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3|回复: 1

親情倫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9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白人社會,家庭中不同姓氏的小孩受到相同的照顧,東方人由於太過於重視血統,不同血統的小孩常受到虐待。



 作為中國幾千年來學術思想與文化道統的主流,儒家強調「仁」與「忠恕」之道,《中庸‧第二十章之二》上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要做到「仁」,就要把人性本具的慈愛完整、完全的發揮出來,從愛自己的親人,進而愛其他人,如果能夠將這種愛的次第具體落實,社會將會充滿快樂祥和的氣氛。可惜的是,儒家的精神在台灣現代社會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與發揚,以致屢屢發生令人扼腕的憾事。報載一名年僅四歲的邱姓單親女童,跟隨母親與莊姓男子共同生活,去年母親入獄服刑,莊男因懷疑邱童母親先前與他人曖昧,加上不滿女童不聽話吃飯、睡覺,多次重度毆打女童,甚至大腿骨折外露、潰爛流膿,但莊男和莊母卻怕犯行曝光,任其拖延致死。檢方將莊男和其母親依殺人罪起訴,並請求法院依《兒少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加重其刑。除邱姓女童外,過去台灣也發生多起女童遭虐待成殘致死的案例,普遍的現象是,施虐者以非親生父母居多,而親生父、母則因各種因素未能善盡保護之責,致使悲劇發生而難以彌補。

 對於親情倫理、人際關係,中國人講「仁民愛物」,西方人講「博愛」,佛教則講「慈悲」,等第層次雖有不同,但都是要讓我們具有「推己及人」的精神,將一己小我之愛漸次推廣到家人、親人,甚至沒有血緣關係的眾人。但在近年發生的虐童事件中,我們只看到對自己沒有血緣的孩子任意施虐施暴,卻看不到「仁民愛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精神的展現,如果我們的社會都只在意自己的血親而不顧及旁人的感受,既不願為別人的受難挺身而出,也吝於付出基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那麼我們這個社會很可能變成冷血、疏離的病態社會。

 西方人受到基督宗教的影響較大,他們的「博愛」是一種「大愛」,也就是愛世人,不區分國藉、種族,甚至自然萬物;對於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或流浪動物、受傷動物具有更多的愛心,甚至可以將其視為家人同等對待,在他們心中比較沒有血緣和親疏觀念,因此在沒有任何功利前提下,可以隔海收養一個陌生的孩子、一隻無主的土狗,這種由宗教情操衍生的處世觀,讓西方人多了無血緣之愛。

 佛教講的「慈悲」,則是強調沒有條件、不求回報的同理心,把一切眾生都視為一體,沒有人我、親疏的區別,以同樣的愛心去關愛普羅大眾,讓受苦受難的眾生能夠解除痛苦,獲得快樂。如果能夠具有慈悲心,見到受苦的人就會主動伸出援手,見到恐懼害怕的人就會給予安慰和溫暖,斷然不會發生加害施暴無辜幼童的行為,反而會給予最好的照顧與扶持,社會的悲劇就會消弭於無形。

 我們的社會不缺愛心和關懷,卻也非常健忘,許多人對孩子過度溺愛,卻也有人下重手打傷、打死無辜的孩子,這些孩子不管是不是自己所從出,都應該受到應有的養育和照護。如今兒童受虐案件一再發生,除了政府的作為尚有精進空間外,最主要是身為父母長輩者缺乏同理心、慈悲心,不能將孩子視為一個需要保護和照顧的個體,不能感同身受,因而將孩子視為累贅和負擔,恣意施暴虐待。

 每一個生命都是珍貴而無可取代的,任何人都不能任意剝奪其生存權利,我們呼籲社會大眾多點博愛精神和慈悲心,讓兒童受虐的慘劇不再發生。
发表于 2018-4-20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没感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4-27 05:07 , Processed in 0.07084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