂为大麻人。”吴汉官至琼州副总兵(“左都督衔加荣禄大夫”),有子二十二人。吴启虬是其第四子,号云源。“年十七登康熙丙午(康熙五年,1666)科武乡榜,谒选得陕西宁夏卫千总。历署本卫守备。以督浚大清渠有功实授宁夏掌印守备。五十四年呵喇蒲坦叛逆,办军装、运粮草,竭力经营;贼平加二级,兼游击事。爱民恤兵,合镇仰若父母,以年老告休。至雍正丙午年(雍正四年,1726)七十七岁重宴鹰扬。踰年卒。”(详见该志卷十七“宦迹传”第27—28页)
发表于 2014-12-16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李瑜(梅若)公,(钦命广西左江兵备道)光伟公次子。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手机版
壁合楼 发表于 2014-12-16 15:08
0 x* s7 s( u7 i& q7 A9 w% A: A李瑜(梅若)公,(钦命广西左江兵备道)光伟公次子。

! i8 [7 z' n+ _5 K1 }4 U  J! ?
旧县志中都写到李瑜“擢知泗城府。以病乞归,至南宁旅次卒”,没有提及其任“广西左江兵备道”。
当时知府是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从四品),广西左江道也是正四品。
广西左江道驻南宁。如果李瑜果真当了广西左江道,那么说“南宁旅次”就不对了。
发表于 2014-12-16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能不能翻译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7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喜欢大埔 发表于 2014-12-16 21:52
0 _" b( p/ g7 r9 q) S能不能翻译一下?
* I( H" W: j. i: ~5 l. g1 U
你好!我试解释一下,说得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L# ]' i; R8 k2 s8 L) ^% B( ~
渤海多将才——吴姓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将才。提供材料的网友“你以为”说:啟虬公之父輩均曾居軍中要職,堂伯父葛如公任饒平總兵 父廣如公任瓊州副總兵 堂叔父介如公任連州副總兵。这说的都是与吴啟虬公在时间上较接近、关系上较亲近的。至于其他的吴姓将领就更多了。
渤海是吴姓主要的郡望和堂号。古人往往以郡望代指姓氏,并作为宗族的堂号。吴姓宗祠通用联有:“渤海家风千古兴;延陵世泽万载隆。”“渤海家风远,延陵世泽长”。渤海、延陵都是吴姓主要的郡望和堂号。据说古渤海郡位于渤海湾周围的地区,包括今之河北的南静、青县、沧州以及山东的乐陵、宁津、无棣以北的地区。古渤海郡的吴氏有几支,有的是吴芮的后裔;有的是汉司徒吴雄的后裔。在吴氏众郡望中,江浙一带的吴氏亦称渤海吴氏,但此“渤海”实为今东海的通称,指的是今长江流域的江浙地区。故吴氏之渤海郡望既包括古渤海地区的吴氏,也包括江浙一带之吴氏,历史名人极多。(这些都是网上看到的材料)
韬略本自家渊源——你们(指吴姓宗族,更具体来说就是吴启虬公的宗族)用兵的谋略(韬略:指古代兵书《六韬》和《三略》,也泛指兵书。借指谋略,通常都说兵家韬略)实有自家的渊源,就是来自于你们吴姓宗族的
银城乏县令——银城,上网查询得银城,四川岳池的别称,因盛产优质水稻之故,别称银城,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不知銀城能否指代宁夏。网友“你以为”提供了一个在http://wenda.so.com/q/1375436482060863的材料,认为銀城很可能就是指代宁夏。县令不一定就是指知县,是指地方官。西汉时“县官”还常用来指称政府或皇帝。“乏”与上联的“多”相对,自然是指少的意思。为什么说“乏县令”?网友“你以为”解释道:“銀城乏縣令指的是啟虬公在寧夏任掌印守備時兼管當地政務”。这有道理。吴启虬公在宁夏任职的地方,因为边远,地广人稀,加上战事较多,不设知县,有可能就用守备等武将为地方行政长官。所以后面说:“守卫作民生父母,奋武揆文”。 武将作地方行政长官,即身兼文职,自然是要亦武亦文了。
发表于 2014-12-17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sgnxdwl 发表于 2014-12-16 16:14, _/ g2 e& i9 r9 p. {- Z; J
旧县志中都写到李瑜“擢知泗城府。以病乞归,至南宁旅次卒”,没有提及其任“广西左江兵备道”。当时知府 ...
" E3 z1 R) D. w9 N9 P$ a* l
瑜(梅若)生1697年。卒1745年。雍正七年中学,八年联捷进士,思恩府同知象州知州。宁明知州。特简泗城府太守。后晋升广西左江兵备道衔。
发表于 2014-12-17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瑜公字梅若又元瑾号东田官名瑜。生1697三月廿日申时,卒1745.雍正七年举人。八年联捷进士。用知县分级广西恩思府同知。1728年任广西宁明州正堂。1740年提升为广西左江兵备道。四品黄堂。为吾县汀韩江西岸,官职在清朝时推为首位。
发表于 2014-12-17 19: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sgnxdwl 发表于 2014-12-17 09:526 R8 ?* k4 m  g
你好!我试解释一下,说得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 L  T! k) _5 E- Z  |! o
渤海多将才——吴姓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将才。提供材料的网 ...
5 t3 R! l) D5 d( o5 U, ^+ v
乏我的理解是,他是银城少有的父母官。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壁合楼 发表于 2014-12-17 12:23
# b4 s; d5 _+ A- x/ ?7 r2 F瑜公字梅若又元瑾号东田官名瑜。生1697三月廿日申时,卒1745.雍正七年举人。八年联捷进士。用知县分级广西 ...
. l( l) u' P( p1 M* @
先生:你好!有人提供的关于李瑜生卒年的材料是:生于康熙丙子(1697)三月二十七日申時,卒乾隆癸亥(1745)七月廿日。我查过,
2 G/ k& D9 O/ h  u8 O康熙丙子年是公元1696年,乾隆癸亥年是公元1743年。你说李瑜生于1697三月廿日申时,卒1745年。请核查一下。
. w% z; @6 u0 s1 @李瑜卒于1743年,这与旧志记三捷公“年十三闻父在官病,亟挟医奔视”也相符合。如果李瑜公卒于是1745年,则不然。
# k/ O  d2 Q$ p0 f; t
4 I- V* N7 h. M7 P. {
发表于 2014-12-18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先生的阐述甚为准确,可见您是研究我们大埔历史的有心人呐,钦佩!今有饶鸣镐公为吴启虬公宗祠“武德第”撰写的一副堂联,或许能为您修订《大埔进士录》提供一点帮助吧。/ o! V+ J. x# {2 |# I
林坑武德第(积庆堂)堂联1.jpg
发表于 2014-12-18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布政朔方十六载化洽边民以雪里贺兰晶光澈地          祀崇灵甸千百世泽及后裔如雨中阴那翠色连天       (林坑旧时称灵坑)
4 w: x. p/ t! C6 c& i, N) U
发表于 2014-12-18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chshk 发表于 2014-12-17 19:05, C2 J. B& Z1 ?  ^" O, ~4 U
乏我的理解是,他是银城少有的父母官。

" v0 x/ |, \% ?0 I4 f/ x5 i% U$ l  z! M您理解得很到位{:9_639:}
  C  e. }# ]  ]
发表于 2014-12-18 12: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你以为 发表于 2014-12-18 10:52
" u+ d( ~: ^) \! b+ d布政朔方十六载化洽边民以雪里贺兰晶光澈地          祀崇灵甸千百世泽及后裔如雨中阴那翠色连天       ( ...

1 `6 l; j5 z# @0 |& S" p: P“以”是不是“似”更对?还有隂那不是红色的吗?怎么翠色?
发表于 2014-12-18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sgnxdwl 发表于 2014-12-18 09:42. y3 n) Z/ K( |2 E; L; }: e
先生:你好!有人提供的关于李瑜生卒年的材料是:生于康熙丙子(1697)三月二十七日申時,卒乾隆癸亥(1745) ...
8 a. {3 T* g% g7 k3 k4 C% u" r
公的记载在老族谱是没错的,只不过县存档出错,把唐溪写着(塘)溪,所谓大埔出文人?
发表于 2014-12-18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chshk 发表于 2014-12-18 12:45# T# G, G2 K3 c
“以”是不是“似”更对?还有隂那不是红色的吗?怎么翠色?

1 Y3 n3 U- s( {. R+ L我是这样理解的,不知对不对:这个“以”字与持之以恒或待人以诚的“以”字的作用是差不多的,上联的大意是:在朔方这个边疆地区施政十六年,教化当地人民使他们把道理领悟得清晰透澈。 而下联的“阴那”即是英雅的五指峰,在大麻仰头即可见到,怎么会是红色的呢。
. |; H5 F8 N' B9 _
发表于 2014-12-18 17: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壁合楼 发表于 2014-12-18 15:41
( L2 |/ p' y" n公的记载在老族谱是没错的,只不过县存档出错,把唐溪写着(塘)溪,所谓大埔出文人?

* Z1 N0 ^  a- U
4 ^  P% G; s1 t& d, c县志中写同音字很正常,大部分县志“大埔”写成“大浦”。8 K7 e, F( o- g1 y' j' ?
你能证明“唐溪”才对吗?
发表于 2014-12-18 17: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用雪里贺兰来化洽边民,总觉得不通。
0 R, }( |2 a) |0 ~化洽边民像雪后的贺兰一样,才顺。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你以为 发表于 2014-12-18 10:44
2 V8 k# Z. ], Y) |/ r. R先生的阐述甚为准确,可见您是研究我们大埔历史的有心人呐,钦佩!今有饶鸣镐公为吴启虬公宗祠“武德第”撰 ...
4 W+ j+ p' X( T. E4 F3 Q& T& x
好材料!谢谢!我发了一则消息给你,请查阅。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你以为 发表于 2014-12-18 16:41
/ C, W& i3 w6 D" O我是这样理解的,不知对不对:这个“以”字与持之以恒或待人以诚的“以”字的作用是差不多的,上联的大意 ...

$ q: B* r$ t  E0 Q! |* P这个“以”字我赞成chshk的看法。可能原是作“似”字,这也与下联的“如”字相对应。
发表于 2014-12-19 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chshk 发表于 2014-12-18 17:093 i- t7 }+ c0 k9 H9 M  j
县志中写同音字很正常,大部分县志“大埔”写成“大浦”。
6 S# ?$ A* u. a/ s, E你能证明“唐溪”才对吗?

8 f. z/ C7 Z2 a# s% {能把料写成科的秀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6-10 02:41 , Processed in 0.07747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